(計算時間: 0.008秒, 共找到 2831 筆資料,顯示第 2501 到 2600 筆)
可用欄位參考
縣市名稱 鄉鎮名稱 社區名稱 村落名稱 社區介紹 協會名稱 協會聯絡人 協會Email 協會電話 協會傳真 協會地址 圖片網址
臺東縣 卑南鄉 利嘉林道 泰安村 台東縣利嘉林道發展協會
臺東縣 卑南鄉 初鹿社區 初鹿村 初鹿村昔稱「初鹿通谷」,位於花東縱谷台九線上,是原屬於鹿野溪流域的卑南族人,在十九世紀末遷徙至此,在南族將此地稱之為「烏利敷利敷庫」,別號叫「巴哈利彎」,意指「休憩的地方」。居民多數以務農為主,種植釋迦、枇杷、水蜜桃等水果。轄區內有巴蘭遺址,傳說這裡有可能是卑南族初鹿部落的祖先遺址所在位置,因為初鹿村的卑南族人在以前每年一度至該地進行祈雨季,而稱呼該地為「Palan」,因此遺址以「巴蘭」命名,已由台東縣政府核定為三級古蹟。 初鹿發展協會 吳孝從 0937-579545 臺東縣卑南鄉初鹿村16鄰3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c5dc67f-4fa9-44d3-9275-ab7c618374ee/1/初鹿.jpg
臺東縣 卑南鄉 東興社區 東興村 * 民81年11月成立* 民85年獲文建會選定推行「社區總體營造」社區* 民87年文建會核定500萬元進行「部落綠美化」工程* 民90獲台東縣政府核定15名「東興社區永續就業工程計畫」* 民91年獲農委會林務局社區林業-居民參與保育共生計劃* 民93年獲營建署台東縣政府辦理「社區風貌-東興社區空間營造規劃案」※ 90年榮獲台東縣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第一名※ 90年榮獲內政部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全國優等(91分) 台東縣卑南鄉東興社區發展協會 李張力元 0989-879854
臺東縣 卑南鄉 嘉豐社區 嘉豐村 嘉豐社區發展協會 吳慶豐 089-570688
臺東縣 卑南鄉 賓朗社區 賓朗村 賓朗社區東起卑南鄉綠色隧道台九線省道兩旁,西至種畜繁殖場,北與美農村交界,南臨太平溪。社區可區分為阿里擺、中賓朗、牧場、後湖與山腳下等聚落。現有蝴蝶蘭觀光蘭園,蝴蝶蘭的培植跟產量皆具規模。阿里擺部落是卑南族八社中較小的部落,每年12月至元旦舉行猴祭、除喪祭、大獵祭等祭典。轄區內的檳榔火車站,由於坡度較大,鐵道採「之字型」折返式的設計,是相當少見的特色。當年東線鐵路拓寬改道,沿線遭廢的車站中,檳榔站是碩果僅存的日式木造火車站。至今已有80餘年的歷史,站房旁的水泥票房、木造廁所及蒸汽火車頭所需的給水塔均保存良好。 臺東縣卑南鄉賓朗社區發展協會 朱榮昌 0935269167 232546 台東縣卑南鄉賓郎村改良場路1-6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c1a459b4-66e7-4d4c-b81d-0f16356b5f48/1/賓朗-朱榮昌.JPG
臺東縣 卑南鄉 十股社區 賓朗村 卑南鄉位於臺東縣的中西部,花東縱谷平原的南端,東與臺東市及東河鄉相連,東南面臨太平洋,南接太麻里,西鄰高雄縣,北接鹿野延平,均與天然山脈相連為界。面積為412.6871平方公里,屬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之間的夾地。全鄉面積的百分之六十是坡地,其餘為丘陵、高台、盆地等地形。轄有賓朗、美農、初鹿、明峰、嘉豐、太平、泰安、利嘉、東興、溫泉、富源、利吉、富山等13村。卑南鄉山海環抱,且有知本、利嘉、卑南等溪貫穿,所擁有的山川、溫泉、海洋等豐富之自然景觀資源,早已馳名中外,使本鄉的觀光事業蓬勃發展。耕地面積約為785.781公頃,山坡地占60﹪,其中田地佔349.90公頃,旱地為7,610.71公頃,水田為配合政府稻田轉作計畫,轉作達50%;茶樹栽植分佈於美農村高台及明峰村初鹿牧場,面積約達178公頃,為本鄉產之一,味醇甘美,雖製茶技藝技高一籌,惜未正式命名,行銷通路未能健全,影響茶農收益;農特產為釋迦、枇杷、茶葉、高接梨、鳳梨、初鹿鮮乳、鳳梨釋迦冰、木瓜、金針、香菇、荖葉、荖花等經濟作物。釋迦栽植面積約906公頃,為本鄉待產之二,鳳梨栽植面積約53公頃,其餘尚有李桃、柑桔、金針、香茹、甘蔗等特產,面積約850公頃,雖農業生產術顧有提升,惟因農業產銷政策不明確及輔導措施仍待加強,農產價格與農業內收入不成比例;養殖業淡水魚塭面積約2.5公頃,混養蝦、吳郭魚、草魚等及沿岸漁約三十戶,沿岸捕撈;林地總面積1,813.706公頃,其中原住民及保留地造林153公頃、私林造林625公頃、租地造林1,200公頃,尚有398.206公頃未造林,造林以泡恫、楓香、相思樹、桂竹等林木為大宗,目前輔導轉作高經濟作物(愛玉子、黃籐)及林木(牛樟),以提高林作收入。 十股社區發展協會 謝雲中 0932-662780
臺東縣 卑南鄉 龍過脈社區 明峰村 臺東縣卑南鄉龍過脈社區發展協會 周逸龍 0917-759703 臺東縣卑南鄉明峰村龍過脈11鄰181號
臺東縣 卑南鄉 泰安社區 泰安村 泰安村位於卑南鄉公所在地後方的大巴六九山,東臨美農、賓朗、太平等村,西接延平鄉,北為延平鄉及初鹿村、南鄰利嘉村。泰安村是卑南族傳統八社中大巴六九社的居住地,社區居民由卑南族、閩南人、漢人所組成。村內有泰安村民精神信奉中心─受東宮,並有鄉有公園、原住民文化園區及知名的利嘉林道等休閒遊憩景點,利嘉林道山區林相完整,在林道四公里處的老蕃社遺址更蘊藏豐富的史前文化,這裡蘊含了賞螢、賞蛙、觀察昆蟲、賞蕨、觀賞台東市夜景、體驗原住民文化與品嚐美食等多種活動。 台東縣卑南鄉泰安社區發展協會 周國師 089-384977 臺東縣卑南鄉泰安村泰安路101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83F6C6AF-2B9A-45D8-AC73-4E78789E65A8/1/泰安.JPG
臺東縣 卑南鄉 利吉社區 利吉村 利基利吉為阿美族語Likiliki之音譯;利吉村位於卑南鄉東北角,海岸山脈南端之西側山麓,東與富源村為界,西隔卑南大溪與嘉豐、明峰村、賓朗村為鄰,北接延平、東河兩鄉,南鄰台東是。目前主要交通有縣道一九七號道路由台東經利吉巒山到池上。利吉路、環山路兩段道路街縣道一九七道路為本村主要交通動脈。居民以漢人阿美原住民為主,目前人口各佔半數。居住區則分為四個區域,由社區進入稱之為一驅是居民主要的居住地區,再來二區、三區最後為阿邦安。利吉村位於卑南溪左岸,都蘭山西南方隔著卑南大溪與台東市相望,為依山鄰溪的高台地。社區居民半數為阿美族原住民,其餘則多為西部民眾來東開墾的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多數經營農牧業。村內有聞名於國際地質界的利吉混同層(又稱利吉惡地、月世界),也是眺望卑南山礫岩層(俗稱小黃山)的最佳景點。轄區內的阿邦安部落水源充足,山泉水源源不斷,當地居民設集水區ㄧ處,免費供水。劍山下都蘭山地層與大港口層的交界處則有奇異的鹹水溫泉,與都蘭山層湧出的甘泉形成強烈的對比。利吉村位於都蘭山西南方,隔著卑南大溪與台東市相望,村內有聞名於國際地質界的利吉混同層(又稱利吉惡地、月世界),也是眺望卑南山礫岩層(俗稱小黃山)的最佳景點。雖擁有碩果僅存的25間傳統竹籠屋、豐富的卑南溪支流生態,及最佳的環村海岸山脈縱走路線、名聞台東的利吉山泉水,但利吉村卻正面臨人口外流、凋零,社區意識低落的狀況,但同時, 利吉也是台東縣得長壽村,村內的老人人口比率,是全台東縣最多的。 利吉社區發展協會 蔡鴻謨 0955-251385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5e633ea9-f526-4925-ad20-3830ccf5bae4/1/利吉.jpg
臺東縣 卑南鄉 美農社區 美農村 美農村位於花東縱谷進入台東平原的入口處,全村地勢東、西高而中間較平坦,原本為卑南溪的舊水道,現有舊斑鳩溪、新斑鳩溪、萬萬溪通過其間。民國43年,卑南鄉調整行政區,當時一位地方士紳陳坤木以該地景色優美且居民多務農,倡議以「美農」為村名,旋被採納而定名。美農可細分為三塊厝、高台、澱粉、東成、六塊厝、萬萬、煙草間、斑鳩等八個部落。轄內有四多,釋迦多、廟宇多、冰多、老樹多。班鳩冰品生產的「鳳梨釋迦冰」還曾當選過總統府新春的國宴甜點。轄內有許多休閒遊憩景點;如高台湧泉、藝術村、我自然農園、春牛茶園、高台茶區、東鳩窯、班鳩冰品、夫妻樹及萬萬生態園區,是能做深度探訪的社區。 美農社區發展協會 吳文耀 0933-694889 臺東縣卑南鄉美農村班鳩109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7245754-ec72-4f73-8710-2067de2d9eaf/1/美農-吳文耀.JPG
