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07秒, 共找到 335 筆資料,顯示第 201 到 300 筆)
可用欄位參考
名稱 簡介 位置地址 地圖座標 聯絡電話 開放時間 交通資訊 類別
蓮華寺 清光緒三年竹塹知縣李慎彝途經蓮華寺現址,面對十八尖山及頭前溪深讚地靈,乃授意鄉紳建廟。林希賢等十二位鄉紳遂於1878年發起創建蓮華寺(俗稱觀音廟),主祀觀世音菩薩。1895年台灣割讓與日本而兵燹四起,本廟亦被殃及成一片荒蕪。迨1904年賴鄉紳林榮和、林祺富、楊慶雲等發起重建,香火隨之興盛。民國四十八年,由修慧法師接任住持,一本佛心,銳意整頓環境,整修大殿及房舍等處,維持古風,遂使該寺煥然一新,成為竹北暨遠近信徒朝拜之聖地。 蓮華寺整體為二殿二廊二橫屋的規模,主體建築於戰亂中遭受破壞,經後代重修,而成今日樣貌。綜觀蓮華寺之建築不但保留清末、日治初期、光復初期之建築特色,且是地區性信仰文化的整合中心,對於地區性文化之研究是極好的素材。 新竹縣竹北市十興里10鄰39號 121.036245°E 24.827112°N 886-3-5501342 未提供 1.開車:中山高速公路=>竹北交流道下=>往芎林方向=>自強北路左轉(往新埔方向)直行=>於普善巷即可抵達蓮華寺(全程約2公里)。 2.搭車:搭火車=>新竹火車站下=>轉搭新竹客運往新埔、關西、六福村的班車=>於蓮華寺站下,步行5分鐘即可抵達蓮華寺。 古蹟文化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 大夫第原是林先坤所創之祠堂,稱為「善慶堂」,後因林先坤在林爽文事件時,曾組織義民軍保衛鄉土,助官軍平亂,又建立義塚,建立義民廟並捐施祭田、造橋等種種公益事蹟。其三子林國寶亦積極參加地方公益,曾贊襄竹塹修城之事,於嘉慶二十三年稟請朝廷追封其二代奉直大夫,經獲恩准,先坤公封為奉直大夫。根據林姓家族描述:當年林國寶隆重的奉旨還鄉,孟冬之時,在林氏公廳「善慶堂」舉行大典,將封贈聖旨奉旨於慶善堂內聖旨樓,慶善堂因此改名為大夫第。 新竹縣竹北市東平里三鄰20號 121.024917°E 24.810217°N 886-3-5510201 未提供 中山高速公路竹北交流道下,往高鐵方向走光明六路東一段,至自強南路右轉後直行至文興路,至嘉豐二街右轉可達 古蹟文化
竹北通德堂 竹北通德堂為一堂四橫屋之傳統客家建築,整體配置為長方形,前有禾埕,後有果園,並有水圳圍繞,左右兩邊則為鄭家之菜園。堂屋有圍牆區分內外,天井為水泥鋪面,立面以斗子砌牆為主,作工精緻,傍晚時陽光照射牆面,色澤十分美麗。 室內為傳統客家使用方式,正身明間為廳下空間,擺設莊重,不失為家族之公廳。左右則為居住空間及灶下,右橫屋多為穀倉空間。目前鄭家後代還在管理當中,建築格局完整作工講究、樸實無華。 新竹縣竹北市東興路一段693巷31號 121.04761°E 24.80913°N 886-3-5510201 未提供 中山高速公路下竹北交流道,往高鐵方向接光明六路東一段及二段接東興路,再直行過東海一街後,於巷子左轉可達 古蹟文化
竹北泉州厝汾陽堂 竹北汾陽堂是民國四十年代農村建築的代表作之一,有別於六家地區的家族住宅,這是一座典型的農村合院,規模為一堂二橫,外有圍牆區隔,牆身為紅磚砌造,是當年政府發展經濟,推動農業改革,實施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農民的生活因而獲得改善,留下實體見證。 竹北汾陽堂位於竹北市斗崙里泉州厝,民國九十三年新竹縣政府在鹿場斗崙一帶,進行都市更新,實施台科大區段徵收,由於汾陽堂之三合院建築結構完整而在竹北都市計畫案中被保留下來,並畫定為公園用地。 為保存此建築,原所有權人積極奔走,經新竹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 審查結果,具有文化資產價值,2007年公告登錄竹北汾陽堂為歷史建築。 泉州厝位於竹北的鹿場里,最早是道卡斯人狩獵之地,後有泉州人到此開墾,並由饒平林氏承墾此區,而逐漸成為客家村落。老地名留下過去泉州人在此居住的訊息。 新竹縣竹北市斗崙里泉州厝2-1號 121.01692°E 24.816705°N 886-3-5510201 未提供 中山高速公路竹北交流道下往光明六路縣府方向,至縣政二路左轉直行,至科大一路右轉直行可達 古蹟文化
竹北泉州厝汾陽堂 竹北汾陽堂是民國四十年代農村建築的代表作之一,有別於六家地區的家族住宅,這是一座典型的農村合院,規模為一堂二橫,外有圍牆區隔,牆身為紅磚砌造,是當年政府發展經濟,推動農業改革,實施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農民的生活因而獲得改善,留下實體見證。 竹北汾陽堂位於竹北市斗崙里泉州厝,民國九十三年新竹縣政府在鹿場斗崙一帶,進行都市更新,實施台科大區段徵收,由於汾陽堂之三合院建築結構完整而在竹北都市計畫案中被保留下來,並畫定為公園用地。 為保存此建築,原所有權人積極奔走,經新竹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 審查結果,具有文化資產價值,2007年公告登錄竹北汾陽堂為歷史建築。 泉州厝位於竹北的鹿場里,最早是道卡斯人狩獵之地,後有泉州人到此開墾,並由饒平林氏承墾此區,而逐漸成為客家村落。老地名留下過去泉州人在此居住的訊息。 新竹縣竹北市斗崙里泉州厝2-1號 121.01692°E 24.816705°N 886-3-5510201 未提供 中山高速公路竹北交流道下往光明六路縣府方向,至縣政二路左轉直行,至科大一路右轉直行可達 古蹟文化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文化局前身是新竹縣立文化中心,於民國八十五年三月成立,在八十九年一月改制為新竹縣文化局。公共藝術是一大特色,擷取傳統及現代文化的精華,賦予具體及抽像形體,如石筆、晨鐘、溝通、河圖洛書及一系列農村群像,展現多元文化的風采,建築物運用客家土樓的建築型式,將圍壟屋、圓樓、合院、庭院等傳統空間形式與秩序加以轉化,使其具有傳統地域色彩,再融合西方西式建築及舞台設計技術,是一座具有文化性、休閒性、典藏性、資訊性等多元化功能的文化局。 全局主要由演藝廳、圖書館、美術館及縣史館等四個單元構成,以客家族群文化特色及聚落型態組成的地下一樓地上三層樓複合式建築物。 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 121.0125°E 24.830277°N 886-3-5510201 未提供 ●開車: 1.自行開車: 若行走北二高(福爾摩莎高速公路),請於竹林交流道下,往竹北芎林方向約六公里路程,即可到達竹北。 2.若行走省道台一線,請於竹北光明六路往縣政府方向行駛,遇縣政九路(台銀.家樂福交叉口)左邊即可到達。 3.若行走一高(中山高速公路),請於竹北交流道下,依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位置圖指示至文化局即可,路程約三分鐘 古蹟文化
縣定古蹟‧采田福地 采田福地舊稱竹塹社公館,為平埔族道卡斯竹塹社的七姓公廳,因主祀土地神(番王爺),故亦稱為「番仔伯公」,本古蹟可謂是平埔族竹塹社僅存的見證。光緒二年(1876),由土目廖安邦、通事錢玉來主持重建,原定的建築規模為「正身三間,落廒橫屋四間」。但因為建造經費短缺,所以次年向漢人借貸銀錢,後由錢玉來賠還,再用館前曠地抵償,才恢復舊觀。采田福地之名取「義取食租,番從采田」之義,取名為「采田福地」,希望後人不忘祖。平時有附近民眾前往燒香,每年農曆七月十七日為祭祖的日子,可惜以往用母語請神、生食豬肉、走田(競走)的習俗已失,殊為可惜,僅留下這座古蹟作為原住民歷史的證物。 門楣上安方形門簪,篆刻「長春」、「文光」,上有金字橫額題「採田福地」四字。廟內白灰牆壁與卵石牆基,給人粗曠簡樸的映像,中央供奉「番釐保障」地神富媼﹝潘王爺﹞,右側為祀七姓祖先牌位,神龕上懸掛御祀「特封 義勇可嘉」扁,突顯本建築的地位;兩側空間目前則作為祭祀公業辦公使用。 建物年代久遠,曾作多次維修均能顧及原有建物格局及樣式,僅進行抽換及修補,並開放外界參觀研究。 新竹縣竹北巿中正西路219巷38號 120.99761°E 24.84196°N 886-3-5510201(新竹縣文化局) 未提供 ●開車:竹北交流道下→循光明路右轉中華路→左接中正西路經竹北國中行約200公尺,左轉進入小巷即抵。 ●搭車: 1.新竹客運→新竹火車前搭往新港,在新社站下車,循指標即抵。 2.縱貫線火車→竹北站下車,沿中正東路→中正西路步行約1.5公里即抵。 古蹟文化
縣定古蹟‧問禮堂 歷史沿革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其地名起源於墾成地之面積,以每五甲為一張犛計,意即有三十甲的耕地之處,故名為六張犛,大正九年(1920)時改稱為六家。此地在漢人未入墾前稱為「霧崙毛毛荒埔」。乾隆二年(1737)泉州晉江周家來到此地開墾,乾隆十四年(1749)竹塹社平埔族亦移此荒埔,並建立東興社。到了乾隆十七年(1752)又有饒平人林欽堂、林孫彰、率林居震、林先坤從鹿港移墾六張犛,築六張犛圳,大肆墾殖。後返鄉邀林孫服、林孫壇入墾,創建善慶堂,而建立竹北六家林家的基業。  林先坤憑其才幹與努力,團結宗族力量,經營六家的開發,很快地便從佃戶身份,躍昇為小租戶的地主地位。由於其熱心公益,社會地位日昇,在林爽文之亂時,林先坤號召鄉民組成義民軍保衛鄉土,並助清軍平亂,因而獲清廷頒賜「褒忠」匾額及軍功獎勵。林先坤的三子林國寶亦頗能承其父之風,在竹塹城改建之時,出錢出力幫了很多忙,並於嘉慶年間,捐官得監生,後更與其祖衡山公、其父先坤公同獲「奉直大夫」的誥封,為林家增添不少榮耀與名望。  問禮堂建於道光十二年(1832),其興築緣於道光十一年(1831),林國寶之子林繩褒(秋華)中鄉試武舉人,故於次年擇地建問禮堂,豎立旗杆以光耀門楣,完成後與大夫第合稱南北雙廳,並作為林家的議事公廳。林秋華中武舉人之後對地方之開發功績卓著,道光十三年集資設隘開拓九芎林、三重埔等地,道光中期之後又往墾噶瑪蘭,多至數百甲,其後裔均在宜蘭發展,當地亦有民居堂號問禮堂者,均為林家之後代。 建築風格   問禮堂在格局上可說是三堂四橫的大宅院,但整體上是由一個四合院所構成,兩旁加建橫屋,合院後方再加一座五開間的房屋,稱為枕頭槓。合院中間有一個天井,為前堂與正堂的中介空間,左右的南北廂與橫屋間也有天井,以達到通風採光的功能。在構造上問禮堂可說反映出客家建築的特色,在牆身部份,底部下段以卵石勒牆腳,上以一層灰磚收邊,再承接土埆磚牆,外表塗上一層白色灰泥,具簡樸的性格。問禮堂於民國九十一年整修完成,恢復原有的規模,整體顯得十分宏偉。   問禮堂後方,為一座石造小祠,其內供奉的是朱阿羅的牌位,又稱為「朱羅伯公」。朱阿羅為林先坤之僕人,一生追隨林先坤建立六張犁家業,事主甚忠,於乾隆末年死於閩粵械鬥,林家人為感念其忠勇,特地將其衣冠葬於此地並建小祠祭祀,林家後代至今仍定期祭拜。   問禮堂前為一個大禾埕,是全聚落曬稻子的廣場,並與大夫第共同圍塑這個開放空間,因此,問禮堂可說是林姓聚落的中心。目前禾埕前方仍保留旗竿座,經過一百多年的環境變遷,也只能透過環境所遺留下來的蛛絲馬跡,來感受當時林家叱吒風雲的場面了。 新竹縣竹北巿六家區東平里4鄰六家24號 121.02452°E 24.81069°N 886-3-5510201 未提供 ●開車:下竹北交流道→沿120縣道至六家→循嘉興路即抵。 ●搭車:新竹火車站前新竹客運搭往芎林班車,在六家站下車。 古蹟文化
