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主旨 花改場表示近日濕度高且溫差大,稻熱病易發生,防檢局請農友加強防範並及時進行防治。
疫情內容 近日高濕溫差大,稻株對病蟲害的抵抗力降低,感染葉稻熱病的風險增加。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發現稻熱病已開始零星發生,籲請農友特別注意相關病害防治工作。稻熱病有「稻瘟」之稱,通常在三月下旬至四月間發生,感染初期於葉面上先形成褐色或暗綠色小斑點,逐漸擴大成紡錘形,此時病斑邊緣呈赤褐色周圍帶有黃暈,中間呈灰白色,嚴重時葉片枯萎或全株枯死。
建議用藥 1. 當秧砧(註:農友插秧剩下的秧苗欉,置於田中做為補秧備用)稻苗葉片出現葉稻熱病感染型病斑,約七至十天後本田將開始罹病。因此該場建議農民儘速移除罹病秧砧,減少稻熱病的初次感染源。2. 需注意配合氣溫調節水深。若寒流來襲,水溫降低,此時田水應加深以保溫;若天氣持續高溫,則採行放流灌溉或於上午十時排水,到下午四時再加灌溉水,以防水溫過高傷害稻株。3. 在肥培管理上應注意三要素之配合,切勿施用過多氮肥,以免加劇本病蔓延;如已發現稻熱病發生,則應停施氮肥。4. 慣行農法可使用預防性藥劑,如6%撲殺熱粒劑,每公頃用藥三十公斤,田間應保持三至五公分水位,持續四至五天,若發現初期病斑時,防治藥劑可選用亞賜圃乳劑、嘉賜三賽唑可濕性粉劑、加普胺水懸劑或護粒松乳劑等植保手冊推薦用藥。 5. 施行有機栽培的農友則可施用微生物製劑及亞磷酸等非農藥資材,以減輕發病。
發布縣市 宜蘭縣 ,花蓮縣
植物品項 水稻
發布日期 2014/03/18
發布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