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08秒, 共找到 616 筆資料,顯示第 1 到 100 筆)
可用欄位參考
縣市 鄉鎮 社區名稱 社區介紹 圖片連結 原網連結
台中市 大甲區 文曲社區 文曲里位於水美山的崩山頭,南邊緊臨大甲溪,為大甲溪沖積平原。範圍含蓋水汴頭和六塊厝兩庄,里民以農業為主是典型農村。水汴頭擁有虎眼大圳,為大甲鎮、大安鄉引用大甲溪流域用水之水源頭,而得名。六塊厝是在嘉慶年間(1800)建有六間虎尾寮。稱之六塊厝。<br>本里里民90%以農為生,日據時代除陳、黃兩家擁有土地外全為佃農,農閒之餘兼養牛、羊、豬作為副業,婦女則做草帽、草蓆貼補家用。冬季乾旱季又農閒期則可補捉大甲溪螃蟹、鰻魚、鯰、溪哥魚、蝦….等淡水魚販賣增加收入。政府遷台以後實施耕者有其田及三七五減租,里民擁有自己土地更加賣力生產,早期生產洋菇、蘆筍外銷國際,70、80年生產苦瓜曾是台北果菜公司最大供應班之一,近期方型西瓜、青蔥及大甲芋頭則聞名全省。<br>本社區發展協會在政府輔導下成立「文曲社區巡守隊」,協助警察維護社區安全;「文曲長壽俱樂部」提供長者社區正當休閒活動;「訟經團」為社區廟會訟經;學習烹飪的「家政班」;提供社區娛樂性質的「媽媽土風舞班」;「社區歌唱班」。<br>WGS84座標:N24.3339560 E120.597571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2/E865/F940/e4c6b22d-d455-405c-851d-b6602fed93c1.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60
台中市 大甲區 西岐社區 大甲鎮西岐社區文史調查與簡介<br>大甲鎮西岐社區文史調查與簡介 總幹事 柳世麟<br>一、歷史沿革<br>˜、西岐里地名由來<br>昔稱后厝仔,因和武陵里相同而改稱頂后厝以為區分。西岐之名源有不詳,有耆老稱綜貫路在西岐之處與順帆路交成一叉路,岐就是叉路,此叉路通往西邊直達到海,故稱為西岐,與周朝發源地西岐不相關連。<br>二、區位及自然環境<br>˜、地理位置及地形<br>西岐里屬於濱海的社區,東鄰省道臺一線及幼獅工業區,西鄰福德里及臺灣海峽,北鄰銅安里、南鄰建興及龍泉里。<br>地形是屬於沖積平原<br>地質為中部沿海平原區之現代沖積層,係砂礫及黏土等沖積物所組成,土壤屬沖積土。<br>˜、氣候<br>位於台灣中部沿海,北緯24。25’東經120。37’附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約為24℃左右。雨量受季風與地形的影響,四季變化不一,夏季日照強烈,多雷雨,五至八月為雨季,冬季則較為乾旱,年平均降雨量約為1400公釐,年平均降雨日數約90天。冬季吹東北季風,夏季吹西南季風,因靠近海邊,風勢較為強勁。<br>三、 人口分析 大甲戶政事務所101年1月人口資料:西岐里共11鄰494戶<br>男人口數 1018人、女人口數 949人,<br>WGS84座標:N24.3490830 E120.622468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365.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65
台中市 大甲區 建興社區 大甲區建興社區為藺草原鄉,是早期聞名於世大甲草蓆編織重鎮,藺草產業發達,至今仍有人從事編織產業,是值得活化的產業。<br><br>建興里位處大安溪出海口,數十年來本區里民靠海維生,與海相依為命,可謂為一典型農漁村型社會,沿海豐富資源為一特色,建興里沿海大安溪出海口有二項極重要資源,一為鰻魚苗,另一為國姓蟯(在大甲俗稱赤嘴仔)。另亦有多項高經濟魚貝類資源。<br><br>鰻魚苗:<br>鰻魚苗經日本、台灣、中國積極研究多年至今仍無法人工繁殖,其棲息環境須有河川淡水注入沿海,建興里沿海位處大安溪出海口,為一豐富鰻魚苗場,每年里民數百人捕抓鰻魚苗,捕獲量約有百萬尾以上,價值數千萬元,為里民重要經濟來源。<br><br>國姓蟯:(在大甲俗稱赤嘴仔)<br>大甲鎮建興里海域有數公頃佈滿礫卵石,成為「赤嘴仔」又稱(國聖蟯)棲地,其棲息環境與鰻魚苗類似,須有河川淡水注入沿海,全台灣地區沿海僅少數地區有此貝類,本區可謂產量較多者,數百年來里民挖拾為生,由於量少價高,為高經濟貝類。<br><br>另豐富多樣的河口潮間帶亦是重要社區資源。<br>WGS84座標:N24.4135910 E120.615285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E111/F81/e4cfa349-f006-4900-9377-c35015286adb.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78
台中市 大甲區 頂店社區 頂店社區舊稱「頂飯店庄」或「舊庄」、「社頭」,南鄰岷山、文武二里,北濱大安溪,東與鐵砧山與外埔鄉接,西與奉化、江南兩里接壤,為位於大安溪畔之扇形平原,其面積約為四、七二平方公里。<br>本社區住家千餘戶共五千一百七十人,以郭、紀、吳三大姓居多,境內為水稻與芋頭產區,居民並以塑膠產品加工為副業。鐵公路貫川其間,轄內有第一公墓、鎮立殯儀館、大甲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農會倉庫、加油站等公共設施與學校,為農業發達之區域。<br>社區內鐵砧山為一觀光勝地,上有宗教氣息濃厚之妙法寺、紫竹寺、西靈宮;而鄭成功石像、延平郡王祠、劍井則古意盎然,發人幽思;永信運動公園、中正露天雕刻公園、忠列祠綠花飄香時,見情侶悠遊其間,流連忘返,堪為最佳之遊憩場所也。<br>WGS84座標:N24.3566873 E120.6401231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3/E664/F69/37e4c27d-adcd-45d8-8672-9cc8385f6449.pn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86
台中市 大安區 東安社區 東安社區簡介:<br>大安鄉東安社區位於大甲溪下游北岸,濱臨鐵砧山與水美山下,隔著大甲溪下游和南岸的清水高美溼地,遙遙相望。社區內由東勢尾、埔羌林、南勢厝、三個庄頭所組成。<br>社區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村內水稻、竽頭、番薯品質優良,尤其青蔥更是全年春夏秋冬皆可採收。因農產品產量豐富,於民國96年經大安鄉農會推薦成為農委會轄下三大農業經營專區。<br>東安社區近年來,社區營造蓬勃發展,於98年度執行林務局『社區林業計畫』,藉由培訓課程結合教育資源,幫助社區居民認識植物生態,以達到社區林業推動成果。尤其植物生態資源調查成果更是豐碩,建立的圖檔達150種,製成成果專輯書本分發到社區每一戶居民,達到環境教育推廣目的。<br>資源調查中發現大甲溪堤岸上綿延一公里(福東一路至福東二路段)的三角仙人掌,將成為社區的植物資源特色,亦將成為社區新故事。<br>東安社區每年春天辦理的春季健行活動,更是鄰近鄉鎮大甲、外埔、清水、梧棲大安等鄉親所津津樂道,健行活動中的運動帽子,更是參加的鄉親典藏的紀念品,2010年林務局更是大手筆配撥苗木1000棵,配合健行活動領取,達到『減碳森活,綠動99』的故事。<br>東安社區於99年參加水<br>WGS84座標:N24.3702355 E120.5912217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369.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69
台中市 大安區 西安社區 西安里包含楊柳莊、嘉福莊二村落。包含東邊的頂腳踏(楊柳庄含水柳和抄封)、西邊的下腳踏(嘉福庄)等二個聚落。<br><br>1、水柳:聚落所在原為大安溪舊河道,呈現沼澤現象,並怕大安溪堤防潰堤而成水路。經開墾成田後,農民沿著田埂種植許多水柳樹,以鞏固田埂道路。<br><br>2、抄封:位於楊柳莊之東側。抄封為清代抄沒犯罪者的叛產土地而得名。同治元年,戴萬生叛亂,本地參與叛亂的股首莊柳、莊領等人水田被抄沒,年額徵租穀七十五石。<br><br>3、腳踏:今西安村,西安村分成上腳踏和下腳踏,下腳踏又分成上庄和下庄。東為頂腳踏(或稱水柳莊,水柳即楊柳之俗稱,為本地常見木本植物),西為下腳踏(嘉福莊),位於溫寮溪岸。早期移民在此登陸而得名,地圖上曾見「大甲港」,應指此地。居民以黃、紀、曾三姓為多。腳踏位於溫寮溪北岸。因屬於大安溪舊河道,河道包圍村莊北南兩側,地下水豐富,田地成「濫田」現象,走在田埂上,地面會搖動。早期移民在此登陸需按一定的步道走,而得名。居民以黃姓為主.早年曾經為示範農村.<br>WGS84座標:N24.370235 E120.591221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6/E636/F845/76f0f6b5-6986-4d19-bda2-21090608dfd6.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95
台中市 大安區 海墘社區 海墘村舊稱「海墘厝」,包括大安港、海墘厝與溫寮庄三聚落而成。為大安鄉開發最早的區域。海墘村以泉人居多。<br><br>大安港明未稱之為「海翁窟港」,「海翁」即指鯨魚,據父老稱大安港外海常見鯨魚浮沈,猶如港外小島而稱之。入清以來,初稱「螺施港」、「勞絲港」等,按螺施即以螺殼上之螺旋紋譬喻。船隻之出入航道繞轉之狀,因而得名。<br><br>大安港乃前清之要塞,本地父老相傳,嘉慶13年間嘉慶君南巡,船出楊子江即遇雷電交加,風浪大作,船舵失掌,任其漂流,驚險萬狀,時夜將半,天無星光,地更無光,一片漆黑,忽見2盞微弱燈光導引,遂安然駛入港內,嘉慶君上岸後大喜曰:「必有神助,此乃大吉之地大安之港也」本地承蒙嘉慶君敕賜更名為大安港之由來。因此,大安港亦指能安全入港的意思。<br><br>大安港隔著台灣海峽和大陸的福建省相對,昔時水口寬深大船可進,所以開發頗早。大安港自清朝雍正年間即被指定為台灣中部貿易港,為由期移民進入台灣與貿易的重地。昔日大安港分為南北街和東西街二街,帆商雲集、酒館林立、繁榮一時。<br><br>大安港後因大安溪、大甲溪泛濫泥沙淤塞功能衰退。加上梧棲港開發營運,海線鐵路開辦,海運中斷而漸成為純樸的小漁村。<br>WGS84座標:N24.379698 E120.585558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E436/F50/47f802b6-8f64-4adf-9fd5-249bf42b0fc7.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98
台中市 大安區 福德社區 本區位居大安溪扇狀平原之扇端,原有平埔族道卡斯(Taokas)分布於大甲溪以北,至鳳山溪以南之海岸平原及苗栗河谷平原內,而大甲一帶昔為道卡斯族大甲東社、大甲西社(德化社)、雙寮社、日南社之社域,即舊志所稱「崩山八社」之一部分。<br><br>大安港開發頗早,並具有相當重要地位,但有關本區開發資料卻不多。據淡水廳志所載:「道光21年(1841),同知曹謹編查戶口,城南四堡有1萬3千1百30丁口。」而城南四堡即為大甲堡,轄有63莊社,其所涵蓋範圍即今之大甲、大安、外埔及后里等4區。惟是時本區所轄已有大安港、海墘厝莊、北汕莊、頂大安莊、下大安莊、十三甲莊、五甲莊、田心仔莊、三十甲莊、田中央仔莊、頂莊仔莊、腳踏莊、溫寮莊、龜殼莊、中莊、南莊、南埔莊、東勢尾莊、六塊厝莊、水汴頭莊、福興莊、埔姜林莊、三塊厝莊、牛埔仔莊等聚落。<br><br>自康熙末年開闢以來,先足泉人多居海墘厝,上/下腳踏/溪洲/東勢尾等地。而漳人則以頂大安/田心仔/三十甲等地為主。乾隆末葉。大安港街肆日盛。已擁有3、4千人。嘉慶10年。陳/蕭三姓族人。為擴大貿易。更遷至北汕一帶。(摘自臺中市大安區公所網站)<br><br>本社區內未設任何學校,甚至連幼稚園及國小均需到鄰近的社區念,遂在文教方面係屬一荒蕪地區,甚或出生在本社區的居民長大學成後,大多遠走高飛,移居大都會區甚或國外定居者為數不少,雖父執輩頗多大學畢業的本社區居民,皆因工作關係而定局他鄉,鮮有回鄉志士;僅留些老幼居民,遂本社區人口數,多年來未升反降。<br>WGS84座標:N24.380029 E120.601291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3/E450/F760/bd7579f3-1c27-4373-acd9-481e36e17fda.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608
台中市 大里區 竹仔坑社區 竹仔坑社區,位於大里市最東方,面積約3.0579平方公里。位居草湖溪上游,依山傍水,風景優美,是一處極佳之住宅區。<br><br>早期因其深山中出產全省獨一無二的山筍(又名皇帝筍或殺頭筍),清甜爽口,其口味非一般竹筍可比擬,故名曰「竹仔坑」。<br><br>本社區為農業型社區,日據時代僅有百餘戶居民,直至民國四十二年陸軍營區及聯銀眷村興建,才逐漸增加形成目前社區。<br><br>台灣光復後政府要求村民以兩個字來命名,當時村長劉森霖先生邀集地方仕紳商議,因為希望村民都很健康,而命名為「健民村」,並於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改制為「健民里」。<br><br>本社區是一個典型山城農業社區,居民以果農居多,次為榮民及眷屬,民性僕實,農業以荔枝、龍眼為主,香蕉、鳳梨、竹筍次之。<br><br>社區內有健民國小、光正國中。<br><br>多數信仰為道教,廟會活動頻繁,但對文化認知相當缺乏,故於民國六十五年成立社區理事會,八十二年四月十五日,成立「健民社區發展協會」,九十九年一月五日經會員大會通過,向台中縣政府提出更名核定,更名為「竹仔坑社區發展協會」。<br>WGS84座標:N24.087803 E120.730824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30/E671/F938/97628f8f-0cd9-4f70-8af5-03bb4083cd98.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99
台中市 大雅區 員林社區-麥之鄉 社區概況:<br>面積大約有33.5平方公里。員林社區人口數共有10,912人、3048戶。<br>台中市大雅區為台灣『小麥的原鄉』,其小麥種植面積居全台之冠,主要分布於員林里各地,總面積達七十餘公頃。<br>  主要作物:小麥、稻米,小麥為最大宗。栽培面積最大。產量最多。<br><br>社區特色:<br>WGS84座標:N24.2268510 E120.6525338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380.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80