六家‧林家祠 林家祠的建立,淵源於林家次聖公嘗的設置,林先坤在乾隆年間,聯合族人組織林次聖嘗會。1790(清乾隆55)年購買第一筆土地在六張犁,作為次聖公祭田。此後又續買六張犁庄、國九十五年新竹縣政府將林家祠指定為新竹縣縣定古蹟。指定的理由為祠堂內主祀林姓列祖列宗,亦祭祀媽祖與義民爺,每年春秋二祭,充分表現出客家族群敬祖睦宗之文化特色,林家祠無論是歷史、文化、建築格局與工藝上均具特色,具保存價值。 .修復過程: 民國八十八年因縣治二期都市計畫之進行,六張犁聚落劃為民俗公園用地,並進行區域徵收作業,林家祠徵收為新竹縣政府財產,但為保留客家文化,聚落內之老舊建物全數保存,林家祠仍作為祠堂之用。惟祠堂徵收之後,因乏人管理維護,致使加速祠堂之毀損,至民國九十三年,祠內漏水及白蟻嚴重為害,經新竹縣文化局向客委會爭取維護經費,進行保護措施及局部屋面拆卸工作,於九十四年十二月完工。 本古蹟因年久失修,經客家委員會補助經費,由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委託漢光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林志成建築師事務所監造,並於民國九十九年二月由鋼成營造有限公司修復完工。 新竹縣竹北市東平里2鄰16號 121.02361°E 24.81111°N 未提供 未提供 ●開車:竹北交流道下→循120縣道右轉嘉興路→通雙桂橋即抵,全程約1.7公里。 ●搭車:新竹火車站前搭新竹客運往芎林,在六家站下車→前行過雙桂橋左轉即抵。 古蹟文化
竹北六張犁忠孝堂 民俗公園忠孝堂位於東平里18號,具有百年歷史,原為老屋彭城公派下所有,後轉讓林先坤第六房派下,為前縣長林光華先生祖宅,日治時期因風水考量於原圍牆內加建一道圍牆,成兩道圍牆的形式,正廳保留原有格局,但左右橫屋均以改建。 新竹縣竹北市中興里3鄰18號 121.02413°E 24.81148°N 886-3-5515919 未提供 ●開車:竹北交流道下→循120縣道右轉嘉興路→通雙桂橋即抵,全程約1.7公里。 ●搭車:新竹火車站前搭新竹客運往芎林,在六家站下車→前行過雙桂橋左轉即抵。 古蹟文化
夕照山荷‧蓮花寺 座落鳳山崎山山腳處,主祀觀世音菩薩。因此地的地勢很像蓮花座,所以將廟名取為「蓮花」。外觀莊嚴樸實,廟宇前除了有雅致的小橋流水與蓮花池外,寺廟旁還有一座松樹林,內有著完善的野炊設備,適合全家同遊踏青。而站在寺廟前向北遠望,則可見觀音燈塔與香山全景。沿蓮花寺左方「鳳崎步道」拾級而上,兩側自然生態豐富、景致宜人,視野遼闊,為民眾一覽竹北市全景之美的絕佳去處。 新竹縣竹北市尚義里山腳蓮花路925號 120.961401°E 24.876704°N 886-3-5561805 未提供 ●開車: 國道1號竹北交流道下→光明六路→右轉縣政二路→左轉中正東路(118縣道)直行,續行中正西路→右轉鄉道竹73號(舊台15線),循指標右轉即可抵。 ●搭車: 搭乘新竹客運往蓮花寺班車下車後即可抵。 古蹟文化
朱羅伯公 民俗公園問禮堂後方的石造小祠,其內供奉朱阿羅牌位,又稱為「朱羅伯公」。朱阿羅為林先坤之僕人,一生追隨林先坤建立六張犁家業,事主甚忠,於乾隆末年死於閩粵械鬥,林家人為感念其忠勇,特地將其衣冠葬於此地並建小祠祭祀,林家後代至今仍定期祭拜。 新竹縣竹北市文興路一段123號 121.026302°E 24.8118384°N 886-3-6580651#607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空笙庭健康蔬食(竹北店) 這是一家以健康、素食為主的buffet餐廳。老闆是以推廣吃素食為理念而創辦了這家店。 新竹縣竹北市三民路277號 121.012607°E 24.8331761°N 886-3-5519102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溪南湖口顯聖宮 位於鬧區中的顯聖宮廟貌巍峨,殿宇堂皇,入口有兩座古色古香的牌樓,穿過牌樓站在寬闊廟埕四望,兩旁是水泥房舍,戲臺位於兩座牌樓之間,在慶典時可供宴神娛人。三川門前有一對石獅鎮守,登上三川殿前廊,左右牆堵盡是所師們盡心雕飾的石雕藝術。跨過門檻,進人三川殿內,這裡是信徒入宮初拜殿;往中庭望去,在光影明暗的對映下,更覺正殿幽深神祕,肅穆莊嚴。左側殿設置辦事處,另與右側殿各祀岳飛、包公及信士祿位之神龕。過側殿左轉,面向正殿只覺輝煌華麗,處處顯得極為隆重用心。   主祀是聖母尊,左祀註生娘娘,右祀九天玄女。二樓則主祀觀音佛祖,配祀關帝、孔子,陳設簡單樸素。「顯聖宮」定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為聖母千秋聖誕祭典,由轄區四鄉鎮信徒輪流辦理。 新竹縣湖口鄉愛勢村民生街120號 121.04753°E 24.90691°N 886-3-5992634 未提供 ●開車:中山高湖口交流道下→往湖口方向接台1號省道至老湖口→左轉中正路往湖口市區方向到底→右轉接民生街即可抵達。 古蹟文化
縣定古蹟‧老湖口三元宮 湖口三元宮是老湖口地區的信仰中心,基本格局包括三川殿、過廊、左右護堂、中庭、正殿及左右耳房,其單護龍合院廟宇格局模式,廟旁即是著名的湖口老街,也是本縣的觀光勝地之一,廟內奉祀三官大帝、媽祖、觀音娘、伯公及註生娘娘等神,於九十年指定為縣定古蹟。 大湖口地區約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吸引大批客籍移民墾拓,而逐漸形成散村,老湖口由於位居山區與台地之間,而成為社群中心與貨物集散地。光緒十三年( 1887 )基隆到新竹間的鐵路開始興築,因行經湖口又在老湖口設站,光緒十九年通車後更為老湖口帶來商機,一時之間商業急遽成長而成為商業重鎮。 三元宮於民國九十年經縣府公告指定為新竹縣縣定古蹟。由於九二一大地震時,古蹟本體受到嚴重的傷害,部份牆體龜裂,屋瓦漏水,經縣府向內政部爭取修復經費,獲得內政部核定動支九二一社區重建更新基金全額補助辦理修護工程。 三元宮修護工程委託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進行設計監造,於九十一年十二月完成發包,工程於九十二年二月動工,至九十四年五月完工。 新竹縣湖口鄉湖鏡村湖口老街278號 121.05855°E 24.8771°N 886-3-6580651 未提供 ●開車:中山高湖口交流道下→往湖口方向接台1號省道至老湖口→轉入湖口老街即可抵達。 ●搭車:新竹火車站前搭新竹客運往湖口→湖鏡村下車→循指標約步行250公尺即抵。 古蹟文化
老湖口天主堂文物館 位於湖口老街旁的天主堂是在火車遷站之後,由義大利耶穌會滿思謙神父於1959年在原址所籌建。曾為湖口地區天主教信仰的中心,與老街另一端點的古蹟三元宮遙遙相對,共同見證老街一帶的發展史。 天主堂的洗石子牆面、彩色拼貼玻璃與拔尖的十字架為其建築立面主要元素,具有時代特色。1993年因停止所有教會活動,而廢棄,後經地方人士努力,配合閒置空間再利用方案,成為老湖口文物館是和在地社區緊密結合的最佳例證。 天主堂位於湖口老街端點之小丘上方,建築形式為傳統義大利式教堂,為湖口老街最醒目的地標之一。1993年時,因教友人數銳減,幼稚園也關閉,而耶穌會由於人手不足也退出了湖口。老湖口天主堂終於走入了歷史在民國82年結束了它階段性的地方使命。老湖口天主堂本幾已荒廢,近年因利用文建會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提案,再加上天主教新竹教區在持續關懷地方人文環境發展的前提下,願意配合湖口老街歷史建築物之再造、社區總體營造之新生,重新整建,將老湖口天主堂作為天主教的文物館,成為新竹縣轄內觀光景點,並開放做為社區活動、文藝展覽及宗教藝術展之場所,注入社區新生命。 新竹縣湖口鄉湖鏡村湖口老街108號 121.05519°E 24.87661°N 886-3-5695963 週一至週日,AM10:00~PM17:00,週二公休 ●開車: 可經由台一線省道經至→湖口老街到達或由中山高速公路湖口交流道下至→湖口老街到達。 ●搭車 1.火車:新竹車站、竹北站或新豐站下車,搭新竹客運往竹北→新豐→湖口。 2.客運:新竹客運新竹站往竹北→新豐→湖口。 古蹟文化
鳳山寺 鳳山寺主祀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寺廟莊嚴宏麗,週邊景致優雅怡人,附近花木更是四時挺秀爭妍,登高一眺,鳳山崎之環山抱水景色,美景盡收眼底。 新竹縣湖口鄉波羅村新興路838巷101號 121.010762°E 24.8821169°N 886-3-5981369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鳳蓮宮 民國五十八年歲次庚戊由地方何姓施主捐獻廟基土地,並召集地方士紳磋商共襄盛舉募款籌建,成立鳳蓮宮觀音廟。由何友家先生為管理人。 本宮廟內主祀 觀世音菩薩,配祀五穀神農帝,註生娘娘, 延平郡王,福德正神,民國95年整修完竣後,廟旁增設文昌廳,內配祀文昌帝君,關聖帝君,文財神爺。 新竹縣新豐鄉建興路一段51巷58號 120.995666°E 24.871058°N 886-3-5595689 未提供 中山高 南下83公里處,由新豐/湖口交流道下右轉 →直走到底十字路口(士林電機大門)右轉 →過天橋接省道左轉台1省道,過新豐火車站再前行至建興路右轉可達 古蹟文化
永寧宮 永寧宮位處新豐鄉重興村永寧街,附近交通便利,地理環境甚佳,廟宇座東向西,主祀玉皇大帝,從祀福德正神伯公伯婆,但因基地及財源有限,廟宇現仍維持原住民房式之建築。 新竹縣新豐鄉永寧街22號 120.985044°E 24.902689°N 886-3-5595680 未提供 中山高 南下83公里處,由新豐/湖口交流道下右轉 →直走到底十字路口(士林電機大門)右轉 →過天橋接省道左轉台1省道,過新豐火車站再前行至建興路右轉,走建興路一段二段後接新庄路左轉,再接永寧路可達 古蹟文化
百年香火‧池府王爺廟 池府王爺廟又稱池和宮,其建築採門庭採用中國傳統式的山門造型,以及重簷歇山式的屋簷,三川殿的左右兩側有八角鐘樓與鼓樓閣,屋頂上也有許多龍、鳳與武將的剪黏藝術,廟的後方還有一座清幽的花園,可供民眾休閒遊憩,每逢王爺聖誕等節日,人聲鼎沸,香客絡繹不絕。 新竹縣新豐鄉新豐村15鄰池府路156號 120.975954°E 24.909766°N 886-3-5680024 未提供 ●開車:竹北交流道下→120縣道→右轉1號省道北行→過明新技術學院→左轉康樂路至新庄子→15號省道北行至王爺廟旁,續指標前行即抵。 古蹟文化
無形古佛‧天德堂 天德堂由地方軍政及富商名流合資而建,為天德教在台灣最大的廟宇,廟中供奉無形古佛。天德教信奉的是一種「道」的信念,而非人物偶像。天德堂位於松柏嶺西側,廟宇經過整修後,廣場上可放風箏及玩耍,下坡處的古道更是附近居民清晨運動、傍晚散步的好去處。廟前廣場可眺望南寮漁港與風力發電廠,為民眾口耳相傳的極佳觀景點。 新竹縣新豐鄉坑子口段642號 120.97979°E 24.86724°N 886-3-5592862 未提供 ●開車:沿台1線至明新科技大學→左轉竹5線續行1公里即可見天德堂指標→左轉前行1公里即抵。 ●搭車:由新竹火車站前搭新竹客運往新庄子的班車,於明新科技大學站下車可抵達。 古蹟文化
新豐‧三元宮 循著鄉間小路前行,眼前忽有湛紅華麗牌樓高聳於田園鄉野中,抬頭仰望,頂部刻工飾樣華貴氣派,卻仍難掩其莊嚴隆重之勢。穿過牌樓,宮廟前一對石獅子鎮守在此,有別於傳統石獅子,這裡的石獅子面貌扁平,體型圓潤,咧開的八字形嘴,十分生動逗趣。跨過門檻,進入三川殿內,大紅燈籠高掛滿殿,氣勢非凡;從正門至神龕眼前所及皆是由香樟木建造,雕樑畫棟獨具匠心,裝飾雕琢極盡富麗堂皇,精緻絕倫,猶如身處藝術殿堂。華燈初上,夜晚點燃五彩燈光,進入其中更有如置身聖境。 新竹縣新豐鄉中崙村2鄰38號 121.007705°E 24.897993°N 886-3-5993317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新豐‧普元宮 普元宮位於新豐鄉坡頭村,信徒涵蓋新豐、湖口、竹北地民眾。廟內奉祀池府王爺、觀音菩薩、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眾神。 普元宮西面臨海,北通觀音,前朝飛鳳靈穴,後靠丘陵高背,鐘鼓左右,為一潛龍祥地。廟前方有廣大之廣場,可供車輛停放週圍設有涼庭景觀,造景優雅,花木扶疏廣場旁還有一小公園供休閒乘涼巨大的恐龍雕像以及多種孝節刻坊,普元宮除了清府王爺多尊眾仙還有有名的金財神。 廟前方設有涼亭景觀,造景優雅,兼有扶疏花木,徜徉其間令人心曠神怡,為一極佳禮佛及觀光去處。 新竹縣新豐鄉坡頭村6鄰95-7號 120.977685°E 24.92505°N 886-3-5680379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大湖口公學校遺址 大湖口公學校創建於1906(明治39)年,為當時湖口、新豐兩區唯一學府,亦為湖口、新豐兩區的人才啟蒙搖籃,現在的新湖國小、湖口國小、新豐國小、鳳岡國小,皆由其分系而獨立,可謂子孫眾多,可惜1935(昭和10)年廢校時,校舍未妥善保存,經歷幾十年的風霜摧殘,昔時校舍風貌全失殆盡,幸兩根校門磚柱屹立不墜,作歷史的見證。湖口地方人士陳森茂先生等有鑑於歷史古蹟保存的重要,乃挺身而出,捐資購買12 位地主共有的原校基地47 坪,並準備將此地捐給地方政府,由政府及民間共同努力,期大湖口公學校昔時風貌,再現子孫面前。 新竹縣新豐鄉中崙村和湖口鄉波羅汶交界處 121.01969°E 24.89299°N 886-3-5591116 未提供 ●開車:湖口交流道下→仁和路直走→中華路→台一線右轉北上→成功路直走→成德街左轉→約1分鐘,遺址在左手邊。 古蹟文化
