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06秒, 共找到 2952 筆資料,顯示第 201 到 300 筆)
可用欄位參考
縣市名稱 鄉鎮名稱 社區名稱 村落名稱 社區介紹 協會名稱 協會聯絡人 協會Email 協會電話 協會傳真 協會地址 圖片網址
花蓮縣 吉安鄉 初英山社區 南華村 南華社區至今仍無建商蓋屋,所以全面為原有居民居住於此,實為難得的傳統農村社區,日據時期其它鄰近村落大多為日人之移民村,而南華村則為原墾戶,今日所見家家戶戶都具備自己的曬穀場,有鑑於此,村長及許多村民都期盼社區繼續維持農村特色,也持續進行傳統文化、風俗、建築等等的維護與傳承工作,未來將著手社區產業及建立社區老、幼關懷機制。 花蓮縣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 鍾惠有 chuinsan@gmail.com 0921-937551
花蓮縣 吉安鄉 永興社區 永興村 吉安鄉永興村原為日治時期吉野村「草分」部落,是明治末年官營移民政策下最早的日人聚落,至1945年苗栗客家移民遷入後形成客家聚落,至1948年更名為永興村,目前客家人口佔全村總人數近7成,是花東縱谷北段最大的客家聚落。鄉公所為打造永興村成為更具特色的客家聚落,希望能盡量發掘出永興村的自然、人文、歷史、空間、產業、風土等資料,以便進一步有系統的整理與紀錄,將永興村營造成觀光休閒產業的重要依據。 永興社區發展協會 陳源忠 03-8533467
花蓮縣 吉安鄉 七腳川社區 太昌村 七腳川部落於民國三十七年設村名為”太昌”,位於花蓮市西方約四公里,吉安山東北方山麓,與花蓮市國慶里、秀林鄉水源村鄉毗鄰。日據時代屬於吉野村的北圍,為恢復原有傳統部落名稱,於民國九十三年八月,族人達成共識正式稱為「七腳川部落」。而「七腳川部落」目前之明義七街戶政單位規畫為太昌村山邊路,部落居民沿道路兩旁而居,七腳川部落並不是觀光景點,卻背負著負有歷史價值的原住民部落。有鑑於此,七腳川部落遂以「服務部落」、「傳承文化」為服務宗旨成立協會,於今年度藉部落耆老訪談以及蒐集相關文獻,重新建置七腳川部落年齡階級制度,以凝聚族人向心力及共識,重拾自信與尊嚴,進而能傳揚祖先的智慧與精神。 花蓮縣七腳川文化發展協會 向頡華 t47925d@yahoo.com.tw 0981-305845 花現吉安鄉永安村建國路二段221巷15號
花蓮縣 秀林鄉 加灣社區 景美村 加灣社區位於秀林鄉景美村,加灣社區內的居民多是太魯閣族,加灣部落舊稱「卡烏灣」,為「大竹子」之意,後譯為加灣。原屬於佳民村,民國42年與三棧部落並為一村,初名為加灣,後改為景美。 花蓮縣秀林鄉加灣社區營造協會 徐美智 03-8260268 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加灣61-6號
花蓮縣 秀林鄉 新佳民社區 佳民村 花蓮縣原住民新部落發展協會 陳怡娟 103353102@gms.tcu.edu.tw 0976-259375 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98-6號
花蓮縣 秀林鄉 重光社區 文蘭村 重光社區部落,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境內最南端的太魯閣族部落,位置座落在由部落向下而望右邊為白鮑溪、左邊為荖溪匯流處的半山腰上,四面環山,鄰近鯉魚潭與壽豐的交接處。重光部落擁有太魯閣族純樸傳統的文化、舞蹈以及智慧,更有太魯閣族的堅毅與耐力與很強悍的部落族群。然而,在一個寧靜祥和的重光部落,自然環境的優美,似如清境世外桃源之地,又與大自然的有親密接觸;這樣的天然塑成環境,塑造了部落族群良善求好的習性,最能慶幸值得驕傲祖先的努力部落培養出了很多的智慧人才,諸如醫生、老師、公務人員、警察等等,部落教育程度也漸漸的向上提升,不時也透露出對社會世俗的適應能力跟力爭上游的精神。 重光部落人口的結構,目前人數約有75戶450人,區分出兩個社群,沙卡亨社(skahing)與西寶社(mqsibaw)所形成的部落。如此的形成乃基於過去日治時期於霧社事件(西元1930)之後所安排選定的。過去部落是以務農為主,雖有漸漸的轉型改變,但務農仍為年長部落族人微薄維持生活的經濟來源,隨著教育水準的提高、社會期待的需求,大部分部落族年輕人在大台北、桃園都會區、花蓮市區謀職,協助維持家庭的生計。即使在社會的拉力與推力形成的壓力,重光部落仍舊維持傳統的農業產業,在地產業為生薑與山蘇野菜為主,果園次之。期待上級長官專業者的輔導轉型讓重光社區部落能發現會有其煥然清新美化之感。 重光社區發展協會 李國誠 tadaw517@yahoo.com.tw 03-8650477 花蓮縣秀林鄉文蘭村重光59-3號
花蓮縣 秀林鄉 景美社區 景美村 花蓮縣秀林鄉景美社區發展協會 潘曉萍 b418526@yahoo.com.tw 03-8261135 03-8261135 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加灣4鄰72之2號
花蓮縣 秀林鄉 崇德社區 崇德村 崇德舊名「得給黎Takili」,因崇德派出所西面上方高處的得其黎社而得名,部落約成立於一百六十年前。民國15年,由頭目率領族人遷移下山,最初居住崇德派出所南方約三、四百公尺的位置,後遷居於崇德派出所東面約二、三百公尺處。民國18年,石硿仔社人也移居於此,霧社事件後,從迴頭彎西方的西拉克與瓦黑爾兩社人下山遷居於得卡倫,後有部分族人與得其黎社人通婚遷來定居。 光復初期,因用水供應不足,大部分部落族人遷居於今崇德管制站附近,另立一社,亦名「得給黎Takili」。民國四十年颱風來襲,原址被毀,經政府安排至崇德派出所東面處,並沿用原「得給黎Takili」之名。 秀林鄉崇德社區發展協會 林彥德 teh4311@yahoo.com.tw 0933-799568 花蓮縣秀林鄉崇德村崇德71-1號