臺東縣 卑南鄉 富源社區 富源村 台東縣卑南鄉富源社區位於花東縱谷與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間,多年來社區居民持續推動社區營造工程,已建立社區推動觀光休閒產業及特色農產品行銷的基礎模式,每年吸引上萬人次的觀光客前來社區觀光、遊憩、旅遊與住宿,尤其本社區最具特色的農特產品:(一)在畜養有放山羊、跑山雞為大宗。其他經濟果樹作物有李子、木瓜、柚子、破布子、釋迦及香蕉等,精緻農作物有香茅草、沈香木(進行造林中)。(二)在體驗活動方面有新麗農場、擠羊奶體驗區、滑草遊憩區、富源景觀平台等多項設施。(三)富源的吃喝最具歷史的為富源羊肉爐,九伯羊肉爐、尚鼎羊肉爐、富源天籟、富源觀景平台、文怡複合式餐廳等均為富源的飲食靈魂。(四)觀光產業:由於本社區位於台東縣道179線之花東縱谷與東海岸之國家風景區內,每年約有7~8萬名觀光客來到本社區遊覽,對於富源社區來說;是行銷富源社區新風貌暨環境資源與特色產業相當好的機會,因此近年來一再推動社區觀光產業發展一事。(五)特色產品:經由各項計畫的執行,使社區特色產業得以向遊客宣傳,因此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及重要經濟來源之提昇,進而縮短城鄉之經濟差距。並配合社區內各農牧場支不同特色農產品及景觀設施之宣導,可因應各種遊客因不同之需求而駐足停留,悟機遊客的消費欲望,帶動社區的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六)推廣行銷:展示行銷達一定成果後,將具體改善本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及經濟來源的提昇。並將豐富的富源社區觀光遊憩資源及特殊的地理環境,地區新風貌與特色產業發表會,宣傳介紹給遊客認識與瞭解富源社區。 台東縣卑南鄉富源社區發展協會 柯炳煌 0937-595486
臺東縣 延平鄉 永康社區 武陵村 臺東縣延平鄉永康社區發展協會 余進坤 0952-990260
臺東縣 延平鄉 武陵社區 武陵村 台東縣延平鄉武陵社區發展協會 邱俊雄 0955-296039
臺東縣 延平鄉 紅葉社區 紅葉村 紅葉社區發展協會 邱朝國 0987-376876
臺東縣 延平鄉 桃源社區 桃源村 臺東縣延平鄉桃源社區發展協會 林婉琦 0927-593767
臺東縣 延平鄉 鸞山社區 鸞山村 鸞山村是1938年日據時代居住於內本鹿的布農族人被迫遷村所建立的部落村莊。布農族人看見當地卑南族人所種的甘蔗非常茂盛,因此稱這裡為Sasasa,也就是土地肥沃的意思。整個鸞山地區位於卑南溪與都蘭山之間,由於土地肥沃,植物種類繁多,野生動物種類也多。社區上方荒廢的蓄水池,因未受農藥污染,意外成為野鳥、水生動物的優良棲息地,近來更發現穿山甲遊走在社區街道上,社區因而成立保護隊,護育穿山甲。整個鸞山地區更有數以千計的大榕樹,由於榕樹會隨氣根之著地固定而遷移,而被布農族人稱為會走路的樹,蔚為地方的一大奇觀。 台東縣延平鄉鸞山社區發展協會 邱光明 yah550425@yahoo.com.tw 089-568018 089-568018 台東縣延平鄉鸞山村12鄰榕山路55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f7d3cbb-3717-4824-abc1-f0ecc52991f3/1/鸞山.JPG
臺東縣 東河鄉 東河社區 東河村 由於東河村為東河鄉行政單位中心點,有鄉公所、戶政事務所、地政事務所、水利會等等東河鄉行政機關駐住,以行政資源而言維全鄉之最,但由於東河村老年人口居多,青壯人口多需要負擔家計而在外工作,但因經濟衰敗再加上莫拉克颱風重創東台灣,部分青壯人口慢慢的從都市移回故鄉,但又由於台東工作機會又少,形成許多青壯人失業在家,但因為東河鄉多為農漁村型態之聚落,許多家戶多有自己的田地(原住民保留地),所以相當適合發展精緻農業,再加上東河村與北源村土地肥沃空氣品質相當良好,所以若以未來規劃在地特色精緻農村發展是再適合有不過了。本社區發展協會自民國82年成立以來,多以社區活動與傳統文化祭典等為主,另為結合部落傳統邏輯運作的能力及因應現代生活環境的規範,也賦予傳統組織參與現代公共事務與傳承的權利,透過本協會適時將計畫性資源導入部落,並將部落傳統組織納為該組織的執行單位,協助部落年輕人牴緩因時代劇變而遭受傳統文化流失的衝擊,並經由適當的轉化,期待引進特色資源為基礎並規劃往後帶動部落社區內部的整體轉型,創造部落新的思考層面並提升生活品質,進而建構部落永續發展的基礎。 台東縣東河鄉東河社區發展協會 陳海峰 0975-627503
臺東縣 東河鄉 興昌社區 興昌村 東河鄉位於台東縣之東北,在東部海岸山脈東側,東臨太平洋,西以海岸山脈與池上、關山、鹿野、延平等鄉鎮鄰接,南連卑南鄉,北接成功鎮。地形南北狹長達35.5公里。以馬武窟溪河口區分成盆區及沿海區。面積為210.19平方公里,百分之六十是山脈。現轄都蘭、興昌、隆昌、東河、泰源、北源、尚德等七村。共214鄰,總人口數為10294人,原住民5558人(佔54%),以阿美族人居多,餘為閩南人及客家人。集中型住戶以都蘭、泰源兩村及各社區為著。目前仍為農村型態。可耕面積水田841.20公頃,旱作 3331.82公頃,其中短期作物面積為677.48公頃,長期作物及青果作物面積為2230.65公頃,從事農林漁牧人口占就業人口百分之六十四。主要農產有稻米、玉米、釋迦、椰子、柑桔、文旦、白柚、香丁、茂谷柑、梅子、臍橙等。金樽漁港於七十三年完成初期工程後,漁業推廣建立良好據點,大約可停靠漁筏40餘艘。 台東縣東河鄉興昌社區 田義雄 089-531523 臺東縣東河鄉興昌村8鄰49號
臺東縣 東河鄉 興隆社區 興昌村 本社區原稱「八里-一線」,位居東河鄉中南部,東臨太平洋,北至碇橋於舆隆昌村為界,南至羊橋接興昌社區,面積約2.34平方公里,人口數450人,社區居民均為閩南人由彰化、雲林遷徙而來,以務農為主,其中又以釋迦為大宗。 興隆社區發展協會 林憲身 s666999x@yahoo.com.tw 089-541025 東河鄉興昌村29鄰27號
臺東縣 東河鄉 都蘭社區 都蘭村 台灣最美麗的一道晨曦原住民族部落“阿美族都蘭部落” 都蘭村位於台東縣的東河鄉,屬於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轄區內,距台東市北邊海岸約二十公里處,位於都蘭山東側,是一個典型的卑南阿美群的阿美族大部落,全村共有約一千戶共3,500的居民,分居在八個聚落,基地範圍南起郡界北至舊部,總面積25.9245平方里。除了都蘭之外,其餘的聚落多為漢化的平埔族人以及漢人。日本人在安倍名義在他1938年出版的「台灣地名研究」一書中指出,「都蘭」原來稱「都巒」,在1937年時才改為現名。○○都蘭一名的來由,其實和阿美族語「’etolan」有關,該名詞的來由為即為「堆石」、「砌石為牆」 之意(也有地震之意)。該地多石,阿美族人闢地耕作,將挖掘的石頭砌在旱地之一隅,後來因發音的緣故慢慢演變成今日的地名「都蘭」。 都蘭遺址--屬於三級古蹟,距今約3000年前,都蘭遺址位於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西北方約一公里之平緩海階地上,地勢由西北之海岸山脈向東南斜下。都蘭遺址為巨石文化之南緣,分成岩棺區、石壁區。都蘭遺址屬於麒麟文化,主要文化特徵為多樣的巨石類型。 台東縣東河鄉都蘭社區發展協會 黃玲惠 0927-370587 臺東縣東河鄉都蘭村39鄰372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26c1c3f-a0df-4ef8-8388-8103961db062/1/都蘭.JPG
臺東縣 東河鄉 尚德社區 尚德村 臺東縣東河鄉尚德社區發展協會 陳人鼎 a825022@gmail.com 089-892524 臺東縣東河鄉尚德村前寮4鄰71號
臺東縣 東河鄉 隆昌社區 隆昌村 隆昌村舊名佳里(古稱Kaniyafepl.譯加里艋甲)是一個依山傍海的典型村落,前族人由北方的秀姑巒溪分批進入聚落,原先聚居在離海邊潮間帶上方約200公尺較高處,人口約400人左右,在150年前遷移到現在公路兩旁,世代族人以務農、捕獵、漁撈維生。日治時,日人鑑於該地土質肥沃,水源豐富,適於種水稻,而將其遷移下來定居,就是聚落的遺址。 隆昌部落位於東河南方6公里餘,為一海拔100公尺支台地,在東部海岸山脈東側,東濱太平洋,西以海岸山脈與鹿野鄉鄰接,南鄰興昌村,北接東河村。隆昌部落面積8,9762平方公里,65%為山岳,屬花東山脈山塊。全村共259戶,人口總計607人(男332人;女275人)。平地漢人83戶,散居濱海公路兩側;以阿美族為主的平地原住民計176戶,遍布全村的20鄰,以隆昌為主要部落。 台東縣東河鄉隆昌社區發展協會 林明瑾 0933-692531 臺東縣東河鄉隆昌村9鄰隆昌120號
臺東縣 東河鄉 北源社區 北源村 東河鄉位於台東縣之東北,在東部海岸山脈東側,東臨太平洋,西以海岸山脈與池上、關山、鹿野、延平等鄉鎮鄰接,南連卑南鄉,北接成功鎮。地形南北狹長達35.5公里。以馬武窟溪河口區分成盆區及沿海區。面積為210.19平方公里,百分之六十是山脈。現轄都蘭、興昌、隆昌、東河、泰源、北源、尚德等七村。共214鄰,總人口數為10294人,原住民5558人(佔54%),以阿美族人居多,餘為閩南人及客家人。集中型住戶以都蘭、泰源兩村及各社區為著。目前仍為農村型態。可耕面積水田841.20公頃,旱作 3331.82公頃,其中短期作物面積為677.48公頃,長期作物及青果作物面積為2230.65公頃,從事農林漁牧人口占就業人口百分之六十四。主要農產有稻米、玉米、釋迦、椰子、柑桔、文旦、白柚、香丁、茂谷柑、梅子、臍橙等。金樽漁港於七十三年完成初期工程後,漁業推廣建立良好據點,大約可停靠漁筏40餘艘。 北源社區發展協會 江治富 089-892301 台東縣東河鄉北源村19鄰33-1號