嘉巢精品汽車旅館 嘉巢精品汽車旅館是一間位於郊區的一般旅館,為了讓消費者在住宿的時候能放鬆身心、盡情享受,因此提供舒適的環壞,希望消費者能夠帶著愉快的心情,享受美麗的時光。 新竹縣新豐鄉上坑里3鄰坑子口379號 120.97483°E 24.88653°N 886-3-5571234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吳濁流故居 吳濁流先生為台灣文學重要作家,其故居具歷史文人暨文學教育之價值,宜予以保存。本體建築空間整體格局佳,亦具保存價值,尤其右護盡間保存的土墻,竹椽構造,極具特色與稀少性,正堂雖改為鋼筋混凝土柱粱結構,但與建築其他部份差異不明顯。未來可與周邊地景結合,具整體環境發展再利用之潛力。 至德堂為一堂三橫之客家傳統建築物,白虎邊為圈養牲畜之空間。基地前方為山林及河川,至德堂後方為高起山丘地形,為吳家子孫種植果樹等經濟作物。中央正身為吳家公廳,左右橫屋為子孫居住之空間,堂前有內埕及外埕空間,規模尚屬完整。吳濁流故居具體呈現了吳濁流先生的客籍成長背景,及對於吳濁流先生的理解其創作背景。 新竹縣新埔鎮巨埔里5鄰大茅埔10號 121.11006°E 24.83833°N 886-3-5881311 未提供 竹北交流道下→120縣道→左轉117、118縣道至新埔→循著中正路至新埔市區。 古蹟文化
三聖宮 三聖宮主祀三恩主公,但仍以關聖帝君為主,左右配祀張司命帝君(灶君公),呂純陽仙師(呂仙公),因此三聖宮又別名聖帝廟。廟邊古木參天,寺廟建築宏偉,位處蓮華山古道的入口、地勢高亢,展望極佳,鳳山溪支流淌流廟前,依山傍水,鍾靈毓秀。河床寬闊平坦,可烤肉、戲水、抓蝦及露營。 新竹縣新埔鎮五埔里三聖路488號 121.098882°E 24.831328°N 886-3-5882153 未提供 1.開車:北二高關西交流道下→118縣道往新埔方向→於霄裡橋邊進入直行約2公里即達。 2.搭車:新竹客運→新竹火車站搭往新埔。 古蹟文化
新埔朱氏家廟 朱氏家廟位於和平街上,其座向為坐北朝南,前為鳳山溪沖積平原,遙望犁頭山。朱氏家廟為一堂兩橫之三合院,其堂屋平面格局為五開間之形式,明間與次間塌壽向後退縮,形成一步口簷廊。步口棟架以簡潔的披肩形式取代疊斗的作法,其餘構件接不鑿花,整體棟架簡潔樸實。明間入口為雙開板門形式,兩側為直櫺窗板門。次間外牆腰身以下為斗子砌磚牆,腰身上方為白灰牆,兩邊次間各開一窗,牆基為石材牆基。屋頂部份為馬背山牆形式,五行屬性為火行馬背。屋脊脊身泥塑剪黏裝飾。 左右橫屋部份,平面為三開間之格局,明間塌壽退縮。牆身為紅磚造,牆基為洗石子牆基,次間牆身皆開矩形窗。屋頂為硬山形式,屋脊為小脊形式,棟頭的部份為梅花棟。院牆為紅磚構築之磚牆,兩側有紅磚組構之花窗。院門門柱亦為洗石子構造。 新竹縣新埔鎮新生里和平街158號 121.07639°E 24.8273°N 886-3-5881311 未提供 竹北交流道下→120縣道→左轉117、118縣道至新埔→循著中正路至新埔市區,於中正路新埔公所前,轉和平街到達 古蹟文化
縣定古蹟‧枋寮褒忠亭義民廟 歷史沿革   新埔褒忠亭,俗稱義民廟,主祀義民爺。「義民爺」源於1786年(乾隆51)林爽文之亂,各地天地會會黨響應,攻陷中南部各要隘城堡,並向北攻擊竹塹地區,當時新竹一帶的粵籍居民,紛紛組織民兵,以保護地方安寧,次年清廷派福康安來台勦亂,並利用民兵助戰,當時林先坤、劉朝珍、陳資雲等人帶領義勇,協助清軍攻克竹塹城,而後向南推進與苗栗地區義民轉戰中部,至1788年(乾隆53)初始平。戰亂期間義民軍死傷慘重,由王廷昌出資,請鄧五得為首撿集遺骸葬於新埔,並由戴禮成兄弟以先父戴元玖名義,捐地做為墓園及廟基。   平亂後(1789年)乾隆帝感其忠義御題「褒忠」頒給粵庄義民,隨後由士紳奏准立塚建廟,遂集資立「粵東褒忠義民總塚」,並建祠於墓前,祀三山國王等神,以慰亡靈,名為「褒忠亭」。   1862年(同治1)彰化發生戴潮春之亂,粵籍義民軍再度南下,殉難者百餘人,復拾忠骸葬於墓旁,是為附塚。至1895年乙未之役,義民廟遭日軍焚毀,1899年(明治32)至1904年(明治37)間,湖口庄輪值經理徐景雲等號召十四大庄信眾捐資重建,於1904年完工。1921年(大正10)重修義民塚,至1923年6月完工,並舉行盛大典。1932年(昭和7)廟後設花園,成為地方名勝之一。 建築特色   義民廟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後號店仔湖台地,面向鳳山溪河谷平原,前低後高,左右開帳,形勢天成,宏偉壯觀。相傳義民塚所在位置,為鳳山溪流域所堪得的三大名穴之一,稱為「雄牛睏地穴」,是極佳的風水地。   義民廟前佔地廣闊,除了廟宇本體及前方廣大的廟坪之外,廟後有義民塚及附塚和周圍廣大庭園,而成為本縣重要的遊憩勝地。義民廟建築本體之規模為「二殿二廊二橫屋」,應為1904年(明治37)重修之結果,三川殿面寬五開間,中間三開間拓縮成步口廊,牌樓面木石雕刻極為精緻,正殿中央奉祀「欶封粵東褒忠義民」神位,上方橫披窗中央另闢一小室供聖旨牌,壽樑上則懸掛御賜「褒忠」匾額,均為本廟重要文物。正殿左右配祀三山國王、觀音娘、五穀爺等,右側神龕配祀福德正神及戴元玖公、開山沙彌開智武禪師之長生祿位。   三川殿與正殿之間為天井,加建遮雨棚以增加祭祀空間,天井兩側為廊,面寬三間,進深二間,正間後部以飛罩隔出為神龕,龍邊奉祀創廟有功之林先坤公、聊朝珍公、陳資雲公長生祿位,虎邊奉祀王廷昌公、錢茂祖公、吳立貴公、黃宗旺公等長生祿位。廟內匾額之多是一大特色,包括眾多清代匾額、台灣總督長谷川清所贈「盡忠報國」等匾,成為本廟重要文物。   廟後方山丘即為義民塚之所在,義民塚為埋葬義民軍遺骸之所,因人數眾多,故規模亦大,義民塚現貌為1923年(大正12)修建完成,塚前立有「粵東 褒忠義民之總墓」石碑,全墓為三曲手之形制,前為半圓型墓庭,左有金亭一座,右有福神石碑。義民塚左後方不遠處為義民塚之附塚,為埋葬戴潮春之亂所犧牲之義民,規模較小。 修復過程   義民廟是新竹桃園一帶的客家族群信仰中心,其祭祀圈之廣大,祭典的熱鬧,可說是台灣最重要的廟宇之一。本廟於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第三級古蹟,嗣後於2006年重新公告為縣定古蹟。義民廟在1904年整修完成後,另有局部的修繕與擴充,2004年委託漢光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廣力營造股份有限公司承包,除進行局部整修、改善古蹟空間與環境,並增設消防及照明等設備,工程至2005年12月完工。 新竹縣新埔鎮義民路三段360號 121.036275°E 24.843864°N 886-3-5882238 未提供 ●開車:竹北交流道下→118縣道→117縣道,約5公里可抵。 ●搭車:新竹客運→新竹火車站搭往新埔經枋寮,在義民廟站下車。 古蹟文化
傳統客家廟宇‧廣和宮 位於新竹縣新埔鎮中正路608號的新埔廣和宮,當地人稱為「王爺宮」,卻非奉祀五府千歲等王爺信仰,而主祀三山國王,因客家人稱三山國王為「王爺」。由於三山國王為客家人特有信仰,客家人移墾台灣後,也將這個信仰帶入台灣,因此廣和宮也是新埔地區客家人的信仰中心,更是當地遠近馳名的廟宇之一。 廣和宮最大的特色,莫過於在建築上的「對場作」,這與屏東縣萬丹鄉的萬惠宮相同,就是以中軸線為界,左右木雕分別由兩組師傅施工,所以左右兩邊的吊筒、雀替、獅座都不太一樣,因此出自不同的師傅之手。 新竹縣新埔鎮新民里中正路608號 121.074619°E 24.828056°N 886-3-5885758 未提供 ●開車 1.北二高關西交流道下→循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方向即可抵。 2.北二高竹林交流道下→循120、115縣道至新埔→右轉118縣道續行即可抵逹。 3.中山高竹北交流道下→循120縣道左轉117縣道→右轉接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即可抵達。 ●搭車:新竹客運→於新竹火車站搭往新埔班車。 古蹟文化
縣定古蹟‧上枋寮劉宅(雙堂屋) 劉氏第十一世祖劉瑞閣之妻詹氏攜其三子劉延轉、劉延臼、劉延楹, 由廣東省饒平縣楊康鄉渡海來臺﹐暫居於鹽水港(今新竹市香山地區)一帶。長子劉延轉,字學悟,於枋寮開基立業,於1781年仿照原鄉住居形式興建一座四合院祖堂,由於屋分前、後堂,故又名「雙堂屋」,當時建築僅以土埆築牆、茅草鋪頂,約於1862年重修時改為瓦頂。 新埔上枋寮劉宅座東北朝西南,原是一座二堂六橫前帶半月池的合院式宅第,後兼作祠堂使用;近年更因為右外橫屋改建為三層鋼筋混凝土建築,而使平面呈二堂五橫形式。中央部份因有前後二堂,故又稱為雙堂屋。堂屋面寬達五開間,前堂中央三開間為門廳,是祠堂的總門面,外側兩開間為通道式的過廊。進入門廳後為中央的天井,兩側加迴廊,搭配後堂的祭祀空間,提高了正堂的儀典性,也讓公私空間有明確的分際。而堂屋之外,兩側的橫屋則為生活的基本空間,由層層橫屋與門廳圍成的大禾埕,是劉家人生活的重心,舉凡與族群生活、產業及種種活動均在此發生。 新竹縣新埔鎮上寮里義民路2段460巷42號 121.04933°E 24.83798°N 886-3-6580651 未提供 ●開車:竹北交流道下→118縣道→轉義民廟→新埔方向約3公里。 古蹟文化
縣定古蹟‧新埔劉家祠 新埔劉家祠,又稱劉氏家廟,位於新竹縣新埔鎮新生里和平街一○四號。清同治三年(1864年),新埔地區同籍同宗的劉姓族人共同出資興建家祠,至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落成。新埔地區,原名竹山或竹塹埔。清雍正年間廢除渡臺者攜眷的禁令之後,開始有大批的粵東移民入墾此地,其中以蔡、陳、潘、朱、劉、郭等六姓為望族。建立劉家祠的劉姓族人則約在乾隆初年來到此地,展開墾拓的事業。首先倡議興建家祠者,為廣東省潮洲府饒平縣石井鄉開基祖劉谷祥派下第十五世劉潮源及第十七世劉世和,由新埔街劉榮光捐地,新埔街劉松茂、劉萬湧,大旱坑莊劉廷章,新芎田劉家玩等分五服出資,並由劉世和主持工程。新埔劉家祠奉祀劉家共同始祖漢高祖劉邦的祖父劉榮及歷代始太高曾祖神位,目前是由劉榮公、劉榮公嘗、劉丁子嘗、劉家祠、垂裕嘗等祭祀公業組成。這種藉同宗與同籍的地緣關係而組成的祭祀團體,是早期移民社會的典型之一,同時也反映出客家移民在移墾初期為求生存與防禦的目的。新埔劉家祠是一座單進三橫一圍屋的翹脊建築。客家建築中所稱的「橫屋」,即為一般所稱的護龍。橫屋的屋頂,翹脊與馬背並存,是臺灣地區罕見的作法。劉家祠中央的祖先廳是整座建築的核心,也是劉家祠主要的祭祀空間,每年的春、秋二祭都在此處舉行。由低矮院牆所圍出一近似方形的前埕,則是家族聚會的場所。兩側的橫屋,則是子孫們日常生活起居的空間。劉家祠的祖先廳的門楣上,懸有「劉氏家廟」、「文魁」、「恩元」等三塊匾額。枋樑上另懸有「本支百世」與「源遠流長」兩匾。「本支百世」為臺灣總兵劉明燈所手書,題年為同治六年(1867年所立)。廳內神龕雕刻精緻,上方也懸有「藜照東瀛」匾一方,但未題明年月。廳前檐廊的大木結構,有著同樣的精細雕刻,給主要廳堂的入口增加許多莊嚴華麗的氣氛。 新竹縣新埔鎮新生里和平街230號 121.075115°E 24.827097°N 886-3-5883436 未提供 ●開車: 1.北二高關西交流道下→循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方向→於中正路廣和宮前岔路轉入和平街,直行約2分鐘即可抵達。 2.北二高竹林交流道下→循120、115縣道至新埔→右轉118縣道續行→於中正路廣和宮前岔路轉入和平街,直行約2分鐘即可抵達。 3.中山高竹北交流道下→循120縣道左轉117縣道→右轉接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於中正路廣和宮前岔路轉入和平街,直行約2分鐘即可抵達。 古蹟文化