花蓮縣 秀林鄉 米亞丸社區 文蘭村 本米亞丸部落位於鯉魚潭西南方200公尺,屬秀林鄉文蘭村第七鄰。 米亞丸部落產業發展協會 蔡瑞光 shlin26@nt.shlin.gov.tw 03-8612270 03-8611185 秀林鄉文蘭村7鄰17號
花蓮縣 秀林鄉 水源社區 水源村 因應國內旅遊型態轉變,生態旅遊與部落探索風氣蓬勃發展。鑑於本社區極佳地理位置緊鄰花蓮市交通便利,同時擁有娑婆礑溪及娑婆礑山區豐富自然資源,遊賞群眾絡繹不絕,猶逢假日期間,魚道公園(原林務局嵐山工作站列管木瓜林區)及沿溪一帶湧入避暑、戲水人潮,在本協會有志人士共同推動下,社區民眾對於維護山林環境與既有景觀,及推廣環境生態保育發展部落產業已具相當共識。水源村(砂婆礑社區)位於花蓮市西方,三面環山砂婆礑溪流經社區東南面,自然環境美景天成。社區以太魯閣族人為主要居民,在日治時期即形成現有的社區規模。村落舊名為Pajiq(巴奇克),太魯閣語意為「野菜遍生的地方」,以「巴奇克綠色生活饗宴」為計畫命名,使計畫更具結合環保、生態復育與環境維護之重要意涵。本計畫除推展部落傳統文化,積極規畫及推動自然保育工作,並以開創部落特色產業為利基,期提供在地就業機會,活化部落經濟。 花蓮縣砂婆礑文化發展協會 余靜純 jlng0915@yahoo.com.tw 038-563008 038-563008 花蓮縣秀林鄉水源村7鄰111-2號
花蓮縣 秀林鄉 佳民社區 佳民村 本社區較知名的是種有許多山蘇及桂竹,社區內除有知名之翔盧民宿、茶仿外,更有數位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創辦之工作室。由於社區位置高,視野佳,可遠眺太平洋、七星潭海灣、清水溪斷崖及花蓮市、新城鄉、秀林鄉等地區,景觀絕佳。在此,除可推展農特產品及原住民文化外,更是民宿、茶藝坊及提供風味餐飲的好所在。為吸引顧客,除重塑鄉風貌外,更需做好完整之動線規劃,以帶動整體觀光旅遊之發展。 花蓮縣秀林鄉佳民社區發展協會 林智勇 z260225@yahoo.com.tw 03-8260225 03-8260225 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1鄰4-1號
花蓮縣 秀林鄉 秀林社區 秀林村 社區位於台九線上,鄉公所、戶政、圖書館、衛生所亦位於本村秀林部落,總戶數為654,總人口數為2075人,秀林鄉第二人口密集區,社區內老年人口數居多,以務農為主,常種植之農作物為有機山蘇,玉米、地瓜、南瓜等等,常有農民用牛棃田。 花蓮縣秀林鄉秀林社區發展協會 詹淑茹 lugia_ck@yahoo.com.tw 038612290 038612290 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12鄰秀林99號
花蓮縣 秀林鄉 三棧社區 景美村 三棧部落的太魯閣族語稱「布拉旦」太魯閣人早年遷至此地,因遍地盛產野菇而稱之「布拉旦」有毛蟹故鄉美譽的三栈溪。 花蓮縣秀林鄉布拉旦社區發展協會 林一郎 038-269916 花蓮縣秀林鄉三棧98-2號
花蓮縣 秀林鄉 銅門社區 銅門村 銅門部落位於東部花蓮縣的山區,昔日為太魯閣族群部落的領域,山區多處尚未開發,區內有特殊的地質景觀、歷史古道、文史遺蹟、水力電廠、多人工隧道及古洞,具豐富而獨樹一格的文史風情故事、人文傳統及技藝。特殊的景觀資源素有「小天祥」之稱。部落對週邊河川、森林、野生動物等都非常重視,並盡力加以保育,目前更加上文化體驗之旅,配合地區天然景緻特色,現已發展部落生態深度旅遊,活化了銅門村在文化與生態景觀資源。 花蓮縣秀林鄉銅門社區發展協會 池順盛 myis0130@yahoo.com.tw 03-8641919 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9鄰53-8號
屏東縣 九如鄉 大坵社區 大坵村 典型農村,民風純樸,社區意識須要加強 屏東縣九如鄉大坵社區發展協會 王安祥 wang9108@yahoo.com.tw 08 7390958 屏東縣九如鄉大坵鄉水尾路30之14號
花蓮縣 秀林鄉 文蘭社區 文蘭村 文蘭村位於鯉魚潭北端,有販售太魯閣族的山刀店及文創店2間,雜貨店2間,我們沒有7-11,也沒有ATM,只有許多的老人及小孩留在部落,這裡沒有什麼特色,只有滿山的檳榔園及休耕的農地,因此遊客都只是路過。協會的創立是希望能夠提升在地的產業文化,並留住外流的孩子,可以在部落裡或就近的地方服務(工作),文蘭村裡有很多的人才,因此協會的會員們起發,我們要把太魯閣族的文化找回來並發揚光大!因此討論著我們的傳統有什麼?我們的老人家在以前除了種植小米外,還種植了紅藜米,當時老人家只是當作發酵劑,後來被外地族群轉移且大量發展,才知道我們的紅藜米是多麼珍貴又高經濟價值的寶物;苧麻是老人家以前編織山刀手把及藤織品、衣服等重要素材,現在也因為孩子的外流,老人家也沒有在傳承這難得的技術及部落故事。現在部落的村民都希望能夠透過協會的支援,政府的輔導及支持,讓我們能夠除了留住部落的文化、更能凝聚村民的團結力,不單單能讓遊客停留在我們的文蘭欣賞,更能讓部落的村民有個像樣的聚會所作文化的傳承,還有我們的孩子「回來吧!」。 花蓮縣秀林鄉達姆蘭社區產業發展協會 鄭強俊 jillpeng1011@kimo.com 03-8642060 03-8641389 花蓮縣秀林鄉文蘭村三鄰文蘭39之1號
花蓮縣 卓溪鄉 崙山社區 崙山村 崙山村位於花蓮縣卓溪鄉最北的村落,西接中央山脈,南臨立山村,東界玉里鎮三民里,北接瑞穗鄉舞鶴村。經日人的撫蕃政策而集中至崙山村,再加上馬達眾落部份移民及太魯閣泰雅族移民,成為現今的崙山村。本村以布農族及泰雅族之原住民為主,靠務農為生,產品有玉米、水稻、苦茶、箭筍、李、梅等。 花蓮縣卓溪鄉崙山社區發展協會 全淑娟 0910-935380