台中市 太平區 興隆社區 老樟樹<br>本市樹齡最老的樟樹(應有400年左右)<br>樹形優雅,民眾聊天休閒的好處。<br>老樟樹是社區生命力的象徵<br>傳承社區歷史與人文<br>粗壯幹身支撐社區永續興盛<br>茂盛枝葉庇蔭社區萬世昌隆<br>[老樟樹]<br>自我成長<br>藉由上課讓興隆社區灌入新知提升興<br>隆社區的產業價值。<br>透過計畫執行及組織學習,探討農村社區資<br>源及凝聚社區向心力,成為一個 有人文有愛<br>的社區。<br>結合在地文化,導入人文活動傳承民俗<br>文化藝術,打造文化活動園區。營造深<br>度人文脈絡,成為有活力、有朝氣的生<br>活新社區。<br>社區故事<br>清道光年間由龍井鄉水裡港移入『廣隆庄』林、陳、張三姓,屬福建籍詔安客家人,故早期的『廣隆庄』是客家庄。但歷經長時間的開發,居民現以閩南語為主語系,而不說客語,以致大部份居民不知自己的客家身份。<br>社區特色<br>典型的農村(民風純樸)<br>◎主要農作物有荔枝、龍眼<br>◎有太平市目前樹齡最老的「百年老樟樹」<br>◎有久大生態教育羊場<br>◎古農莊民俗文物館<br>◎好山好水好風景*****************<br>WGS84座標:N24.1114599 E120.731610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399.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99
台中市 太平區 東汴社區 東汴里位於長龍路三號橋一直達到南投縣分界,里內屬於丘陵山坡地,因此造就風景休閒區非常多。東汴里的水果特產豐富,包括大湖桶的枇杷、駱駝坑楊桃、炮仔林荔枝、塔湖的枇杷、茅埔龍眼,更是不勝枚舉。<br>WGS84座標:N24.1052483 E120.7746390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70
台中市 北區 港北社區 1.成立之初,係為配合政府政策而成立社區發展協會。 2.以環保掃街及淨灘活動聯絡社區居民情感,帶動社區活動起來。 3.以老人照顧活動逐漸凝聚社區共識。 4.現在已開始尋根,尋找未來要走的道路。<br>WGS84座標:N24.8238676 E120.9474747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2
台中市 外埔區 永豐社區 永豐社區位於外埔鄉東方,舊名字「頂六分」,因位在「下六分」(今六分村)的東北方,即六分村「四成坡」圳道之上方,故以「頂」區別之。全村面積約有4.0534平方公里。村之東北與土城村五崁腳相隔,南有永豐橋與六分村相鄰,西北方與馬鳴村、中山村相接,東南方則為后里鄉。<br>今有農夫市集,台糖月眉農場、鮮乳加工場等農場,以及南海普渡寺、法華寺、公婆樹、永豐村社區活動中心等生活中心。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頂六分」改為永豐村,是因灌溉用水充沛,常使五穀豐登,為祈福蔭久長,而取名「永豐」。永豐村中心地帶俗稱虎仔腳瘡:位於永豐村與后里鄉的月眉村相連接處,月眉山在此地狀如一隻睡虎的臀部,但名略有不雅村民改以「虎仔腳庄」稱之,所生產之作物皆冠以虎腳庄特產區別產地。<br>WGS84座標:N24.3318620 E120.654361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5/E940/F580/3cdcbac8-1642-4458-82ed-6eea4c1eb6e8.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63
台中市 外埔區 三崁社區 本社區位於臺中市外埔區之南邊村落-三崁里,全社區範圍南鄰近臺中市后里區,西接水美里,南為大甲溪流域與神岡區相隔,東以外環道為界接鄰六分里,面積約為2.14平方公里。<br>三崁社區產業可造福社區多數居民--<br>1.蔬菜-高麗菜 筊白筍<br>2.水果-巨峰葡萄 百香果 水梨<br>3. 稻米<br>WGS84座標:N24.3311720 E120.654375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5/E607/F113/bf0a53d7-544c-417f-932a-e67de28dcbbc.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48
台中市 外埔區 六分社區 清光緒16年幫辦撫林維源先生引大安溪水,以灌月眉、六分等之田五百餘甲,其中入外埔鄉西流一段稱「四成陂」(與水分 得收穫量之四成),灌區之 田因而得稱「四六田」 。 凡導其圳水灌溉水田者,每年須向林家納總收穫量之四 分,自得其六分,故得稱。 <br><br>六分社區面積約4.03平方公里,佔全外埔區面積9.5%。人口數約2,467人。隨著知性旅遊的腳步,台灣各村落紛紛走向觀光服務的路線。外埔區六分里得天獨厚位居大甲平原東邊河階地形,位居高點,適合鳥瞰,一眼可見三十公里外的天地。南北又有大甲、大安兩溪環繞,景色蒼翠清幽,空氣清新。二條高速公路交流道通往此地,地方有識之士紛紛擇地走向休閒產業服務。<br><br>前來本里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若從本村東邊緊鄰月眉馬拉灣西北側開始,從馬拉灣大門前直走右轉便到樹生酒莊,從酒莊開始品嘗紅、白葡萄酒的濃郁,展開六分里的休閒之旅。<br><br>六分社區平時有葡萄、水果、花卉四時變化的芳香。鳥瞰全省最漂亮的河階地形,看車輛與流水的溜滑梯,看水圳導引向東南西北灌溉農田。在「天馬農場」與梅花鹿、象龜、河馬等和三、四十種溫馴動物零距離的親密接觸。在「虎家庄休閒園區」享用特色午餐,泡檜木精腳浴,更<br>WGS84座標:N24.333454 E120.66548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8/E624/F855/a2d044db-de27-466b-b78d-58a16b8463ac.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89
台中市 外埔區 廍子社區 廍子里位於大安溪南岸,人口1513人,北與大甲里相望,海拔約100公尺至120公尺間,本里位於外埔區之東北東方。全里面積約7.2496平方公里,為本區面積最大的一個里,分布有十鄰。<br><br>轄內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芋頭、馬鈴薯、筊白筍等農作物為大宗,往昔因這一帶灌溉不便,以種植甘蔗為主,並在此設有舊式糖廠,閩粵移民以石墎榨出蔗汁製糖,此種製糖稱為「廍」,原為製糖期的臨時性聚落,日久發展成為常駐聚落,乃以為名。<br><br>鐵砧山西邊山麓風光美麗,景色優美。火炎山北邊,后里中科園區和馬拉灣,及聞名全世界大甲媽祖。優美田園清晰電火溪未來做生態釣魚台和有利泛舟的條件,兩旁未來將設置腳踏車道路,亦將做兩旁綠化。<br>WGS84座標:N24.332041 E120.654385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7/E215/F963/fcd2d09f-867b-46d2-b484-08a5d55b0ada.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607
台中市 外埔區 土城社區 土城里北面為大安溪南岸南面為五崁腳下東面為高速公路泰安休息站西側。<br><br>土城命名原由聚落為防禦外侮,在四週用土塊築砌城池安身立命之地,因而得名,故地理位置低,經常受洪水侵襲,民國四十六年八七水災,及民國五十年葛樂禮颱風造成洪水,土地流失房屋倒塌,人民生命受威脅,財產損失難以估計。<br><br>經多年的努力政府與人民合作對等合資,原以人工疊石築堤但仍敵不過洪水侵襲而常潰堤,目前施工以混凝土補強,全段完成施工堤面四米寬道路,堤防旁沿線設高壓電塔是為景觀。<br><br>土城里資源充沛,因地勢低窪大部份都是泉水,適合種植農作物,有水稻、茭白筍、芋頭、馬鈴薯等,其品質、口感、外型多獲好評。<br>WGS84座標:N24.346744 E120.703981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E932/F515/948741c6-e72d-4ca1-b0f6-1fa93ff6ff46.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80
台中市 石岡區 九房社區 石岡區九房村簡介<br><br>【沿革】<br>  位於石岡仔街坊之東方,係為黃姓移民血緣聚落區。地名原作「九房屋」,後來閩南化成為「九房厝」。乾隆十六年,有潮州府海陽縣(今潮安縣)人黃英隆入墾,初期僅有九戶住家,故稱為「九房屋」。今村內尚有黃五常派下祖厝及黃氏宗祠,係黃峭山派下之宗祠。居民多以黃姓為主,為典型血緣聚落。<br><br>【基本資料】(93年7月止)<br>一、面積:1.01平方公里<br>二、鄰數:11鄰<br>三、戶數:390戶<br>四、人口數:1,412人<br>五、主要機關:石岡鄉公所、九房社區活動中心、民眾服務站、一貫<br>道寶光建德道務中心、仁愛托兒所<br>六、旅遊名勝:東豐綠色走廊、石岡農會休閒園區(情人木橋)<br>七、寺廟:一貫道寶光建德道務中心、廣興宮(聖關帝君)<br>八、出產水果:楊桃、高接梨、茂谷柑、檸檬<br>WGS84座標:N24.2625616 E120.7867129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8/E854/F988/54fd1cac-e3e1-44be-b1de-1486d17d8525.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47
台中市 石岡區 龍興社區 社區宣言<br><br>1.綠美化幸福社區,活化產業生活空間充實。<br>2.營造社區空間,老人小孩活動及照顧。<br>3.恢復灌溉水源設施。<br>4.願龍興社區人丁興旺,物產豐饒,風調雨順,生活富好。 <br>5.推廣有機農產種植,年輕人在地就業。<br>6.打造整體環境乾淨,居民更和諧。<br>7.打造產業文化,強化行銷推廣。<br>8.營造社區雨水再利用設施,改善社區排水設施。<br>9.青山綠水潔淨現代化的社區。<br>10.以五福臨門為特色,打造休閒遊憩的中心。<br>WGS84座標:N24.2523571 E120.7954395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402.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402
台中市 石岡區 梅子社區 社區特色<br><br>一.社區位置、範圍及面積<br>  梅子社區位於台中市石岡區,石岡鄉99年12月25日改制為臺中市(直轄市)石岡區,石岡舊稱石崗仔,乃因地處大甲溪南岸沙洲 , 在滿佈石磊之坑谷口處建莊而得名,梅子社區北面為大甲溪南岸、東與土牛里為界,西與社寮角(萬興里)為鄰、南與新社區中正里緊靠。中間有東豐自行車綠廊(原東豐鐵路改建)貫穿將本社區概分為南北兩部分。早期村內有數棵大梅樹,漢人在此創建村落而得名,由當時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林姓人士 所開發。另一說則為日據時期,八仙山五分車鐵道經過本村,車站旁剛好有一棵大梅樹,站旁亦有一家柑仔店,往來村民絡繹不絕,自然地以那棵梅樹叫出「梅樹下」之名稱。另一說法為在日據時代在此地即稱為梅子,因其名為「梅子」,所以在社區內種植梅樹。現為本村的第六鄰到十四鄰。現為本村之第一鄰至第六鄰。而台中市石岡區梅子里面積約1.87平方公里,而依照行政區域。<br>(參考資料:石岡梅子里http://www.ume.com.tw/422007/Default.htm、石岡區公所http://www.shihkang.taichung.gov.tw/about.asp)<br>WGS84座標:N24.2685676 E120.8017525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385.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85
台中市 后里區 聯合社區 1.早期社區是行政單位為了結合民眾力量,配合村長運作方便,因而成立理事會,且村長必需為當然理事.<br>2.本社區由第一屆理事長白海永先生擔任,但真正操作是由當時村長,很多理事皆以配合村長運作,未能落實社區發展操作.<br>3.第二`三屆由陳查某先生擔任理事長,成立發展基金,落實組織運作,擬定工作計畫,定期召開各項會議,讓社區動起來.<br>4.第四屆由張清棟先生擔任理事長,延續社區運作,更在前理事長陳查某擔任村長相互扶持下,完成很多社區建設;如下水溝阿嬤ㄟ粉粧場的綠美化,坑仔南路的廢井旁變涼亭的綠美化,接著以資源回收場貨櫃裝飾場舞台背景,讓人不覺垃圾的可怕,更願意接近.<br>5.第五屆理事長由現任里長陳查某於99年12月18日再度回鍋接掌社區理事長,為了接棒第四屆張理事長各項建設.為了擾動社區銜接彎腰掃社區,亮麗過新年活動.舉辦慶祝建國百年元宵節親子大手牽小手提燈竉睬社區,因天公幫忙順利成功完成.<br>WGS84座標:N24.3121962 E120.7024689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8/E765/F438/1312962a-e73e-44dd-b422-0b8b8250c482.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405
台中市 后里區 仁里社區 后里區位於台中市最西北端,東南依七星山,西北有火炎山為屏,介於大甲溪、大安溪兩岸之間,南北縱貫鐵路、公路及中山高速公路併行貫穿其間,縣道東邊通到東勢,西達大甲,便利的交通網成為后里區發展的優勢,為典型之農業區。古稱「 內埔」,屬於土著拍宰海族(Pazeh)岸裡舊社群之地域。后里地名的由來,可意指開發初期漢人創建村落於麻薯舊社的背後,即代表後庄的意思。<br><br>倘若想體驗自然野趣,享受森林浴的朋友,可別錯過仁里村休閒步道。<br><br>仁里村原名為「貓仔坑」,位於后里火車站東側的丘陵地帶,其中觀音山及鳳凰山兩條步道串流山林之間,規模居台中市登山步道之冠。民眾可隨著步道的階梯步步高升,徜徉在整片綠意盎然中,側耳傾聽著大自然說的悄悄話,偷偷地吸取每一分日月精華!<br><br>鳳凰山、觀音山登山步道海拔自250~400公尺,總長5公里,沿途清爽幽靜、視野寬廣,自最高點的觀音山亭,可眺望月眉山全貌,步道區穿越柑桔、寄接梨、甜桃等果園,是登山健行、休閒採果的最佳去處。鳳凰山登山步道起點有座觀光農園,名字就叫「鳳凰山」,四周綠意環繞,農園全年無休,場區設備齊全,除了登山步道、觀景台、休憩亭,更有呈現原版農家風情的三合院、果園<br>WGS84座標:N24.312223 E120.751648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5/E530/F783/1d6881b1-03e1-4174-87a5-2fb7653a4764.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86