縣定古蹟‧潘氏古厝 新埔潘宅或稱潘氏古厝,為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外五里亭潘庶賢移居臺灣,在竹塹新埔所建的宅第,為一正廳四橫屋的三合院建築。金廣福公館的構造由大木作與承重牆共同構成。內外牆皆為就地取材的土埆牆,牆基部份以灰色石塊層砌而成,或砌卵石臺度再加一皮 4分的磚收齊。土埆磚交丁砌成的牆面,外表再以客家喜用的白色石灰進行粉刷,其搭配著曲度和緩、並不出之以華麗飛揚燕尾的火形及水形馬背屋脊,呈現出了粗獷樸實的外表。 屋架之構造亦十分簡潔,並不見北方官式的舉架作法,而係由中脊檁及各步桁構成了均勻平順的構架。為了解決出檐之問題,除了廂房及耳房處以插枋埋入土埆牆內作為支承外,正廳前廊步口梁處則使用了偷心造斗栱。由於木材得之不易,且為防生番入侵,外檐裝修可見特別之處:例如,門廳之兩扇板門為求堅固,上下皆設有天地串槽孔,並裝石門路臼,背後以數根橫木固定,再裝上門栓。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入口處凹壽空間與中庭地面係以硬石塊鋪成,以及正廳部份係以尺二磚按斜格方式鋪成正式舖面、並延伸至廊道處外,其餘室內及廊道部份均為三合土舖面,再度顯示了客家生活淡雅樸素的特色。 新竹縣新埔鎮新生里和平街170號 121.07599°E 24.82742°N 886-3-6580651 私人住宅,宅院內部不對外開放 ●開車:竹北交流道→120縣道→左轉117、118縣道至新埔→循中正路至新埔市區。 ●搭車:新竹客運→新竹火車站前搭往新埔、關西、中壢,於新埔站下車。 古蹟文化
新埔‧陳氏宗祠 新埔陳氏宗祠為新埔地區最具代表性之祠堂建築,其規模為二堂二橫帶枕頭槓,面寬五開間,前堂中央三間為步口廊,中央天井兩側為三開間之橫屋,正堂後方為一枕頭槓屋,形成類似三堂二橫之格局,枕頭槓部分呈ㄇ字形單邊敞開式的通廊,為少見的格局。 陳氏宗祠建築極具特色,前天井為石板鋪地,庭內樹木與宗祠建築相得益彰,前堂中央三開間為步口廊,左右兩間牆面為精緻的錢形磚組砌,水車堵上有作工細膩的泥塑裝飾,在歲月的流轉下更顯古趣。步口廊兩廁牆面有精彩的磚雕,為竹縣少見的裝飾,入門後為開敞的前堂,堂上木構架還保有百年來的韻味,十分難得。左右兩廊部分為廂房形式,亦為祭祀空間之一。正堂為祭祀陳氏祖先之空間,其建築空間高聳,具有嚴肅的氣氛,敞廳形式的空間與擺設,更顯官家之氣派。正堂之後方還有一個小天井,以開敞的廊連接,形成枕頭槓的形式,為準備祭祀用品及儲藏之空間。 整體而言,陳氏宗祠在格局上極具客家建築之代表性,同時不論木雕、石雕、彩繪等建築工藝均極具特色與價值,特別是陳家後代維護得當,保留了百年的建築藝術與建築風格,相當難得。 新竹縣新埔鎮中正路510號 121.07641°E 24.8281°N 886-3-5881311 未提供 ●開車: 1.北二高關西交流道下→循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方向→於中正路即可抵達。 2.北二高竹林交流道下→循120、115縣道至新埔→右轉118縣道續行→於中正路即可抵達。 3.中山高竹北交流道下→循120縣道左轉117縣道→右轉接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於中正路即可抵達。 ●搭車:新竹客運→於新竹火車站搭往新埔班車於新埔站下車→沿中正路步行約10分鐘即可到達。 古蹟文化
百年歷史‧新埔民俗手藝紙糊店 目前新埔中正路上僅剩已有百餘年歷史傳五代的「新埔民俗手藝店」仍堅守著紙糊工藝,劉家父子長年接受訂單,製作燈籠及各種婚喪喜慶所需的裝置物,非常精緻,所以仍有許多廟會、節慶的老主顧,而店裡出品的各種面具、人偶、獅頭,維妙維肖。   紙糊在新埔是一項十分獨特的民間技藝,需要有雕塑、繪畫、服飾、色彩等綜合性美學訓練。這個行業在過去都屬家傳,所以現在的紙糊達人都是從小耳濡目染。成立於民國前12年的「新埔民俗手藝店」,過去主要以廟會活動、醮壇塔建及糊紙、燈籠、大型花燈、戶外燈飾布置、面具創作等為主。近年來,則投入了文化藝術創作的設計,參與各地藝術節的大型戶外裝置藝術、造型舞台設計、戶外景觀藝術規畫工程,並經營民俗創作藝術品的產品開發設計、慶典專用面具、工藝品開發及批發,讓台灣的紙糊技藝得以創新並傳承。 新竹縣新埔鎮中正路640號 121.073997°E 24.827959°N 886-3-5883307 每日08:00-20:00、參觀需先行預約 ●開車 1.北二高竹林交流道下→循120、115縣道至新埔→右轉118縣道續行→於中正路續行。 2.中山高竹北交流道下→循120縣道左轉117縣道→右轉接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 古蹟文化
新埔動態文物館 因為一份收藏的熱情,館主劉邦賢利用老家閒置的古厝加以整建,打造出堪稱全台最完整的私人台灣文物收藏館。 劉邦賢自稱是個神經病,整整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上山下海蒐集全台各行各業幾近失傳所使用的機具上萬件;只是這個「神經病」收藏驚人,在一整條台灣老街建置了棉被店、打鐵店、帽店、診療所、菜市場、派出所、小吃店、雜貨店、裁縫店,連妓女戶都有,幽微燈光下,一張張泛黃掛著花名的美女照片懸在門樑上,裡頭的粉紅色床板亮晃晃地引人遐思。往外頭走去,有潺潺小溪畔放置著洗衣板、水桶、皂盒(裡面還有肥皂!),三合院的稻埕停著好幾部三輪車,留聲機悠悠唱著「雨夜花」、「南都夜曲」……能將五、六○年代台灣街頭的如此完整重現,除了止不住的驚奇,還令人震撼不已。 因為地目變更還沒通過,無法正式對外開放一直是劉邦賢心中的痛。為什麼叫做「動態文物館」?老闆說,這表示館內的文物都是可以觸摸甚至操控的,較之高高掛在玻璃窗只能遠觀的文物,這樣的展示方式雖然冒險,卻是最生動而感人的。如果對台灣文物有興趣,一定要來此地「朝聖」一番,體驗台灣文化之美,重新回味童年生活的記憶與感動。 新竹縣新埔鎮四座里12鄰田新路1號 121.085942°E 24.825398°N 886-3-5881512 參觀需事先預約 ●開車 1.北二高關西交流道下→循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方向→過霄裡橋→左側田新路口即可抵達。 2.北二高竹林交流道下→循120、115縣道至新埔→右轉118縣道續行→過霄裡橋→左側田新路口即可抵達。 3.中山高竹北交流道下→循120縣道左轉117縣道→右轉接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過霄裡橋→右側田新路口即可抵達。 古蹟文化
縣定古蹟‧張氏家廟 張家祠為一堂二橫屋規模之建築物,前有一禾埕,並與內牆區隔內外,內禾埕為石板鋪面。祠堂正身面寬五間,為祭祀樟張祖先之空間,步口廊寬敞,上為捲棚式屋頂,正門懸掛「張氏家廟」扁額,堂內吊掛「木本水源」等匾額及祖先畫像;張家祠正身、落廒及左右橫屋屋棟均為翹鵝式,線條優美頗具特色。建築本體牆身為斗子砌,並有水車堵裝飾,整體而言,建築上頗多剪粘、泥朔、彩繪、木雕、石雕等裝飾,均具匠藝。 張氏家廟原有雙堂二層樓建築已不復存在,今日所見的張家祠為一堂二橫屋規模,前有寬闊的禾埕,天井與禾埕間有斗子砌圍牆分隔內外,天井為石板鋪面,與祠堂相互輝映。 新竹縣新埔鎮和平街347巷22號 121.07116°E 24.82712°N 886-3-5881311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西河堂‧林氏家廟 林氏家廟位於新埔後街的巷弄內,由於位處隱密,較少為外人所知。林氏家廟是新埔街上較晚興建的宗祠之一,其主要原因是林家在新埔鎮上曾有公廳,因此不像其他姓氏一般於清代末期便興建祠堂。 林氏家廟之興建,主要由居住於照門的林家子孫林孔昭發起,當時林孔昭擔任大茅埔區長要職,發起共同捐資興建宗祠,並遠至其他各地募捐,因此,林氏家廟之資金來源尚包含板橋及台中霧峰林家,是本祠堂興建最特殊之處。 林氏家廟堂屋建築特別高聳,面寬五間,正廳為三關六扇門,步口簷廊寬闊深遠,每間均開門由簷廊出入,形勢壯闊。林氏家廟整體外牆為斗子砌築造,極為精美;屋身高聳壯闊,燕尾弧度優美,為竹縣宗祠之佳作。 新竹縣新埔鎮新埔里5鄰成功街136巷16號 121.0761°E 24.82901°N 886-3-5881311 未提供 ●開車:竹北交流道下→118縣道→117縣道,過義民廟約1公里可抵。 ●搭車:新竹客運→新竹火車站搭往新埔經枋寮,在義民廟站下車。 古蹟文化
縣定古蹟‧范氏家廟 歷史沿革: 范氏家廟俗稱范家祠,位於新埔成功街的巷弄內,由於位處隱密,較少為外人所知。范氏家廟建於清咸豐八年(1858),由范日旺、范月福、范雲開等人募資籌建,並於咸豐十年(1860)竣工,是新埔街最早建立之宗祠。 新埔范姓宗族之先祖為范法澄,原籍嘉應州,明初遷移至惠州府陸豐縣落地生根,傳至十一世祖昌睦、昌貴兩兄弟於1703年渡海來台,輾轉至墾首衛阿貴下充當佃戶,並在略有積蓄後返鄉娶妻,後昌睦再度來台,於新埔街立足發展,是為新埔范氏家族之來台祖。昌睦公育有五子,其中大房與五房留在台灣,大房紹權至關西發展,五房紹騰則在新埔發展,後代子孫成為新埔開發之主力。 范氏家廟主祀范仲淹以下范家祖先牌位,目前則由祭祀公業范昆義派下子孫管理,每年舉行春秋二祭。家廟環境清幽,背山面田,可惜日後周圍逐漸加建,而成為被包圍的狀態。 家廟創建年代久遠,保留當時建築特色,也見證范氏宗族在新竹之發展,鑑於范氏家廟之歷史與建築價值,於民國九十五年八月經新竹縣政府公告為新竹縣縣定古蹟。 建築特色: 新埔范氏家廟位於新埔後街,屋後為丘陵地,前為新埔街、鳳山溪河階稻田及鳳山溪,遠處即為犁頭山脈,遠望山巒起伏,整體環境十分幽靜,符合風水擇址之「負陰抱陽」、「前敞後實」觀念,前有明堂,有鳳山溪環繞,遠有朝案,形勢極佳。 范氏家廟為新埔最早建立之祠堂,建築為一條龍型式,面寬共五開間,中央三間退縮為步口廊,步口廊寬敞,從天井空間進入步口,有五階高差,階梯寬達三間,也讓整個建築體顯得高聳莊嚴。中央三間有步口廊,形式簡單,具古樸風格,中央即為祖堂大門,大門採三關六扇門作法,上方懸掛「范氏家廟」匾額一方,以彰顯本家廟身份。 正堂為祭祀祖先之空間,單開間大小,木結構為硬山擱檁式,左右牆面為泥磚砌築,中央有棟對「理徹山河文耀四海宗留厚德」、「學通漢斗正揚三台裔振家聲」,以表彰祖先范仲淹在宋代理學上的成就,希望後代子孫發楊光大。 正堂以木隔屏區分為正堂及神龕室兩個空間,隔屏中央飾以花罩,並留設神龕,以強化神龕部位之重要性,祖牌則依序擺放在神龕上,整體感覺十分莊重。神龕下方則奉祀土地龍神,是客家建築特色之一。 正堂次間早期為子孫居住空間,後來則當做儲物空間使用,目前仍堆放許多早期遺留物品或傢俱等。兩個空間上方皆有棚頂(閣樓)以增加置物空間,並強化牆體結構。 新竹縣新埔鎮成功街116-7號 121.07663°E 24.82908°N 886-3-5881311 未提供 范氏家廟- ●開車:竹北交流道下→118縣道→新埔鎮。 ●搭車:新竹客運→新竹火車站搭往新埔、關西,在新埔站下車。 古蹟文化