花蓮縣 卓溪鄉 卓溪社區 卓溪村 布農族人來到某地後,多以當地的樹或植物來命名,而卓溪部落稱作Pa-ni-tarz亦原為樹名。在卓溪村附近的山區就有為數不少的聚落,其中有一氏族 Ta-ma-pi-ma可能較為強悍,且人口較多,整個卓溪村的山區幾乎皆成為他們的獵場,甚至有別氏族打到獵物須分一條腿給Ta-ma-pi-ma的規定。而在經過幾代的分枝散葉後,Ta-ma-pi-ma的人口更多了,所以現在卓溪村裡,姓「高」的人口佔村裡的比例非常高,若追溯其根源,會發現他們都是Ta-ma-pi-ma的子孫。本村以布農族為主,靠務農為生。 花蓮縣卓溪鄉卓溪社區發展協會 高昌妹 savi3310@yahoo.com.tw 0928-569345 花蓮縣卓溪鄉卓溪村5鄰49號
南投縣 南投市 南投城鄉發展協會 營南里,內興里,內新里 南投縣南投城鄉發展協會 王明洲 aititw@yahoo.com.tw 049-2316258 049-2317125 南投市南營路757號
臺南市 麻豆區 總榮社區 總榮里 總榮里舊名總爺庄,其中首見於乾隆24年的古契書中,早年是台灣鎮總兵府租業而得名,是清代的官莊,1910年明治製糖在本庄設總爺糖廠,民國82年總爺糖廠關廠,土地閒置,對本庄頗有影響. 臺南市總爺文教協會 梁茂隆 jahualintw@gmail.com 06-5725715 06-5722718 台南市麻豆區總榮里總爺庄28號
花蓮縣 卓溪鄉 崙天社區 古風村 本地區位於中央山脈東麓,東台灣最大河川─秀姑巒溪上游之聚落,自然環境資源及族群文化豐沛及多樣性,是一個民情純樸、風景優美的地方。 在其所轄區內,感於本社區在人文、自然及資源上獨厚條件及緊鄰富裡鄉羅山村的優勢地理位置下,特別於本社區新建乙處崙天遊憩區(布農園區)旅遊休憩最佳的景點,對於本社區繁榮之促進頗。 該布農園區工程進度業已完竣,整個區域內自成一個多元型態的遊憩區,在可預期的未來,將是本社區吸引遊客、帶動社區發展生機的命脈。 花蓮縣卓溪鄉崙天社區發展協會 李嬋娟 0933-799699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61ec5be-9a44-4442-a179-18d0f423372c/1/IMG_7243.jpg
花蓮縣 卓溪鄉 古風社區 古風村 本村以布農族為主,主要是以務農為生,因為農業經濟不景氣、多數人在農休時會外出打零工、目前社區擁有的資源有、卓溪數位機會中心、古風老人日間關懷站、數位科學志工等、以及不限年齡的手工藝家政班、提升村內人口的就業機會及學習機會。石平部落為卓溪鄉最南方的社區約有二十幾戶人家居住於此,其行政區域劃分在古風社區內,該區學童多伴古風國小就讀。由於該村落交通便利可直通至台東地區原住民部落,所以村內有別於其它部落。其最大的不同是村內有完整的醫療環境,一為中型醫療診所專門看內科其另為專門牙科診所。近附居民多伴會去那裡看病,醫療品質相當一般都會診所,由於來此看診病患多為鄰近的務農勞苦人及低收入戶家庭。因此診所對於來看診的居民也不會收取任何費用僅出識健保卡即可。在這偏遠地區是真的很需要,尤其對於有需求的居民而言,可以再也不用因為身上沒錢而害怕去看醫生。 花蓮縣卓溪鄉古風社區發展協會 鄧正妹 03-8846132 花蓮縣卓溪鄉古楓村13鄰22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956821b-4d00-4eb7-8386-9243c8c2f907/1/PICT1413.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956821b-4d00-4eb7-8386-9243c8c2f907/1/SDC1322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956821b-4d00-4eb7-8386-9243c8c2f907/1/SDC13220.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956821b-4d00-4eb7-8386-9243c8c2f907/1/PICT1410.JPG
花蓮縣 卓溪鄉 石平社區 古風村 石平社區 李桂英 savi570730@yahoo.com.tw 0932-654541
花蓮縣 卓溪鄉 立山社區 立山村 本社區多為太魯閣族人,因通婚及遷入,逐漸有漢族、阿美族、布農族人。社區居民大多以務農為生,所種植的經濟作物有水稻、玉米、文旦柚、苦茶油、檳榔、及紅龍果。在農忙時節,居民返鄉從事農作物整地、種植、收成。非農忙期間,則遠赴台北或都會區做模板工、鐵工等工作,以賺取足夠的薪資,貼補家用。由於居民生活水準不高,對於下一代的教育期待有著「M」形的顯著差異,好的家長會敦促小孩接受教育,透過教育的歷程,增加小孩向上流社會流動的機會;當然也有家長是從來不管教子女教育的,惡性循環結果,更加速家族的沒落與衰敗。社區居民透過宗教信仰,彼此相互撫慰與扶持,將壓力與不可知的未來交託上帝(神)。由於教育與休閒生活的缺乏,宗教的「教會活動」因而格外重要,生活作息都會因宗教活動所牽絆。本社區大多信仰基督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居民生活純樸,舉凡婚、喪、喜、慶,都以自己所信奉的教會遵循禮教,因行之多年,早已釀成風氣與習慣,只是外地的人參與時,多少都有股未受尊重的無奈。本社區有10%弱的布農族人,社區聯外道路有(1)古村→三民線→台9線、(2)古村→崙山→三民→台9線、(3)古村→山里→中平→台9線等三條;近來,鄉公所大力改善鄉道社施,陸續自三民里到古村裝設路燈,路面舖設泊油,部落主要街道的檔土牆面,都以洗石子的方式,設計成具Truku風味的街頭形象圈。大大改善了部落生活品質。 花蓮縣卓溪鄉立山社區發展協會 蘇愛志 unzi1219@yahoo.com.tw 03-8841102 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6鄰65-22號