台中市 沙鹿區 公明社區 沙鹿區公明里座落大肚山台地,台中清泉崗機場南側。全區面積2.5平方公里大都皆以地瓜產業為社行銷各地聞名全省,由於紅土地質及氣候環境殊,因而形成地瓜及九尾草等品質風味特佳農產品以及更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br>WGS84座標:N24.245048 E120.606455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7/E342/F891/36097740-cbda-4ef2-938b-8d1e22bbe46f.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88
台中市 和平區 達觀社區 本社區位於台中縣和平鄉達觀村境內,北鄰大安溪後傍大雪山山脈,居民大部屬原住民泰雅族,社區發展協會前身為社區理事會,於八十八年正名為達觀社區發展協會,本社區內有達觀國民小學,基督長老會,天主堂,真耶穌教會及佛堂數處,主要農產品為甜柿,高山蜜釋迦等,休閒去處有咖啡館,農園數處,雖屬較不為人知之地方,但換一角度來說為尚待經營維護之處女地。<br><br>早期在溪洲地區,雨季時,大甲溪自上游攜帶大量的石礫,因此農民就地取材,挑選自河中檢拾之石頭,供奉搭建土地公廟豎石而成土地公廟的習俗,當時農民大多貧窮,無財力建廟,因此一切從簡,所謂的土地公廟是就地取材,豎石而立的象徵性信仰,並無土地公神像的供奉,後來集資修建成今日的土地公廟,原本的豎石已移入廟內供奉<br>WGS84座標:N24.319049 E120.92424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6/E216/F949/89b50c24-4c4e-4cbf-a38f-b86c98795cb5.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605
台中市 和平區 竹林社區 竹林社區於88年5月成立,社區裡結合多種民族有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及外省人。本社區最大的產業是甜柿,我們擁有百年歷史的地藏堂,此地藏王是日本時代遺留下來的,全台灣只有三尊。社區的人口約有一百戶,人口數約肆佰人。<br><br>自1980年代以後,自然旅遊成長快速,越來越多的觀光客開始對造訪原始自然的環境、體驗原住民傳統文化產生高度興趣,對環境產生一種負責任、兼顧生態保育與社區居民幸福的生態倫理成為觀光活動新興的課題,隨著這波觀光風潮將是原住民文化、經濟發展與生態維護的契機與轉機。<br><br>竹林社區位於和平鄉達觀村第一個部落,將近有一百戶,居民多以務農維生,社區包含遠近馳名的甜柿產地-摩天嶺,摩天嶺甜柿的名號甚至勝竹林部落本身。<br><br>緊鄰大安溪的竹林部落風光宜人,除了盛產甜柿以外尚蘊藏多項自然資源(如自然天成的臥佛、竹林溪..等)和原住民文化資產。<br><br>竹林部落希望藉由社區營造、生態保育、在地產業永續利用等方式,注入部落環境改造的概念,積極推動部落再造工作。<br>WGS84座標:N24.32787 E120.923248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3/E563/F459/c9d4bed8-0539-4e1d-8318-d2ea290e8f22.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606
台中市 和平區 烏石坑社區 烏石坑社區隸屬台中縣和平鄉自由村,位於臺中縣和平鄉西北端,雪山山脈南側,有大安溪支流烏石坑溪貫穿而過,西與東勢鎮相鄰,為大安溪上游之泰雅原住民/漢客融合村落,西北以大安溪與苗栗縣泰安鄉相隔,距離東勢鎮約16公里。<br><br>烏石坑社區是以客家族群及閩南族群所形成,在和平鄉大安溪線,是唯一的一個漢人社區。農產現今以日本甜柿為大宗,烏石坑社區四面環山,日夜溫差大,土壤屬於土礫地質,透氣性良好,土壤肥沃,農作物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喜愛。<br>WGS84座標:N E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593.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93
台中市 和平區 雙崎社區 寧靜自由大安溪畔的《Mihuo》部落<br><br>雙崎社區《Mihuo》,係屬泰雅族北勢族群部落。緊鄰雪霸公園入口處。自台中47號道路東勢區起,沿線有三叉坑、烏石坑、達觀、象鼻等景點。社區蘊含豐富之自然生態與原住民族文化資源。社區位於台中市和平區自由里,約有150戶400餘里民居住於此。地處大安溪左岸與大安溪支流觀音溪交會之東邊,高約500公尺海拔之台地。風景及氣候極佳,除自然與人文和諧共處,更因得神龜戲溪暨觀音山麓二寶護佑,而得名為『雙崎』。<br><br>近年,因同為大安溪畔對岸一帶的苗栗縣境白布帆一線,修築了一條由卓蘭大橋沿大安溪畔的筆直大道。開通了直達雪見的觀光通道之後,紓解了這裡長年對外交通的不便。也使得這幾個大安溪畔的泰雅社區,藉此多了些與外界接觸曝光的機會。就在大家都習慣在這條通道的路底通過白布帆橋“左轉”直奔雪見地區時,同為大安溪畔的“ 雙崎社區”正靜默的守在“右轉”可以遠眺摩天嶺的山坡上。<br>WGS84座標:N24.292184 E120.911058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4/E113/F411/77461900-2fb0-45b9-b4c9-b71db85544d4.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94
台中市 和平區 中坑坪社區 豐沛的觀光資源與盛產的高山蔬果農產品就成為中坑里最重要的兩大經濟命脈。<br><br>『中坑里』東與博愛里西與東勢鎮為鄰。本里位於大雪山入口處,為和平區唯一沒有原住民居住的社區。<br><br>本社區原為原住民居住的部落,後來由早期來東勢開墾的客家人進駐,迫使原住民再往內山遷徙,大雪山公路以西多屬客籍住民,公路東側是晚近遷來的閩南及退伍的大陸人士聚居,為數較少。<br><br>中坑里為山區聚落,里內有大雪山社區及中坑坪社區,主要出入道路為200號林道,其他多為產業道路擴建的巷道。自然環境良好且優美,社區居民多為客家族群,居民大多以務農維生,民風純樸。<br><br>社區林木資源豐富,早期居民開採林木製造木炭,再來就廣植香蕉,現在還留下香蕉市場舊建築,近年來居民改種高經濟價值的椪 柑、高接梨及甜柿。<br>WGS84座標:N24.243415 E120.886065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7/E450/F572/8a7f23e8-6cda-4f17-abf1-f44ee41173cf.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83
台中市 和平區 松鶴社區 松鶴-松好<br>松鶴是一個最適合人居住的地方<br>年均溫22度<br>大山環繞<br>潺潺溪水<br>令人心境放鬆<br>活的很自在<br>WGS84座標:N24.1778367 E120.9816973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2/E913/F956/93a58b37-7362-4029-90bc-c96be1655792.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87
台中市 和平區 大雪山社區 大雪山社區位於台中縣和平鄉西北方,由東勢進入大雪山200號林道12至17公里處,是通往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的必經之地。社區內並有橫流溪穿越社區,因此造就了豐富且自然景屪,以及保存了豐富的自然生態的環境。<br><br>自然景觀有原始林、人造林、雲霧、夜景、觀星等…。<br><br>自然生態則有鳥、蝶、昆蟲、溪流、野生動物等,自然生態相當的豐富。<br>日據時代,隨日本至此伐木的工人是最早期之開發者,國民政府來台後,又一批退伍軍人開發森林,繼而造林留下生根,隨著林業轉型農業上山,開始了社區之農業型態,進而正欲朝專業且精緻農業生態區前進。<br>WGS84座標:N24.2374510 E120.909112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0/E885/F937/edb6914f-73d1-4a09-92d9-d450e6f63eb3.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54
台中市 東勢區 慶東社區 東勢區慶東里位於東勢以南,大甲溪以東。由豐原往中橫經東豐大橋進入中橫公路台八線(東關路)起點—東勢,右轉往南行,於中橫公路台八線6~8.5公里處,東靠屋背山,西向大甲溪,南臨慶福里,北至成功橋。建庄後的規模與方位是座東向西的聚落型態,以泰興宮為主軸(慶東街),向西延伸,左右是相互對稱的巷弄,社區地形屬於靠山之河階地,西邊鄰近大甲溪之地勢平坦,東邊則為丘陵地形,地勢為東北向西南逐漸低緩,為一個典型的大埔音客家聚落。<br><br>慶東社區是一個密集式的客家農村聚落,原有的客家伙房多已在九二一地震的時候摧毀殆盡,目前客家伙房僅遺留一些客家建築元素,或者半倒傾圮的房舍。<br><br>居民絕大多數為客家人,近年來嫁入慶東社區的配偶以越南籍的外籍配偶佔大多數,老人和小孩是社區最常看到的臉孔,居民多以務農為主,年輕一輩多在外就學、工作。<br>社區內有太極拳班、花鼓班、舞蹈班、媽媽教室AB兩班、梨產銷班、桃產銷班、兒童讀經班、環保志工隊、守望相助隊等等團體。<br>WGS84座標:N24.2033714 E120.8421325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4/E409/F729/4973b34b-9071-4f65-8303-8cd4a8a7481c.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97
台中市 東勢區 慶福社區 採果季節<br>一年中首先登場的是春節前後的重瓣櫻花,此時也是枇杷與茂谷柑的盛產期;<br>3 至 5 月則盛產桃子、李子和梅子;<br>3 至 4 月還可以欣賞到滿山遍谷的桃花、梨花;<br>6 至 9 月高接梨陸續產出;接近秋天之時是紅柿子的產季;<br>天氣轉涼後,是甜柿、筆柿與柑橘的生產期,若於 11 月底左右到此旅遊,就可看見許多結實纍纍的柿子樹,紅通通的柿子點綴著小山城,相當引人入勝!<br>軟埤坑山林之美<br>軟埤坑休閒農業區地處東勢鎮南端與和平鄉為鄰,<br>區內有一條溪流經,是由太坪角溪、五窯坑溪、<br>七櫃壟溪以及壟背溪等四條支流匯聚而成的,<br>長年水量豐沛,供應溪岸的農業用水,溪中生態豐富魚蝦成群。<br>由於山區沒有工廠與家庭廢水的污染,<br>自然環境佳而成為動植物的天堂,也是螢火蟲的棲地。<br>軟埤坑溪的地理環境<br>軟埤坑溪地處東勢鎮南端,與和平鄉為鄰,它是由太坪角溪、五窯坑溪、七櫃壟溪<br>以及壟背溪等四條支流匯聚而成的,軟埤坑溪中游更結合了粳(耿)寮坑溪與小半<br>庄溪的水量,長年水量豐沛,造福沿岸的農業用水。境內以中埤產業道路為主要聯<br>絡道路,本計畫即是利用此產業道路進行穿越線的生態調查。<br>先民開墾拓荒披荊斬棘墾成田後,必須有水<br>WGS84座標:N24.1913529 E120.843585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398.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98
台中市 東勢區 埤頭社區 埤頭社區位於台中市東勢區最西端,東與東勢區泰興里相接,西與后里廣福里為界,南隔大甲溪與豐原市朴子里、石岡鄉石岡區為界,北與東勢明正里為鄰,社區以后東路及埤豐路為主要聯外道路,其中埤豐路的埤豐橋跨越大甲溪,交通極為便利,極具發展觀光休閒農業之潛力。<br><br>埤頭里面積294公頃,為東勢區行政區域第十二大里,全里計有八鄰,256戶,人口數為823人,其中男生448人女生375人,為東勢區人口最少之里。<br>WGS84座標:N24.284773 E120.758421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0/E444/F196/0d5d7414-1bdf-4684-a123-b9d7eb3eb32f.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600
台中市 東勢區 福隆社區 1.地理位置:福隆社區位於東勢鎮的正中心,是進入大雪山國家公園內的鞍馬山森林遊樂區的必經之地。 2.轄區面積: 27,357平方公里。 3.福隆社區沿革 清朝乾隆末期,開庄主蘇賢彩帶領客家人來此墾荒時,即稱作「福隆庄」,以後墾民增多,上方稱「隆興庄」,下方稱「福隆庄」。 日據時期,改稱「石角」,以村莊四周都有石塊疊成的石堆防禦工事而得名。台灣光復後,還原為「福隆里」、「隆興里」。 福隆社區內中段稱「高簡」,意為高的水道(水簡),是日據時期保正(里長)吳阿桶帶領里民,從東勢林業文化園區後方,開闢水圳,引大甲溪水,沿山腳下到東坑路時,先以竹片後以木板,釘成水道,高高架起如同天橋,橫跨東坑路到對岸的水圳,灌溉附近的農田,故稱當地為「高簡」。<br>WGS84座標:N24.2586944 E120.8281667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4/E150/F831/84a70f34-8d26-41a4-95e7-25bbd8c7e5c6.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76
台中市 烏日區 五光社區 五光里,原稱「五張犁」,「犁」為台灣傳統農具中最具代表性者,早期先民來台拓墾時,地廣人稀,農業耕作方式採較粗放方式,一般五甲土地以一張犁來開墾,因而有「張犁」地名之稱,可從一些長輩口中聽到這些舊地名。<br><br>由五光路 189巷轉入經中興一橋、二橋、三橋、四橋、五橋或往前至利農橋折返,呈一環狀動線,全長約三公里,沿湶淳樸的農業部落、溝渠圳道、稻田阡陌縱橫,迎風騎乘踩踏消滛愜意,別有一番鄉野風情。<br>WGS84座標:N24.096011 E120.658712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0/E598/F629/5ffd4f26-c5c0-407a-bf78-0873186fa711.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84
台中市 神岡區 新庄社區 社區位於國四,國一,國三之間交通便利又有大甲溪生態流域,獨特的大甲溪文化值得好好保存.村里農作多為荔枝,並於七月至八月常有舉荔枝節,受到許多外地朋友喜愛,進而帶商機與地方繁榮。<br><br>新庄位處臺中市神岡區西北方,北鄰大甲溪,東接圳堵里,南接清水區東山里,西通清水區海風里舊庄,面積3.68平方公里,多為旱田,除少數水稻外,早期大部份種植烏龍茶後改種荔枝。<br>WGS84座標:N24.281598 E120.652683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5/E463/F185/108c7b76-85d0-49fe-8adc-36ee2e71bc6d.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602