新埔國小校長宿舍 建物目前為新埔鎮唯一的日式宿舍,從老照片上得知,新埔鎮中正路未開闢前,日式宿舎己興建完成,依據新埔國小百週年校慶專刊之記載,日式之校長宿舎興建於民國前10年,為日據時期興建的木構加RC造之房舎,屋齢己逾百年,原為供歷任校長宿舍之用,目前經修復成立"新埔客家宗祠文化導覽館" 新竹縣新埔鎮四座里中正路366號 121.07924°E 24.82807°N 未提供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西河堂公廳 西河堂公廳為「祭祀公業林六合」派下公廳,格局屬「一堂六橫」的大型三合院,在清代這裡是合法販賣鴉片煙的地方,所以本地人多稱之為「菸店」。 西河堂公廳是一座具有濃厚客家風格的建築,不論是水車堵上的泥塑、正廳牆上的書畫、彩繪,都透露著濃厚的警世或教育意義。此外,正廳神桌下的「龍神香位」、院牆上的「天公爐」,也都是客家建築特有的習俗。另外,西河堂正廳屋脊上有一組罕見的泥塑「吉星閣」,象徵著居住在這裡的子孫永遠。 「吉星高照」,這是全省古厝很少看到的。不過很可惜的是西河堂公廳不久即將拆除改建,這些深具特色的裝飾物恐怕也將隨之消失。 新竹縣新埔鎮下枋寮4號 121.043199°E 24.840579°N 未提供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炭窯 炭窯是許多先民們為了生活的一項重要經濟,對於旱坑里民來說也不例外。代表過去的經濟和勤勉奮鬥的身影,將客家文化堅強的精神完整呈現。對於許多旱坑里民而言,炭窯不僅是旱坑早年生計來源,更是里民生命的一部分。沿著炭窯煙囪裊裊攀升的青煙,混雜獨特的木醋液味道,隨著風吹恣意瀰滿整個旱坑里。 旱坑里原有炭窯7處,其中5處毀損現只剩2處。碳窯初始建造時間已不可考,僅確定已有六十餘年左右。對於炭窯,外人看來好似詩詞文章般浪漫,但是對於先民來說,這文化背後盡顯當時為求生活的無奈與艱辛,其中的真意非我們外人所能詳盡體會的。 新竹縣新埔鎮旱坑里周邊 121.07766°E 24.83846°N 未提供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興盛鐵店 新埔鎮打鐵業最興盛時期共有9間鐵店,興盛鐵店由林煥梅、陳隆兄弟所經營,雙人打鐵由林煥梅拿小錘、陳隆拿大錘,是目前少數生存至今的,堅持用風箱、燒炭、完全手工錘打。 新竹縣新埔鎮田新里文德路三段212號 121.0778158°E 24.8255483°N 886-3-5885037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新埔文昌祠 新埔文昌祠建於道光年間,是新竹縣三所文昌廟之一,光緒年間因老舊而重建,重建之祠,書房兼廟堂,更為新埔甚早即有文明氣質之代表建築。民國初年因文昌祠突然失火而付之一炬,於是再於民國八十四年,積極重建。 文昌主祭文昌帝君、文魁帝君、朱衣神君、文衡聖帝與孚佑帝君五大帝,屬道教之多神主義。 新竹縣新埔鎮新埔里成功街202巷7號 121.0757025°E 24.8286662°N 886-3-5886578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粄條姊 粄條姊有各種口味的料理板條,吃了還想吃,尤其是炒板條有好多種最特別的是只賣粄條餐唷,店內也奘飾的很有古早味,會讓人一去還想再去唷! 新竹縣新埔鎮中正路280號 121.0780856°E 24.8277245°N 886-3-5889399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元和宮 元和宮位於關西坪林國小西側,已有百餘年歷史,宮內奉祀主神為三官大帝,配祀神尊為關聖帝君、神農大帝、文昌帝君、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註生娘娘。是坪林地區信眾之精神依歸,常為百姓帶來風調雨順的日子。廟前有一棵百年老榕樹,與廟與相互映下顯的更獨具意義。 新竹縣關西鎮上林里14鄰49號 121.139233°E 24.801792°N 886-937-134179 未提供 國道三號北二高關西交流道→接118號縣道往關西方向→正義路→接竹16線道→元和宮 古蹟文化
金錦山義民廟 宏觀廟宇,燕尾瓢稜,高聳雲天,雕梁畫棟,美侖美奐,煥然一新。後座,龍脈聳然,森林茂密,蒼翠欲滴。前瞻,羅浮公路、壽桃山,背山面水,風景清幽雅緻,茶花馥郁清香,四季溫暖如春,眾神從茲,威靈益顯,爐香鼎熾。一樓主祀義民爺,左協祀註生娘娘,右協祀城隍爺。貳樓主祀觀音娘,左協祀關聖帝君,右協祀神農大地。此乃新竹縣唯義民爺分廟。 新竹縣關西鎮 金山里12鄰127號 121.224128°E 24.767778°N 886-3-5478256 未提供 國道3號關西交流道往關西方向循118縣道32.5K處即達。 古蹟文化
藥師佛禪寺 寺內供奉南無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由日光普照菩薩及月光普照菩薩脅侍兩側,並有三寶佛、四大天王護法及六十本命菩薩,歡迎蒞臨拜佛參訪、點燈、求籤。 新竹縣關西鎮東山里11鄰四寮4-1號 121.190697°E 24.790338°N 886-3-5171626 未提供 國道3號在關西交流道(79K)下→接118線正義路左轉往關西→到中山路左轉直走接中山東路→經過東安古橋、迎風館、關西高中直走→到叉路口順著東山農園指標左轉,沿著路標即達 古蹟文化
台灣紅茶文物館 1920年代,世界紅茶風行與紅茶市場崛起,台灣總督府以新竹州為主要輔導區發展台灣紅茶;關西由於氣候與地形優良,製茶業蓬勃發展,具規模之茶廠就有廿多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關西羅家。羅家於1928年成立第一家茶廠「馬武督茶業組合」,1933年於赤柯山上成立「赤柯山茶業組合」,擁有二百多甲茶園,為當時羅家最具規模之茶廠。關西紅茶素以品質優良、物美價廉聞名全台,1935年台灣博覽會上更被台灣新聞社膺選為「全島名物名產人氣投票」最高優勝之農產品。   早期關西地區並無紅茶之精製廠及外銷通路,所生產之紅茶必須賣給台北茶行,或依賴洋行或日本商社外銷。有鑑於此,羅家的大家長羅碧玉號召宗親,並結合地方人士共同組成「台灣紅茶株式會社」,整合關西地區所產之茶葉,直接外銷海外市場,除了在關西設有大型精製茶廠外,在台北亦設有貿易事務所和簡易精製包裝廠,日治時代旗下合作茶廠超過十六家,全盛時期每年直接外銷歐美日之茶葉達百萬磅,經營規模之完整,在當時台灣茶業中極具代表性。   60年代,當紅茶外銷市場逐漸式微時,台灣紅茶公司率先引進日本煎茶機器和技術,創造台灣煎茶銷日風潮,在製茶業界共同努力下,1973年創造外銷日本煎茶一萬二千公噸的歷史紀錄。   目前,台灣紅茶公司除了傳統紅茶和烏龍茶等茶種外,仍不遺餘力開發新式碎形綠茶和綠茶粉產品,拓展台灣茶葉之新市場和新商機;為了自我提升與自我要求,2007年台灣紅茶公司通過ISO22000的品質認證,提供消費者最好的產品與服務。 新竹縣關西鎮中山路73號 121.17572°E 24.7913°N 886-3-5872018 09:00~17:00 ●開車:北二高關西交流道下→ 118線往關西市區→ 關西天主堂→ 見中山路右轉,紅茶公司在左側。 古蹟文化
罕見五拱橋‧東安橋 橫跨牛欄河上的東安橋為五孔石砌拱橋,造型兼具結構與美學,古名為「彩鳳橋」,興建於1933年(昭和8),為聯絡關西街區與東安里之要道。東安橋原本只是一座木造便橋,每當山洪爆發時便被沖毀,交通也隨之中斷。地方人士因而倡議建橋,由當地仕紳聘請日本技師設計,再雇工至錦山地區採集紋理細緻的石塊,以人力搬運至現場,交由當地知名的石匠李鎮帶隊砌築歷經數十年使用仍完好,顯見其工程技術與品質之高超。是為關西地區交通建設之歷史見證物,亦為本縣橋樑設施之代表。尤其該橋位於牛欄河親水空間,更添觀光旅遊之價值。 新竹縣關西鎮東安里中山東路 121.17981°E 24.79085°N 未提供 未提供 ●開車: 北二高關西交流道下→118縣道往關西方向→關西正義路→左轉中山路→中山東路→東安古橋。 古蹟文化
泰式建築‧潮音禪寺 潮音禪寺位處新竹縣關西鎮,距今有百年歷史,在鳳山溪與牛欄河兩流域交會,群山環抱,山明水秀,地靈人傑,是個修習佛法的好地方。經由歷代祖師蓽路藍縷,一步一腳印精心規劃,才有今日完善規模。時有諸山長老,高僧大德前來參訪,將成成為佛教藝術的重鎮。由於第六任方丈真頓長老,泰國法務繁忙,無法兩邊兼顧,在殊勝因緣下,悟禪法師於2007年12月16日接任第七任方丈。法師陞座後即盡心為寺規劃更好格局,購置土地,鋪設道路建造彼岸橋,以方便十方信眾通行之要津。並在河堤邊設計休閒步道,與上游的親水公園相連,構成風景宜人的景點,發展關西觀光資源,促進學佛風氣。 新竹縣關西鎮中豐路一段80巷10號 121.1784057°E 24.7866197°N 886-3-5872267 未提供 ●開車:北二高關西交流道→接118號線道往關西方向→中豐路→過牛欄河上的關西橋之後,留意右手邊有潮音禪寺之指標→右轉進入即達潮音禪寺。 古蹟文化
縣定古蹟‧太和宮 關西地區在漢人入墾之前,屬於原住民居棲之處。目前關西街區的墾拓約始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由泉州人陳智仁所組成的「連際盛」墾號,當時關西地區稱為「美里庄」。後來連際盛墾號因遭泰雅族人襲擊,而於嘉慶年間放棄該地的墾拓工作,並由衛阿貴承接。衛阿貴承接當地的墾拓工作後,於嘉慶年間成立公館作為課租收穀之地,並將此地改稱為「新興庄」。嘉慶二十五年(1820)衛阿貴的五個兒子合組「衛壽宗」公號,接替衛阿貴的墾戶地位,並於道光三年(1823)將「新興庄」改為「鹹菜甕」,後人雅其名為「咸彩鳳」或「鹹菜硼」,最後轉為使用「咸菜硼」之名。關西太和宮,又稱為三界廟,主祀三官大帝,約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由當時的墾主衛阿貴所創建,原址位於復興庄。清同治年間由黃台三、黃台貴等人發起修建,位置遷移至今關西分駐所一帶,日治初期被佔為竹北二堡辦務署,後遭日人焚毀。明治三十三年(1900)羅碧玉、陳春隆等人發起新建完竣,並擇遷至現址前方,而改稱太和宮。昭和四年(1929),羅碧玉、黃德洋等人再發起遷建至今址,於昭和六年正式完工。民國五十八年廟宇進行修繕,而成為今日所見之廟貌。 新竹縣關西鎮大同路30號 121.177°E 24.7909°N 886-3-5873180 未提供 ●搭車:於新竹車站搭關西方向之新竹客運至關西站下車步行約三分鐘即可到達。 本廟位於舊市區,停車不易,請儘量搭乘其他交通工具。 古蹟文化
醒目地標‧關西天主堂 關西天主堂為關西地區最具風味之歷史建築之一,是伴隨關西人成長的共同印記。天主堂的外觀採哥德式的尖塔建築,灰白相間的洗石子牆搭配屋頂尖塔與間拱型彩繪玻璃窗,突顯出西班牙建築獨有的特殊風韻,而教堂內部粉雕細琢、栩栩如生的聖母、耶穌像,在兩旁彩色玻璃窗的映襯下,更顯寧靜安詳,是進入關西鎮醒目的地標! 新竹縣關西鎮正義路126號 121.176278°E 24.794351°N 886-3-5872104 如欲前往可先電洽詢問 ●開車:北二高關西交流道→接118號線道往關西方向行駛約一公里→關西天主堂。 ●公車 於新竹火車站前搭開往關西的新竹客運,於關西站下車,再步行前往關西天主堂 古蹟文化
關西‧范家古厝 客家人群聚的關西鎮上,有多處保存完整的客家老宅和祠堂,位於坪林的范家古厝最具代表性、保存也最完整的一座。 這座范家古厝為范仲淹後裔所有;燕尾式的正廳,加上左側四道護龍及右側三道護龍及寬敞前庭,整座古厝規模宏偉,遠遠即可望見其古樸身影;古厝的細部如牆上雕飾及簷邊門角,都依然如昔,雄偉中又透出雅緻。 范家古厝是屬關西鎮歷史悠久且保存完整的古厝,氣勢宏偉、視野良好,佔地超過一甲,為早年開墾關西、新埔等地相當重要的范氏家族來台第三代范汝舟先生所建。 四周綠油油的稻田襯托出關西歷史的氣息,它的左邊有四護龍,右方有三護龍,雕飾相當精緻,無論從牆上、門窗、簷角或柱石都可感受到當時的榮華,自落成後歷經2次整修,其中大門、屋瓦還是170餘年前由中國運來的,保存仍是完善。正廳稱為「餘慶室」,為范汝舟先生在關西坪林開墾時,順營提煉樟腦油致富後積極行善,於是,時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意。 新竹縣關西鎮上林里坪林49號 121.135419°E 24.803448°N 886-3-5873180 未提供 ●開車:關西交流道→接118縣道往新埔方向→行至石岡子→左轉入鄉道,循指標可抵。 ●搭車:新竹客運→新竹火車站前或中壢搭兩地對開之班次,於石岡子站下車。 古蹟文化