花蓮縣 卓溪鄉 太平社區 太平村 太平村轄內有國民小學一所、衛生室一所(由鄉衛生所任務派出)、派出所一所,本村以布農族為主,靠務農為生。 布農族的祖居地為竹山斗六等地,因狩獵及耕作方便,向南投境內定居,後來遷往山地沿著濁水溪不斷地往中央山脈移動。一九三五年日據時依據布農族的分佈劃成五個大群如卓社群(Taki Tobo)、卡社群(Takibakaha)、丹社群(Takibatan)、巒社群(Takibanuad)、郡社群(Isibukun)等。 我們是屬於Takibanaud,除了部份還留在南投信義鄉外其餘攜家帶眷越過中央山脈至Masisan定居後,繼續往東移動至Tabla而後Hahabi最後到現住地太平。太平原為鳥名(Tapila)即白鷺,因為這一塊平原很多白鷺棲在此而得名,後來日人改名大平,是大平原的意思,光復後易名為太平。 花蓮縣卓溪鄉太平社區發展協會 高金福 03-8841998 花蓮縣卓溪鄉太平村1鄰10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4042da2-fd8f-4825-b03d-d762921c7486/1/IMG_0117.JPG
花蓮縣 花蓮市 花蓮縣身障弱勢及原住民關懷服務協會民 民立里 與大自然的對話-生態環保小尖兵.有鑑於孩子對於林業文化刺激貧乏,語文能力普遍低落,及對自我肯定的不足,透過有計畫的培養與欠缺的語文能力深入社區學習生態解說常識,以及野外求生技巧.並期望孩子在階段性與計畫性的養成中學會節能省碳'珍惜自然'並成為社區第一線的環保小尖兵. 花蓮縣身障弱勢及原住民關懷服務協會 呂佳瑩 s221807@yahoo.com.tw 0973616319 花蓮市富強路249號
花蓮縣 花蓮市 國福社區 國福里 國福社區為原、漢混居之社區,緊鄰花蓮市區,交通便捷,擁有生態資源豐富的佐倉步道及佐倉瀑布,成為花蓮市民重要的休憩景點之一。社區內具有特殊的撒奇萊雅族原住民,目前積極推展該族群的文化,並開發相關性的工藝產品及特色風味餐。此外,社區也積極改善社區環境,培育社區導覽員,期能發展成為觀光休憩的農村社區。 花蓮市國福社區發展協會 黃秀英 viola1206@yahoo.com.tw 03-8563455 花蓮市國福里沙基拉街39巷30弄121-1號
彰化縣 秀水鄉 陜西社區 陝西村 彰化縣秀水鄉陜西社區發展協會
臺南市 麻豆區 磚井社區 磚井里 社區內有七個聚落合而為一,多數從事農業為主.種植文旦、白柚、柳丁 台南市麻豆區磚井社區發展協會 王明杞 06-5723077 台南市麻豆區磚井里33號
臺南市 麻豆區 港尾 港尾里 港尾社區發展協會 莊子衡 06-5751482
花蓮縣 花蓮市 國強社區 國強里 清朝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淡水廳人黃阿鳳在艋舺及大稻埕一帶召集十六人出資,打造船舶,添購器具,募集青壯墾佃二千餘人,東來拓墾奇萊。黃阿鳳因知後山瘴癘之氣嚴重,且盤踞奇萊的各社族群有出草(獵首)習俗,為求安定民心,先赴台南府城恭讀開台聖王鄭成功香火庇佑,恭迎延平王神像,隨從甘輝、萬禮神像以及令旗一面,鎮護墾民。 這支規模龐大的拓墾隊伍沿東北海岸,浩浩蕩蕩渡海南下,到達奇萊拔便港(即今日花蓮市之美崙溪下游,因美崙山南麓原為Bazik社之居住區域,故稱之),船隻駛入美崙溪,抵達今尚志橋以上,再以繩牽方式進到農兵地方,向西陸行到達一處靈秀的小台地,附近荒野廣闊,泥土肥沃,水源豐富,就此建立土堡,因傳說當時由十六股東出資,故本地人以「十六股」稱之。並將延平王香火供奉於聚落中心,稱為延平王廟。十六股庄是花蓮市區第一個漢人聚落,這批胼手胝足的移民,篳路藍縷開墾奇萊,奠定未來漢人拓墾花蓮的基礎。 花蓮市國強社區發展協會 呂倩萍 u30322@yahoo.com.tw 0928-487703 03-8560688 花蓮市豐村99-6號
花蓮縣 花蓮市 碧雲莊社區 國興里 一個半都會型,兼具鄉村風貌與住宅型態的新興社區,歷年來在社造方面有很好的績效,如97年獲得國家永續發展獎、全國模範社區、六星級社區、全國十大績優社區、國家環境教育獎等,近年來社區與國家均面臨大環境之變遷,我們正積極結合社區內各非營利組織、學校、社團,與國內外案例之啟發,以找到社區進一步發展的動能,尤其是在綠能及綠色消費、親子閱讀、體制外教育、社區文創產業及國際文化與經濟交流上。 花蓮縣花蓮市碧雲莊社區發展協會 劉德輔 skydance1263@gmail.com 03-8577539 花蓮市介禮街46號
花蓮縣 花蓮市 大漢社區 國強里 社團法人花蓮縣身障弱勢及原住民關懷服務協會 呂佳瑩 s221807@yahoo.com.tw 0973616319 038-262776 花蓮縣新城大漢村華陽街30街
花蓮縣 富里鄉 新興社區 新興村 本社區位於富里鄉中間帶, 北鄰萬寧村、南接竹田村、東至海岸山脈、西以秀姑巒溪與卓溪鄉為界。本社區形勢東西長、南北極狹,面積有15.4平方公里,地勢多屬丘陵與山坡,全村低於海拔三百公尺以下的平地,約僅佔五分之二,水田區多在海拔二百公尺以下的丘陵地間,面積廣達一百八十餘公頃。老人照顧關懷及有機無毒農業是目前本社區之工作重點,今年度續辦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從心生活、歡喜自在」社區照護服務計畫,已獲勞委會核准執行中。 花蓮縣富里鄉新興社區發展協會 范淳淯 siceko@msn.com 03-8821842 03-8821842 花蓮縣富里鄉新興村1鄰16號
花蓮縣 富里鄉 明里社區 明里村 花蓮縣富里鄉明里社區發展協會 陳正雄 0933-486513 花蓮縣富里鄉明里村5鄰明里74號
花蓮縣 富里鄉 豐南社區 豐南村 花蓮縣富里鄉豐南社區發展協會 王晉英 wgi21@yahoo.com.tw 03-8831834 03-8832055 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10鄰43號