臺東縣 東河鄉 泰源社區 泰源村 「泰源」地名源自於原住民阿美族語稱之為「阿拉巴灣」,意指容易迷路的地方,日治時代則改名為「高原」,此區位於馬武窟溪圍繞的高地上,台灣光復後始改名為泰源。 本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81年,社區民風純樸,無任何工廠或企業,原住民幾乎務農為主,青壯年往都市發展,治產成家,大部份人口為銀髮族,老化情形十分嚴重,近年來經濟不景氣,許多人把小孩送回家鄉和祖父母同居,形成隔代教養之問題。商業則集中在泰源街上,大部份由漢族經營,主要經營雜貨食品、蔬果、藥房、民宿、餐廳等。 結合社區各項資源,建立社區特色,提昇生活品質,再造泰源社區新風貌。 中華民國原住民海岸山脈部落發展協會 潘櫻花 0912-789031 臺東縣東河鄉泰源村2鄰64號
臺東縣 東河鄉 新蘭社區 都蘭村 新蘭社區產業協會 潘慶隆 089-53138 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新蘭5鄰5號
臺東縣 金峰鄉 歷坵社區 歷坵村 歷坵社區發展協會 謝東華 0937-608581 臺東縣金峰鄉歷坵村1鄰10號
臺東縣 金峰鄉 新興社區 新興村 台東縣金峰鄉新興社區發展協會 王大龍 0915-956887 臺東縣金峰鄉新興村2鄰34之1號
臺東縣 金峰鄉 正興社區 正興村 社區居民大多數是原來居住於南大武山太麻里溪流域較深山之介達部落、斗里斗里部落、比魯部落與包盛社部落。政府為改善原住民生活,於民國四十二年至四十四年間將上述四個部落在頭目帶領下遷居至今正興社區,民國五十年間更有屏東縣霧台鄉阿禮部落魯凱族十餘戶遷居來此,形成排灣、魯凱共有之社區。族群結構:排灣族佔85%、魯凱族佔10%,其他種族及漢人佔5% 正興社區發展協會 林光明 jfng02@ttjfng.gov.tw 089-751046 台東縣金峰鄉正興村4鄰49號
臺東縣 金峰鄉 嘉蘭社區 嘉蘭村 本社區位於太麻里溪中下游,東鄰太麻里麻里霧、西接金崙崑崙山區、南臨金針山區、北對香蘭溪頭。由七大排灣族部落及屏東阿里、霧台遷徙之魯凱族民組成的卡阿麓灣部落。以生產洛神花、生薑、五穀雜糧為主。原本是非常優美人稱嵐攸之鄉的部落。無奈近年海棠、莫拉克及凡那比等風災摧殘,人、事、地、物幾乎造成部落全毀。有幸在政府及善心人士的捐助下,已漸漸的復甦起來了。於此感謝各界的扶助。 台東縣金峰鄉嘉蘭社區發展協會 黃志明 kaaluwan@yahoo.com.tw 089-751331 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12鄰新富7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b5e8eca8-138d-4457-8eb9-6a35da11a13f/1/嘉蘭-歐美惠.JPG
臺東縣 金峰鄉 嘉蘭社區(災難自救暨文化經濟產業促進會) 嘉蘭村 嘉蘭村位於太麻里溪進出海口處,溪流北岸支流的沖積扇平原上。東起嘉蘭入口舊檢查哨、西迄奇拿奧勤野溪、南至太麻里溪河岸、北達新富社區北界。距太麻里市區6公里,距台東市28公里,區內腹地遼闊,地勢緩平,總面積約為280公頃,村落面積約170平方公里。本社區位於大武山南麓可眺望太平洋,後有大武山自然保育區,部落緊臨太麻里溪,四面環山,山川秀麗,景緻宜人,是一處地靈人傑之寶地。本村除為鄉之行政中心外,本社區轄內有豐富之人文資源(東排灣、魯凱文化)、自然資源(武山自然保留區)、溫泉資源(嘉蘭地熱井、比魯溫泉)等。 目前村內之社團組織除了「嘉蘭社區發展協會」之外,另因莫拉克風災後災民自救成立之「台東縣原住民嘉蘭災難自救暨文化經濟產業促進會」。近年來產業發展、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為社區致力的發展重點。社區發展協會組織下,亦設有青年會、守望相助隊,在社區內任何活動,不分部落主動協助,為社區推動各項工作之支柱。 本社區為原住民族部落(排灣族、魯凱族),共有13鄰397戶總計1463人(男769人、女694人)其社區內有8個部落頭目,分別來卡阿麓灣(kaaluwan)、馬達雅魯(madalalu)、都勒得ㄈ得ㄈ格(duledevedeveg)、發路魯(vuljulu)、麻勒得卜(maledebe)、麻里ㄈ勒(malivele)、都魯吾外(dulu-uwai)等七個部落;每年4月份各部落均辦理舊部落尋根之旅活動,及每年7月份辦理豐年祭活動,其頭目在部落頗受尊重。 台東縣原住民嘉蘭災難自救暨文化經濟產業促進會 蔣爭光 V180715@yahoo.com.tw 089-782382 089-780716 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9鄰138號之1
臺東縣 金峰鄉 賓茂社區 賓茂村 台東縣金峰鄉賓茂社區發展協會 王瑞杰 h538538@yahoo.com.tw 0932-466505 台東市和平街72號
臺東縣 長濱鄉 樟原社區 樟原村 本部落位於台東縣海岸最北端的一個部落,舊稱為姑仔律,在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是樟腦的重要產地,顧名思義取名為「樟原」;本部落以原住民阿美族居多,以種植稻米、竹荀、文旦及捕漁為生,是個民情純樸、風景優美的好地方,本轄區內有著名船型(諾亞方舟)教會,常吸引遊客駐腳,未來預期結合自然環境及原住民文化推動及營造,藉以帶動本部落觀光之發展。 台東縣長濱鄉樟原社區發展協會 葉進來 089-881263 台東縣長濱鄉樟原村六鄰七十號
臺東縣 長濱鄉 光榮社區 寧埔村 臺東縣長濱鄉光榮社區發展協會 曹金義 0910-118264
臺東縣 長濱鄉 八桑安社區 寧埔村 八桑安社區發展協會 李俊雄 0927-818865 臺東縣長濱鄉寧埔村4鄰八桑安35號
臺東縣 長濱鄉 永福社區 竹湖村 永福社區原名大掃別,位於長濱鄉竹湖村境內,掃別山東南麓的丘陵台地上,北面有瑪妳細溪,南面有磯福魯散溪,西鄰海岸山脈,東南面可以俯瞰太平洋。居民長期過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天真純樸,樂天知命」則是本地住民最佳寫照。傳說本地自日治時代起,少年每至傍晚都會生病,故戰後鄉長陳光福,為祈求部落平安,因而改稱「永福」,取「永遠平安幸福」之意。居民大多是阿美族原住民,並且保留著原住民頭目的制度,一年一度豐年祭與海祭活動是社區年度活動的高潮。這裡所保留的自然條件非常豐富,社區內所栽植的原住民民俗植物及後山所保留的自然生態與景觀,未來可做為發展原住民社區體驗與生態旅遊的基礎。 永福社區發展協會 邱金枝 0919-789095 臺東縣長濱鄉竹湖村2鄰永福26-2號
臺東縣 長濱鄉 忠勇社區 忠勇村 台東縣長濱鄉忠勇社區發展協會 張興龍 0910-055285 臺東縣長濱鄉忠勇村9鄰12-1號
臺東縣 長濱鄉 長光社區 長濱村 本社區為東海岸最大的原住民部落,約99%是阿美族人,因缺乏工作機會,中下齡人力外出,只剩中高齡宙留駐守家園。本社區富有人文、歷史及自然生態資源,盼未來能開發營造成觀光產業進而營造商機並促進就機會。社區幹部:理事長 張清福,村長,頭目及協會魄總幹事,青年會長,婦女會長,家政班長社區資源:天主堂,長老教會,雜貨店,文史館,活動廣場 長光社區發展協會 林美芳 089-831427 臺東縣長濱鄉長濱村24鄰104-1號
臺東縣 長濱鄉 真柄社區 三間村 台東縣長濱鄉真柄部落位處東部海岸,台東與花蓮之中間緊鄰台11線省道,在三間村南邊的台地上,部落西方為東海岸山脈較高的山斷,東瀕太平洋,與相距5分鐘車程的八仙洞恰連成花東景點的一環。真柄部落阿美語譯原名稱為 makerahay(馬格拉海),意為乾涸,是譯自高砂族的社名(雨衣之意),日本時代昭和十二年(1937)以日本語的近音改稱真柄。傳說族人遷徙至此落腳於南三間屋橋下的小河溪,一降雨數小時,濁水便滔滔而漲,雨停則回復原來的凅溪,此情形恰似人穿的雨衣遇雨速乾,故該溪名族人命名為makerahay(馬格拉海),所以部落就以此命名。部落街道井然有序,庭院花團錦簇宛若一處花園部落。部落後方的水源的源頭是一條景致天成的迷人峽谷;長濱大圳深度的歷史背景、自然生態、虹吸原理、渡水隧道、險峻階梯等,豐富的自然資源帶來許多意外與驚奇。山下是廣大的水田,停駐在水田裡往大海望去,只見藍天、大海、水田挨在一塊兒,白鷺鷥穿梭其中,如此美景不可以言喻。部落擁有長濱鄉境內唯一完整而狹長的沙灘,部落的人浪漫的稱之為情人灘,沙灘平坦而廣闊,是休閒、觀日出、賞明月的絕佳好地方。Makerahay真柄是屬於平地鄉原住民的部落,是一個沒有頭目,以阿美族年齡階級為主體的部落。至於部落公共事務,則全賴於部落年齡階級全權負責與諮商。母語生活化是部落文化的基礎,年齡階級鮮活路及傳統技藝的傳承才得以延續部落生活命脈,提昇文化及發展產業,來呈現鮮明的美麗部落。 真柄社區發展協會 勒卡爾 lekalo320@yahoo.com.tw 832030 830248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22072b60-5184-48cf-9473-ff5478c93a59/1/真柄.JPG