台中市 神岡區 溪洲社區 溪洲社區由早期的理事會到現在的發展協會,成立時間頗久,僅是發展協會由成立迄今亦已經歷十九年頭了,但由於是農村型社區,社區居民大部份務農,主要農產品有荔支、水稻、馬鈴薯、香水百合花仍保有農村農民丰睡丰老習慣及憨厚、淳樸。<br><br>溪洲村原本是大甲溪的河床、所以又稱為溪底、由於大甲溪上游建造了水庫、水壩來欄水及沙颱淤積於是河床變成了陸地,原本牛屎崎坡崁是可以渡溪的渡船頭。後來成了陸地,上下落差之大,牛拖著牛車及農作物、氣喘吁吁,不禁拉了屎,以致滿地都是牛屎,這就是溪洲牛屎崎的由來。<br><br>也是因為農村社會以所以拜樹頭的土地公廟也特別多,溪洲村總共12鄰,卻有26個土地公廟。<br><br>早期在溪洲地區,雨季時,大甲溪自上游攜帶大量的石礫,因此農民就地取材,挑選自河中檢拾之石頭,供奉搭建土地公廟豎石而成土地公廟的習俗,當時農民大多貧窮,無財力建廟,因此一切從簡,所謂的土地公廟是就地取材,豎石而立的象徵性信仰,並無土地公神像的供奉,後來集資修建成今日的土地公廟,原本的豎石已移入廟內供奉。<br>WGS84座標:N24.255085 E120.715852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0/E605/F147/f2e1166d-b4b6-4163-a458-90d026fb0ece.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603
台中市 清水區 海風社區 100年度模範父親<br>本里里民王定玉先生接受台中市清水區公所模範父親表揚<br>[模範父親]<br>民風純墣的社區<br>清水區海風里位於鰲峰山上,居民大多以務農維生,主要作物以蕃薯、花生、芝麻、菜頭等等。本區所生產的蕃薯品質相當良好,深受<br>各界好評,每年產季一到,總是吸引大批遊客駐足採買。且以花生及芝麻提煉的花生油及芝麻油,品質優良,價格公道,每到7.8月生產季節總會接到大批預定訂單。<br>本社區尚保留有越戰時期儲存飛機用油的大楊油庫,希望能將油庫地區發展成為一個觀光休閒的好地方。<br>清府王爺聖誕活動<br>農曆9月26日為南清宮清府王爺聖誕<br>,當日舉行相當熱鬧的祭典活動。<br>WGS84座標:N24.3012890 E120.619060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384.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84
台中市 新社區 福興社區 峻秀山巒客家情 人文果香福興行<br>峻秀山巒客家情<br>人文果香福興行<br>WGS84座標:N24.1867194 E120.8154358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8/E78/F338/92a04787-fb20-45ab-8c5f-b0e6b96c1702.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95
台中市 新社區 中和社區 土地權屬與利用<br>中和社區內土地主要為農牧用地,且依現場調查結果,中和之農業乃以種植果樹、經營果園為主。面積總和次大者為林業用地,而林業用地中公有地佔有約93%,其實方為私有地,由此可知,林業用地仍以公務主管機關經營為主。<br>[土地使用表]<br>交通及觀光遊憩資源<br>1.交通<br>(1)聯外動線<br>進入中和社區主要聯外動線有台8線,由東勢經由龍安橋接入95號縣道,往南走即可進入中和村:另新社方向則由95號縣道進入中和社區。<br>(2)區內動線與眾落<br>區內主要中心聚落以中和囤小為圓心,95號線道為中心線,向外眾居,形成主要中心聚落。<br>大眾運輸工具則有豐原客運經由95號線道進入中和杜區,此為中和社區內的交通接駁工具。<br>[交通動線圖]<br>地理位置、範圍及面積<br>新杜鄉位於台中縣中部偏柬的山城地區,俯瞰本鄉地形東北呈長條形,地勢亦隨著太甲溪的流向由較高之東南向往西北向呈傾斜趨勢,東南至此邊地形相當複雜,如圖1台中縣新社鄉位置圖。而中和社區位於新社鄉南邊,東隔東勢鎮相望,西南輿太平市及南投縣國姓鄉連接,西邊毗鄰協成村,北與慶西村為界,地勢東南半部-協成、福興,中和地區全屬山區(海拔500-100<br>WGS84座標:N22.6260360 E120.348946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0/E207/F39/93c607f5-e044-40cd-a235-4770d62d3935.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55
台中市 新社區 馬力埔社區 馬力埔為永源村本部落,即食水嵙溪右岸,舊時大湳邊一公里餘偏西原有山胞居住,而山胞自稱為「巴勒巴」部落,此地緣為巴則海族之聚落,巴則海族以豐原市為中心,北起大甲溪岸,南迄潭子,東至西勢,本族共分四社群,位於馬力埔則為山頂社群。初到此地拓墾之漢人均係漳泉人氏,將馬勒巴念起來又不甚好聽,且此地大多為旱田,旱田漳泉州人稱之為埔園,又因勒字與力字漳泉人唸起來是同一音韻,故到此漳泉人都會寫成馬力埔,日人佔據台灣後仍沿用馬力埔為地名至今。<br><br>馬力埔曾發生台灣首次農民運動─馬力埔事件,事件發生於民國二年前後的新社鄉大南村,乃係莊民反抗日本人強徵業主土地之抗日事件。台灣總督府於台中廳揀東上堡大南庄,開設同府所屬殖產局附屬蔗苗養成所。於同廳同堡馬力埔庄、大南庄、仙糖坪庄內選定馬力埔地區為蔗苗圃地。將上述買收預定地之業主召集於同支廳,將同人等之土地以旱田每甲上等者金額一百三十元,中等金額一百零七元,下等者八十五元。由於價格遠低於時價,不足以支付欠收所帶來之貸款,加上誤會是否是民間業主假藉官憲助力,試行買收土地之翻版,一時之間,在庄內流言風聲四起,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上午期間,大批業者在徐石盛家中協議官買賣事宜<br>WGS84座標:N24.2220403 E120.7935563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30/E62/F719/eb41e802-8f96-4543-8598-fe16017261f5.pn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62
台中市 新社區 協成社區 社區概況:<br>面積大約有18.8平方公里,大多是人煙稀少的山坡地,僅有鄰近大南社區的區域有較多的人口與住戶,其他則為未開發之山林地。協成社區人口數共有3,460人、975戶。<br>協成社區內有香菇農業經營專區,面積384公頃,香菇生產是全國之冠,每年所生產的新鮮香菇約達2500-3000萬包(約9000噸)左右,為全台最大的香菇集散地。<br>產業發展以觀光休閒以及農產品供銷為主,是目前新社區香菇供銷重點發展區域。<br><br>社區特色:<br>(一)生活環境:新社區位於大臺中東部,由於地形、氣候關係,適宜香菇之栽植,區內觀光休憩產業發達,實為大臺中地區之後花園,未來針對社區產業轉型提升方向著手。<br>(二)產業結合:香菇產量最多、其次五葉松、花卉(香水百合、文心蘭) 、水果(枇杷、水蜜桃、高接梨、巨峰葡萄等) 、蔬菜(苦瓜、四季豆、角瓜等)。「新社花海節」,每年花季吸引大量的遊客進入新社,造就可觀產值。,(1)辦理香菇評鑑(2)香菇公主選拔(3)迎接菇神記者會行銷(4)推動產銷履歷認證及吉園圃標章。<br>(三)農村體驗及生態旅遊:結合香菇產業社區可發展,香菇DIY(採收體驗)、農村體驗營,以工代宿方式增進社區產業發展。<br>(四)文化產業:每年農曆9月18日需要回清水巖紫雲巖參香拜拜(早期因陽明山計畫遷移進來現址),辦理菇類產業文化活動。<br>(五)人物或故事: 因921地震造成全村損失嚴重,村內唯一的國小全倒,由前理事長王來發先生,以5元郵票換王永慶先生6000萬的認養.<br>(六)青年返鄉:近幾年中,約有20個子弟返鄉務農。<br> 1.農業轉型:新社近年來休閒產業蓬勃發展如花海活動、櫻花季每年吸引近150萬人次造訪,特於99年成立旅遊部發展休閒農業旅遊事業。<br> 2.農業旅遊香菇之旅(認識香菇DIY)有增加,香菇種植面積增加所需農業加工也就增加人手。<br> 3.整合專區菇農成立產銷班第09班(22+2人)第11班(31+7人)、第12班(13+1人),由71人成長至141人且持續增加中。<br> 4.產銷履歷之推動由17人成長為89人。<br> 5.土地利用公約簽定-目前已簽定162公頃,簽約率162/212=76%(已簽約面積/農業面積)。<br> 6.協成社區境內之三級以上產業蓬勃發展:包括,休閒庭園咖啡、香草之主題餐廳、觀光採菇之體驗式觀光休閒農場、名特產品販售、民宿。<br> 7.目前社區現有產業或其他單位投入資源盤點情形<br>WGS84座標:N24.186719 E120.815435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1/E731/F436/6727bf53-da6c-4800-a4ce-a6f6d17cd3a3.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67
台中市 新社區 大南社區 台中縣新社鄉大南社區發展協會位於新社鄉大南村,新社鄉原屬平埔族巴宰海族的樸仔籬社之生活區域,經過好幾次的移民,形成平埔族的新社。在移民及開發的過程中,同時形成許多聚落及姓氏族群,如東興村的彭姓氏族、下水底寮的劉氏家族及大南水頭廖氏家族等,在大南庄蔗苗養成所時期新移民形成的長崎頭、田寮、矮山坪、三嵙口之聚落,而民國45年的陽明山計劃(即所謂的疏開),在本鄉成立七個新村,新社鄉之人口數一夕之間大幅增加。<br><br>協會成立至今乃由每屆村長及一群熱心公益的社區居民共同發起,這個組織的業務內容包含社會福利、社區安全(成立守望相助隊)、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產業(休閒農業轉型及農產加工品)等推廣,為著建造新社鄉優質的生活環境而努力;而社區學園也正式成為一個啟發全民學習、凝聚社區意識,地方上長久耕耘的學校,並定期開設中餐烹調丙級技術士證照班、土風舞班、太極拳班及各項提升社區居民的相關研習課程,至今亦保留了社區居民互助的心及那份都市之中沒有〝人情味〞。<br>WGS84座標:N24.242151 E120.807145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6/E325/F324/3549d27b-8ef9-4081-a09b-cc89f7d67509.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81
台中市 潭子區 新田社區 新田村位於台中縣潭子鄉豐興路上,鄰近豐原市,幅員遼闊,境內多丘陵,社區人民約有1800人,是工廠與農業混合的小鄉鎮。<br><br>出產之大宗農產品為綠竹筍、柑橘及筆柿等,其中綠竹筍品質位居全台之冠,常為涼拌竹筍的首要之選。<br><br>區內設有新田登山步道,為民眾健身遊憩之處,並有「櫸楺樹土地公廟」,為社區民眾信仰中心,廟前景觀優美,視野遼闊,一眼望盡台中盆地,涵蓋台中市、豐原市、潭子鄉、大雅鄉、后里鄉等,晚間夜景璀璨,為民眾閒暇時賞景的好去處。<br><br>目前社區組織如下:<br>〈一〉 社區發展協會-會員52人,每年召開會員大會1次、理監事會2次,另視情況不定期召開相關會議。<br>〈二〉 守望相助隊-隊員28人,每天晚上9-12點進行社區巡邏,全年無休,設有隊部。<br>〈三〉 社區長青協會-會員46人,每二週週日下午2-4點於社區活動中心聚會。<br>四〉 社區卡拉OK聯誼-每週六晚上7-10點於社區活動中心,提供全社區民眾自由參加,免收費,茶飲點心由熱心民眾提供,平均每次25人以上參加。<br>〈五〉 社區連誼會-會員45人,每月最後一週週日於櫸楺樹土地公廟定期聚會。<br>WGS84座標:N24.217468 E120.723615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601.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601
台中市 龍井區 南寮社區 位在大肚山台地上的南寮是一個具有兩百多年歷史的村落。早年居民多以務農為主。以前大肚山有缺水的問題,居民的生活需仰賴著大水池與水井的水,後來亨德教授與居民齊力解決水的問題,生活上水的問題得到抒解;但是在農作上則還是一樣,因為大肚山一到秋冬兩季,即進入乾水期,農人只能將地先整好,待天下雨,才能種東西。因氣候與土質的原因,使得南寮種出來的蕃薯與蘿蔔都特別的香甜可口。<br>社區為推動各項建設,組織社區發展協會、老人會、環保志工隊、媽媽教室等社團,藉社團力量凝聚居民社造意識。於94年透過社區規劃師的駐地計劃環境改造及美化南寮,並由公所工程發包使得南寮目前有戶外森林劇場、森林公園、登山步道……等等,提供了社區居民閒暇運動的好去處,同時因媒體的報導也吸引許多訪客來這美麗的後花園~南寮。<br>WGS84座標:N24.1769590 E120.568902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0/E431/F50/8754b6ce-6505-4988-b7e6-00d80c9cc5d9.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76
台中市 豐原區 公老坪社區 公老坪位於台中縣豐原市南嵩里北側地區。公老坪高於豐原平地兩百多公尺,海拔500公尺,西可俯瞰豐原市,北能遠眺后里台地,東望石岡、東勢、新社與中央山脈…。<br><br>公老坪雖屬於台中縣豐原市,卻是豐原市最邊陲的聚落,公老坪社區不像其他社區是一個村或一個里來構成,它是由豐原市南嵩里中十三、十四鄰組成,北鄰朴子里、南田里,東側緊鄰石岡鄉,僻處於南嵩里的山區一偶。人口約300人左右。<br>公老坪社區居民多數務農,產業有椪柑.桶柑.四周柿.甜柿.桃子.李子.10月龍眼…等等。<br>公老坪社區最噲炙人口的是自然景觀,有日出.夕陽.夜景及山嵐。<br>除了自然景觀外還有休閒產業,雲仙谷.公老坪農場.豐原觀光農園.流星花園.老梁家芽園.及老人安養中心。<br>公老坪社區雖處山區,但交通方便,下四號高速公路往豐原方向,經富陽路轉水源路,直上公老坪社區,沿途有漆藝館.中正公園.興農牛莊.忠烈祠.邱逢甲紀念公園.高爾伕球場,歡迎到公老坪社區作深度旅遊。<br>WGS84座標:N24.2629690 E120.766879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E955/F610/a2945514-9a1b-4f6c-be7f-9808fa194699.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75