花蓮縣 新城鄉 北三棧社區 順安村 本社區位於新城鄉順安村內,緊鄰美麗的七星潭海岸北端,依山傍海有著極佳的景致。目前社區內人口共有348人,其中101人為原住民,佔了本社區將近三分之一的人數。本社區內主要以種植農作物為主,主要的農產品為芋心蕃薯和鹹菜,同時因為有省道台九線經過,沿路也有許多特產站的設立;近年來花蓮旅遊業也開始蓬勃發展,由於本社區內有著極佳的景致,因此休閒民宿也是近年來在本社區興起的新產業。 花蓮縣新城鄉北三棧社區發展協會 王輝順 03-8611315 花蓮縣新城鄉順安村北三棧43號
花蓮縣 新城鄉 北埔社區 北埔村 北埔社區發展協會含北埔村、大漢村。人口數約6500人、面積4.02平方公里 花蓮縣新城鄉北埔社區發展協會 郭彩寶 pao656252@gmail.com 03-8261595 03-8230882 花蓮縣新城鄉北埔村北埔路82號
花蓮縣 新城鄉 七星潭社區 大漢村 位於新城鄉南端與花蓮市緊鄰,是一處漁業資源相當豐富的特色漁村社區,兼具人文特色,海岸景觀的社區 花蓮縣新城鄉七星潭社區發展協會 姜國秦 will230250@yahoo.com.tw 03-8222555 花蓮縣新城鄉大漢村明潭街10巷1弄58號
花蓮縣 富里鄉 六十石山社區 萬寧村,竹田村 六十石山就是處於花東縱谷的花蓮縣富里鄉竹田村東側,屬於海岸山脈的山系。每年7~9月是金針花的盛產期,來到六十石山,彷彿置身在一片金黃色的花海之中,雲煙飄渺。民國83年,在富里鄉農會規劃與輔導下,成立了「富里鄉六十石山金針專業區」,86年間,富里鄉公所繼續在此實施「農地綜合利用規劃案」,加強改善金針的經營環境,金針的栽培面積已接近300公頃,與鄉境內生產的稻米、段木香菇,成為地方最具代表性的農特產品,合併稱為「富里三寶」。 民國 89年,政府輔導農民轉型為觀光性質的休閒農業,由於憑著六十石山的山勢美、景觀美、金針花也美的天然優異條件,在接受花蓮縣政府農業局輔導,採取「三三三」的政策下,種金針的農民才獲得全面性的改善。所謂「三三三」政策,即是將金針田1/3的面積,作為休閒觀光的用途,任其開花來美化環境,以吸引遊客上山來賞花,1/3的面積提供採收新鮮花蕾,送到消費市場當菜蔬販售,以增加行銷的管道,1/3的面積採摘「一日花」的花蕾,作為加工乾燥成金針菜,此一政策落實施行後,確實為六十石山的金針產銷,舖陳一條更好的通路。於92~95年間經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輔導,於95年5月10日成立協會,為這片寧靜平和的縱谷平原,增添無限的生命力道! 花蓮縣富里鄉六十石山永續發展協會 蕭文龍 tea510739@gmail.com 03-8821743 03-8821222 花蓮縣富里鄉萬寧村六十石山22號
南投縣 埔里鎮 一新社區 一新里 南投縣埔里鎮一新里一新社區發展協會 林宥岑 lin-syyn@hotmail.com 0923898555 0423817325 台中市向心路57號
花蓮縣 富里鄉 花蓮縣富里鄉羅山農村再生促進會 羅山村 為促進有機農村永續發展及農村活化再生,改善基本生活條件,提升教育水準及維護農村生態及活化地方文化創新產業,提升生活品質,發展地方產業升級,推行環境保護及落實環保,將生產、生活、生態以達到三生為一體為展望與目標,活化農業村。 花蓮縣富里鄉羅山農村再生促進會 周重福 n113303@hotmail.com 03-8831589 03-8830695 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9鄰東湖28-1號
花蓮縣 富里鄉 吳江社區 吳江村 老人居多.閩客人口4分之2原住民人口4分之1其它人口4分之1社區屬橫向形態地形(農田.文旦果園.溫泉.學校)河川有:吳再溝溪 山水旅遊休閒發展協會 張茂昆 jd11222002@yahoo.com.tw 03-8885292 036-8881452 富里鄉吳江村26鄰安通93號
花蓮縣 富里鄉 石牌社區 石牌村 石牌社區簡介:本村東、北側緊鄰羅山,西北側與明里村以秀姑巒溪分界,西南與富里村相鄰,南接永豐,是本鄉13村中,唯一未和外鄉鎮相鄰的一個村,石碑地名起於清代光緒年間,本地是東部基督長老教的發源地之ㄧ,後因光緒末年動亂遷到富里村內。清代原屬卑南廳新鄉轄下,大正九年劃入大庄區公埔庄,光復後獨立為一村,石牌舊稱公埔,現今“公埔遺址 ”,位於富里鄉石牌村,海岸山脈西側前緣的小山丘坪。於1988年時,經中華民國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本遺址在文化內涵上,應該歸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卑南文化。遺址上聳立的「石壁」推測為古老建築的遺跡,為歷經三千年木造建築結構腐朽後,所殘存的遺跡。為目前台灣已知最大的石壁遺跡。全村最高點為東南側的枋仔崙山頂,海拔380公尺,區內以水田居多,多以務農為主,本村居們以客家籍居多,平埔族次之。村內主要聚落有後湖、崁頂;崁下、桑子寮等處面積:4.82(平方公里) 村里人口數:1100人 村里戶數:372戶 花蓮縣富里鄉石牌社區發展協會 鍾國俊 tslr268.tslr268@msa.hinet.net 0932-951397 花蓮縣富里鄉石牌村富北49號
花蓮縣 富里鄉 東里社區 東里村 本社區位於花蓮縣南區.為平埔族在東部地區最大之聚落,建莊早期為附件地區最大村產,故舊名「大莊」,社區內族群以平埔族人為主,主融合農家族群、阿美群族、外省族群、呈多元文化共榮之社區,但因農村外流人口極多,呈現人口老化。 富里鄉東里村東里社區發展協會 郭昭男 angelpen6561@yahoo.com.tw 03-8861171 03-8861366 花蓮縣富里鄉東里村大莊路1號
花蓮縣 富里鄉 學田社區 學田村 學田社區發展協會 張信興 0937-5799999
