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03秒, 共找到 507 筆資料,顯示第 501 到 507 筆)
可用欄位參考
姓名 人物介紹 專長 得獎紀錄
鍾雲輝   鐘雲輝長興客家八音團團長,人稱「阿波西」,擅長嗩吶,以前鄉下地方大家生活都很清苦,能上學就讀的只是少數,民國四十一、二年,美濃牛埔庄(福安庄)有幾個喜歡玩樂器十六七歲的年輕人,由李新春提起要請客家八音師傅來教大家學客家八音,當時有鍾雲輝、鍾彩祥、李來添、黃君清、曾木森與李新春等六人參與一起學習客家八音,每人一管(一期四個月)的學費一千斤稻穀。請高樹鄉大埔的「禾仔」師父來牛埔庄的黃君清家教這些人客家八音。   牛埔庄中的張昌榮先生,有鑑於幾位年輕人有心學客家八音,就主動買了全套八音的樂器給大家學習,讓這些家境不好的小孩子能專心學習,請「禾仔」師父一共來教了二管,胡琴、嗩吶、打擊樂都教,每個人學習的不同,有的只學一種樂器、有的學了兩三種,「禾仔」師父是「目瞽」者(瞎子),師傅的譜都記在腦中,教學曲調時是以「搭、搭」唸唱曲調,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教學,沒有用工尺譜或其他記譜來?學。因此,鍾雲輝先生他們的客家八音,都沒有樂譜等文字資料,樂曲全在記憶中。六人中曾木森住美濃埤頭下(現中圳里),其他五人都是牛埔庄人。有些人兩管還沒結束就已經開始跟師父出去做場了,這班同學兩管學習結束後他們就陸續出去接場演出。   鍾雲輝學兩管後又繼續向兩位師傅學習嗩吶,一位是美濃竹頭角鍾雲輝的舅公「黃二仔」師父,另一位是高樹泰山迦納埔的「輝仔」郭清輝師父,但並未向郭清輝先生正式拜師。   鍾雲輝後來自行成立「長興客家八音團」為客家人的婚喪喜慶服務。幾年後,鍾雲輝他們一起學藝的師兄弟有的人改行做其他的工作,或出外上班工作。鍾雲輝先生則持續在客家八音的路上一步步走著。   民國六十年代,傳統八音受到西樂的嚴重影響,鍾彩祥開始學習薩克斯風等西樂器,並吹奏流行音樂,鍾雲輝也在鍾彩祥送他一支薩克斯風下學習西樂。六七十年代客家人的婚喪場合,開始有中、西樂演奏方式為客家人的婚喪喜慶等作場。   民國九十三年五月,「長興客家八音團」由謝宜文協助向高雄縣文化局申請「職業演藝團體」登記,鍾雲輝為團長。 一、 長興客家八音團團長 二、 2000年於「客家音樂研討會」客家八音展演 三、 2003年於「亞太傳統藝術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客家八音展演 四、 2003年臺灣客家文化藝術節「美濃豐華」客家八音展演 五、 2004年「亞太傳統藝術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展演 六、 2005年參加法國巴黎世界文化館「想像藝術節」演出 七、 2005年文建會全國藝術表演博覽會客家八音展演 八、 2005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民族音樂研究所「民族風──庭園音樂節,寶島田野樂」客家八音展演 九、 2006年臺北總統府「總統府文化臺灣特展系列──傳藝迎春記者會」客家八音展演 十、 2006年臺北國家音樂廳【客家風情畫】音樂會與國家實驗國樂團聯合演出 十一、 2006年瑞士日內瓦臺灣民俗藝術節客家八音展演