台中市 豐原區 東陽社區 臺中市豐原區(原名:豐原市)位居原台中縣之中樞位置,早年為葫蘆墩米的產地,土地肥沃,灌溉發達,爱產豐富,繁榮富庶,素有「豐富的平原」之美稱。東陽社區位於豐原市之東南角隅,農業是唯一的產業,是台中縣柑橘生產的大本營也是里內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br>東陽里舊名烏牛欄坑,全區多山陵,烏牛欄溪橫貫其間,溪岸支流多條,亦是兩岸水果園的水源泉源,造就本社區的榮業。近年來,本社區亦朝向休閒觀光發展,並以創造一個好山好水,有著綠意的觀光旅遊環境為職志。<br>東陽里南面與台中縣潭子鄉、東南與台中市北屯區大坑風景區、東與新社鄉為界;全里僅有一聯外道路—東陽路(中88),東接新社鄉再接台中市大坑風景區;西接豐原市南陽路進入豐原市區。本社區居民大約分成兩類:一為世代祖居,大多務農為生,以種植柑桔等水果產業為主;另一為遷居至此,以出外經商工作、上班族為多;社區內有部份小型企業工廠經營於此。<br>本區內主要的聚落均依照各坑巷而分佈(除東陽橋旁東陽別莊及豪傑山莊透天厝新建地集中地區外)分別座落在泉州巷(舊地名泉洲坑)、太坑巷(舊地名太高坑)、獅座巷(舊地名獅座龍)、福德巷(舊地名土地公坑)、山壽巷(舊地名山豬巢)、清谷巷<br>WGS84座標:N24.2257070 E120.756971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9/E219/F191/febf0f88-7309-4b2e-b6ac-650719c89d65.pn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71
台中市 豐原區 鐮村社區 鐮村社區東靠金崠山,北隔烏牛欄溪與豐田里相鄰,南臨溪谷與潭子區的新田社區相望,擁有全台灣獨一無二的日本鳥居的土地公廟。<br>WGS84座標:N24.2261387 E120.7268178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7/E926/F290/2ca256d6-293e-4862-b173-d60a5d5cfca9.pn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407
台中市 霧峰區 舊正社區 跟你說:舊甘心的舊正社區....<br>本社區隸屬霧峰區舊正里(民國一百年縣市合併後,社區名稱更名為--台中市霧峰區舊正社區發展協會),民國八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申請成立「霧峰鄉舊正社區發展協會」(以下簡稱本協會),由張森林先生擔任第一屆理事長。民國92年4月理事會改選,前任理事長因故致本協會瓦解暫停,民國94年3月,霧峰鄉公所請張國財村長組成整理小組,重新整頓協會,改選理、監事為第六屆,民國94年6月依政府人民團體法完成立案證書核發,協會理事長由林綉汝擔任至民國99年4月,因任期期滿,於民國99年4月11日進行改選新理事長,現任理事長為張有明。<br>舊正社區在霧峰區的最南邊,隔著烏溪與草屯鎮相望,社區的地理區域形狀很像一隻短筒馬靴,社區內沒有工業污染,寧靜寬敞,民風純樸,主要土地為農田,隨著季節展現不同的作物景緻。一望無際的農田在春夏之交,綠油油的稻田令人想要躺在稻田中,讓大地當我床,享受蒼弓之美;而在秋天收成之時,金黃色的稻浪在風中有如萬馬奔騰般翻滾。<br>一如傳統的農村社區,社區內有土地公廟、萬慶宮,這是居民的信仰所在,也是平時活動與休閒的地方,最近社區內又增加一處籃球場,聚集村內小孩運動<br>WGS84座標:N24.0250512 E120.6896817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406.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406
台中市 霧峰區 桐林社區 桐林好所在<br>社區位於臺中市霧峰區東北方群山之中,是個純樸的農村型社區,舊名為北溝坑,相傳日據時代山間青桐遍佈,故又名青桐林,於民國九年正式名為桐林村。社區內有九九峰自然保留區及青桐林生態產業園區,居民選定以貓頭鷹為社區村鳥,以廢木巢箱復育,並成立生態導覽解說隊,社區極具生態旅遊發展的潛力。<br>社區主要產業為龍眼與荔枝,居民運用廢棄龍眼荔枝木創作木藝版畫,更將木藝轉化為龍眼木偶,展演社區生態人文故事。<br>WGS84座標:N24.0665532 E120.735356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7/E436/F466/58e6d137-46d2-4b28-956b-00f26e77e514.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82
台中市 霧峰區 北柳社區 柳樹湳的由來<br>『湳』Willow tree草湖溪附近湳地(泥巴地)土地鬆軟而得稱。<br><br>柳樹湳前身為平埔族的聚落「貓羅堡」,為洪雅平埔族居住之地。<br><br>1730年左右之清雍正年間,粵籍漢人曾姓、巫姓、何姓三族始開拓於柳樹湳、登臺(丁台)附近。雍正年間,設官隘於此,後來又置汛防,而形成早期中部之大聚落之一。後因人口多而行政劃分為南、北柳二里。<br><br>北柳里社區現況北三面為溪水環繞,分別北面為草湖溪、東邊為乾溪、西邊為平溪為三溪沖積而成的沖積地;因地勢較低並多處有來自九九峰山脈之地下水湧出,形成內陸型沼澤濕地。因土質為爛泥巴地,常年農田內濕潤。因土質排水不佳又低窪,有雨則積水,早期先民為標示土地界址,於田梗及水溝旁種水柳。故稱柳樹湳。過去柳樹於溪旁隨風飄逸,頗像杭州湖岸之美景。<br>WGS84座標:N24.064331 E120.681442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7/E784/F392/ea47d8e8-a31a-459b-b59f-f050842add98.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90
台中市 霧峰區 四德社區 四德社區的四德一稱來自於其古名四塊厝,早年僅住四戶人家。本社區地理位置以霧峰區四德里行政區為範圍,東銜北柳里,西連烏日區,南鄰北勢、丁台等里,北銜五福里,為霧峰區邊陲地區,土地面積2.63平方公里,行政區計16鄰,居民住戶700戶口,總人口數約2700人。黃、巫、四、林、顧、江等為主要大姓,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活動。里內設有3號國道交流道及中投公路通過,不論南來北往交通非常便利。<br><br>社區內有南厝宮(供奉媽祖)、法揚宮(供奉三官大帝)、新德宮(供奉中壇太子元帥)、文詞兩姓公、三處土地八廟、創價協會霧峰分會等民間信仰團體。<br><br>歷史悠久的黃家及林家古厝、與百年的老芒果樹是鄉親父老茶餘飯後的兒時甜蜜回憶。<br><br>本會創始民國83年,目前下設有:四德里老人會、二個社區志工(環保志工隊、照顧關懷志工隊)、各類研習班隊如歌唱舒壓班、太極拳養生班、健康舞蹈班、親子讀經、志工電腦研習班等。<br>WGS84座標:N24.060209 E120.66560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0/E883/F556/5b2e847f-1f47-4982-94f6-fd5705809a2d.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91
台中市 霧峰區 萬豐社區 萬豐里位於台中盆地之東緣,埤頭山地之山麓,由於土地肥沃,稻穀豐收所以稱為「萬斗六」,以前為洪雅平埔族「萬斗六社」聚居的地方。<br><br>之後,社區漢族先民自大陸移入,以漳州移民為主。清乾隆期間,開鑿萬斗六圳,灌溉千甲田地,而成為霧峰五大庄之一,台灣光復後更名為「萬豐」,民國卅九年行政轄區調整,設立萬豐村迄今。<br><br>萬豐社區位於霧峰鄉南邊,東鄰南投縣國姓鄉,南以烏溪與草屯相望,西毗本鄉舊正村,北接本鄉六股村,面積17.3812平方公里,是霧峰鄉二十個村莊中幅員最廣闊的一村,社區內約80%屬丘陵山地,餘為平地。<br><br>丘陵山區東側緊鄰「九九峰」,具多處可供遊憩之『坑門』與景點,有大坑、吊人坑、竹篙坑、萬斗六坑及棉樹湖、象鼻山渡假樂園、公園化垃圾掩埋場…等。<br><br>平地地區則有專司農田灌溉功能的「阿罩霧第一水門」,最具歷史景跡。傳統萬豐居民以務農為主,農業以產稻米為主,東側山地則種植荔枝、龍眼、鳳梨、香蕉、木瓜、玉米等作物。<br>WGS84座標:N24.023021 E120.698586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8/E486/F108/feea75a3-268f-4502-81cf-28d8982334b1.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604
台中市 霧峰區 五福社區 五福社區早期地名為吳厝,乃因由吳姓族人至此開墾而得名,五福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83年4月28日,現任第五屆理事長劉國珍先生,社區地理位置為霧峰鄉最西邊,緊鄰四德村,北連大里市,西接烏日鄉,主要快速道路有中二高(台中與大里交流道)及中投快速道路(南下五福出口)經過,交通四通八達,轄區內土地面積約一三.六二六五平方公里,社區居民大多以農為生,主要生產農產品為香瓜(美濃瓜)品質佳為口裨,盛名風靡全省,其次有參賽穫獎優質香米,番茄及玉米等等,社區內主要寺廟為福成宮,供奉神農大帝,另社區內設有五福國小,臨近有台中市中興大學,霧峰朝陽科技大學及亞洲大學等名校<br>WGS84座標:N24.064874 E120.675114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7/E183/F140/1f6a905c-007b-4344-b882-918e9526a77e.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85
台中市 霧峰區 錦榮社區 簡介與沿革 「臺中市霧峰區錦榮社區發展協會」前身為「臺中縣霧峰鄉錦榮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六月一日,由錦榮、萊園兩村居民聯合組成,置理事長一人、理事含(常務理事三人)十五人,監事(含常務監事一人)五人,並獲財政部台灣省中區國稅局大屯稽徵所登記,扣繳單位統一編號99184450號,可免稅運作會務。 九十二年九月五日萊園會員因感兩村居民實質增加,他村也都單獨成立而申請退出,另成立萊園社區發展協會,建設基金也瓜分期半,本會在當時由林張敏珠村長兼任下領導重組會務穩定成長,並於九十六年八月四日於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中修改本會章程第三章第十四條理事減為九人,監事為三人,候補理監事均不得超過三分之一,靈活運作會務。 本會轄區地狹人寡,全村居民未及二千,資源缺乏且無公地可建活動中心、資源回收空地、休閒綠地之美化場所,也無工廠可作為募捐對象,惟全體會員在團結合作的情況下,猶眾群策群力成立環保志工隊,定期執行社區環境清潔維護及廢電池回收工作,本社區為林宅頂厝所在地,也為林家發跡之處,即為霧峰文化之起源地,故積極成立歌唱班、舞蹈班、話劇班、家政班、書法班等,陶冶身心<br>WGS84座標:N24.0610540 E120.700186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98.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98
台北市 士林區 溪山社區 溪山社區工作坊願景<br><br>自有溪山里建制以來,首次由在地公益社團”臺北市愛水會”努力發起里民參與,配合政令,積極爭取並獲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同意培訓,號召老中青三代居民齊聚一堂,接受專家親切指導,內容豐富詳實,並宣導政府推動農村再生條例之美意。藉此關懷課程發掘溪山社區的優缺點,凝聚居民潛在共識,讓溪山國小活動中心”滿室歡笑聲”,展現里民內心對自己鄉里好山、好水、好空氣的溪山社區,建構初步願景,也因此對政府努力推動農村再生之德政,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更難得的是,因此培訓有著共同關懷鄉里的話題,拉近了彼此的距離。<br>感謝與期待水保局及星火燎原工作室…早日與我關懷溪山社區熱誠里民共續下一階段的指導。<br>環境:<br>1.新農舍建築景觀協調<br>2.居家、遊客、餐廳廢水應建立污水下水道<br>3.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法令應視居民環境需 求, 法令適當放寬<br>4.本里社區公共設施的建設(如賞溪步道及登山步道)<br>5.環境及景觀須具特色之美化<br>6.溪山生態應受保護<br>7.水資源應落實至每戶都能充足<br>8.本里社區水土保持之建立<br>9.本里應走向無農藥耕作的無毒社區<br>文化:<br>1.年輕族群受現代教育影響與傳統<br>WGS84座標:N25.1136790 E121.567020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346.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346
台北市 大安區 龜殼社區 龜殼地名的由來<br>有一說是相傳清朝末年,從中國移民來台灣的人民眾多,許多人從大安港上岸,當船靠近大安港時,見到陸地上一崙一輪的沙丘,好像是烏龜的背殼散佈在沙灘上,於是人們就將位於大安港南側的這個地方,叫做龜殼。<br>另有一傳說,在日劇時期,有一為蘇姓人家在當地(約為在今日10鄰附近)找到一塊地要興建房屋,當房子地基築好要立樑柱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前一天早已立好的樑柱卻在半夜時傾倒,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讓蘇姓人家的房宅久久無法完工。有一天夜裡,蘇姓主人作了一個夢,夢裡有一個長者告訴他,這個地方是龜神的穴居,而新建房子的樑柱正好壓在神龜的背上,白天神龜不敢驚動,晚上神皈依轉身,樑柱就會傾倒,所以請主人務必移動房子的地基。這個奇聞傳遍了大安港,於是蘇姓人家的宅地,就稱作龜殼。<br>還有一笑傳,原來是有一隻烏龜、一隻鱉與白鷺鷥在水池邊閒聊,白鷺鷥笑牠們見事短淺,不知人世間繁華景象。於是烏龜要求白鷺鷥帶牠去拓展世面,白鷺鷥答應了,載著烏龜飛上天空,飛到龜殼村上方時,被美麗的景象所吸引,烏龜不慎從空中掉下來,摔成上下兩半,於是有了上、下龜殼之稱。<br>龜殼地理位置<br>龜殼里(社區)位於台中市大安<br>WGS84座標:N24.3702355 E120.5912217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404.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404