臺東縣 長濱鄉 南竹湖社區 竹湖村 南竹湖社區發展協會 林景水 089-831265 臺東縣長濱鄉竹湖村17鄰南竹湖32-2號
臺東縣 長濱鄉 三間屋社區 三間村 1.村名由來:位於統鼻溪及三間屋溪北側海岸,原名「三塊厝」,據說當初是三位老友同時移居來此,比鄰蓋了三間芧草屋之故。目前,三間屋除了數十戶西拉雅族之外,尚有十餘戶阿美族、數戶噶瑪蘭族及漢人。由於人口外流,社區呈現高齡化其社區人口平均年齡為60歲。2.社區地理位置:三間屋是台東縣長濱鄉的一個村 落,位於花東海岸公路(約在台11線82公里處 ),八仙洞風景區的南方不遠處。三間屋社區依山面海,正前方面對浩瀚無涯的太平洋,其他三面則環山坐擁青翠的山林綠意。3.搭車資訊:無論從花蓮市或台東市皆可搭乘台東鼎東客運或花蓮客運皆可抵達。 台東縣長濱鄉三間屋社區發展協會 謝善光 aaq667717@yahoo.com.tw 0952-465705 台東縣長濱鄉三間村七鄰三間屋7-1號
臺東縣 長濱鄉 膽曼社區 寧埔村 膽曼社區發展協會 賴春水 0980-311973
臺東縣 長濱鄉 烏石鼻社區 寧埔村 烏石鼻位於石寧埔溪口、烏石鼻聚落的東南側,指的是突出於海中的黝黑岩體。為全台灣面積最大的柱狀火成岩體,是火山活動熔岩噴發的產物,台灣只有兩處風景區有此特色,另一處在石梯平以北的石門,但規模卻小得多。這個一群群六邊形、五邊形柱狀熔岩,有直的、斜的、橫的等各種排列模式,暗示著火山噴口的位置,等待著你去發現。  烏石鼻滿佈大大小小的潮池和海蝕溝,是觀賞潮間帶海洋生物的最佳去處,也是東部潛水和磯釣的天堂。尤其是每年二月,釣白毛的最佳季節一到,就可見到岩岸佈滿釣客、人手一的盛況。每年七月間阿美族豐年祭登場前,原住民會相約到狹長的烏石鼻海岸,趁著退潮撿拾海螺、海瓜子、海膽,或是附著在礁岩上的海蛤、海青苔,讓原本寧靜的海岸,顯得熱鬧非凡。 本部落早期盛產七里香,故其部落名(七里香阿美語稱基拉待崖)是個居住環境好地方;社區前方有海岸沙灘,東南方有凸出於海中黑岩體(烏石鼻港澳),生態資源豐富,是吾族人多年來生活傳統領域,甚具生態觀光景點。 台東縣長濱鄉烏石鼻社區發展協會 連聰忠 089-801029 台東縣長濱鄉寧埔村烏石鼻13鄰9號
臺東縣 長濱鄉 加走灣社區 長濱村 臺東縣長濱鄉加走灣社區發展協會 劉傳勳 089-831938 臺東縣長濱鄉長濱村11鄰121號
臺東縣 海端鄉 利稻社區 利稻村 利稻位於海端鄉境內,是南橫公路東段的一個布農族聚落,海拔高度1068公尺,居民以布農族原住民為主,居民樸實和善熱情,村民約有350人76戶。 利稻村大多務農維生,盛產高冷蔬菜、高山茶、青椒、番茄、小米、紅豆、愛玉等。部落宗教信仰以基督教天主教為主,利稻國小是部落唯一的小學。目前部落積極推動有機蔬菜與環保健康優質部落發展為願景,配合部落原有的豐富布農族傳統文化,期望透過培根計畫做好社區營造基礎的人力培訓工作,讓社區動起來,整合部落人力資源。 台東縣海端鄉利稻社區發展協會 達亥 r810319@yahoo.com.tw 089-864318 台東縣海端鄉利稻村2鄰22號
臺東縣 海端鄉 崁頂社區 崁頂村 社區位於海端鄉崁頂村(崁頂社區),部落以六個鄰結合。部落村民以布農族族群為居多,主要部落區分地域:崁頂部落、紅石部落。因地理位置的緣故,雖然是同村但部落之間要翻過2、3座山腰才找到的了。鄰近相關產業主要以關山親水公園環鎮步道,路線會經過本社區,也是紅石部落與崁頂部落村聯絡道路之一。本社區大多以中高齡以上為主,青少年及青年有較少趨勢。學歷平均高中以上,部落生活型態因經濟能力有限,家家務農以及人口外流找工作。推廣農產品以崁頂水蜜桃(榮獲十大傑出農產品水蜜桃相關獎項)。工藝坊部分本社區發展協會邱理事馮廣田參於數次雕刻比賽,成績屬一屬二,部落也有紡織、染布技術等。村民參與部落大大小小活動都很熱心,也很團結,整體部落生活型態相當樂活。 臺東縣海端鄉崁頂社區發展協會 余正文 jdra3234@yahoo.com.tw 089-812920 957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5鄰中石12號
臺東縣 海端鄉 廣原社區 廣原村 臺東縣海端鄉廣原社區發展協會 文念湘 0933-863239 臺東縣海端鄉廣原村8鄰錦屏49號
臺東縣 海端鄉 海端社區 海端村 海端村是海端鄉最大的轄區,初來部落是南橫公路的進出門面,海端鄉行政地點至本村山界路,也是鄉的行政中心,新武部落是重要的魚類保護區。 台東縣海端鄉海端村海端社區發展協會 邱志明 0988-835452 臺東縣海端鄉海端村7鄰初來11-1號
臺東縣 海端鄉 霧鹿社區 霧鹿村 (1) 基本資料霧鹿社區位於風景秀麗之南橫公路上,社區居民大都以務農為生,主要種植高冷蔬菜、水果等農作物。村莊共有九十戶,三百七十六人,屬於原住民族布農族。由於就業機會甚少,村中人口比例以老年及孩童居多,青壯年大部分於外就學及就業。(2) 社區團隊社區現有民間組織有社區發展協會及布農山地傳統音樂團。布音團長年推動文化傳承工作,宣揚布農族優良傳統文化,曾多次受邀於國內重要文化活動中演出布農傳統歌謠也曾受邀遠到歐洲、大陸、日本表演,得到國內外人士的注目及讚賞。霧鹿國小推展布農傳統歌謠、織布及母語教學,不遺餘力成效良好。 台東縣海端鄉霧鹿社區發展協會 張榮進 0919-935080
臺東縣 海端鄉 加拿社區 加拿村 臺東縣海端鄉加拿社區發展會 余利亞 ching@srdc.org.tw 089-811108
臺東縣 鹿野鄉 永昌社區 永安村 永昌社區發展協會 陽志明 Rekat119@yahoo.com.tw 089-551410 089-551410 台東縣鹿野鄉永安村永安路77巷28弄17號
臺東縣 鹿野鄉 瑞豐社區 瑞豐村 瑞豐社區發展協會 阮坤榮 089-810799 臺東縣鹿野鄉瑞豐村瑞豐路20-2號
臺東縣 鹿野鄉 新豐社區 瑞豐村 新豐社區原名為七腳川,位於中央脈與海岸山脈所構成的花東縱谷線上,是由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客家人,與來自彰化、嘉義、雲林的閩南人以及外省族群所組成之社區。在社區之台九線省道上有瑞豐國小,為本地的文化教育中心,從日治時期至今已有八十年的歷史。新豐社區以傳統農閒娛樂為主,有少年醒獅團及社區老人組成的八音團,加上近來的外籍新娘加入,社區儼然成為鹿野鄉境內的小小聯合國,也為社區帶來了熱鬧氣象。 台東縣鹿野鄉新豐社區發展協會 陳儀隆 f581296@yahoo.com.tw 089-581295 鹿野鄉瑞豐村新和路4鄰295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439dc9b-ceb8-4c2b-a1f7-c361cf19283e/1/新豐.jpg
臺東縣 鹿野鄉 瑞隆社區 瑞隆村 瑞隆村緊鄰瑞源村,居民大多為客家族群,是台東縣第一個成立外籍配偶關懷據點的村里,並有台東縣唯一的瑞隆神鼓隊伍(後山神鼓隊),鼓手大多為鹿野鄉瑞源及瑞隆兩社區的村民所組成,平日都在瑞隆社區的源聖宮前廣場練習,神鼓隊感覺像是廟的陣頭,在鼓法上,融入了現代的爵士鼓打法,兩者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係。是台東縣唯一且別具特色的神鼓團隊。 瑞隆社區發展協會 彭玉台 0932-664346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9a7e5f87-f25f-487d-9e03-f45ad2bf436b/1/瑞隆.JPG
臺東縣 鹿野鄉 大原社區(瑞源、瑞和、瑞隆) 瑞和村,瑞源村,瑞隆村 瑞源社區是鹿野鄉最大客家庄。居民以種植高經濟紅甘蔗、釋迦等農作為生。瑞源客家族群定居已久,且與最早期來此之原住民及民國四十年遷入之閩南族群、外省人有著早期農耕「換工」的習俗及通婚關係,因而保持極為融洽和諧良好密切互助之關係。社區現有南管國樂團、北管國樂團、客家中原八音社、客家山歌班、兒童客家歌謠班、採茶舞蹈班、神鼓陣等民俗樂音隊伍。也是全國唯一製作客家花布燈籠的社區,產品廣受歡迎及好評。近年來經濟不景氣,導致農村年輕人口外流作,農村老化現象極速下降,再加上資訊、技能不足,社區也隨歲月慢慢老化失去活力。社區發展則是首當其衝之要點規畫,再多方思考下,所規畫經營之花布燈籠工場,方向以客家文化失傳之傳統文化技藝-「花布燈籠」為主軸,規畫建立花布燈籠工場,研發、創新、改良別於一般市面上的燈籠,將結合客家鄉土歌謠,透過花布燈籠的推廣,逐步恢復瑞源地區特有的客家文化技藝,並讓大家對這項文化更為了解。經過不斷的努力之下,我們規畫製作了能永續經營的花布燈籠工場,並期望能帶動 地方繁榮減低失業率;再者,將失傳的技藝文化永續的傳承下去。除了短期內規畫的目標,隨著經營時間的增加,花布燈籠工場將會延伸增加更多、更豐富的資源。在社區發展協會的努力下終於找到社區幸福萌芽的希望泉源,將閒置塵封18年之久的農民教室(1800坪)為居民凝聚結合共識聚首基地,花布燈籠工場成立,對社區民眾正好可提供一個教育及訓練的機會;因此,我們希望我們利用此資源對社區及我們的下一代製造出社區的整體發展方向,並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透過社區總體營造及居民共同參與,凝聚社區共同意識。對瑞源地區做全面性的思考及整體性的規劃,並藉由瑞源、瑞和及瑞隆社區的結合,促進在地客家文化之傳承、累積、成長與創新。打造「小地方、好所在」的新故鄉風貌──瑞源地區休閒觀光文化家園。 瑞源社區發展協會 曾瑞惠 hui2200@yahoo.com.tw 0933-694033 089-580492 台東縣鹿野鄉瑞源村瑞景路二段六十九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9bf19c94-b82d-43bf-bb28-4f82565bece3/1/瑞源.jpg