傅也鳴   將客語語言傳承深耕的工作,透過歌曲的傳遞,喚起客家人對母語的重視,並藉由歌曲的傳唱,落實母語教學,其效果能將客語傳承的工作生活化,更能貼近客家人。因此專輯配合現代創作音樂,並針對客語流行歌曲傳唱來製作,會得到更多鄉親的認同。   長久以來客家人對客家地方的關懷、客家地方宣傳是最弱的一環,期望能對客家文化來關心與付出。借由客語歌曲的專輯出版也可以培養客家新一代的歌手來傳承客語文化。   另創作客語童歌專輯出版來行銷客語童歌,讓有關客家小朋友特色的歌曲來編唱達到宣傳效果。   也能將客語傳承深耕的工作,透過歌曲的傳遞,喚起客家族群小朋友對母語的重視,並藉由教學傳唱,落實母語教學,其效果更能將客語傳承的工作深入生活化,親切的貼近鄉親。   創作口語話的歌詞也是非常重要的,太多用普通話或河洛話直接翻成客語,對客語是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期許能將更多更好的客家話傳承世世代代。 將林音樂公司製作總監 聲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音樂總監 屏東縣客家扶濟會常務理事 屏東縣客家文物館諮詢委員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咨詢委員 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縣客語歌唱比賽評審 高雄市客委會母語教材編輯委員 明華園玄字總團玄力客家戲劇團顧問 道埜音樂工作室負責人 客家電視臺節目製作人 屏東縣李秀雲先生鄉土關懷協會理事 屏東縣竹田鄉竹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屏東縣客家扶濟會理事 屏東縣道教會理事 屏東縣產業發展協會常務理事 2005陳雙—『夜合』專輯入圍金曲獎最佳新人獎及最佳客語專輯獎 2006陳雙—『黃揚葉滿天飛』專輯入圍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人及最佳客語專輯獎 2007陳雙 『問海』專輯入圍最佳客語演唱人獎 2008麟洛國小合唱團 『學客話』專輯入圍最佳兒童音樂專輯獎 2009陳雙 『千年夢醒』專輯入圍最佳客語歌手及最佳客語專輯獎等專輯製作人
藍群傑   客家文化的發揚和傳承,語言的認同和學習佔重要的因素,現代的環境已使各族群的母語傳承出現極大的危機,尤其是幼兒至國小學童階段,在此階段如無上一代指導並使用母語交談,客家母語一定在那一代就斷層,近二十年來,一直欲將此訊息看能如何使客家語言能對下一代產生興趣,是因緣也是機會,我們有一群教師,共同籌組表演團,本人擔任藍衫樂舞團副團長,並促動表演劇場化,唯因藍衫樂舞團因部份個人因素,在曲目上一直無法突破及創新,因此,一大部分之團員。   如第一任團長林瑞輝老師,第二人團長趙萬昌老師,藝術總監吳樂容老師,音樂演唱臺柱邱真如老師和本人,忍痛離開不求精通的團隊(十年來節目未有變動),重新組樂團名為「屏東客家樂舞團」,並為傳承和指導幼童,組成了「屏東兒童樂舞團」,此二團成立八年,兩團均各獲得屏東縣第四及三屆的傑出藝術團隊,也在八年內指導和辦理屏東縣少年客家歌謠研習班,授課的同學超過千餘人,出版兒童音樂CD及歌本共三輯,目前兩團的表演場次超過二百場,屏東客家樂舞團出國展演十餘場,去過美國、泰國、日本、西班牙、澳洲和德國展演,獲得僑胞和外國友人的讚美,這幾位老師並指導客語生活學校,獲得全國特優的佳績,也到閩南族群的國小學生客家語,獲得南區三個甲等佳績。   日前老師們的客家歌謠和童謠創作超過一百首以上,是南部為客家文化傳承默默奉獻的開拓者,去年,這群老師更突破困境,爭取成立訓練「六堆客家兒童合唱團」,在短短一年內,共訓練123未經甄試選拔的兒童,展演了八場,獲得國內外鄉親得好評,六堆兒童的天籟出現在臺灣各地,但是政府好像不想再擁有此團隊,讓許多客家鄉親失望。雖然我們失望但不失志,創作繼續,展演繼續,只要有一天身為客家人,傳承的種子就會繼續播種生根茁壯。 慈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員 世客文化藝術團副團長 六堆大專青年民俗表演團團長 藍衫樂舞團副團長 屏東客家樂舞團榮譽團長 屏東兒童月午團榮譽團長 屏東客家樂舞團獲得屏東縣93、94、96、97年傑出團隊 屏東兒童樂舞團獲得屏東縣94、95、97年傑出團隊