花蓮縣 富里鄉 富南社區 富南村 本村舊名叫「堵港埔」,建庄始於清代末期,明治三十年(西元一八九七)時,已有「堵港埔」(今富南社區)、「脹脹埔」(今富南公墓一帶)兩個庄頭。大正九年時,兩庄連同學田村合併為堵港埔庄,屬大庄區管轄。昭和十二年時又改名為「?」,改屬富里庄管轄。光復後三十九年改為三台村,並將秀姑巒西岸劃出獨立一村,本村仍轄堵港埔、脹脹埔等聚落,五十四年又將村名改為富南。本村位於鄉境南區,東與豐南、永豐村交界,西以秀姑巒溪與學田村分界,南與台東縣池上鄉大坡、慶豐村接壤,全村面積八.七平方公里,海拔三百公尺以下平地,約佔全村面積的五分之三,且多為秀姑巒溪畔的肥沃土地。山區部份尚稱平緩,均為海岸山脈東側餘脈,村內最高點是海拔五七三公尺的大坡山頂。村內現有十五鄰二0九戶八一二人,居民以閩南、客家、平埔籍居多,另有少數的阿美族寓居,住民分布在富南社區、脹脹埔台地、頂埔等地。富南社區一帶舊稱堵港埔,另有土名叫「貍仔寮」,是日治昭和年間才開墾的區域,居民以來自南部的平埔、閩南籍,以及北部新竹的客家人為主。 花蓮縣富里鄉富南社區發展協會 楊勝智 funa0001@yahoo.com.tw 03-8830040 花蓮縣富里鄉富南村5鄰59號
花蓮縣 富里鄉 羅山社區 羅山村 一、全國第一有機示範農村二、93年魅力城鄉三、全國第一農村社區重劃示範區四、97年內政部-生態旅績優地 花蓮縣富里鄉羅山社區發展協會 冷孟臻 joanleng1975@gmail.com 03-8821811 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東湖53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8B7275C9-F3BF-457A-A58F-C8AC4AF99EAA/3/admin20061023200456.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8B7275C9-F3BF-457A-A58F-C8AC4AF99EAA/3/admin20061023200528.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8B7275C9-F3BF-457A-A58F-C8AC4AF99EAA/3/admin20061023200512.jpg
花蓮縣 新城鄉 佳林社區 佳林村 佳林村部落以撒奇萊雅族為主,被阿美族稱為「ㄍㄚˇ礑卡」。 花蓮縣新城鄉佳林社區發展協會 游慶暉 038261782 花蓮縣新城鄉佳林村1鄰佳林6號
花蓮縣 新城鄉 康樂社區 康樂村 農場蛻變,康樂年年 花蓮縣新城鄉康樂社區發展協會 鄧可平 konler100@yahoo.com.tw 0975-755629
花蓮縣 新城鄉 樹林腳社區 北埔村 ~由來~ 本地原以沼澤林地,日據時代居民陸續搬遷進住,猶如居住在樹林之下,因而得名為『樹林腳』花蓮新城鄉北埔村的樹林腳社區,長久以來都沒有被都市氣息所污染,裡頭不僅保留著傳統的曬穀場,村民們也會定期規劃社區活動,而在這樣的環境營造之下,原本封閉老化的社區逐漸向外踏出,如今它們希望能將傳統社區給造成最有風格的模範農村,讓人人都能羨慕這個被世人遺忘的寧靜樹林腳。茂密的樹林前頭,家家戶戶的庭院都有這樣一個空曠的曬穀場,然而隨著傳統務農時代的逝去,曬穀場縱使沒了功能,卻成了當地社區最大的特色。~成立期間~  本單位成立於民國81年7月15日。近年來,由於高齡化社會來臨老人的照顧問題層出不窮,有鑑於老人問題及需求日增,建立可近、可即性的社區照顧網絡,讓老人在熟悉的環境與親人、鄰居、老朋友分享生命的經驗,實為落實「在地老化、健康老化」的最佳方法與原則,,本單位積極推動社區照顧服務等計畫,日前計有社區區關懷站以及「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陽光長青計畫-社區長者關懷服務」。~理念~  樹林腳社區為新城鄉推動六星計畫農村新風貌之計畫區域,亦為新城鄉目前唯一推動關懷據點之社區,96年6月成立關懷據點已來,透過鄉內資源的集結,包括新城鄉公所、北埔村村辦公處、國軍花蓮總醫院、新秀農會、新城鄉衛生所、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新成分會等民政、社政、醫療及民間團體等資源的共同投入,關懷社區老人的生活及健康問題,達到「在地人、服務在地人,發揚社會福利服務的理念」,建立社區互助自助的服務機制。 樹林腳社區發展協會 廖增森 tree8267076@hotmail.com 03-8269785 03-8267076 台灣省花蓮縣新城鄉北埔村樹林街57巷7之2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65209eb-1818-4f26-8f24-41d5246653da/1/P1120136.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65209eb-1818-4f26-8f24-41d5246653da/1/P1090795.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65209eb-1818-4f26-8f24-41d5246653da/1/P1120148.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65209eb-1818-4f26-8f24-41d5246653da/1/P1120060.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65209eb-1818-4f26-8f24-41d5246653da/1/P1120049.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65209eb-1818-4f26-8f24-41d5246653da/1/P1090795.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65209eb-1818-4f26-8f24-41d5246653da/1/P1090786.