臺東縣 鹿野鄉 龍田社區 龍田村 台東縣鹿野鄉龍田社區發展協會 陳濯源 long.tian8@msa.hinet.net 089-551259 089-550868 台東縣鹿野鄉龍田村龍馬路308號
臺東縣 鹿野鄉 瑞和社區 瑞和村 瑞和村地處花東縱谷南端的鹿野鄉內,東以海岸山脈的山稜線與東河鄉為界,西臨瑞豐村,南臨瑞源村,北以加典溪與關山鎮的電光里、月眉里為界,中有卑南溪貫穿。瑞和村居民以原住民、客家人及閩南人為主,分布於瑞和、瑞興、寶華三個聚落。早期村民自發手工開鑿一條溝渠貫穿村莊,灌溉稻田,名為豐源圳;居民大多種植稻米、甘蔗、玉米等農作物,四、五十年代時期,有村民種植煙草及香茅草並設廠製煙葉,香茅油等高經濟作物,經時代變遷今尚存乙處煙樓建物。 鹿野鄉瑞和社區發展協會 徐智雄 089-580272 台東縣鹿野鄉瑞和村瑞祥路202巷1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43bbc2bd-b473-48aa-a38c-2c707863ff04/1/瑞和.JPG
臺東縣 鹿野鄉 和平社區 鹿野村 鹿野鄉最早的聚落在和平部落,阿美族人在此定居已近一百三十年,因此和平部落在鹿野鄉算是深具意義的原住民部落,並且在六個部落中現代化最早的一個,部落的戶籍人數約有六百人,但是常住的卻僅在三百人左右,人群相處融洽非常有人情味,聚在一起少不了唱歌跳舞。社區位於台東縣台九線路段,以卑南溪為交匯口,部落以農業種值水稻為主,中間一條部落道路兩邊則是居住的房屋,部落道路至盡頭是人間仙境的風景非長的完美。 和平部落座落於台東成功鎮的轄區,距離本鎮行政中心5公里,往北距花蓮市120公里,向南距台東市50公,交通幹道台11線。和平部落原名為「kahciday」(阿美語係指『鹹』味之意)、部落文獻翻譯成「加只來」,而它地形分為三區域:北區域為八邊「Pa^pian」、南區域為嘉平「kanaratip」、中區域為本部落中心「mali’iway」。 和平部落人口總數1135人,男性約606人,女性約529人,戶數計346戶,原住民(阿美族)人數計949人,非原住民(漢族、客家人、後住民等)人數計186人。據文獻記載,和平部落阿美族群屬於恆春阿美,其中氏族有Raranges、Usod、Kakopa等大三氏族遷移定居。 和平部落是沿著海岸及山領的地段,東瀕太平洋海域、海崖、海灘,西側為高聳山層。地形地物微高一處,除了可以觀測到三仙台、本鎮行政中心、新港之外,也能觀望到綠島。 鹿野鄉和平社區發展協會 李鴻斌 0927-326552 臺東縣鹿野鄉鹿野村4鄰和平29之1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3b7660a9-76a5-4080-a6df-2feb4b6d231c/1/照片 138.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3b7660a9-76a5-4080-a6df-2feb4b6d231c/1/DCF_0520.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3b7660a9-76a5-4080-a6df-2feb4b6d231c/1/和平.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3b7660a9-76a5-4080-a6df-2feb4b6d231c/1/DCF_001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3b7660a9-76a5-4080-a6df-2feb4b6d231c/1/DCF_0544.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3b7660a9-76a5-4080-a6df-2feb4b6d231c/1/照片 20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3b7660a9-76a5-4080-a6df-2feb4b6d231c/1/190709_082408.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3b7660a9-76a5-4080-a6df-2feb4b6d231c/1/104.jpg
臺東縣 鹿野鄉 永安社區 永安村 永安社區是個族群多元的村莊,社區內包括閩南、客家、阿美、大陸藉族群,民國九十九年四月的總人口數為1,761人,為鹿野鄉最多人口的村莊,由於村莊面積大,加上大多數地形為丘陵地及河階地,因此民眾居住分散,目前共有九個小聚落,分別是上鹿寮、中庄仔、下鹿寮、永昌、永隆、永德、永興、永嶺、高台等,有些聚落人口數已相當少(例如:永嶺及永興),因此人口外流及老化等因素,造成人口稀少,另阿美族大多居住在永昌及永隆兩個聚落。其它聚落則大都是閩客混居的情況。永安社區位於台東縣鹿野鄉,鹿野地區最早移入者為阿美族人,當時阿美族人稱此地為「務祿干」,意思是多楓樹與野鹿群的地方,在清代時本地區屬臺東直隸州廣鄉,而有一地名鹿寮社,係阿美族部落,為目前永安村永昌部落之前身。鹿寮之名再出現在文獻上,直至大正六年(1917)日本人在此地設立鹿寮移民村,鹿寮則專指今永安村一帶。永安的人文聚落,若從日本人開始於本村設置移民村至今也才將近九十年光景,全村共有五百戶,目前大部份的居民都是在光復後才遷至本村,由於早年生活環境不理想,地方政府為了讓百姓能夠長居久安不要再遷徒,因此在民國三十七年將原鹿寮村改名為「永安村」。在整個社會環境的變遷之下,鹿寮已從往日農耕社會轉變成農業與休閒產業並重的地方,昔日野鹿成群的鹿寮,如今已是每年有數十萬遊客參觀的休閒產業重鎮,但純樸的農村社會那懂得什麼叫做「營造農村新風貌」,大部份的農民每天為了三餐都自顧不暇,那有時間投入社區的工作,也因此本社區就這樣沈睡了將近九十年。有鑑於此,永安社區發展協會從九十年起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係接受文建會及水保局、林務局等等單位的補助與指導,透過營造的方式,讓社區開始活化,不僅社區民眾生活獲得改善,各界也開始注意到永安社區,陸續有許多單位到永安參訪,而將近十年的營造工作,許多社區幹部及志工們,無怨無悔,積極投入打造「鹿寮新故鄉」的工作,因而成為永安社區再生的契機。九十一年獲評台東縣績優社區及全國甲等社區,九十五年獲評為全國績優治安社區,九十五年文建會六星計畫進階型社區(三年)、九十六年永安社區榮獲全國十大經典農漁村,九十七年為台東縣環境綠美化模範社區,九十八年榮獲全國環境保護模範社區,多年來社區營造成果終於獲得肯定。這些成績都是建立在多年來大力推動社區營造的基礎,得獎是一個鼓勵,更是一種責任,永安居民仍再接再勵,展現社區的在地行動力,除了打造永安永續健康社區,更要發揮社區營造陪伴功能,一同帶動台灣社區營造的未來。 永安社區發展協會 傅錦英 089-551818 089-552451 臺東縣鹿野鄉永安村永樂路225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BE354AC-A560-49C0-99AD-1C20C73FA5C7/3/2009241636271_F5C9914.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BE354AC-A560-49C0-99AD-1C20C73FA5C7/3/2009241636511鹿野永安~茶園好風光.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BE354AC-A560-49C0-99AD-1C20C73FA5C7/3/2009241636272鹿野永安高台~青青草皮.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BE354AC-A560-49C0-99AD-1C20C73FA5C7/3/2009241636512福鹿茶.jpg