羅家祠堂 羅氏家廟位於鄭氏家廟右方巷內,是典型的客家建築。羅姓是關西大家族,據說因位於關西台地的正脊上(風水上的龍脊)可使子孫得到祖先的庇佑,讓人感到一些神秘的色彩。 羅家祠的興建約與太和宮同期,延聘了當時的名匠徐清及合作匠師,共同打造了這座華麗的祠堂,其格局為三合院形式,建築的比例格局皆極講究,在正廳牆身水車堵內的交趾陶更是建築工藝的傑作。 新竹縣關西鎮北斗里4鄰北門口2號 121.178836°E 24.793645°N 886-3-6580651#607 未提供 ●開車:關西交流道→接118縣道至關西鎮,關西車站可抵。 古蹟文化
縣定古蹟‧鄭氏祠堂 歷史沿革 關西位於新竹市的東北,為鳳山溪上游重要的城鎮。在清初漢人入墾之前,此地屬於平埔族竹塹社居棲之處。漢人約在嘉慶、道光年間,大體上是從新竹平原循鳳山溪而上進行拓墾,關西是出入內山要津,乃設隘守護。關西市街包括老街與新街,老街始建於嘉慶17年(1812),新街即咸菜硼,創設於道光2年(1822)。關西鄭氏一族係從廣東饒平來臺墾殖,最初是六世祖鄭清雅在弱冠之年來臺,卜居臺北鶯歌尖山下橋頭一帶.至九世祖鄭成珋於乾隆末年遷往蘭陽頭城,經營打金店舖,並開墾二結、三結及四結,頗有積蓄。後恐牽連閩粵械鬥,又於道光14年(1834)遷到淡水廳竹北二堡咸菜甕,今關西北門口附近從事墾殖。除了購買田屋外,也大約在此時建立了鄭氏滎陽祠堂。傳說創建之初,勘輿師建議採「丑山兼艮」,即略偏北的風水坐向,主財運亨通。但家族決議改採「艮山兼丑」,即坐東北朝西南的坐向,主文運,可見鄭氏家族重視科舉,培育子弟之用心。鄭氏祠堂與羅氏家廟都位於北門口附近,地勢較高,早年可以俯瞰關西市街,並遙望河谷及對面遠山,收負陰抱陽之利,充份反映古時風水觀念。鄭氏祠堂是典型的三合院,即客家所謂的「正屋帶左右橫屋」。祠堂背後有一土丘,即客家建築的「化胎」,中央有一株荔枝樹,枝幹茂盛。祠堂後面可見到以卵石壘成像圈背扶手的擋土牆,也是客家地區常用的手法。古時的祠堂或家廟除了祭祖功能外,事實上與寺廟略同,兼具教育,文化及公共活動之多元機能。為學童的啟蒙教育,祠堂可兼作私墊﹔地方族人喜慶及年節慶典,可充作場所活動﹔族人排解權益糾紛亦在祠堂舉行。有些大的祠堂還附建戲亭,定時邀請戲班演出酬神敬祖,宗族共聚一堂,彌足溫馨親切。關西鄭氏祠堂是清道光中葉所創建,當咸菜硼開拓正盛之時,是臺灣客家祠堂的重要典型。透過這座祠堂,令我們了解臺灣移民歷史,對當年披荊斬棘之辛苦倍加欽佩。 建築特色 在建築形式上,正身大門入口處採塔壽(凹壽面),門上題「滎陽世第」堂號,兩側有「祇父恭兄即是祖宗肖子、光前啟後便成天地完人」對聯。正廳供奉祖先牌位,神龕上懸掛「帶草衍派」匾額,正廳兩側牆面開有西式洗石子拱門,神龕台座亦以洗石子處理,為昭和二十三年( 1948 )修繕時所加,反映當時的營建技術,神龕下方設有土地龍神香位,為客家建築特色之一。 祠堂正立面材料使用主要為紅磚與石材,牆基皆以石砌成,塔壽柱之琴腳(櫃檯腳)是唯一加雕刻的部份,牆面以紅磚平磚順砌;內部隔間及背面部份牆體則為泥磚造,卵石基腳,外牆以穿瓦衫保護,以防止雨水侵蝕牆身。 鄭氏祠堂於興建時紅磚均特別過油處理,故磚色特別紅,是一大特色。祠堂前方的天井以卵石鋪地,建築整體樸實無華,並未有過多的裝飾,而是以合宜的比例,高聳的翹鵝來塑造莊重的建築氣氛,充分表現出客家建築的特色。 新竹縣關西鎮北斗里6鄰明德路56號 121.17776°E 24.79318°N 886-3-5562690 預約開放 ●開車:關西交流道→接118縣道至關西鎮,關西車站可抵。 古蹟文化
文史集中營‧金廣成文物館 金廣成文物館坐落於竹28線3.2K旁,原仁和國小舊址,位處早期地方開發樟樹資源的第四寮區域;交通動線可自北二高關西交流道下轉118線往關西市區,於中山路或中山東路十字路口,左轉達關西高中前十字路口,直行前往竹28線,或由台三線於關西高中轉入竹28線道可達或於龍潭鄉台三乙線龍源往石門水庫方向,經往金龍園或崑崙藥用植物園區方向亦可抵達。 「金廣成文化館」地點坐落於竹28線3.2K旁,位處早期地方開發樟樹資源的第四寮區域,是利用本鎮東山社區四寮段已裁撤之仁和國小舊址整建而成,92年度由關西鎮公所將該館提報文建會「地方文化館計畫」,藉由文建會的挹注,發揚地方文化特色及保護當地自然生態資源,以期達到發展地方文化之目的。目前以辦理藝文展示及小型藝文活動為主。 新竹縣關西鎮東山里11鄰14號 121.1996708°E 24.7872914°N 886-3-5171717 每週三~周日開放,採預約導覽;每週一、二休館 ●開車:北二高關西交流道下→ 118線往關西市區→ 關西高中→ 前十字路口,直行前往28線,於竹28線3.2K旁,原仁和國小舊址。 古蹟文化
老房演繹日式風情-關西樹德醫院 沿著中興路走到底轉到中山路,不過咫尺之隔,「老街」的門牌就在側邊出現!看著關西新舊交錯的 建築物,像是一個遺忘時間的街道,只是置身其中的 人一點也不覺得它老。 當看到樹德診所這棟具有歷史風格的建築物時, 就知道離老街不遠了。診所座落於中山路上,在1936 年由建築師宋進松氏設計,迄今已歷經76年歲月,屬 於日洋混合式二層建築,是關西地區第一棟鋼筋水泥 建築,也是關西鎮早期的地標。整體牆壁為乳黃色洗 石子壁面,做工相當精細,屋頂為灰色日本瓦造,正 面有八角窗與圓柱,簡潔俐落的建築風格也反映時代 的縮影。樹德診所歷經日治與國民政府時代,可說是 見證台灣的醫療史,當時為關西鎮唯一的住院醫院。 新竹縣關西鎮中山路42號 121.17717°E 24.79149°N 886-3-5877866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文化資產憶往昔-關西分駐所 建於日治時代大正9年(西元1920年)的關西分 駐所,目前依然是警察辦公處所,雖然不開放參觀, 依然是必遊的景點。原址位於關西太和宮,於太和宮焚毀後於現址重建。其前身為日據時代前期的「保甲書記事務所」,專門處理地方上戶籍相關業務,後因遭遇火災,才由警察單位接手為「警察衙」。此建築 物的建築風格相當特別:入口大門處做一三角山牆,並有多層線腳設計,門柱上有西洋幾何圖案之柱飾,是當時相當流行的「興亞樣式」建築風格。座落於新 街的關西分駐所,日軍曾在周邊與抗日義軍有激烈衝突,這也讓人想像起當時短兵相接的緊張景象,讀到歷史的多重面貌。 新竹縣關西鎮中正路92號 121.1766028°E 24.7898763°N 未提供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關西分駐所長宿舍 在太和殿後方是關西分駐所的所長宿舍,小巷 口掛著文人巷的標誌,走進便可看見昔日分駐所的宿舍,宿舍上方搭設鐵皮保護,由此可見分駐所的歷史痕跡。 宿舍旁有一庭園造景,相當美麗。所長宿舍為日式木造建築物,依據不同的家庭狀況,給與不同平 面尺度的宿舍空間,得以看出早期警察人員的生活樣貌。 新竹縣關西鎮大同路23號 121.087576°E 24.7379974°N 未提供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石爺亭 石爺亭位於關西鎮,供奉的是兩顆石頭,至今已有百餘年之久,兩石一大一小,關西鎮的居民稱之為石爺、石婆,並視其為地方平安的保護神。當地的民眾有許多人認其為認石爺做「乾爹」,以祈求平安長大。 每年到了農曆4月8日是石爺生日,義子們就會回到石爺亭祭拜,石爺亭旁有一副對聯,內容寫著不需要大肆供奉,誠心即可,也成為此處的特色。 新竹縣關西鎮南雄里 121.17781°E 24.789554°N 886-3-5873180(關西鎮公所) 未提供 【自行開車】 北二高關西交流道→接118號縣道往關西方向→關西正義路→左轉大同路→右轉中正路→石爺亭 古蹟文化
關西南陽堂鄧屋 家族來自廣東饒平,12世祖鄧仕全於1730年來台,初居台北新莊。後來1792年14世鄧伯朋、鄧立貢兄弟二人向番王衛阿貴承墾此關西大旱坑土地,至今已傳承九代人口。當時因台北新莊閩克械鬥激烈,14世與15世父子便一同南遷,開墾當時的番界新竹關西大旱坑,以種茶務農為主,並經營茶寮,以中型地主姿態開挳此區。 廣東苜藥粉發明人鄧家造,1876年於此三合院出生,因家學淵源,家中有許多漢藥書籍而從事漢醫工作,後於新竹開業並發明廣東苜藥粉,後因故被毒身亡。 新竹縣關西鎮東平里6鄰大旱坑24號 121.11418°E 24.82618°N 未提供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杜家祠堂旗桿石 位於南山里2鄰竹16線的杜家祠堂門口兩側立有旗桿石,刻有「旨奉恩授國學生杜印崑崗」,於清嘉慶皇帝戊寅仲秋月立,係科舉制度時期為表彰宗族子弟考取功名,以示榮獲功名,光宗耀祖的旗桿石,石上雕花圖形裝飾精美;祠堂下方灌溉水池旁可見一座百年土地公(伯公)廟,由整顆石頭雕建而成,是關西開庄伯公之一。 新竹縣關西鎮南山里2鄰竹16線 121.1567203°E 24.794524°N 未提供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代勸堂 代勸堂位於芎林鄉新鳳村燥坑19號,又名為聖帝廟。其興建於西元1892年,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代勸堂乃昔時地方仕紳楊福來、鍾逢源等,感於飛鳳山上,氣勢磅礡,環境幽美,特別是山腰處,宛如福地洞天之仙境,故倡議建廟。代勸堂主祀關聖帝君、孚佑帝君與司命真君等神。因以其代天勸化,降福濟世,故而名之為「代勸堂」。 新竹縣芎林鄉新鳳村燥坑19號 121.108226°E 24.764446°N 886-3-5921729 未提供 北二高竹林交流道下→接120號線道往橫山、竹東方向→注意左方有飛鳳山之指標→循飛鳳山指標左轉上山→代勸堂 古蹟文化
五和宮 興建於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主祀天上聖母,至今已有兩百餘年的歷史!五和宮現址於芎林鄉五龍村富林路一段138巷23弄19號,因為是鹿寮坑、山豬湖、大肚、橫山與沙坑等五大庄的唯一守護神,故因而名之為「五和宮」。 日治時代,五和宮曾因年久失修,復為日人所迫,一度遷至民宅供奉,及至民國三十六年,地方仕紳邱阿良等領導改建,並重新恭迎聖駕回宮。七十八年,地方信士,復感於改建之後又歷四十餘寒暑,乃決議拆除重建,並公推賴遠章為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同年十一月,新廟落成,雕龍畫棟,富麗堂皇,為五龍地區最宏偉之廟宇。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為天上聖母媽祖聖誕千秋,是五和宮最隆重的祭祀與酬神節日,因此鹿寮坑、山豬湖、大肚、橫山與沙坑等五大庄居民都會前來舉行盛大的慶典。 新竹縣芎林鄉 五龍村富林路一段138巷23弄19號 121.113321°E 24.738296°N 886-3-5931730 未提供 北二高竹林交流道下→接120號線道往橫山、竹東方向→五和宮 古蹟文化
文林閣 文林閣主祀三恩主及文昌帝君,是座歷史相當悠久的廟宇,也因此信徒眾多,香火鼎盛,不僅是芎林地區遠近馳名的廟宇之一,也是早期重要的學堂。 文林閣於清朝同治年間,由舉人鄧兆熊所創設,當時為地方作育英才的學堂。至光緒年間,改創設「文林社」,成為頭前溪流域文士以文會友的場所,之後才將學堂改為神廟,名曰「文林閣」,亦稱文祠。至民國二十一年(西元1932年)改建,將原本土牆廟宇改為紅磚琉璃瓦的建築。現今之廟貌乃民國八十年(西元1991年)左右所重建而成的。 每年九月二十八日為孔子誕辰,是芎林文林閣最隆重的祭祀之日,廟方會舉行盛大的活動慶祝,各地前來參拜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鼎盛。 新竹縣芎林鄉文林村文山街238號 121.082973°E 24.7731331°N 886-3-5924871 未提供 ●開車:北二高竹林交流道下→120縣道→循指標可抵。 ●搭車:新竹客運→新竹火車站搭往芎林,在郵局前站下車。 古蹟文化
