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林賢喜
Review   林賢喜苗栗頭份人,1948年生。大成高職畢。1985年開始學習北管與八音,擅長嗩吶、揚琴演奏,並組成東興新樂軒,成員中林裕成、林賢炎、林賢文與林賢喜四人是叔姪親戚關係,偶而也組成八音團外出表演。   林賢喜的父親也是從事八音演奏,但林賢喜並沒有一開始就選擇客家八音作為他職志,雖然從小耳濡目染,對於樂器並不陌生,但是林賢文鑒於當時的生活條件選擇了較為穩定的工作,沒有將父執輩所組成<東興軒>接手經營下去,直到40歲時,苗栗縣立文化局提倡客家文化,鼓勵學習傳統技藝,林賢喜有感客家傳統文化消逝,若沒有人接續保存客家人的傳統,以後客家人會失去其最珍貴的文化資產,於是號召鄉里,在1985年成立<東興新樂軒>,並邀請鄭榮興教授指導團員北管樂,教導北管唱腔、樂器,兩年後苗栗縣政府文化局亦開班授課客家八音,林賢喜跟隨鄭榮興教授前後共5至6年,期間林賢喜主要學習北管的後場樂器,擅長嗩吶、揚琴、之後又學習打擊,其組成東興新樂軒的團員並於苗栗縣文化中心禮堂及三灣國小發表演出,隨後也接受民間各地的邀約,經常和別團互搭成班演出,其演出形式以北臺灣的廟會為主。   客家八音是客家器樂音樂的代表,原是民間小型吹打樂的一種,隨著時代的變遷,功能逐漸擴展,常見於許多婚喪喜慶的場合,尤其是大型廟會。客家八音團總在一旁擔任背景音樂的伴奏,帶動現場氣氛,八音團表演樂器常以嗩吶及鑼和鈸為主,類似北管的表演,較為喧鬧。   而林賢喜擅長的嗩吶發音嘹亮尖銳,氣勢雄壯,高音時嘹亮如鐘,中音時明亮剛健。它是一種很有個性,極富地方風味和民間色彩的吹管樂器,也是一種抒發強烈感情、渲染悲歡氣氛的特色樂器。林賢喜的嗩吶音色清澈明亮,高音能表達熱烈歡騰情緒,低音又具有憂鬱黯淡的色彩。吹奏嗩吶是件十分費勁的事,音越高越費勁。嗩吶手吹奏時的換氣技巧,必須使用到臉頰兩邊肌肉鼓起用力憋嘴將氣鼓進吹嘴發出震動音響,就在臉頰 用力吹氣的同時,肺部反而是有空檔,可以由鼻子吸氣不間斷的循環吹出氣來了。   這個換氣技巧若長時間使用,臉頰與嘴唇肌肉會非常疲憊酸疼。但林賢喜不以為苦,勤奮練習,曾拿下吹奏嗩吶比賽的第三名,擅長的曲目有:九連環、桃花開、白牡丹。   林賢喜認為要提倡客家文化八音文化與傳承客家音樂應是從小培養,不論是培養欣賞能力或是演奏樂曲都應回歸到基本教育中來持續栽培,林賢喜憶及小時候,到處常常會聽到八音喧鬧出現,但現在能欣賞的人越來越少,而樂團沒有表演空間,自然無法支撐,若能透過國家層級舉辦大型演奏活動,帶動傳統文化的推行,號召更多有興趣的人來學習。林賢喜更希望可以進入校園推廣,培養孩童興趣,林賢喜提到自己本身十分有意願去義務教導校園的孩子,但是現今學校以課業為重,似乎對於民間傳統文化並非十分重視。
Expertise 嗩吶 胡琴 二胡 京胡 揚琴 三絃
Awards 92年大漢之音一週年臺慶暨客家音樂嘉年華活動嗩吶組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