劉家丁 劉家丁,桃園楊梅人。一開始劉家丁跟音樂是沒有任何淵源的,他學工在社會中所投入的工作都跟工廠有關,不論是YKK,大同楊梅造機,不論做汽缸、做熱處理都跟音樂沒關係,有次因緣際會下他開始承接了一些拷貝的工作有了機會開始做匣式錄音影帶的中盤批發,做著做著,喜歡不斷進步的他興起了想要有自己產品的念頭,於是便與黃義桂先生成立了上發公司。 然而正如劉家丁曾寫過的序文,不知道有多久時間我們所聽聞的都是所謂國語歌曲或者福佬歌曲,可是身為客家人卻只能在廟口或鄉下還能找到願意開口唱客家歌謠的人,在客家庄甚至發現客家子弟唱著他們不懂的福佬歌曲遠多過唱自己的歌曲,客家語言似乎有著消亡的為機,或許這是長期語言歧視政策下的必然,然而我們可以選擇不要自怨自艾,我們可以選擇當一個鬥士。就是這份扭轉乾坤的使命感,劉家丁成立了吉聲影視音有限公司(<a href="http://gisan.t1catv.com.tw/index.htm">http://gisan.t1catv.com.tw/index.htm</a>)這家專門公司專門製作客家歌曲和伴唱帶,剛開始多製作傳統山歌,小調,然而做這種非主流的產品的第一人,往往面臨成本較高,回收卻較慢的窘境,然而劉家丁依然堅持下來了。接著劉家丁更開始找尋流行音樂中已成名或具潛質歌手或音樂人,培養和計劃性的規劃他們發行唱片,劉家丁企圖用劉行歌曲深化客家音樂的廣度和深度。這期間很多的客家年輕歌手因為有了這平臺,而有了舒展理想的空間,吉聲所發行過的歌手有林展逸、彭嬿、劉平芳、楊咩咩、陳威、劉秀暐、徐筱寧、陳正航、王鳳珠、劉榮昌、劉佳林、唐銘良、徐子雁等等。人說,世有伯樂,後有千里馬。用這句話為劉家丁作了註解誰曰不宜介 之後劉家丁也編輯,創作,發行了客家歌謠,因為他知道文化的經營是要從很小就開始的,而陪伴小孩最童真的想像就非童謠莫屬,文化的扎根就從這裡開始,於是他製作了一系列創作童謠專輯。 劉家丁說文化的累積是不能急就章的,好比客家歌曲從戲劇團到用日式演歌方式詮釋,再到重新為山歌譜新曲甚至用發展到藝術歌曲,流行歌曲。但需要不斷有人願意為這份文化傳承奉獻心力,政府可以扶植客家團體,但更重要的是營造一個健全的發展環境,制定一套完善的規則,讓客家團體能無後顧之憂的盡力揮灑自己,文化的發揚則是指日可待。 而不斷尋求進步的劉家丁自己則正在建造另一個全新的工作室,引進最新設備,提升聲音飽和度,希望他製作出來的音樂品質能是符合國際水平的,因為他還希望有朝一日能將客家音樂帶到國際呢!
葉日松 詩人、作家葉日松老師,出生於純樸的花蓮縣富里鄉。   自幼受客家農村、晴耕雨讀、腳踏實地的文化感染、並在父執輩的鼓舞激勵下,勤讀古典詩詞,奠定了日後寫作的深厚基礎。   在訪談過程中,詩人葉日松老師特別表示:十八歲那一年的寫作出航,幸有師長的指導勉勵和報社副刊主編的熱心和青睞。從此以後,寫作不斷、發表率日夜俱增。那時年輕的葉日松老師,投稿的火力四射,從北到南,從國內投到海外,他的名字,就在如此奮戰不懈、一往無前的執著下,一點一滴地累積了創作的能量,給自己留下美好的一齣生命樂章。   從少年十五、二十時,到天命之年,他的華語(國語)詩文,不論是兒童文學、現代詩或是散文小品,都曾經獲得國內廣大讀者的熱烈掌聲,而膾炙人口。作品被選入四十多種詩文選集,出版之著作也多達三十餘冊。   民國八十年以後,詩文作家葉日松老師,除了持續原有的華文創作之外,特別另闢蹊徑,致力客家文學的耕耘。