芎林呈甘橋及捐題碑 呈甘石橋的歷史可以追朔到1818年(嘉慶23)間由林先坤及徐熙振所建造的木橋,經多次改建。到1924年由當時地方熱心人士呈星公與甘照財的捐獻下改建成今日石橋風貌。 石橋不但有歷史,構造亦具特色,足以代表時代工藝,原來的橋欄杆也很有美感,完成後還立了一個紀念碑,名為「興建呈甘橋捐題碑」,可說是新竹縣現存最漂亮的石碑之一。另外還有一個石碑放在文林閣,叫做「積德碑」,十分有紀念性。由此可知這橋與芎林的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新竹縣芎林鄉文林村文昌路4號旁 121.08185°E 24.7733°N 未提供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芎林鹿寮坑鍾家伙房 鍾屋昔日擁有面積廣大的茶園,聘僱許多長工協助種茶、採茶。為解決眾多人的住宿問題,依山勢而興建此座規模龐大且右側廂房高達二層樓的三合院建築,此屋興建於民國初年,迄今約有98餘年的歷史,民國四十年間右側廂房曾整修過,其餘大部分仍保留原貌。 新竹縣芎林鄉華龍村2鄰214號 120.823°E 24.45°N 886-3-5510201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溪源洞老仙爺廟 民國前五年,北埔望族姜滿堂先生及當地文學家劉建賢先生,策畫集資,就地鑿洞,命名「溪源洞」祀奉仙爺,尊稱「救苦大仙」,廟宇雖小,但環境清淨,山溪秀麗,後方壁立如刃,如同仙境。民國二十四年,新竹大地震,仙爺廟一度被地震震倒,同年十月修建完工。仙爺廟是寶山四鄉鎮的信仰中心,信徒數萬,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三日,救苦大仙誕辰,舉辦盛大慶典,四鄉民眾聚集,道路為之阻塞,必須出動上百員警指揮交通。因老仙爺廟原址地處「寶山第二水庫」淹沒區,因此遷移於現址。 新竹縣寶山鄉山湖村山仙路40-1號 121.051638°E 24.737394°N 886-3-5761103 未提供 從北二高寶山交流道下,轉往寶山鄉公所方向,上坡到三峰路時左轉往峨眉,左轉寶峰路到通學路時右轉,到新湖路時左轉,右轉寶山路一段,到15.5K處看到寶二水庫石雕標識左轉山爺路直走即達。 古蹟文化
新豐宮 豐宮座落於新竹縣寶山鄉新城村,主祀「三山國王」,也是寶山鄉鄉民非常重要的信仰。廟之後方及前空地闢為花園,配合戲台,亭閣行程一美麗園景,此不啻我庄民信仰之聖地,亦可稱為寶山鄉之社區公園。 新竹縣寶山鄉 新城村新湖路32號 120.964791°E 24.73163°N 886-3-5762056 去電洽詢 中山高新竹交流道下→接光復路往竹東方向→右轉介壽路進入竹科→右轉園區1路→左轉園區5路→左轉雙園路進入寶山鄉→接寶新路續行即可抵達。 古蹟文化
種福禪寺 位於山湖村新湖路,主祀「觀世音菩薩」,建於清朝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又稱「觀音堂」,環境清涵臨近於寶山水庫山明水秀之地,是山湖村民信仰中心。 新竹縣寶山鄉山湖村新湖路472號 121.032904°E 24.738168°N 886-3-5761172 未提供 國道三號下寶山交流道下,右彎接大雅路,直行右轉接園區三路、五路,右轉接寶山路,續行接水仙路,循指標往寶山水庫前進,轉竹40新湖路,約3分鐘可以抵達 古蹟文化
東坑伯公廟 位於新城村東坑口一處小山坡上,其建築原是以溪石,經人力鑿挖後拼湊、接合而成,廟內沒有伯公像,「福德正神」的牌位則是直接雋刻在廟身石板上,而後信眾鑑於過於簡陋,擴建時保有原來的石板廟身,以原有廟身為中心再擴建一座新廟,形成現在廟中有廟的情形。 新竹縣寶山鄉新城村東坑路口 120.988759°E 24.741219°N 886-3-5200090 無限制 國道3號茄苳交流道(新竹)出口下交流道,朝茄苳景觀大道/?117縣道前進→左轉接古車路→右轉後,繼續走雙林路 →接寶新路/?竹47鄉道向左轉 →東坑伯公廟 。 古蹟文化
元聖宮 位於寶山村新湖路,建於西元1925年(日治大正14年),祀奉「三官大帝」,為寶山村、芎蕉窩、泥船、寶岡、枋仔坑等鄉民信仰中心。 新竹縣寶山鄉寶山村新湖路298號 121.026366°E 24.732975°N 886-3-5761443 未提供 1.二高寶山交流道→往寶山村方向約300公尺→左轉大坪路直行→過寶興橋右轉→寶山路二段→經過寶山國小→楓橋派出所(寶山社區) 2.二高科學園區交流道接寶山路直行→經愛迪生社區→寶山路二段→經過寶山國小→楓橋派出(寶山社區) 古蹟文化
保生宮 位於大崎村大坪路,祀奉「保生大帝」。「保生大帝」原為福建同安人吳飛冀之神位,為閩南屬性之神祇。建於清朝道光九年﹙西元一八二九年﹚,係由郭、陳、蘇三姓墾戶及官隘隘丁集資獻建。為大崎、雙溪兩村村民之信仰中心。 新竹縣寶山鄉大崎村大坪路18號 121.016002°E 24.747494°N 886-3-5777600 未提供 北二高寶山交流道後往寶山鄉公所方向走,轉三峰路後直走接大坪路左轉可達 古蹟文化
聖女小德蘭教堂 聖女小德蘭教堂為天主教新竹教區主要朝聖地,又稱新城天主堂。小德蘭是一位西班牙的天主教聖徒,普受後世天主教徒景仰,世界各地都有以德蘭為名的天主教堂。抬頭仰望,教堂外那幅巨大的小德蘭聖像,透露著教堂仁慈救世的情懷!走上教堂二樓的聖殿,窗戶全為彩繪玻璃,午後陽光從窗外射進來,所有玻璃都泛著不同的金亮光彩。漫步在教堂外的小步道,可以看到莊嚴慈祥的聖母像,往前走近,為人類而難的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正矗立於天地之間,沿著小道,石板刻畫著15處的受難記,猶歷歷在目。 新竹縣寶山鄉新城村寶新路537號 120.96083°E 24.73014°N 886-3-5202170 平日不開放,參觀須事先預約 ●開車:中山高新竹交流道下→接光復路往竹東方向→右轉介壽路進入竹科→右轉園區1路→左轉園區5路→左轉雙園路進入寶山鄉→接寶新路續行即可抵達。 古蹟文化
「奇廟」之一‧玖龍宮 繞著綿延山路,眼前一片開闊,埕場廣闊,步上階梯,廟口一對石獅子氣宇軒昂,玖龍宮居高臨下,可眺望遠方五指山,整體建築簡單,裝飾清爽卻絲毫不減其觀賞價值。走進廟內,主祭祀神是玉皇大帝,但繞過前殿,卻發現後方祠堂另有玄機,靠近一瞧,是供奉著一尊台灣少見的蔣介石神像。由於早期台灣民風未開,廟方擔心將前總統供成神會惹禍上身,所以在前方另供玉皇大帝掩人耳目。隨著社會開放,供奉一事傳諸十方,如今成為全台「奇廟」之一。 新竹縣寶山鄉寶新路二段56巷80號 120.97453°E 24.74729°N 886-3-5200090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寶山‧河南堂 鄉道持續蜿蜒上山,兩側盡是山林翠綠環繞的鄉間悠閒,循著鄉間小路向前,一幢古意盎然的紅磚瓦房佇立眼前,整棟建築外觀密實嚴謹,匠心獨具。圍牆內,祖堂門上高懸「河南堂」的古匾略顯斑駁,卻清晰記錄著那段不會抹滅的歷史。 屋主邱先生的祖先來自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搬遷來台已有百年歷史,屋舍的一磚一瓦皆是先人的血汗建造,從搭建磚窯、燒磚,並且每天從峨眉鄉步行挑砂土至寶山,歷經三年餘才蓋好,充分展現了客家人“硬頸”的精神,成為客家懇拓的見證。 新竹縣寶山鄉東崎路60巷11號 120.976228°E 24.731163°N 886-3-5200090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雙豐宮 位於雙溪村雙豐路口,西元一八五O年左右,開墾大隘時所建,原址在雙溪國小,民國三十八年遷移至現址,民國六十八年修建,祀奉「福德正神」、「義民爺」、「五 榖神農大帝」,為道教寺廟,是雙溪及三峰等村的村民信仰中心。 新竹縣寶山鄉雙溪村雙豐路2號 120.990465°E 24.765521°N 886-3-5201673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東坑新豐宮 創建於道光年間,主祀三山國王,向來是寶山鄉內的新城、寶斗與深井三地的信仰中心。 新豐宮最熱鬧的時候,是三山國王的誕辰,分別在農曆2、5、8月的25日,另外在元月14、15日還會舉辦「閹雞大賽」,屆時,居民將自家飼養的雞帶到這裡參加比賽,比較誰家養的雞最肥大,也是地方一大盛事。 新竹縣寶山鄉新城村新湖路32號 120.973407°E 24.725948°N 未提供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修女廟 修女廟祭拜修女娘娘,修女娘娘傳說為一個未出嫁的女子,逝世後葬於此地,農夫於耕作之前必須於此地拜拜,則可順利栽種,若無,則會發生不如意之事。 新竹縣寶山鄉新城村新城路旁 120.964267°E 24.730448°N 未提供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甘露寺 甘露寺主祀釋迦牟尼佛,寺廟並不大,每一樓層的面積約三十坪左右,樓高三層加上寮房,當在兩百坪上下。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甘露寺雖然不是金碧輝煌,卻 默默地在這個偏僻的小鎮荷擔著如來的家業,令人感動!! 新竹縣竹東鎮敦睦街47號 121.081116°E 24.744585°N 886-3-5955625 未提供 竹林交流道下→68號東西向快速道路走往北興路方向,於竹林大橋頭右轉朝陽路,至長春路右轉直行,至敦睦街左轉可達 古蹟文化
竹東慈惠堂 慈惠堂主要奉祀瑤池金母,由於金母娘娘的顯化,皈依母教的信徒日漸增加,信徒遍及全省,全省各地設有分堂,竹東慈惠堂也是主要分堂之ㄧ,信徒眾多虔誠 新竹縣竹東鎮中豐路三段476號 121.073927°E 24.718387°N 886-3-5965860 未提供 竹林交流道下→68號東西向快速道路走往北興路方向直行,過竹東火車站前續前行接中豐路(台三線)左轉後直行可達 古蹟文化
竹東藝文空間‧樹杞林文化館 沿著中山國小前行,因為發展地方文化的關係,有了一棟現代化的建築,是竹東鎮的藝文空間,就是樹杞林文化館。文化館是利用閒置的「竹東農產品展售中心」而重新規劃,轉型成現在的藝文展覽中心,為竹東鎮民舉辦藝文活動的主要場所,竹東鎮公所也主導全年度的藝文展演活動。一樓為展覽館,展覽的文物多半以竹東在地的人文鄉土歷史與創意藝術為主;二樓為表演廳,不時會有具地方特色的展演活動。樹杞林文化館為竹東鎮增添了豐富的人文色彩。 新竹縣竹東鎮新生路377號 121.095228°E 24.735473°N 886-3-5966177 09:00~17:00(週一、週二休館) ●開車:新竹市東西向快速道路往竹東方向 ,經竹東火車站右轉30公尺,即可到達。 ●搭車 火車:乘坐內灣線鐵路至竹東站下車,車站前紅綠燈左轉150公尺右轉即到達。 古蹟文化
社區藝文沙龍‧名冠藝術館 名冠的前身是始創於1982年的名冠陶瓷工廠,以設計開發各式造型玩偶、歐美季節性擺掛飾品等聞名於業界,在產業轉型外移後,1991年暫時閒置。然而熱愛藝術的夫妻檔經營者,對美學產業始終難以忘情,經營藝術館的想法開始萌芽。1994年初,追夢構想落定,改建計畫展開,在建築設計及藝術家朋友的共同參與下,同年11月份即落成,名冠自此跨入文化及藝術領域。 名冠藝術館除了從事本館的展覽業務外,也積極參與科學園區各公司人文社團的培育及藝文空間的規劃。多年來的經營,已紮實的替新竹地區的民眾、甚至是國內、外所有愛好及參與藝術活動的人們提供了更多親近或學習藝術的機會,也提供國內的藝術創作者更多、更專業的發表空間。 新竹縣竹東鎮忠孝街95號 121.078574°E 24.744592°N 886-3-5954719 11:00~22:00(每週二休館) ●開車 1.由中山高新竹交流道下往竹東,行駛東西向快速道路(台68線),即可抵達。 2.由北二高在竹林交流道下,接台68線抵竹東鎮市區,經長春路轉入忠孝街,進入美之城社區即可到達。 古蹟文化