臺東縣 鹿野鄉 山嶺榴部落 永安村 永隆在永昌東北方,位於台九線公路旁,即約路標359-359.6公里處。東方鄰近鹿寮溪,西方鄰近武陵橋。民國35年部落居民為了生存由永昌社區遷移至此實為一大片的埔薑仔;故部落因此而得名。單一顆埔薑仔母語稱sang-liw;一大片時母語稱:sang-lin-liw。埔薑仔的根、莖、葉無一不是中醫良藥,用途頗廣。永隆-母語山嶺榴部落屬永安村及永安社區。阿美族原是個多神信仰的民族,因西洋宗教之傳入,目前信仰天主教者居多。部落的中心位置即現在的活動中心及天主堂。部落主要經濟務農及打臨時工為主。部落青年80%於都會工作,剩下老人及小孩居多。永安社區蓬勃發展,組織結構也較完善,但對於小部落的我們資源永遠無法到達。因此因部落的要求成立聖佳琳原住民關懷發展協會。近兩年協會不斷的努力下積極爭取福利。因著理事長的帶動及協會的努力凝聚部落向心力,開始整合部落重新找回自己定位自己。希望找回部落的希望找回更多的年輕人回歸部落,為部落打拼。 臺東縣聖佳琳原住民關懷發展協會 熙固.達娜 chalin0226@gmail.com 089-550748 089-550748 台東縣鹿野鄉永安村11鄰中華路3段318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7b9a4a9-e0b8-4dfd-9bf7-04af803a91b6/1/DSC04441.JPG
臺東縣 達仁鄉 安朔社區 安朔村 安朔村舊名阿露伊,位於達仁鄉南方,本村有台九線貫穿,本村生活圈分兩處,兩地相距約二公里。 台東縣達仁鄉安朔社區發展協會 鄭誠 0921-412672 1011207當選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462a95-66ae-4d73-a3ce-47c8a14aaa75/1/安朔.JPG
臺東縣 達仁鄉 森永部落永續發展協會 森永村 台東縣達仁鄉森永部落,位於台東縣最南端的原住民部落,距離市中心約80公里之遠的排灣族村落;森永村舊址為日治時代森永農場,於民國四十二年由原居地大古(位於大竹高溪源頭)遷移此地後取名為森永村;由高屏地區進入台東縣是為首要之門,具縣境門神之勢,有其地理優勢性。 森永部落永續發展協會 林張獻文 a55455@ms33.hinet.net 089-702242 臺東縣達仁鄉森永村76號
臺東縣 達仁鄉 達仁生活美學館 安朔村 本社區前生是[達仁社教站]以成立約十五年,今年教育部改制98年改為達仁生活美學館,今年辦理[安朔遷村七十週年]系列活動.家族文史,走訪舊部落等等... 達仁生活美學館 葉子喬 joe05151@hotmail.com 089-702192 089-702812 966 台東縣達仁鄉安朔村復興路九鄰18號
臺東縣 達仁鄉 新化社區 新化村 新化村舊原始聚落為「古法冷」,是排灣族人於民國40年前後遷徙至現今部落所形成的新社區,故取名新化。有新化、新生、森茂三個聚落,全為原住民排灣族群。新化村位於達仁鄉中部高山地方,海拔約八百公尺,東臨大武鄉大武村,西方接壤屏東縣春日鄉,南方隔大武溪與安朔村及大武鄉加羅板村對峙,北方比鄰土坂村。新化村土地大多屬大武山自然保留區,故自然生態最為豐富,境內有浸水營古道貫穿台東及屏東,為古時東西來往的要道,古道上有遺址多處,為具有相當文化價值的步道,非常適合體驗先民穿山越嶺的刻苦犯難之精神。 台東縣達仁鄉新化社區發展協會 林新義 089-791560 089-792070 台東縣達仁鄉新化村3鄰46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f92f9bfc-28f0-4aac-98d6-fc1eec95b062/1/新化-朱連濟.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F92F9BFC-28F0-4AAC-98D6-FC1EEC95B062/1/照片 166.JPG
臺東縣 達仁鄉 南田社區 南田村 南田社區發展協會 林枚煌 089-702033 臺東縣達仁鄉南田村1鄰南田路3號
臺東縣 達仁鄉 台東縣達仁鄉農業合作社 台坂村,土坂村,新化村,安朔村,森永村,南田村 台東縣達仁鄉農業合作社 黃漢忠 air2389@yahoo.com.tw 0921244323 台東縣達仁鄉安朔村復興路13鄰107號
臺東縣 達仁鄉 森永社區 森永村 民國42年在當時鄉公所的主導下,由大谷(Talilik)及鄰近的附屬部落慶巴讓(Tsinpangan)、巴拉卡(Paljaka)、古達阿斯(Kutangas)、加樂尼斯(Tsalengis)等地遷至森永。大谷遷村森永現址為日治時代專植奎寧、咖啡、茶作的森永星奈園株式會社所在地,遷村後不久沿用農場之名為村名。  大谷村是達仁鄉的第一大村,不過在遷徙的途中,有部分的族人不願意遷徙到森永預定地,而先後滯留在土坂、台坂與太麻里鄉多良村上大溪部落等三地定居,形成親族聚落,使遷到森永的族人銳減,造成原本是一個大村團隊,到森永定居時,以變成小村的格局,但親族分離異地,仍然維持情感交誼。  遷居森永後,從荒野蔓草、百廢待舉的困境中,經族人以開天闢地、篳路藍縷的精神艱苦建設;食衣住行育樂方面居有長足的進步,交通不再封閉,教育更加普及,文化風俗善良,宗教純一,年年慶豐收;在政治方面,成就非凡,如當選一任省議員的葛良拜、當選一任立法委員的林添生、當選二任縣議員的林正行、鄉民代表會主席的陳福、伍榮輝及朱振雄等人表現卓著,可謂「地靈人傑」之傳承。俗話說:「村不在大,在於發光。」慶幸政府得澤,大谷舊部落被政府公佈列為「二級古蹟保護區」,對維護住民的文化及感念先賢意義重大,為承繼祖先的智慧毅力,發揚族人的優良傳統。森永現址臨台九線省道,即南迴公路,為台東縣最南端的村落,村外臨台九線省道設置警察檢查哨,是出入臺東地區的門戶,因此交通堪稱便捷。 森永社區發展協會 林孟潤 089-702089 台東縣達仁鄉森永村3鄰31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5ee5f9fa-cc27-46a9-a471-a34608bbc04a/1/森永.JPG
臺東縣 達仁鄉 台坂社區 台坂村 台坂社區總戶數285戶,總人口數770人,社區機關有國小、派出所、衛生室、村辦公處,台坂國小設有體操館,培育了幾位優秀的體操選手、教會2處、頭目5家、4個協會等。 社區居民以種植雜糧、狩獵和打零工維生,年輕夫妻及青壯年皆往都市工作,留在社區的只剩上班者及老弱婦孺,能為社區貢獻才能者鮮少。是故發展觀光產業,建設及美化社區,復振傳統文化和文物,更顯得相當重要。 台東縣達仁鄉台坂社區發展協會 尤家心 089-761152
臺東縣 達仁鄉 土坂社區 土坂村 1.原住民部落,台東縣達仁鄉2.文化活動五年祭最有名3.環境優美,但尚未具有規模之產業型態,很難開發4.傳統作物,小米,素豆,山藥,旱稻5.生態環境優美土坂溫泉位於台東縣達仁鄉土坂村中的大竹高溪谷,屬於大武山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原本整段溪谷中,四處都有溫泉冒出,自然形成許多溫泉池,一直是土?村民冬季最愛流連的地方。不過因土坂溫泉交通不便,知道的人就少了。因此溫泉僅是當地居民的「稼俬溫泉」。為了方便浸泡,他們在溪谷中用水泥建了幾個溫泉池,極受大人、小孩的歡迎,特別是寒冷時分,溫泉區是大家最常來的地方。土?溫泉水質清澈無色無味,可浴可飲,不過泉溫極高,調以大竹高溪水始能入浴。可惜經86年溫妮颱風橫掃後,水道變更,將原有的溫泉源頭幾乎悉數覆蓋,僅餘一處約攝氏40度的小池。 土坂社區發展協會 廖正雄 ljc_law@yahoo.com.tw 089-761308 台東縣達仁鄉土坂村3鄰48-1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b891c5e3-dfab-4716-ad71-98466170024a/1/土?-張小雲.JPG
臺東縣 綠島鄉 公舘社區 公舘村 本社區位於台東縣綠島鄉,為一個典型的島嶼社區,社區內居民主要從事漁業為主,近年因觀光人口增加,逐漸轉型為觀光產業。綠島為黑潮流經區域,除大型迴遊魚類眾多,島上珊瑚礁地形也造就了綠島成為世界知名潛水天堂,島上自然資源豐富,原生植物種類繁多,保育類動物昆蟲如:梅花鹿 大竹節蟲,都是綠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產。 台東縣綠島鄉公舘社區發展協會 魏溢宏 089-672800 綠島鄉公舘村溫泉48號
臺東縣 綠島鄉 台東縣綠島鄉文化生態協會 台東縣綠島鄉文化生態協會 鄭淑芬 cheng.shufen@msa.hinet.net 089332159 089332168 台東市綏遠路2段45號
臺東縣 關山鎮 豐泉社區 豐泉里 豐泉社區西面靠中央山脈、東鄰台九線、南與中福里為鄰、北與德高里為鄰,呈南北走向。關山大圳沿山林田野蜿蜒流經這裡,為社區的生命泉源。居民大部分以農耕為主,主要生產關山米,社區內還有傳統鐵工業及少數畜牧業。族群包括阿美族、平埔族、布農族、閩南人及客家人等,以客家為最大族群,並以客家習俗生活著稱,發展出客家的硬頸樸實精神,以及各様的米食文化。豐泉社區目前有相思林登山步道、有機香草園、桂竹林休閒竹園、關山鎮農會休閒中心等遊憩資源。 豐泉社區發展協會 余吉石 089-810785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f4e00e0c-1978-48d5-9c67-aacf2d94f15c/1/豐泉.JPG
