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主旨 臺南農改場表示近日水稻瘤野螟田間密度上升,請農友加強注意田間發生現況,以及時進行防治,避免造成產量嚴重損失。
疫情內容 二期作時期為水稻瘤野螟好發季節,尤其常於颱風過境後出現田間密度升高現象,若未注意防範發生,可能影響水稻生育,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呼籲農友加強注意田間發生狀況,及時做好防治工作,以免蟲害嚴重發生,影響收成。  水稻瘤野螟又稱縱捲葉蟲、捲葉蟲、葉尾蟲。成蛾產卵於水稻葉片上,每隻雌蛾可產卵 100 至 300 粒。初孵化之幼蟲啃食嫩葉葉肉,形成細白線之食痕,二齡後會將葉尖捲成筒狀,並藏匿其中,取食葉肉,殘留長條白色斑紋。由於瘤野螟於抽穗後主要危害劍葉葉片,因此對產量的影響不容忽視。
建議用藥 瘤野螟防治需注意田間成蛾密度,藥劑防治的基準如下:( 1 )平均每叢稻有 1 隻幼蟲時,便需進行防治。( 2 )水稻田若發現每平方公尺( 20 叢稻)平均有 1 隻成蛾,即為成蛾發生盛期,於此時期 7 天後用藥,以防治剛孵化之初齡幼蟲。防治上可施用 15%布得芬諾可濕性粉劑 1,000 倍、 75 %毆殺松可溶性粉劑 1,500 倍或 2.8 %賽洛寧乳劑 2,000 倍液。後期用藥需注意安全採收期以防殘留過量,農友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進行施藥,若有防治上的問題可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究人員聯絡。
發布縣市 雲林縣 ,嘉義市 ,嘉義縣 ,台南市
植物品項 水稻
發布日期 2013/09/16
發布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