製竹工廠‧篁城竹簾 竹東火車站前,有一幢黑色建築彷彿被竹林包圍,在城市中顯得低調風雅,「篁城竹簾」遂成為一個嶄新的地標!隨著時代潮流的變遷,篁城竹簾成了台灣僅存的竹簾專業工廠。在製竹工廠內,至今仍沿用早期台灣的古法–以水蒸氣碳化竹子,使竹子自然燻上顏色。 古樸的竹簾,加上夢幻的蕾絲邊,這就是篁城竹簾別緻的創意,顛覆了過去傳統的竹製品的平庸。希望藉由這股創新復古,喚起過去對台灣的早期回憶。來到竹東,帶上一份“竹”製伴手小禮最具代表性! 新竹縣竹東鎮北興路2段6號 121.0925515°E 24.7391856°N 886-3-5956965 週一~週日:9:30a.m. – 6:30p.m 未提供 古蹟文化
竹東‧林業展示館 繞過竹東火車站圓環,一顆高聳的巨木就矗立一旁,這裡是竹東林業展示館。循著巨木招牌走進,映入眼簾的是古老的日式木造建築與庭院,似乎正緬懷著昔日竹東林業的蓬勃發展史。走入展示廳,陣陣檜木香撲鼻而來,古老的黑白照片訴說著小鎮的過往,館內至今仍保留早期的手提地磅、測量山林儀器等林業開採必備的器具與通訊設備,身處林業展示館彷彿時光倒流,回到三○年代的竹東,歷經了台灣林業的繁華到沒落,更見證了竹東鎮歷史的發展。 新竹縣竹東鎮東林路141號 121.093051°E 24.737019°N 886-3-5952012 09:00~17:00(週一休館) 未提供 古蹟文化
竹東信仰中心‧惠昌宮 惠昌宮正殿主祀三山國王,三官大帝,是個道教、佛教並容的綜合性廟宇,因位居市鎮中心區,香火鼎盛,成為竹東鎮聞名遐邇,深具悠久輝煌歷史的廟堂。惠昌宮同時也是竹東一帶做戲最久的廟,如金光布袋戲就曾在此上演,成為居民兒時的美好回憶。 新竹縣竹東鎮東寧路三段67號 121.08667°E 24.73861°N 886-3-5962900 未提供 ●開車 1.中山高新竹交流道下→接122號線道往竹東方向→竹東→惠昌宮。 2.國道3號北二高竹林交流道下→接120號道路往竹東方向→竹林大橋→朝陽路→左轉東寧路→惠昌宮。 古蹟文化
竹東蘇宅‧武功堂 蘇宅武功堂座落於竹東鎮長春路,位於新竹到竹東的入口陸橋附近,為堂皇的三合院式古宅,左右有兩排護龍,埕外有兩道圍牆,氣派雄偉。古屋本身以及兩邊的護龍,畫棟雕樑之盡善盡美,以及磁片裝飾工藝的精彩,都可令人大開眼界。 新竹縣竹東鎮長春路三段103巷 121.08394°E 24.74232°N 886-3-5966177 未提供 ●開車:竹林交流道→沿120縣道往橫山方向→至石壁潭右轉→過竹林大橋至竹東市區。 古蹟文化
懷古幽情‧上、下隴西堂 清初,彭開耀移民竹東,經商致富,遂興建五座宛如廟宇的大宅第,分給五個兒子,現在僅存隴西堂和信好第。隴西堂座落於康寧街,有上、下兩座隴西堂,根據建立時間的先後區分上下。上隴西堂原為一座四橫雙圍牆的三合院,如今僅存一座門屋及正廳。下隴西堂保存上較上隴西堂完整,底層以鳳山溪之卵石做牆基,後用紅磚圍起來,因當時尚無水泥建材,磚頭的黏合以米、糖、鹽混和而成,至今仍相當堅固。 新竹縣竹東鎮康寧街105號 121.086469°E 24.737765°N 886-3-5966177 未提供 ●開車:竹林交流道→沿120縣道往橫山方向→至石壁潭右轉→過竹林大橋至竹東市區。 古蹟文化
巴洛克風格‧曉江亭 曉江亭位於竹東鎮東寧路二段之東寧橋畔,昔時為一座茶亭及候車站。東寧橋乃為上員崠甘承宗於一九二一年捐款所建立之石拱橋,地方人士並配合捐款於橋邊建造此茶亭,名為曉江亭。日治時期曉江亭為輕便車之停靠站,亦為竹東僅存之輕便車站,極具保存價值。曉江亭雖不大,然受當時洋風建築影響,正面為西洋拱圈構造,廊柱為多力克式柱頭,並有拱心石裝飾,拱圈上方之山牆則以繁複之泥塑表現西洋裝飾風格,其鮑魚、花草葉等裝飾,具有巴洛克風味,為大正年間流行之裝飾風格,在竹東街上顯得十分突出。這座茶亭除了建築風格特殊之外,亦是來往路人之歇腳處,見證著交通器具之發展與變遷,頗具歷史意義。 新竹縣竹東鎮東林路二段55號旁 121.091577°E 24.736611°N 886-3-5966177 未提供 ●開車: 1.中山高新竹交流道下→接122號線道往竹東方向→竹東東寧路→曉江亭。 2.國道3號北二高竹林交流道下→接120號道路往竹東方向→竹林大橋→朝陽路→左轉東寧路→曉江亭。 古蹟文化
縣定古蹟 竹東頭重併禁、示禁二碑 為頭重埔地區唯一保存相當完整,彌足珍貴的史實見證。兩塊石碑皆立於1852(咸豐2)年,碑文至今仍清晰可見,內容記載1777(乾隆42)年時,53位閩客籍業主共同向竹塹承墾員山仔附近土地,同時禁止恃強刁橫者,擅行私墾等情事,保存現況尚可,但因四周無遮蔽,處於日曬雨淋之中,亟需妥善安置。 新竹縣竹東鎮竹中路104巷14號 121.02928°E 24.78012°N 886-3-5966177 未提供 ●開車:從68東西向快速道路二重埔交流道下來或芎林往新竹市的方向→竹中國小內。 古蹟文化
玉泉山普照宮 普照宮主祀神關聖帝君,關聖帝君是我國歷史上記載的真實人物,亦即三國時代的猛將關羽,由於他高尚的五常品格--仁、義、禮、智、信,和忠義之氣,被士民敬為神。 新竹縣竹東鎮商華里環山路5號 121.0843°E 24.73432°N 886-3-5962478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吳天祐紀念碑 竹東國小的運動場旁,有座高聳的紀念碑,石碑的正面是刻著:「儒醫吳天祐先生之紀念碑」,是吳天祐先生的子息為他建立的紀念碑。 竹東街至日治昭和年代初,人口尚不多,居民僅聚於現在竹東警察分局或惠昌宮附近一帶,所以竹東國小(竹東公學校)的運動場,還是設在竹東國小的校門前的地方,也就是現今的東寧路、長春路上,隔個軟坡莊。以現在的市街情形而言,是很難想像的一段歷史。因為都市計畫,必須移徙運動場,才能解決開闢道路,就選擇竹東國小背面山腹,可以闢為運動場。這個地方的地主是吳天佑先生後代吳錦堂先生兄弟所有。吳錦堂先生知道政府向他購地之意後,表明願捐地作竹東國小之運動場,並以他父親的名義捐贈。政府也接受他的捐地美意,並同意他建造這個吳天佑先生紀念碑,總督府總務長官平塚廣義也特為之題字。 吳天佑先生紀念碑,見證了為地方教育發展捐地作運動場的難能可貴行為,和為替父親留名不惜投下巨金以建立父親之紀念碑的孝心結合的作品,對教育的示範深具意義,同時也是吳家捐地辦教育的奉獻史跡。 新竹縣竹東鎮竹東國小 121.088203°E 24.7355851°N 未提供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甘家渤海堂 員崠里甘家的兩層樓,在新竹縣是罕見的客式洋房(客家和洋式)的建築物,是極少見的歷史建物。這個甘家渤海堂,是和蘇家武功堂年代相近,同為大正年代所建的建築物,其保存還是相當完好。 員崠甘家和其他大家族一樣,來到竹東拓墾有了成就,建立了「師善堂」的佛教寺,在芎林鄉的高頭建造「呈甘橋」,也在本鎮軟坡地方建立「東寧橋」,而這「東寧橋」的建造則帶動了築造「曉江亭」稱的高雅茶亭。當年所建造的是石造拱橋,橋上有雕琢很美的十二支雕柱,但因為道路拓寬之後就不見了。不過原來的石橋還存在,須要到橋下才能看到橋墩之模樣。 渤海堂有西式圓拱迴廊,精雕細琢的泥塑,精緻繁複透雕的雕窗、斗拱、瓜筒等藝術,很有品味。 新竹縣竹東鎮員崠里東峰路 121.1013741°E 24.6927423°N 未提供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山神社 竹東發現石油的埋藏,由台灣礦業竹東油業所開採成功,於是建立這座「山神社」作為採油、瓦斯事業順利安全進行的守護神。因為日本新瀉縣是產石油的地方,為了保護事業之安全,建立「彌彥神社」,奉祀的是火神的天香山神。 這個「山神社」是為職業(採石油業、容易發生火災)的保護安全神,也就是為台灣礦業竹東油業所的從業人員的守護神,雖然如此,當時「竹東神社」尚未建立,在竹東的日本人多人捐獻多具「石燈籠」,但大部分都不見了。不但如此,「山神社」的神居處「神龕」也被拆除,僅存石造台座而已。 山神社地址是員崠國小接鄰處,遙望四周是絕佳的位置。竹東油業所在神社的斜左對面,建造員工宿舍「社宅」(簡稱為社宅),光復後改為「資源莊」。油業所的員工因為近鄰,參拜也很方便,也覺得工作之守護神近在身邊,心靈上安定多了。 山神社的位置可以俯瞰竹東的全景,不失為參觀古蹟、遊賞風景之好去處。 新竹縣竹東鎮員崠國小接鄰處 121.098289°E 24.712292°N 未提供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原住民蜜蕃薯專賣店 總店位於竹東鎮的原住民蜜蕃薯專賣店販賣多種口味的蜜蕃薯以及原住民山芋,假日時會至新竹市觀光花市擺攤販賣,此外另提供網路訂購,方便各地的民眾購買。 新竹縣竹東鎮大鄉里中豐路3段33號 121.0861051°E 24.7269346°N 未提供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隆恩圳 隆恩圳的取水口設在員山里的麻園肚,其創建是康熙五十七年,為了解決取水口的多次受水災之損害,民國八十七年由前台灣省水利局興建隆恩堰,工程完成後,同時將周邊河灘地整平,充實休閒設施,吸引民眾前往休憩遊玩、烤肉、玩水,成為假日休閒的良好去處。 因堰堤施工設計過於高陡,造成魚兒回溯困難,基於保育理念,遂有清華大學師生於隆恩堰旁斜坡上,以麻布袋、塑膠網搭建起一條簡陋的「毛蟹散步專用梯道」,讓小毛蟹藉此爬過隆恩堰堤溯溪而上。長約十餘公尺的「毛蟹專用散步梯道」,從河面延伸至堰堤上,上方有一螃蟹圖形,又畫上一個心型圖樣寫著「請保育」,可愛的造型,看了令人不禁佩服他們保育的用心。親子同遊可增進孩子生態保育的觀念。 新竹縣竹東鎮 員山里的麻園肚 121.047981°E 24.788121°N 未提供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五峰‧清泉天主堂 靜謐的風,呼應著聖堂的莊嚴,穿過吊橋,緩緩步上石階,清泉天主堂矗立山腰,居高臨下,猶如懷抱著五峰大地。 這座獨特的教堂是村落的藝術、精神及文化的中心。1976年,年輕的丁松青神父來到了清泉,丁神父用愛與美構築了天主堂。教堂內色彩瑰麗的彩繪鑲嵌玻璃,與隨處可見的壁畫及木雕,甚至教堂外籃球場邊坡的大型馬賽克牆,這些創作都是出自於神父之手,把聖經故事與原住民傳說巧妙地融合。丁神父將他多彩的青春歲月注入清泉,為這個原本清冷的地區增添了藝術的熱度與生命的撼動。 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10鄰清泉184號 121.10389°E 24.57556°N 886-3-5851026 全年 未提供 古蹟文化
馬雅竹軒民宿 馬雅竹軒民宿位於新竹縣五峰鄉,四面群山環繞層巒疊翠。倘立足於觀景平台、深擁花草環簇,遠眺翠綠山嵐,近賞田園風光,時而被山嵐的變幻吸引!民宿提供您在旅遊住宿及餐飲服務,泰雅麻糬以糯米+小米DIY活動,接受團體預約。 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白蘭305-3號 121.09°E 24.58463°N 886-3-5856107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達雁農莊 達雁農莊位居於名山五指山姆指左側,因地勢高可體驗山中四周雲景,並且享受到天然芬多精。達雁農莊主人因有感於常年在都市中忙碌,而渴望過去居住原野時身心靈樸實的生活,於是退休後;便計畫經營農莊,並期待更多為生活忙碌的現代人,至農莊享受原野清新的空氣,並領受原野山林使人心靈徹底鬆懈的獨特魅力。 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14鄰178之15號 121.0965637°E 24.6193062°N 886-972-838-187, 886-975-780-503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