臺東縣 關山鎮 德高社區 德高里 德高位處關山鎮北陲,昔時樹林雜生,日人開墾時定名德高班,光復後,隸屬關山鎮德高里,為阿美族人群聚地。主要族群有客家,原住民族及閩南人。轄區內有阿美族傳統特色的社區活動中心,及全國第一條環鎮自行車道,總長12公里,深具觀光產業發展潛力。 德高社區發展協會 劉忠享 0912-373875 臺東縣關山鎮德高里2鄰永豐路11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f3635d56-d8d4-4038-924d-cbb7751d198b/1/德高.JPG
臺東縣 關山鎮 里瓏社區 里壠里 里瓏社區發展協會屬於關山鎮里瓏里,「里瓏」原是關山鎮名:「里瓏鎮」;民國四十三年三月一日政府核准將「里瓏鎮」改為「關山鎮」。「關山」顧名思義:環山而成的山城,因群山環繞,地勢低窪,恙蟲很多,故原住民以「恙蟲」命名之,稱之為「里郎」。「里瓏」客家語發音,是本鎮與本里里名之起源。本里北面與本鎮中福里為鄰,南與本鎮月眉里為界,東與本鎮新福里為鄰,西與海端鄉崁頂村為界。方圓只有三平方公里,面積雖然不大,但人口密集,有一半的社區屬於街市商業區,所以人口是全鎮之冠。 台東縣關山鎮里瓏社區發展協會 李榮良 0910-557157
臺東縣 關山鎮 月眉社區 月眉里 月眉里在日據時代叫「月野」,南接鹿野鄉,北接里壟里,東接電光里,西接海端鄉,轄內包含月美和加拿兩部落,月美所居住的是阿美族,加拿則是布農族。閩南人多數是在日本農民撤離台東後,因為種植甘蔗被召墾荒而來的,社區居民大多從事農業耕種,以種稻及蔬菜兩種經濟作物為主。舊時花、東間有輕便鐵路小火車行駛,除了載運旅客還有另一項任務:載運甘蔗。月美火車站後來因為使用率低而走入歷史,目前僅剩普快車停靠。 臺東縣月眉社區發展協會 楊進財 089-811733 臺東縣關山鎮月眉里鐵西路5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33109a3-101b-4b5c-8bee-9304f3195149/1/月眉.JPG
臺東縣 關山鎮 新福社區 新福里 新福里正位於關山鎮東邊,新武呂溪以西、台九線以東的位置,分佈著眾多的農田及灌溉水道,更存在著大面積的河川浮覆地。居民以阿美族原住民、客家人及閩南人所組成,新福社區是一個被親水公園環繞的社區,其建置是起因於過去關山鎮民多以養豬為經濟活動,因此將位在呂武溪畔的土地,建置面積達34公頃做為淨化水質工程的成果展示園區,親水公園的外圍還設置全台灣第一座環鎮自行車道,是遊客來到關山鎮必定到臨及體驗之處。 白佳芳 814900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365dd88-fa9a-403a-8805-7a3bb3d3ee62/1/新福.jpg
臺東縣 關山鎮 中福社區 中福里 關山鎮位於臺東縣境花東縱谷五鄉鎮的中心,而中福社區又位於關山鎮的中心位置,屬集村型社區。因開發是經過規劃,區內之棋盤式街道在全臺灣來說也是相當特別的。公有市場二樓,則是社區辦理各項活動所在的社區活動中心。社區內還有見證東線鐵路滄桑史的關山舊火車站。日治時期通車以來,就是縱谷地區出入的主要門戶,民國71年因軌道改為和西部統一軌距後,將車站移至民權路現址,曾經一度相當殘破,但經社區居民奔走連署請願,各政府單位聯手修復,目前的關山舊火車站是東線鐵路唯一,也是全臺灣少見保有原來建築風格之日式建築。至於鎮民信仰中心的天后宮,長久以來矗立於社區,護佑著所有信眾,其歷史文化亦是最好的社會教材,值得一提的,關山鎮在每年的媽祖誕辰仍保有祈福遶境活動,各鄉鎮均共襄盛舉,而平時之宗教活動(如各地進香團會香)從不間斷。社區居民各行各業均有,且族群眾多並熱衷社區事務,知識水準亦有別於其他各社區,是最大之資源。 中福社區發展協會 陳沛璇 Vicky670523@gmail.com 089-811060 956關山鎮中福里中山路70號
臺東縣 關山鎮 電光社區 電光里 電光社區位於台東縣關山鎮東側4公里花東山脈下卑南溪畔,全里里民人數有八百多人,大多以務農為主要工作,是一個自然景觀豐富、優美的完整聚落,薀含豐富的阿美族原住民文化特色及農業生態景觀產業氣息,極具社區營造優勢潛力與在地文化深植願景之實踐契機。社區內設有電光國小,學校積極結合社區辦理各項體育休閒、原住民文化傳承、家長讀書會、電光數位機會中心等、特色學校電光遊學等活動,與社區互動密切深受社區居民肯定。 電光社區發展協會 潘寶瑩 wbj0109638@yahoo.com.tw 089-951201 089-951219 台東縣關山鎮電光里中興路66號
臺東縣 關山鎮 北庄社區 德高里 長光社區發展協會 邱楠森 wr8386@yahoo.com.tw 089-931655 臺東縣關山鎮德高里忠慶路55-1號
臺東縣 關山鎮 新埔社區 新福里 關山鎮在清領時期最早入墾的是平埔族,其後阿美族也跟著進入此地建社,漢人則是到了清光緒晚期才移入開墾。民國四十二年時,關山鎮民代表會決議改名為目前的關山鎮,居民除了原住民外,大多數是自台灣西部遷徙而來的,此地主要是以農耕為主要經濟產業。自從騎單車成為了國人假日主要的休閒活動後,關山鎮也跟上潮流,為了上遊客可以享受寧靜、舒適、安全的騎單車環境,因此在關山鎮內規劃了全長12公里的環鎮自行車道,自此以後,遊客便可以到關山鎮來享受自由自在的單車專用車道,盡情的享受騎單車的樂趣,而不用擔心汽車所帶來的威脅,也不用煩惱路況不平等問題。關山鎮的車道從親水公園開始,沿著紅石溪先行親水段,邊騎車邊可觀賞清澈的溪水潺潺而流,不時更有水牛與牛背鷺嬉戲期間,好不悠閒的感覺。接著續行林蔭之間,徐徐的涼風撲面而來,沁心脾透的感覺真是舒暢,在這裡騎車會令人感覺不到夏天的炎熱,只感受到清心舒暢的爽快感。而後經過的檳榔小徑,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會令人精神大振,赫然間展開的廣闊平原,縱橫的阡陌飛入眼底,那陣陣的稻香飛來,令人不難駐足停留也難。在這裡,春、夏、秋可以看到金波翠浪的稻米搖曳,入冬後則可見到遍地的油菜花,金黃色的在大地上展開,如詩如畫的感覺令人難以忘懷。關山鎮除了關山米飄香全台之外,先民篳路藍縷所開墾出來的秀麗莊園,也留下了許多先人的文化史蹟,記錄了後山移民的艱苦歲月,也成了此地發展觀光的珍貴資產。 新埔社區發展協會 江美枝 a4703172002@yahoo.com.tw 089-812406 台東縣關山鎮新福里2鄰和平路136-5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cd7d6835-ad13-42ae-92db-2fd519f402e8/1/新埔-鍾敏淵.JPG
臺東縣 蘭嶼鄉 紅頭社區 紅頭村 紅頭社區發展協會 王政義 089-732001
臺東縣 蘭嶼鄉 朗島社區 朗島村 朗島社區發展協會 施雨誠 089-732770
臺東縣 蘭嶼鄉 東清社區 東清村 東清社區發展協會 江薇鈴 0919-209659
臺南市 七股區 十份社區 十份里 十份村境內擁有農、漁風光,且黑面琵鷺棲地也在村內。 十份社區發展協會 杜基旺 Lanpeople@yahoo.com.tw 0527.bokey@yahoo.com.tw 06-7880138 台南縣七股鄉十份村67號
臺南市 七股區 溪南社區 溪南里 台南市七股區溪南里1鄰8-1 吳仲常 06-7874368 台南市七股區溪南里1鄰8-1
臺南市 七股區 龍山社區 龍山里 龍山社區主要族群為閩南人,來自福建的漳州與泉州,明鄭時期及清康熙,雍正年間,先民渡海來台,落腳蚶寮山子及蕭瓏地區,台江陸浮後,居民始於1846年,自頂山村36戶,部分來到中寮仔,部分則往南遷移,集結成庄,取名下山仔寮,簡稱為山仔寮,台灣光復後改稱下山村,其東棧寮和村南海寮仔亦在轄區。民國53年(1946年)從庄廟龍山宮之名,改稱為龍山村,龍山村為中七股八村之一。龍山村位於七股鄉南側,居民以養魚,蚵,蛤為主,農牧為副,盛產魚,蚵,蛤,稻米,甘蔗等,是一典型農,漁村社區.龍山社區東面是農,牧區,西面是廣闊享有盛名的潟湖,也是吊蚵區,生產全國最高品質的蚵仔,西南邊是七股溪出海口,有大片紅樹林,是鷺鷥棲地,晨曦或夕陽西下時光,紅天,白鷺,綠樹相戶輝映,美不勝收.在龍山擁有著如此多的人,文,地,產,景的資源,今年協會希望透過此營造點計畫,能夠將過去的營造成果做一個彚整,將其做一個完整的呈現.因此,本計畫將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討論,選出社區內較具代表性的景點,除了做空間環境的改善外,更導入歷史意涵,增加其故事性,重要的是讓社區居民在此一參與的過程,能夠更深入地了解社區,亦可將社區整體樣貌完整地呈現. 台南縣七股鄉龍山社區發展協會 王聖華 bellast45@yahoo.com.tw 06-7875061 06-7874760 台南縣七股鄉龍山村12-9號