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65209eb-1818-4f26-8f24-41d5246653da/1/P1110125.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65209eb-1818-4f26-8f24-41d5246653da/1/P1120167.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65209eb-1818-4f26-8f24-41d5246653da/1/P1120069.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65209eb-1818-4f26-8f24-41d5246653da/1/P1120039.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65209eb-1818-4f26-8f24-41d5246653da/1/P1120150.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65209eb-1818-4f26-8f24-41d5246653da/1/P1120177.JPG
臺南市 新化區 山腳社區 山脚里 里名由來,係根據主要聚落-山仔腳而來,命之為山腳里。山腳里位居新化區最南端,為東西向長條狀,為新化區中里域面積第二大者。山腳里「打面宋江陣」傳承近300年,完全遵照古禮,臉譜彩繪、身穿古衣、腳踩草鞋,地方自許是正港「梁山人馬.為文化傳承努力。傳統的農村文化 擁有大自然的景色 林香君 flowerking123@yahoo.com.tw 06-5903826 台南市新化區山腳里78-1號
花蓮縣 新城鄉 大漢社區 大漢村 社團法人花蓮縣身障弱勢及原住民關懷服務協會章程第 一 章 總則第 一 條 本會名稱為社團法人花蓮縣身障弱勢及原住民關懷服務協會(以下簡稱本會。)第 二 條 本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協助殘障者、中(低)收入者、原(新)住民、老人、發揮自立精神、謀求社會資源 ;整合福利,並促進社會接納本會所輔導對象,建立親職、家庭教育、第二專長及故事媽媽與會員子女課後輔導活動推展及轉介服務為宗旨。第 三 條 本會以花蓮縣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會址設於花蓮縣內。第 四 條 本會會址設於主管機關所在地區,並得報經主管機關核准設分支機構。 社團法人花蓮縣身障弱勢及原住民關懷服務協會 呂佳瑩 s221807@yahoo.com.tw 0973616319 038-262776 花蓮縣新城鄉大漢村華陽街30號
花蓮縣 瑞穗鄉 富興社區 富興村 富興社區位於花蓮縣瑞穗鄉,省道台九線260~263公里處.社區總人口數約九百人,由閩客原三大族群共同組成,約各佔1/3.全區除林地外,90%以上的土地皆從事農業生產,是非常典型的農村型社區.早期以種植甘蔗為主,製糖停產後改植鳳梨與文旦柚.其中鳳梨花生產更是全省最大產地,文旦柚品質亦不亞於鶴岡文旦.另外轄內的平地造林面積更是瑞穗鄉之冠.社區東倚海岸山脈,因人為破壞較少,生態資源豐富,包含多種台灣特有種的野生動植物.而海岸山脈屬新生代山脈, 地質迴異台灣其他各山系,因此海岸山脈本身即是一座地質自然教室.但新生代山脈地質鬆散易崩塌,因此也面臨土石流的威脅. 富興社區發展協會 楊清茂 lee91710096 @yahoo.com.tw 8811136 (03)8811658 花蓮縣瑞穗鄉富興村連興路8鄰72號
花蓮縣 瑞穗鄉 瑞美社區 瑞美村 花蓮縣瑞穗鄉瑞美村位於瑞穗鄉東方,因位於秀姑巒溪的尾端,所以舊地名俗稱為『下水尾』。1875年(光緒元年)正月清軍中路統領總兵吳光亮率部築路,由林杞埔社寮進至大坪頂合為一路,達大水窟。四月扺埔坑頭,並出秀姑巒山之背,抵達至水尾(瑞穗),駐紮於現今瑞美國小。所以瑞美社區開發至今以有139年了,算是花蓮開發已久的古老的社區。清軍駐紮後推行了『開山輔蕃』的政策、招民拓墾、開征賦稅外,也將宗教與教育帶入這塊土地。在教育上,1879年(清光緒5年)清朝政府也水尾設置義學成為現今的瑞美國民小學。瑞美國民小至今有百餘年了,算是花蓮縣下少數百年學校。瑞美社區人口約有2172人,客家、閔南、原住民約各佔了1/3。北與鶴岡村為界;東與瑞良村為界;南興舞鶴村為界;西與瑞穗村為界。總面積為2.6平方公里。因鄰近秀姑巒溪,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所以清軍駐紮於此開懇種植水稻,除再種植其他雜糧蔬果外,也並無其特色農產。但其擁有的文化資源卻是其他村里所無法比擬的。村內除有最古老的學校外,還有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青蓮寺。青蓮寺是一間供養釋迦牟尼佛的百年古刹,每年的農曆四初七為本村浴佛節,可說是全鄉動員舉辦慶祝活動,亦有精彩的各項文化活動表演。瑞美社區雖無特色農業,但有熱情的居民、豐富的文化產業、純樸的田園風光。近年來在林建風理事長及各級幹部、上級長官的指導推動下,群聚社區民眾,凝具社區意識。使社區得以永續發展,更加有活力。 花蓮縣瑞穗鄉瑞美社區發展協會 林建風 0933-481908
花蓮縣 瑞穗鄉 奇美社區 奇美村 奇美社區位於瑞港公路中段,泛舟活動中間休息站,鄰秀姑巒溪,風景秀麗,村民大多從事農牧業。探索原鄉奇美,在山與水的環抱中,體驗最單存的美好,來到這個充滿神祕色彩的部落,請先放慢你的腳步,與我們一起在傳統茅屋裡聽著傳統阿美族的故事。安排與大自然共生的體驗,到秀姑巒溪撒網與放蝦籠、自己生火煮飯、削竹碗筷與檳榔苞鍋子、體驗奇美傳統石頭火鍋料理、坐碰碰車、玩阿美族童玩、睡傳統茅屋,這些都是難得的經驗,拋開一切煩惱,用單純的心,與我們一起體驗奇美部落最深層的美好 花蓮縣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 蔡富光 03-8991221 03-8991141 花蓮縣瑞穗鄉奇美村五鄰2-10號