他以客家人硬頸的精神,將客家文化的人文、風情、民俗藝術融入他的詩詞之中,創作出溫馨雋永、令人動容的文學架構。這些年來,葉日松老師,特別感到欣慰、喜樂的,乃是他的文學作品,不論是童謠或是歌詞、現代詩,在有意無意之間,邂逅了十多位作曲名家,從此,詩與音樂結合,湧下了不少美妙委婉的音符,滋潤人心。   說到音樂,葉日松老師,特別感慨自己陷於天份,拙於五線譜豆芽菜的培育。因此,也特別感恩所有與他合作過的作曲家們,給他的支持協助。包括演唱者的表演和製作CD或DVD的專業人員。   葉日松老師曾經為臺灣八大林場之一的林田山,寫過十六首有關林田山的故事和自然風情。這部完整的音樂劇名為《林田山?雲》。開過五場的音樂會,由林道生作曲,分別由花蓮高中合唱團,巴奈合唱團,花蓮合唱團演唱,花蓮交響樂團伴奏。客家電視臺曾特別前往花蓮錄製音樂會盛況,也製作了DVD,作永久保存。而她的客家歌詞,《快樂在農家》是由呂錦明作曲,李忠男編曲。教育部特別將它列入全國各級學校鄉土歌謠比賽的指定曲。(從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五年)。不論是獨唱或是合唱,這一首膾炙人口的作品,早已紅遍全臺灣。至於另一首《挼粄圓》,是由羅紹麒作曲。這首童謠,曾在2008年臺北縣主辦全國徵選客家歌曲時,榮獲全國首獎的作品,現在也獲得大家的喜愛和傳唱。還有和陳雙雄老師合作的十二首童謠專輯、CD由龍閣傳播公司和臺北客家文經出版社分別發行,也同樣獲得鄉親和學校師生的支持與迴響。至於其他的諸多作品,也被列入《臺灣本土音樂教材》國小組合唱曲和高中組合唱曲。所以葉日松老師,特別感謝郭子究、呂錦明、李忠男、蘇凡凌、沈錦堂、曾毓忠、古石明、羅紹麒、陳雙雄、林道生、陳志明、林勤妹等所有作曲家們給予的熱情相助。 現為: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  臺灣客家音樂作曲出版協會理事  臺灣客家筆會創會發起人 曾任:  臺灣省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青溪學會理事長  青年寫作協會會會長  花蓮女中社團指導老師  世界華文詩人協會理事  文化中心諮詢委員  編審委員  國立花蓮師院客家社指導老師  國立花商文藝社指導老師  花蓮縣文化基金會董事 曾獲 :  文藝金像獎  金環獎  中國語文獎章  青年獎章  中國文藝協會獎章  中興文藝獎章  內政部詩運獎  臺灣省第一屆特殊優良文學獎  世界客屬傑出人士獎  第一屆全國教育奉獻獎  全國客語童謠歌曲首獎  花蓮縣文化局優良文學出版肯定獎  1998年第一屆臺灣省特殊優良文化藝術創作文學類獎  2009年教育部推展母語傑出成就獎  2009年行政院客委會課加貢獻獎,文學類傑出成就獎  2010年北美客家臺灣文化獎  2010年花蓮縣文化薪傳獎
鄒秀娥   鄒秀娥,父親耕田為生,家中十個兄弟姊妹,經濟負擔甚大,國小畢業後,鄒秀娥當時考上初中,但是家境不允許她繼續升學,雖然母親支持鄒秀娥讀書,但父親總是擔心繳不出學費,而家中人口又多,父親認為讀書不如學技藝,鄒秀娥小時就喜歡聽廣播,並且會跟著哼唱曲調,唱得有模有樣,父親知道女兒對戲曲有天分,便提議鄒秀娥去戲班學戲,於是十四歲那年,進入新永光戲劇團學藝,進入劇團的第二天,鄒秀娥就已經能登臺演出小角色。   客家採?劇團過去在演出時通常是沒有劇本,只憑記憶由「講戲先生」在開演前的空檔,以講戲的方式簡單敘述情節大綱、分配角色,並指示特殊戲劇情節及舞臺效果,然後根據劇情大綱,由演員在舞臺即興演出。如果「講戲」人具有一定的創作能?,加上演員表演能?強,?可以提供劇團?