台東縣 大武鄉 大武社區 01人口<br> 男性人口數374人,女性人口數375人,總計749人。住民含原住民(排灣族為主)、榮民、閩南人、客家人,族群共容、相處和諧。 <br>02位置<br> 南興社區是台東縣大武鄉最南端的村落,位於台九線旁,背山面海。 <br>03產業<br> 農特產(水稻、小米、玉米)、原住民手工藝(刺繡服飾、飾品、月桃編織、木雕)、農村傳統佳餚(山地粽、花生、山地飯、香菇雞湯、樹豆排骨湯)。 <br>04活動<br> 男子慢速壘球賽、原住民小米收獲節。 <br>05景點<br> 社區內有許多適合周休二日旅遊的景點,例如山豬窟休閒農業區、排灣生活館、台東大武九龍山濱海覓閒區、梅園、忘憂亭等等,風景優美。 <br>06宗教<br> 本社區宗教團體較多,如天主教(南興聖母無染原罪始胎天主堂)、基督教(南興得勝教會)、佛道教(七娘宮、圓山北隆宮),十分多元化。<br>WGS84座標:N22.3571099 E120.904612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7/E775/F260/990d63a5-2020-4374-a2df-776a2c413adc.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51
台東縣 大武鄉 南興社區 臺東縣太麻里鄉三和社區<br> 本社區東臨太平洋,西背中央山脈,總長約三公里,位處太麻里鄉行政區北邊,南迴公路及鐵路貫穿其間,自台東市區進入太麻里鄉境,有一(海馬)意象標誌,那就表示你已經在三和社區了。<br>WGS84座標:N22.3154371 E120.881473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552.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52
台東縣 大武鄉 大鳥社區 本社區是台東縣大武鄉內原住民人口數最多的聚落,是由初屯、達萬、彩泉、和平部落等四個部落聚集而成。大鳥這個名字是從日治時代大鳥萬〈Daichouman〉改成,在排灣語中,大鳥原稱巴札曼〈Pacavali〉。原部落頭目叫卡亞麻。 主要來源:靠農作、漁業、勞力所得。願景:推廣產業發展、振興部落經濟。現有戶數475、男801、女751、小計1552人。 族人大多活潑熱情、樂觀進取、守望相助。 地理位置:位於台東縣大武鄉(台九號道 路432公里處),東面太平洋?、西背南大武山、南鄰大武社區、北接大竹社區,背山面海,景色怡人。面??? ??? 積:約二十平方公里。部落景點:大鳥萬溪、大鳥遊憩區、茅卡場溪流、彩泉健行步道。鄰近景點:大武漁港、尚武山豬窟休閒農業園業園區、大武國家森林步道、濬水岩古道、金龍湖等。居民大多以務農為主,早出晚歸。大部分年輕人出外謀生,於年節返鄉。隔代教養情形頗多。學 校:大武鄉立托兒所、大鳥國小、大武國中。宗教:大鳥基督長老教會、基督教大鳥曠野協會、大鳥天主堂。機關團體:大鳥村辦公處、大鳥儲蓄互助社、大武鄉長青協會、大鳥、小米產銷班。本社區機關團體互動頻繁,資源共享。<br>WGS84座標:N22.4100633 E120.9015642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1/E699/F932/af52000f-1062-4de6-8d36-fe0c84ab42fa.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76
台東縣 太麻里鄉 香蘭社區 香蘭社區是有三個聚落(溪頭、舊香蘭、新香蘭)組成的,全村所數共有三百六十七,戶人口共有1,731人。原漢人口的比率各居半。因為臨太平洋,故少數居民以竹?捕魚為業,但務農者仍居多數,尤以種植釋迦為主要。又因為位於台九線公路旁,故交通極為便利,因著背山面海的天然環環境,不但風景極為秀麗、物產豐富,族群更是包括了河洛、客家、阿美、排灣及外省,文化之豐富更是不再言下,可以說是台灣四大族群融合的小縮影。<br>WGS84座標:N22.5853402 E120.9818962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284.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84
台東縣 太麻里鄉 查拉密社區 本社區位於南迴公路線上小部落面對著浩瀚太平洋座落在大武山下大多數為原住民排灣族人口約350人主要經濟來源種植南瓜及生薑為主<br>WGS84座標:N22.5072006 E120.9474747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96
台東縣 太麻里鄉 華源社區 本村居民約餘811人,311戶。除極少數原住民外,日治末時期從中部、彰化、雲林、南投等地區民眾因戰爭疏散而陸續移來東部開墾。 他們個別來東開墾荒地,並非計畫性的集體移民。大部份居民承租國有財產局的土地耕種,以農業為生。居民墾地築屋而居,形成三個小聚落──華源、南北坑、新吉。村民散居於三個聚落,以華源為主要集中地。南迴沿線形成帶狀住宅區,其他家屋則因田而築。少有商業活動,為典型的農村。農作物以釋迦、荖花、荖葉為大宗,其他包括、荔枝、橘子、高接梨、枇杷、波蘿蜜等,另有洛神花汁、蜂蜜等農產加工,多樣化的農產品為本村的特色。<br>WGS84座標:N22.6634309 E121.0163079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288.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88
台東縣 太麻里鄉 美和社區 為太麻里鄉最北邊、也是人口數最多、平原腹地最廣的村落,其協會組織亦是本鄉最大規模的社區發展協會。東臨太平洋、西倚樂山山區、南北各與知本溫泉風景區及三和村為鄰。人口組成主要以閩南人及阿美族人為主。是一個融合原族民文化、漢文化,背山面水的美麗、多元化之社區。<br>WGS84座標:N22.6905535 E121.0392436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5/E792/F977/af8c4052-66bc-494c-9fac-1191abc0e7b2.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67
台東縣 太麻里鄉 大王社區 典型之農村型社區 原住民與漢人各半<br>WGS84座標:N22.6149357 E120.9933678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33/E386/F983/882b7a1f-8643-40a3-a74c-391129b39f76.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73
台東縣 太麻里鄉 三和社區 本社區東臨太平洋,西背中央山脈,總長約三公里,位處太麻里鄉行政區北邊,南迴公路及鐵路貫穿其間,自台東市區進入太麻里鄉境,有一(海馬)意象標誌,那就表示你已經在三和社區了。<br>WGS84座標:N22.6815035 E121.0191751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E535/F512/706916e5-78cd-4430-974b-e944bdc61f80.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53
台東縣 太麻里鄉 金針山社區 「安居樂業」以這四個字做為金針山未來發展的目標,希望在這裡可以讓生活在這裡的社區居民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透過農村再生讓社區找到新方向。<br>WGS84座標:N22.6166667 E121.000000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3/E626/F217/638f7484-8b8c-4f6f-802b-1825a3e2f4ee.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54
台東縣 台東市 富豐社區 石山社(kakawasan)是阿美族的重要聚落。傳說,以前該社有很好的打鐵屋,卑南族來訂製鐵器,卻被殺死埋在地下。<br>卑南社人至此尋找,結果發現了屍體,於是大舉來攻,該社敗戰而北逃。卑南社人怒將打鐵的道具埋了。此後,地上會噴出火來,阿美族說這是祖靈(kawas)所為,乃稱此地為Kakawasan。<br>據當地耆老藍清治老師說,近1世紀以來,富豐社區即在猴子山、石頭山附近遷移4次。石川部落於明治三十七年(1904)由恆春阿美族由恆春徒步至舊富岡派出所一帶建立的阿美族部落。而於日治昭和十四年(1939),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前,日人欲在附近建一商港,乃將族人遷移至今的小野柳電力公司附近。<br>昭和十六年(1941)時由於居住地缺水,族人乃遷徙至現志航基地塔台附近;民國五十八年因政府為興建空軍志航基地使得臺11線省道改道、族人大部份的耕地被迫徵收,以及富岡國小遷校,而於民國六十八年因志航基地擴建因素導致族人再度被迫遷移至現址。<br>昭和十二年,日本政府以聚落附近「石頭山2」的簡稱,曾<br>將猴仔山社改名為石山社,民國三十五年則改稱為「石山」。<br>WGS84座標:N22.7583333 E121.1444444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1/E173/F783/2c91313f-231b-4410-969b-8afac4bea374.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55
台東縣 台東市 新園社區 新園社區共有新田(即新園部落現稱卡拉魯然部落)、新園、大南仔、蘇巴陽(又以台九線以西分為撒舒而雅,以東巴古崙岸)等五個部落,是屬於散村型態的社區。<br><br>新田:(即新園部落現稱卡拉魯然部落)-位於新園國小以東,昭和 18 年 8 月,當時台東郡理蕃機關,為因應時局所需,以增產玉米、落花生、大麥等為目標,由比魯派出所主其事,將其管理下的比魯社、包盛社、斗里社三部落及鄰境派出所所管轄的排灣族人,編成高沙族男女青年勤行報國隊(亦稱荒蕪地開拓挺身隊),前來開拓呂家溪大南橋左岸附近的荒蕪地及浮覆地,隔一年據報載已墾成旱田 717 甲,2 月決定移往比魯社中的 50 至70 戶,因而形成新田聚落。<br><br>新園:指台九線路段由中興路至蘇巴陽,分布兩旁的聚落。與新田不同的是居民多來自西部各縣市的移民。<br><br>大南仔 :指今大南橋頭一帶,日據時代唯一吊橋(在今大南橋旁),於民國 23 年 3 月完工,即今日的大南橋。橋的兩側皆有部落分布,東側皆為彰化人分布在公路兩旁,西側分別有靠山區的新部落及公路另一側的蘇巴陽。昭和 10 年連接台東與西部地區的台東楓港道路通車後,從台東經由大南、建和、知本、太麻里通往屏東佳冬,是<br>WGS84座標:N22.7626548 E121.0497511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31/E196/F317/aa87b60f-38cf-43b3-bef9-48e9884db972.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56
台東縣 台東市 富岡社區 富岡有個地名叫巴沙哇力(Pasawali),是恆春阿美族人的命名。上世紀初他們從恆春辛苦遷徙至此,在祖先們稱為嘎嘎哇桑(Kakawasan),即今猴子山、富岡到石頭山一帶的地方定居下來。但百年來先是日本人欲在此建造商港,後來是政府蓋志航機場,都迫使他們不得不再三遷徙,而部落傳統的耕地及領域,也多被機場徵收了。<br>民國58年機場興建後,部落被迫搬到海岸山脈最南端的石頭山下(因此又稱為石山部落),搬遷至今雖僅40餘年,卻已是百年來族人最長久安居的「家」了。<br>但這個安居的家卻並不樂業,由於耕地面積縮小,灌溉取水也有困難,導致居民們傳統以水稻、甘蔗為營生的農業受到了限制,每年甚至都有一期稻作會因缺水而休耕。旁邊偌大的機場讓部落只能迫促於一隅,轟隆隆的軍機起降聲鎮日不絕於耳,更使得部落裡約有六成的老人都有重聽的症狀。於是許多備嘗漂泊之苦的族人又選擇了遷徙,部落從鼎盛時期的400多戶,漸減少至200餘戶,而年輕的族人迫於生計,更是幾乎都選擇出走。<br><br>到民國96年,水保局台東分局協助在社區裡舉辦農村人力培根計畫訓練班及農村再生課程,先藉由上課摶聚部落向心力,並儲備部落再生的軟實力。<br>WGS84座標:N22.7583333 E121.1444444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57
台東縣 台東市 榮農社區 1、發展協會活動中心,範圍廣闊,建置成多功能用途<br>(休閒、運動)。<br>2、社區信仰中心、濟化殿、土地公廟等整建綠化。<br>3、社區街道綠化,另闢一條自行車道。<br>4、規劃老人槌球場及休閒中心。<br>5、結合聖母醫院共同合作種植有機蔬果或農作物。<br>WGS84座標:N22.7112200 E121.0727288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30/E688/F546/3d608101-da31-41d9-a2c6-cb18100f824c.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58
台東縣 台東市 建業社區 大知本部落卑南族語稱路進入台「卡地布」,是外地遊客由南迴鐵路、公進入台東市的門戶。背依中央山脈、東眺太平洋、西鄰聞名全國的風景名勝知本溫泉及知本森林遊樂區、知本溪由其南旁迤邐入海,山川秀麗,景色怡人。部落轄內分為建業里、知本里兩各行政區域是整合為一大知本發展區,其區內擁有豐富的人文特色;以文化復振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目前已將部落的歲時際儀祭典(猴祭、狩獵祭、除喪祭、發祥地祭祖、遺址尋根、小米收穫祭、婦女換工團)等恢復過來,這也代表所屬大知本範疇裡的建業社區已具備了部落/社區營造的基礎運作機制。在此前提下,建業社區運用此一優勢的條件,將大知本生活圈內的社區環境資源配合未來發展方向,努力行塑社區風貌及環境,提升居民生活環境,以成為本縣未來文化、休閒、觀光、遊憩及教育最閃亮的明日之星。<br>WGS84座標:N22.7073484 E121.0525277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0/E375/F36/cef1b2cc-e947-4d67-aff5-1f0d7b7336d8.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97
台東縣 台東市 豐里社區 清代台東直隸州時屬覓仔交阿眉社,日治時期明治四十四年(1911)屬台東廳直轄卑南區南鄉旭村,昌和十二年屬台東廳台東郡台東街大字旭,光復後改為豐里里,今範圍東至太平洋,西以太原路轉四川路接中華路四段為界,北至成都南北路,南至第四排水。 (一)嘟都   阿美族語「浦匙」之意,為一深水漥地。早期無水圳時,水源有賴三月的祈雨,由阿美族馬蘭社、卑南族卑南社、射馬干社、知本社四社在此輪流祈雨,以檳榔為祭品祭天,求得下雨之社可得其他各社貢獻之牲畜、酒等禮品。 (二)三馬仔   或為「三腳犛仔」,原意為放置東西的三腳架子。   日治時代在今豐年里建了飛機場,為引導飛機進入航道,在此以木柱做成三角架作為飛機降落機場的指標,因其形狀而名,位於成豐里里2鄰至3鄰附近。 (三)馬東   此即馬社阿美族人所稱原野音譯而來,意為「最早開發的士地」,又稱「海岸」。原來居民以阿美族人為主,後大正六年曾有日本新潟移民數十戶,因颱風侵襲而戶數漸減。大正十二年(1923)也曾招徠本島人移民,今居民多為後來移入的恆春人。 (四)溪埔仔   意為河灘地,指今豐里派出所對面、沿中華路三段的聚落<br>WGS84座標:N22.7287554 E121.1175704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3/E975/F967/057155da-742a-43ef-8487-6e1cd98811c1.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78