臺南市 七股區 玉成社區 玉成里 台南縣七股鄉玉成社區發展協會 陳清山 cs_chan-ing@yahoo.com.tw 06-7871127 台南縣七股鄉玉成村42號
臺南市 七股區 樹林社區 樹林里 樹林社區位於七股鄉南部,屬農漁村型社區,舊地名(樹仔脚)因全村以黃槿圍繞分為村內.村外,居民以黃姓居多.王姓次之.主要農作物為洋香瓜.樹林國小為社區小學(約80人).寶安宮為居民信仰中心(奉祀康府千歲),白鶴陣為西港慶安宮及鹿耳門聖母廟香科陣頭.社區社團(媽媽教室.長壽會.氣功班.歌友會.環保義工隊..),社區黑琵公園為居民休憩聯誼地方. 台南縣七股鄉樹林社區發展協會 黃寶田 huangpaotien@gmail.com 06-7891346 06-7891346 台南縣七股鄉樹林村131~21號
臺南市 七股區 大寮社區 大寮里 社區位於佳里鎮由縣道176線南側進入七股鄉之門戶 有一所國小 龍安宮為本村信仰中心主祀廣澤尊王神威顯赫遠達台北 新竹 南至屏東都有信徒前來進香 參與西港慶安宮三年一科哥刈香遶境可說盛況空前 本村屬典型鄉村聚落務農為生 台南縣七股鄉大寮社區發展協會 汪聰慧 ws.tan@msa.hinet.net 06-7871855 06-7873123 台南市七股區大寮里6-4號
臺南市 七股區 三股社區 三股里 本社區發展協會位於台南縣七股鄉內,地理位置上與台南市鄰近,主要道路東邊為台17線,西邊則為國道61線快速道路,由南38線銜接,交通上相當便利。本社區活動範圍係以三股村為主,並結合鄰近居民一同辦理相關活動事宜。本社區內觀光資源豐富,包括有黑面琵鷺生態區、六孔與南灣碼頭潟湖生態區及紅樹林生態區,亦配合縣府辦理赤嘴園觀光之活動,在觀光發展上極具發展之潛質。本社區下設有歌友會,媽媽教室、長壽會與十八式氣功活動組,為本(三股)村居民參與公眾活動之重心。 三股社區發展協會 黃茂程 mild.maan@msa.hinet.net 06-7880745 台南市七股區三股里29號之17
臺南市 七股區 竹港社區 竹港里 竹港村是「南七股九村」之一,在樹林村、竹橋村之東,係七股鄉最東之境,俗稱「竹仔港」,村內尚轄「麻豆寮仔」和「南片(peng5);邊」「社仔」兩庄,本社區位於七股鄉東南邊,緊鄰西港鄉及佳里鎮。民國82年成立社區發展協會,歷經3位理事長,社區內有長壽會、媽媽教室、氣功班及社區關懷中心。 台南市七股區竹港社區發展協會 蔡錦雀 tsai7951@yahoo.com.tw 7892455 7892455 台南縣七股鄉竹港村52-19號
臺南市 七股區 大埕社區 大埕里 本社區可分為番仔溫.三合仔及鹽埕地三個部落,南176線縣道橫貫其間,為本鄉行政中心,各機關學校林立,人口聚集,且為本鄉對外往來之主要門戶. 台南縣七股鄉大埕社區發展協會 吳榮華 x733316@8ahoo.com.tw 06-7872431 06-7873840 台南縣七股鄉大埕村9鄰274號
臺南市 七股區 竹橋社區 竹橋里 竹橋社區位於曾文溪北岸,為優美純樸人文環境俱全的小村落,居民以務農為主,是一典型農村社區。香料慶典陣頭牛犁歌陣,為全台唯一以社區童男裝扮花旦之藝陣,社區社團有關懷志工隊、環保義工隊、氣功隊、巡守隊、長壽會、慶善宮管委會,屬於活躍優質生活環境的社區。 臺南市七股區竹橋社區發展協會 張志龍 long178169@gmail.com 06-2982487 06-2981262 臺南市七股區竹橋里98號
臺南市 七股區 篤加社區 篤加里 篤加聚落,位於台灣省台南縣七股鄉,就在佳里鎮西方5公里的地方,民風純樸,景致優雅。篤加村開基祖乾成公又名煌乾(1729-1817)於清乾隆年間,奉請謝府元帥(大使爺公)從大陸福建漳州府海澄縣新垵渡海來台,並經永康州仔尾輾轉來到篤加地區落籍。乾成公生五子心網、心愿、心志、心成、心敬,即為篤加村五房頭祖,迨清道光年間洪水氾濫曾文溪改道,篤加地區受此影響下,地形改觀,由瀉湖地形變成海埔陸地,斯時先祖邱營等(來台第三世)遂向官方申請墾地,面積計有五百餘甲。之後在於先祖胼手胝足經營下,逐漸累積財富,成為台南縣富裕村落之一。日據時期七股地區首富邱甫、七股庄首任庄長邱改、戰後曾連任八屆縣議員邱奇聲等等皆出生於此地,可謂文風鼎盛人才輩出。 篤加村長久以來維持女兒必須嫁出不可招贅傳統,造成篤加村至目前仍保持單姓原因,在台灣屬於罕見單姓村落(特色之一)。。篤加村民所居住之土地,為宗祠免費提供,土地稅賦由宗祠替其全額繳納,並且擁有專屬邱姓墓園,可謂從出生至死亡皆受先祖恩澤(特色之二)。村民出自相同祖先,慎終追遠觀念濃厚,每年皆隆重舉辦冬至祭祖活動,並已延續一百九十三年,此活動被視為冬至祭祖典範,因而聞名全省(特色之三)。由於村民彼此間具有血緣關係,村落內部仍遵循著傳統倫理,對外的凝聚力及向心力特強,進而發展出維持村落紀律的自治組織(特色之四)。緣於諸多特色背景,因此孕育出屬於篤加村獨特宗族文化。 篤加社區發展協會 邱英哲 cyj0281@yahoo.com.tw 0928171883 06-7873772 台南市七股區篤加里47-7號
臺南市 七股區 頂山社區 頂山里 台南市七股區頂山社區發展協會 陳俊德 06-7800670 台南市七股區頂山里127號
臺南市 七股區 育成社區 後港里 台南縣七股鄉育成社區發展協會 陳清山 cs_chan_ing@yahoo.com.tw 06-7871127 台南縣七股鄉育成村42號(0910-848-526)
臺南市 七股區 中寮社區 中寮里 中寮社區主要族群為閩南人來自福建的漳州與泉州落腳蚶寮山子及蕭瓏地區居民於1846年自頂山村三十六戶遷居於現今的中寮 中寮社區發展協會 陳鴻琳 06-7800882 06-7800882 台南縣七股鄉中寮村63-2號
臺南市 下營區 西連社區 西連里 西連社區為一傳統農村,四處皆為農田,至最近村里需3公里,村內閒百年古厝、傳統牛黎歌技藝。 台南市下營區西連社區發展協會 陳志清 ch630630@gmail.com 06-6894301 06-6793325 下營鄉市西連村13-25號
臺南市 下營區 中營社區 茅港里,中營里,開化里 1.婦女才藝組2.元極舞班3.土風舞班4.環補義工隊5.卡拉OK歌場班6.河川巡守隊 台南縣下營鄉中營社區發展協會 蘇庸成 daveshowsu@hotmail.com 06893033 台南下營鄉開化村609號
臺南市 下營區 賀建社區 賀建里 賀建里位於下營區的東北邊的聚落。轄有「下橋頭仔」、「洲仔」、「火燒珠」、「麻豆寮」等庄頭。1.「下橋頭仔」:位於洲仔南邊的庄頭,隔「橋頭仔港」(將軍溪上游)與南邊茅港里的「橋南仔」相望,因在「橋頭仔港」旁而得名,稱為「橋頭仔」又在鐵線橋南,也叫做「下橋頭仔」,是下營燻茶鵝的發源地。2.「洲仔」:位在下橋頭仔北邊的庄頭,以前該地是沙溪之地,先民在此沙洲築寮拓墾成庄,故稱「洲仔」。3.「火燒珠」:位在「麻豆寮」西邊的庄頭,舊稱「火照珠」久而久之卻訛傳為「火燒珠」。4.「麻豆寮」:位在「洲仔」北邊的庄頭,是「福建省彰州府龍溪縣二九都錦湖鄉石美堡寮西社」郭良直父祖三代在此建寮種植胡麻和豆仔,故稱「麻豆寮」。光復後設里,以「麻豆寮」郭姓第一代「郭賀」所建立的庄頭為「賀建里」,里內設有賀建國小。 臺南市總爺文教協會 周金葉 hc6893721@yahoo.com.tw 06-6891742 台南市下營區賀建里火燒珠10-1號
臺南市 下營區 甲中社區 下營里 (一)地理位置與環境區域 甲中村位於下營鄉北端,東臨賀建村、西接後街村、南鄰紅厝村,北邊有急水溪流過,地處下營鄉、新營市及鹽水鎮三地的交界。轄有「十六甲」和「中庄仔」兩庄,兩庄以「甲中國小」校西庄路(173號縣道)為界。1.十六甲:「甲中國小」校西庄路以東的聚落,為紅毛厝顏姓二房所拓墾,計墾十六甲農地,故稱十六甲(荷領以後台灣農地 以「甲」為單位,十畝為一甲,約近一公頃)。 2.中庄仔:因在紅毛厝和十六甲中間,故稱中庄仔。 日治時期此地和紅毛厝皆屬十六甲轄內,光復後合十六甲和中庄仔為一村,各取一字而為「甲中村」。甲中村全村所占面積約有1.7513平方公里, 全村現在劃分成十九鄰、共457戶、居民總數有1457人(以民國九十一年資料為準)。居民多以務農為生。村中設有甲中國民小學,為昔日村民不忍見庄內子弟需長途跋涉至鄰村的賀建國小讀書,而爭取設立。現時村中學子多就近於甲中國小就學。因學校地處村内中心,與村民住家毗連,每至夕陽西下之際,村民會相約至校運動、休憩聊天,實為村民一主要的休閑場所。村中另設有下營鄉農會甲中分部及甲中活動中心。(二)甲中社區交通狀況 村內主要道路有三,以「廾」字形在村內分佈。甲中國小校門前的南68號縣道從中劃過全村,連接十六甲及中庄仔兩庄。東方為台19甲線道、西側有173號縣道與外相通,可接通省道達下營鄉市區、麻豆鎮、柳營鄉等地,與新營市更只有一橋(鐵線橋)跨溪(急水溪)之隔。村庄東側本還有一台糖鐵路通過,但現已廢棄不用。交通尚稱便利。在173號縣道上,客運每天早晚有兩班車可供村民搭乘前往鄰近鄉鎮。 台南市下營區甲中社區發展協會 顏財盈 hsd411@mail.tainan.gov.tw 06-6896216 06-6896276 台南市下營區甲中里十六甲29-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