大的施展空間,表現演員魅?,製造戲劇的趣味性,?近舞臺與觀眾之間的距?。也許是天賦異稟,鄒秀娥吸收力強,領悟力高,唱曲和身段一教便會,老師十分讚許,很得老師疼愛,記憶中,鄒秀娥不曾被老師打罵。   劇團裡的老師看出鄒秀娥的天分,於是只要有角色適合,便會讓鄒秀娥上臺演出,並常常出班到別的劇團演出。有些客家劇團並沒有自己專屬的演員,只有團長而已,爭取到演出機會時,再由其他劇團調?演員,鄒秀娥由於各式角色都能演,因此鄒秀娥不管是小生、小旦、苦旦、三花都能得心應手,演來絲絲入扣,前後曾待過新永光、新盛園、龍鳳園。   鄒秀娥 16歲至18歲專攻花旦,19歲開始演小生,20歲至28歲在桃園縣新勝園歌劇團擔任小生角色,29歲至32歲回新永光歌劇團擔任小生,33歲進入?鳳園戲劇團任職小生。她在傳統戲曲界,生、旦、淨、末、丑等各種角色均飾演過,曾在?鳳園戲劇團專攻生角、旦角職務,但是客家採?大戲劇團演出機會減少,主要是表演廟會酬神性質的外臺戲為主,偶爾應政府之邀或主動向政府相關單位爭取公演的機會。戲班經營??,班主和演員只好遊走至各劇團演出以增加收入,或是四處兼職以養家糊口。當時在「?鳳園戲劇團」的鄒秀娥就兼營綜藝團服務內容有:結婚喜慶、卡?OK、康?晚會、辣妹鋼管秀、節目包辦、燈光舞臺設計等。45歲後又再回到新永光戲劇團的鄒秀娥,常常受邀公演及表揚。   鄒秀娥感嘆客家戲的沒落,希望政府能夠積極扶植客家劇團,協助劇團擴展戲?,增加演出的機會,多提供在客家電視臺與國家劇院演出的機會;或至全臺灣巡迴演出,甚而到中國大?交?演出、赴國外演出宣慰僑胞。並加以改善演藝人員的生活,提升從藝人員的社會地位;讓客家劇團的演藝人員有明確的前途與未?,鄒秀娥也認為劇團要能持續推動,只有家族成員都在戲班中打拚才有希望,若能夠扭轉「父母無聲勢,送子去學戲。」的傳統觀?,民眾願意將子?送到戲專或劇團學習客家戲,吸收?多的年青人才投入客家戲,這樣客家戲才會有發展。 新永光戲劇團 臺聲廣播電臺錄製客家戲曲節目 新盛園戲劇團 龍鳳園戲劇團
李慶銓   李慶銓,嘉義人,後遷至桃園中壢,小時在戲班長大,父親李幼元為後場樂師,擅長嗩吶、胡琴,母親黃對妹為前場演員,專攻花旦,由於環境使然,李慶銓從小便在劇團幫忙,國小四五年級時便能上臺擔任臨時演奏,並跟隨父母四處搭班,曾入竹東「竹勝園」戲班、永興園...等,演藝生涯至今約40年。   退伍後的李慶銓不想再顛沛流離討生活,希望能有穩定家庭生活,經營起照相館生意,經濟也獲得穩定,而妻子劉鳳春,也是客家採茶戲前場演員,也許是血液中帶著戲曲的遺傳因子,李慶銓在三十六歲那一年,重拾幼年記憶,回到戲班擔任文武場樂師,主要負責鑼、鼓的打擊。   客家採茶戲班的演出人員分為「前場」與「後場」。前場是指負責演出的演員,後場則是負責伴奏的樂團。 「後場」又稱為「文武場」,採茶戲班的「文場」是指負責旋律樂器的樂師編制,主要負責胡琴、笛子、嗩吶、笙、揚琴、三弦、秦琴、中阮等樂器演奏。民間戲班的演出配置文場樂師一至二人,一人負責高音的二弦(小椰胡),一人負責低音的胖胡(大椰胡),或者嗩吶。較正式的演出則增加上述許多種文場樂器,樂團規模也增至十多人。「武場」指負責打擊樂器的樂師編制,主要負責鼓、大鑼、小鑼、鈸、夾塞、敲仔等。通常負責武場的樂師有兩人,一人負責通鼓、敲仔、夾塞,另一人負責鑼、鈔。   李慶銓曾搭過許多班社演出,對於樂器,李慶銓從沒有拜過師父,全憑自己體會摸索,聽過的曲調,練習幾次之後,便能演奏,可謂無師自通,曾經待過勝拱樂、新永光、羅東太平、竹東的金飛社,連進興等班社,目前仍時常搭班演出。而其子得父之真傳,如今也在新竹北埔的松興戲劇團擔任樂師。 勝拱樂、新永光、羅東太平、竹東的金飛社,連進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