台東縣 成功鎮 三仙社區 社區概況:<br>三仙社區位於白守蓮村境內,於富家溪右岸南方約五百公尺左右,現為三仙里11~24鄰,當地阿美族人稱其先人最初居住在富家溪中游南岸高台上,就是現在高台部落上方約一公里半的山邊。目前的土地使用多為農業使用,而建築概況則是以混凝土造樓房為主;本村戶數316戶,總人口數1200人。其人口組成原住民佔90%,以阿美族為主要族群。<br>社區特色:<br>生活環境:漁村地處偏遠地帶,長久以來一直較不受重視,不論是在生活環境品質、社區衛生、社區福利與健康文教都比都市地區低落。為提昇漁民生活水準重建家園,居民們幾經沉潛思索後,透過社區發展協會不定期舉辦社區大小活動與開會的方式,讓所有居民都能參與社區事務討論,共同規劃社區未來整體建設及產業發展方向,後續居民們更藉由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之農村再生培根計畫,在相關單位投入軟硬體建設與協助輔導及全體居民相互扶持及合作下,成立了一支社區專屬的寶抱鼓隊,並有幸有遠見雜誌的捐款,為團員購買了整齊的制服,及在嚴長壽總裁的牽線下,寶抱鼓隊能接受到專業的朱宗慶打擊樂團副團長的義務專屬指導後,提升了水準,更常常受邀於各縣市出場表演。<br>WGS84座標:N23.120713 E121.393224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5/E218/F718/2a38a47e-3cef-47b0-a68f-96d52d5ebfb5.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637
台東縣 成功鎮 博愛社區 博愛社區為成功鎮最北邊一里,轄區範圍南以南都威溪為界,北以長濱鄉「界橋」為界;東臨太平洋,西枕海岸山脈,地形圖類以四邊形。<br><br>里內包括重安及宜灣兩部落,居民以阿美族原住民及少數閩南人組成,本地原住民以農為生而閩南人則從事小型零售業(雜貨店)為生,原住民生活恬淡,少與外人接觸, 故保有自然純真之人文風貌。<br>WGS84座標:N23.194119 E121.395491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0/E893/F565/0131a22f-f789-4b0e-875d-21fb6d9e2e46.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95
台東縣 成功鎮 八嗡嗡社區 信義里都歷、小馬、八嗡嗡部落自然生態豐富,有適合健行之山脈、水質清澈的溪流、歷史悠久的神社及美麗多元豐富的季節性植物…等,為了讓族人瞭解自己的部落自然生態,尋訪過去部落傳統領域,藉由各項的活動與課程增進族人對部落生態的認知及保護,進而培訓自然生態解說員,讓族人先瞭解部落豐富的自然生態,進而因應未來之部落休閒生態之旅。<br><br>阿美族以歌以舞讚美海,用竹筏以行動投入海洋的懷抱,是生活的一大部份。東部海岸具有優美的景觀與豐沛的生態資源,這些資源也形塑著當地社區的文化,構成部落生活資源。<br>WGS84座標:N23.0504281 E121.343686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3/E384/F942/4287bcea-de3a-4cca-884c-4b9f51e3d727.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59
台東縣 池上鄉 振興社區 希冀透過參與培根計畫,文化傳承上未來規劃部落工坊,保存原住民文化傳承;社區環境整潔與綠美化、增建公共建設讓老人家享有休閒遊憩的場所;強化農產品的包裝設計、以利推廣行銷,提升生活品質。<br>WGS84座標:N23.0374751 E121.2111216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7/E525/F899/a8b8be1a-665c-475c-be95-2af23f4530f7.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60
台東縣 池上鄉 錦園社區 1.本社區擁有天然景觀及人文薈萃之地,人材輩出 2.本社區有規劃完善的環圳自行車道,串聯大波池,保安宮,萬安磚窯廠,有機米廠等,沿途景觀優美 3.社區內有斷層經過地質景觀.邱家古厝是一明顯的代表希望能將及價值作有效用及維護。<br>WGS84座標:N23.0984740 E121.2368819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277.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77
台東縣 池上鄉 福原社區 社區概況:<br>池上鄉位於台東縣、花蓮縣之交界處,北側之大坡溪與富里鄉之鄉界,即是花東二縣在縱谷中之縣界。池上鄉之行政區、文教區、商業區集中在福原村。福原社區屬於集村社區,族群90%為閩、客族群,其次是外省人與少數的阿美族人,近年來由於新住民(外籍新娘)的遷入,算是族群融合的微型社會。社區總面積約3.72平方公里,總戶數891戶,總人口數約2,390人。<br> 社區居民們更藉由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之農村再生培根計畫,在相關單位投入與協助輔導及全體居民相互扶持及合作下,活化了在地創意米食體驗、打鐵工藝、客家文化等觀光休閒等產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讓福原社區呈現出最純樸且優質的農村風貌,在這段共同參與、一起成長的磨合期,也奠定了社區居民們合作的基礎,讓社區邁向農村再生。<br>社區特色:<br>(一) 生活環境:地理環境優美。鄰近觀光勝地大坡池生態風景區、百年福德祠、地震斷帶層、杜園、飯包文化故事館、客家文化園區、觀光碾米工廠、多力米故事館、稻米原鄉館、牛屎壁厝、生態魚梯等等……。<br>(二) 產業結合:池上米產業:「池上米」品質優良,民國60年代參加台中農改場比賽即獲首獎,民國74年農委會、農林廳及糧食局輔導池上農會辦理「良質米產銷計畫」,農民積極參與、成果豐碩,「池上米」從此打響知名度與打開市場大門。<br>(三) 農村體驗及生態旅遊: <br>1.米食體驗:福原社區的「米香餅窯」是社區閒置空間改造的成果,現融合米鄉文化,規劃為餐廳及米食體驗教室,供遊客進行DIY烤餅體驗,項目包括烤餅、烤披薩及烤地瓜等,以結合社區力量的方式創造米食文化的新價值!餅窯內並佈置有老舊的課桌椅為餐廳座椅,充滿傳統童趣風格,好吃又好玩!<br>2.打鐵體驗:古早打鐵工藝與農村文化緊密結合,不但傳承了傳統文化技藝,喚起體驗勤儉、刻苦的農家精神,更創造了社區文化特色產業。福原社區打鐵工坊的成立創造了農村文化的產業新契機,積極展現農村藝術化的一面。<br>(四) 文化產業:產業結合音樂饗宴:福原社區於每星期五、六晚上在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舉辦池上樂台榖聲吶響演唱。102年度池上鄉福原社區申請水保局行動工作坊經費,於春節連續假期推廣「池上樂台-穀聲吶響」活動,以在地知名的「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為主要場所,透過音樂會方式,重現早期過年時節樂台表演的熱鬧氣氛,並串連產業促銷及文化推廣。在長達9天春節連假中,許多遊客除了欣賞大坡池湖畔風光外,亦可就近走到飯包故事館,了解池上飯包文化,並感受社區的年節熱鬧氣氛,讓遊客在視覺感官的享受外多了在地美食饗宴,也看見池上地區客家、原住民文化的豐富與多元,增進了地方人潮也促進了在地產業效益。<br>(五) 人物或故事:<br>1.打鐵達人-鄭銘昇:從事五金行業,80年代初期,事業推上最高峰,曾經叱吒一時,但好景不常,隨著這些年的大環境衝擊,建築蕭條,讓他一路跌至谷底,然而;就在無助之際,參與了水土保持局的『人力培根』,接觸了農村再生的觀念,看到農村未來的新希望,找到農村文化新生活,啟發農村產業新契機,也開啟人生另一扇窗,因為,他決定讓封刀已久的『打鐵工藝』再現江湖,這個傳承兩代的工藝,成為他的幸福下一站,從古早工法打鐵的技藝與農村文化做緊密的結合,不但,傳承了打鐵的技藝,也呈現農村文化的一面,喚起老一輩的回憶;也讓年輕一代體驗勤儉、刻苦的農家精神,在不景氣的當下,找到事業的另一端,改變了生活,增加了經濟所得,成功創造了機會。這個改變,給了社區更多人正面的鼓舞,更認真思索從農村文化尋找產業新契機,未來將更進一步,打造可看、可聽、可體驗之『打鐵工坊』,繼續將文化傳承,也企圖創造社區文化之特色產業,呈現農村藝術化。<br>2.米食創意料理-劉黃金花:負責米披薩的劉黃金花曾是家政班班長,也是池上鄉農會志工,為協助池上推廣池上米與觀光休閒旅遊,研究過程曾嘗試以米飯當餅皮,但米飯經過高溫烘烤後變硬,口感不佳,經過多次研究改良,發現池上米磨成漿,並加入兩種麵粉做成的麵糰,發酵後很適合當成披薩皮,口感也最讚。還將米披薩命名為「米香窯餅」,光聽名稱就讓人覺得美味。<br>(六) 青年返鄉:臺東女婿-林建宏<br>(七) 農業轉型:池上鄉優良的米食文化,發展已臻成熟,在國內第一級產業具有相當重要的角色,近些年社區透過水保局的支持,及在地夥伴的努力、媽媽們的投入,結合創意思維與米食文化進行產品開發,發展米食產品加工,提升二級米食產業,透過加強在地包裝形象,進而提升米食產業市場化。除了池上便當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米製品,有純米做成的米蛋糕、多達10幾種的口味多力米冰淇淋、池上米披薩、米糕點,並融合米食DIY體驗,提高觀光經濟效益。<br>WGS84座標:N23.0444241 E121.161811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6/E637/F558/88aae4e7-730c-43bf-906f-ae1e351c3579.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85
台東縣 池上鄉 富興社區 富興社區位於池上鄉的偏南,南聯振興村,北接萬安村及錦園村,原名水墬,光復後改名為富興,取吉祥之意命名,阿美族語「及古襪愛」﹝jy gu wah ay﹞意為產木瓜的地方。 在產業方面,民國80年,本村有部分地區屬於水稻區,當地居民利用日治中期興建的山棕寮圳灌溉,生產池上良質米;另外,本村共分為11鄰,居住人口有171戶548人,其中包括平地原住民43戶141人,以阿美族居多,山地原住民3人,其他族群尚包括閩、客、外省,可說是一個由族群組成的村落,然而閩、客、原住民仍是主要的族群。 富興社區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富興村緊臨海岸山脈)地形自主峰陡降入丘陵區,所以全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都在30度以上的坡間,是一個山坡地形發達的山腳村莊。地景資源(水墬、山棕寮、保甲園、竹仔尖、石公厝、富興山)、產業資源(有機米、民宿、蠶絲被、養身餐等)。社區居民們主動提供現有資源,經有效規畫整合在富興生態園區內,以做為建構富興社區深度文化之發展。 現階段的面向轉為─該如何全面整合社區文化資源、自然生態資源及產業資源以突顯在地文化特色。<br>WGS84座標:N23.0710376 E121.2282958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E249/F709/1ba9fe2a-49f2-4daf-9106-dcf6ddcd1c75.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87
台東縣 池上鄉 萬安社區 池上鄉萬安社區發展協會成立至今已有12年歷史,成立宗旨以推動社區永續發展為要;協會目前依據萬安社區特有的經濟、人文及自然資源,設有磚窯組、有機米產銷班、社區巡狩隊、槌球隊。<br>WGS84座標:N23.0947134 E121.2188627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6/E779/F114/4ca8fc54-dcb1-400b-9d47-c02d3bb6d2b8.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69
台東縣 池上鄉 大埔社區 大埔社區素有池上環境環保特優社區,池上最優質居住住所。生活機能便利十足,又遠離吵雜,更是心靈沉澱好場所。宗教方面內有福德祠、福蓮寺、闡德宮、王國聚會所、萬剛聖經研究會及中台禪寺分院都是禪修好地方,鄉立圖書館於社區中。大埔社區是一個力行環保及生活環境改造卓然有成的美麗社區,樸實的聚落裡營造出高雅的氣質典範漸漸成文教區,1999年曾獲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之「十大環保模範社區」。目前阿美族群比例也降至大埔社區人口41.5%以下,已形成族群融合生命共同體的特有型態之社區。 陸安社區位在池上鄉西側,西有中央山脈北有大埔山,群山環繞,屬於半封閉型社區,由於冬季北風吹不進來,十分溫暖有別於花東縱谷地區冬季冷鋒凜洌。因此阿美族語稱陸安為linekuai(音似你好可愛)溫暖之意。陸安社區阿美族人佔九成以上,其中漢人只有四戶,陸安阿美族九成來自大埔社區,後由於氣候變遷水源缺乏及耕地少不適耕作,移出至振興村,而振興的阿美族則九成來自陸安。由於受限環境無法突破困境,因此無形中陸安社區不論個人經濟(休耕,唯有外地打工或在本地做些散工)以及公務部門建設經費較少挹注社區建設,因此保有40-50年代生活形態。<br>WGS84座標:N23.0474161 E121.162788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0/E117/F971/446ae647-269c-4341-8ac3-ae3cfbff0933.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70
台東縣 池上鄉 福文社區 本社區位於池上鄉西北端,日據時期屬池上庄,在東縣鐵路通車後因為於車站後方,亦即「車路」之「後」,故稱「車路後」。又恆春一帶平埔族遷移在「車路後」同一條街道上,該皆被稱「恆春街」又因位於車路後,亦稱「後街」,與福原村亦是池上人口聚居帶,光復後取意幸「福」與「文」化之發祥地為福文村。<br>WGS84座標:N23.1265834 E121.2165967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1/E449/F909/565f6247-a985-4357-bac7-a74414a01fc5.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71
台東縣 卑南鄉 溫泉社區 1.85年成立社區發展協會 2.94年止組織已歷至第三屆 3.組織近年致力推動社區與在地溫泉觀光產業的發展。<br>WGS84座標:N22.6960970 E121.023135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33/E304/F162/7826ddba-e4de-4c7c-a754-51481a4505a5.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61
台東縣 卑南鄉 美農社區 台東縣卑南鄉美農社區簡介: 美農村位於卑南鄉境內,是花東縱谷進入台東平原的門戶。 位置為北緯22度49分至51分、東經121度3分至7分之間。 總戶數473戶,男生687人口、女生566人口, 總人口數1253人口,總面積13.5平方公里。 美農村的整體形狀像一條眺望東方、肥美豐碩的大魚。 全村地勢東、西高而中間較平坦,呈「ㄩ」字形。 原本為卑南溪的舊水道,現有斑鳩溪、新斑鳩溪、萬萬溪通過其間。 以台九線公路為對外聯絡的主要幹道。 以地形來區別,美農可分成三區。東側約佔全村面積的百分之四十, 為卑南溪舊水道的堆積台地(河階),今稱高台; 西側約佔全村面積的百分之二十,為中央山脈東側的山丘。 中間地區約佔全村面積的百分之四十,為卑南溪舊水道的沖積扇平原。 可細分成八個聚落- 三塊厝、六塊厝、高台、澱粉、萬萬、煙草間、東成、班鳩。 社區現況: 1.東鳩窯:陶藝文化再造,創造藝文氣息。 2.自然生態步道:社區居民參與將東鳩窯至夫妻樹, 開拓自然生態步道; 廣植原生種植物,復育寄生及蜜源植物。 3.夫妻樹:介紹榕樹的百年歷史,及優美的愛情故事。<br>WGS84座標:N22.8421780 E121.0933990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30/E21/F492/2337f379-b200-4e8d-aaab-d02e529d6929.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86
台東縣 卑南鄉 利吉社區 利吉村位於都蘭山西南方,隔著卑南大溪與台東市相望,村內有聞名於國際地質界的利吉混同層(又稱利吉惡地、月世界),也是眺望卑南山礫岩層(俗稱小黃山)的最佳景點。雖擁有碩果僅存的25間傳統竹籠屋、豐富的卑南溪支流生態,及最佳的環村海岸山脈縱走路線、名聞台東的利吉山泉水,但利吉村卻正面臨人口外流、凋零,社區意識低落的狀況,但同時, 利吉也是台東縣得長壽村,村內的老人人口比率,是全台東縣最多的。<br>WGS84座標:N22.8391063 E121.1424001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291.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91
台東縣 卑南鄉 賓朗社區 賓朗社區東起卑南鄉綠色隧道台九線省道兩旁,西至種畜繁殖場,北與美農村交界,南臨太平溪。社區可區分為阿里擺、中賓朗、牧場、後湖與山腳下等聚落。現有蝴蝶蘭觀光蘭園,蝴蝶蘭的培植跟產量皆具規模。阿里擺部落是卑南族八社中較小的部落,每年12月至元旦舉行猴祭、除喪祭、大獵祭等祭典。轄區內的檳榔火車站,由於坡度較大,鐵道採「之字型」折返式的設計,是相當少見的特色。當年東線鐵路拓寬改道,沿線遭廢的車站中,檳榔站是碩果僅存的日式木造火車站。至今已有80餘年的歷史,站房旁的水泥票房、木造廁所及蒸汽火車頭所需的給水塔均保存良好。<br>WGS84座標:N22.8066598 E121.0929101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30/E1/F526/7ec01c70-b9b3-4e47-b150-1703ce614aa7.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61
台東縣 卑南鄉 富源社區 富源社區位於海岸山脈尾端,是光復初期西部平原移民至此之新興聚落,現今的居民組成已相當多元,其中包括閩南族、客家族、原住民族、大陸藉等族群。<br><br>依據民國 100 年 1 月戶政資料,富源村總人口數 429 人,目前村裡共有 13 鄰,為地廣人稀的村莊,由於村莊面積大,加上地形為山坡地及丘陵地,因此居民居住分散,是個散居型的聚落。由於人口大多外流西部就業,及人口老化是造成人口稀少之主因,部份聚落人口數已相當少。雖是人口正逐漸減少,但社區仍保有早期農村守望相助的精神,居民人情味濃厚。<br><br>民國 86 年間,為因應人口結構的改變及未來社區發展,遂成立社區發展協會,以凝聚居民向心,並綜理聚落內各項議題,共同為社區<br>發展而努力。社區協會成立後以推展休閒畜牧農業、美綠化植栽及守望相助居家照護為主。<br>WGS84座標:N22.8234864 E121.1653117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1/E914/F317/4b314a21-199d-422b-a6d7-afd957ab55b7.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62
台東縣 卑南鄉 太平社區 打造健康環境與提升產業收益的社區願景<br>1、拓展農業觀光,振興觀光健康環保產業。<br>2、建構完善的軟硬體設施,硬體方面改善農業觀光景點設施,軟體則整合社區資源提供完善便利的旅遊資訊服務及人力導覽配置。<br>3、舉辦大型促銷健康環保產業活動,運用民間網路資源行銷,利用農業觀光產業帶動地方產業發展。<br>4、健康環保觀光事業,提升為民服務效率,提供優質旅遊環境,培養自給自足經濟能力,傳承發揚原住民文化,打造社區為人文、生態、環保之美的美麗家園。<br>WGS84座標:N22.7857794 E121.0821928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0/E512/F736/db21516c-bad4-41f5-8c5a-aba53dcbcb89.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63
台東縣 卑南鄉 下賓朗社區 下賓朗是卑南族十個部落之一,雖然人口稀少卻還能維繫部落傳承,家長們認為除了學校教育,也認為猴祭是部落的文化教育,對孩子們成長很重要。現代卑南族人透過猴祭儀式的文化展演,來恢復社區文化生活的體認,也從中建立部落孩童的主體性與自信心,<br>WGS84座標:N22.8169928 E121.0965637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1/E370/F647/6137960f-c3a6-48e8-ae79-3ec1cd3e70e8.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93
台東縣 延平鄉 武陵社區 1本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於82年。2本社區日據時代已成型為獨立社區,民眾大多務農維生3.本社區居民90﹪為原住民布農族。<br>WGS84座標:N22.9745744 E121.1080244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blog/communityImage/258.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58
台東縣 延平鄉 桃源社區 82年成立桃源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事長胡德正,至今第六屆,第五、六屆理事長為胡榮典。<br>WGS84座標:N22.9583017 E121.0105733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0/E709/F181/49cf3b03-c7ef-41d9-8916-d6be9e506d8c.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59
台東縣 延平鄉 永康社區 永康村(布農語:喜儂頌si nun sung)<br><br>人口數 360人,90 戶,為台東縣延平鄉最小之村落,位於鹿野高台茶葉區之附近,現在所居住之地區為民國57年艾琳颱風帶來土石流將舊部落房舍、道路沖毀,村民無法居住,經政府統一遷移至現今居住地,興建房屋及公共設施、開闢道路,供村民居住,為農村社區。<br>WGS84座標:N22.93028 E121.090832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2/E15/F305/19a1262f-f784-4013-a332-056904f7aceb.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60
台東縣 東河鄉 都蘭社區 都蘭在阿美族語的發音為’etolan,原稱’atol是「堆石」、「砌石」為牆之意。因該地多石,阿美族先祖們闢地耕作,將挖掘起之石頭堆砌於旱地的周圍。拾石砌牆之處謂之’atol,後因發音之故A音演變為E音,相襲至今。 都蘭村原稱都巒在1937年改為現名,都蘭社阿美族人先祖原發源於知本社南部之arapanai(現台東一帶),遷居初鹿社、北移加走灣(長濱)、南移新港、興昌、此其一說。其二一說,初居郡界附近、與卑南族相抗失利,逐向北移至此。都蘭阿美族在地域分類上屬於卑南阿美群,服飾莊重、華麗,部落豐年祭中的勇士護衛舞既可窺視一二。 都蘭村位於花東海岸公路(台11線152公里處)水往上流路段、座擁都蘭聖山、面觀少女般柔順的加母子灣,是故孕育出國寶級的阿美族傳奇文學,精湛原始的歌謠舞蹈,細緻創新的手工技藝,美味生香的風味美食,結構嚴謹的年齡階級制度。 一塊寶石、一份真情、一股衝勁、一起感動, 都蘭林場(傲視浩瀚太平洋)、泥岩石壁(板塊運動能量豐) 海灘尋寶(撿拾貝類浮潛樂)、原味美食(煙燻山豬好口味) 精緻手工(刺繡編織展才藝)、野地狩獵(溪蝦野菜DIY) 歌舞童玩(原聲原音風華現)<br>WGS84座標:N22.8841203 E121.2053963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5/E430/F533/0c1a57df-7a45-4e1b-97ae-cec002aa487a.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75
台東縣 東河鄉 泰源社區 1.本社區前身為泰源社區理事會81年8月7日登記為泰源社區發展協會 2本社區地理環境為盆地型有豐富自然景觀 3.本社區為多種族融合社區族群間相處融洽<br>WGS84座標:N23.0020802 E121.2511908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30/E533/F395/ea62a86b-cf22-4b1c-8ba0-baeb22b63f38.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92
台東縣 東河鄉 北源社區 一、 北源村 (一)村名由來 清光緒五年(1879),夏獻綸於「後山總圖」中曾繪有「阿那八灣社」,這是本地最早出現於史籍的地名。「阿那八灣社」即今日之北源、泰源兩村,日人據台以後,更名為「高原」,屬「都蘭庄役場」管轄。 本村之阿美族人至少在清領時期即已有人居住,族人係來自北方的光復、奇美一帶。民國三十五年,政府改建制設東河鄉後,將泰源橋沿北溪至「金都來」以北之地,另設一村,因在泰源之北,故稱之為「北源村」,與本村最重要的生命線「北溪」,頗能對稱呼應。以下將本村地名,沿「東富公路」北上之順序說明於後。 (二)地名釋義 1.柑桔林 柑桔林又稱柑仔林,是起源於阿美族語之地名。阿美族語原稱此地為a\'siro\'ay,其意為橘子園的意思,因本地廣植柑橘類之水果,故得此名。 2.咖啡園 因日據時代於昭和九年(1934)開始在此地種植咖啡,故得此名。光復後,已漸改作為柑橘類果園。(林東儀,1996:24) 3.清溪 因過去警備總部在本地設置「清溪山莊」,以監禁思想犯、政治犯而聲名大噪,故得此名。<br>WGS84座標:N23.0691722 E121.2855249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5/E754/F638/7b9e5753-1af8-4595-84f3-b95a2d94a1a3.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83
台東縣 東河鄉 興隆社區 社區自然環境優美,植物及動物豐富,靠山也靠海。農再計畫中可推行休閒旅遊,不但提升生活品質,也可吸引外來遊客,以提升社區社區經濟收入。 <br><br>1.社區為單一族群,社區共識容易達成。<br>2.社區建設、綠化已具規模,再造容易。<br>3.距台東市不遠,經濟為全鄉之冠。<br>4.社區背山面海,環境優美,適合居住-有發展衝浪等海洋運動機會。<br>5.社區動植物資源豐富,串連之產業道路,可發展鐵馬及登山運動。<br>WGS84座標:N22.9127263 E121.2454674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3/E550/F36/4f2a7fbf-0a6b-447e-ba11-02ce96af5e76.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64
台東縣 金峰鄉 嘉蘭社區 位於太麻里溪畔,由7大部落組成。社區內擁有豐富的東排灣、魯凱族文化,及自然、溫泉資源。<br>WGS84座標:N22.6000000 E120.9666667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3/E752/F14/e2797771-2e5d-43e2-a147-b09c868ca1e6.pn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565
台東縣 金峰鄉 歷坵社區 本村舊名為「魯拉克斯」( RU RA KER S )原居住於金崙溪上游「近黃」一帶,原住有六、七戶排灣族,屬現今之「魯拉克斯」頭目謝東華先生家族,民國33年間,遷住了自屏東縣出水波部落之排灣族約三十戶由楊新樹、張金生二人帶領。台灣光復後,政府為改善原住民生活。於民國37年遷現址。 民國55年間自屏東縣霧台鄉阿禮村由羅順郎先生率領了六戶魯凱族同胞移住本村,使得原為排灣族之村落添注其他族群。<br>WGS84座標:N22.5273676 E120.8269231 http://rural.swcb.gov.tw/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11/E889/F923/5e197ad8-a16f-4185-88b7-f9bd7bc102fe.jpg http://rural.swcb.gov.tw/frontsite/rural/communtiyAction.do?method=findByPk&communtiyId=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