花蓮縣 瑞穗鄉 瑞祥社區 瑞祥村 本社區以務農為主.有酪農.柚農.箭筍.梅子等作物.觀光方面有溫泉民宿.自行車步道.登山步道等 花蓮縣瑞穗鄉瑞祥社區發展協會 李東岳 0933-486991 花蓮縣瑞穗鄉溫泉路一段137號
南投縣 中寮鄉 廣福社區 廣福村 南投縣中寮鄉廣福社區位於中寮鄉的中心,是南北中寮的中間,因921地震被外界將中寮鄉分成南北中寮,可能是方便救災,廣福社區正好是在南中寮與北中寮的中間,社區內有2條主要道路(投17線及投17之1線)是來往南中寮與北中寮重要交通要道。主要農產品為柳橙、香蕉、檳榔,次要有鳳梨等整個社區內無商店,有一所小學、社區公園、社區公園年久失修,幸好有水保局補助維修,已發包完成近期會完工,相信會成為附近休閒地標。 南投縣廣福社區發展協會 張中南 m1012838@yahoo.com.tw 0492691364 0492694552 南投縣中寮鄉廣福村內城巷2-1號
花蓮縣 瑞穗鄉 富源社區 富源村 富源社區舊稱拔仔莊,當地自然資源豐富,早年是阿美族人的聚落,台灣史上著名的「奇密社(奇美)事件」,清朝總兵吳光亮即從此地集結髮兵平亂、鎮海後軍副將張兆連更將重兵整營築城在當今富源國小的位置,並且開闢關門山古道其東段。在清朝開山撫「番」後,閩、客移民大量湧入,日據時期移民潮達到高峰。現今居民以阿美族、閩南人、客家人為主,以及少數的退休榮民。民國八十五年,一群長期投入拔仔莊社區工作的居民,正式成立「蝴蝶谷文史工作室」,以凝聚社區意識,並且發行蝴蝶谷學區報,八十八年起結合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為拔仔莊社區的發展,推動社區工作的永續經營。 花蓮縣瑞穗鄉富源社區發展協會 蔡志松 pailasen@yahoo.com.tw 03-8811985 03-8811985 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富源路2-1號
屏東縣 鹽埔鄉 振興社區 振興村 屏東縣鹽埔鄉振興社區發展協會 曹慶瑞 08-7020846 屏東縣鹽埔鄉振興村博愛街58號
花蓮縣 瑞穗鄉 富民社區 富民村 東鄰富興村;南界瑞北村;北接富源村;西連中央山脈。舊稱「鈸仔庄」,其由來有二說,一為次到到處可見芭樂,故名。另一說因為山形酷似羅鈸的鈸,故稱。日劇時期,日人將估那、牧魯站、拉加善、阿多瀾、拉吉禾幹、溪仔底、鈸仔庄等地合併稱為「鈸仔」。民國36年,劃分為三村,分別為富源、富民、富興。 花蓮縣瑞穗鄉富民社區發展協會 劉賢明 0917-622800 花蓮縣瑞穗鄉富民村民四街100號
花蓮縣 瑞穗鄉 鶴岡社區 鶴岡村 瑞穗鄉鶴岡村位於富源溪左岸,海岸山脈西側與瑞北村相對,東與奇美村為鄰;西隔馬蘭鉤溪與瑞北為鄰;南沿著馬蘭鉤溪下游與瑞美 村為界;北面藉大肚滑溪和富民、富興為鄰,鶴岡村又分有二個部落,屋拉力部落及梧繞部落,面積19.6500平方公里。 花蓮縣鶴岡社區營造協會 陳秀玲 chen5477007@yahoo.com.tw 03-8871665 03-8873525 花蓮縣瑞穗鄉鶴岡村16鄰108-4號
花蓮縣 瑞穗鄉 鶺櫓棧社區 富源村 目前部落老人較多,都希望能把部落綠美化,大部分的居民都看不懂國字、聽不懂國語,所以希望能有阿美族的講師來部落上課。 鶺櫓棧部落發展協會 余阿木 03-8811434 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廣東四街14鄰78號
花蓮縣 瑞穗鄉 舞鶴社區-馬立雲 舞鶴村 舞鶴社區農特產品有:天鶴茶,阿拉比卡咖啡,瑞穗牧場鮮奶社區著名景點包括有:北回歸線地標,掃叭石柱,瑞穗牧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本社區居民大都屬於阿美族,客家人,沙奇萊雅族,以及其他族群 舞鶴社區發展協會 吳睿彬 guenyu@rareseed.com.tw 03-887-6611 03-887-6161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157號
花蓮縣 瑞穗鄉 迦納納社區 舞鶴村 花蓮縣瑞穗鄉迦納納部落發展協會 陳玉英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8鄰181-3號
花蓮縣 瑞穗鄉 原住民生態資源社區 瑞穗村 瑞穗鄉位於台灣花蓮縣東南部,北鄰光復鄉,西鄰萬榮鄉、卓溪鄉,東鄰豐濱鄉,南接玉裡鎮,北迴歸線經過本鄉。本鄉位於花東縱谷平原之上,西臨中央山脈,東倚海岸山脈,南有舞鶴臺地,中間屬秀姑巒溪錐形沖積扇的一部份,地勢平坦,氣候上屬副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帶。鄉內居民以閩南人、客家人及原住民為主,而原住民又以阿美族為最多,農業及觀光業相當發達。 花蓮縣瑞穗鄉原住民生態資源發展協會 黃玲雯 ruisui2011@gmail.com 03-8871749 03-8871749 花蓮縣瑞穗鄉瑞穗村民生街41號
花蓮縣 瑞穗鄉 瑞北社區 瑞北村 本區位於北起以馬蘭鉤溪與富民、富興村為界;南以虎頭溪與瑞祥相隔;西則與萬榮鄉馬遠村為鄰;東與鶴岡村相接。是鐵、公路進入瑞穗鄉必經之地,社區面積7.54平方公里;人口742人,佔全鄉5.29%;有260戶,現有會員55人,居民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及基督教,居民士農工商從業人口都有,其中以農業佔大多數。本區由於佔地利之便,而在本區留下豐厚的文化資產,以及先人墾殖時留下的歷史足跡,三元宮是村民信仰中心,地神與菸樓有父母親的故事,週邊有130年的青蓮寺及三級古蹟掃叭石柱、秀姑巒泛舟、鶴岡紅茶及舞鶴天鶴茶、阿拉鼻卡咖啡。人文資源及人力資源等搭配,期待造出清淨祥和的家園。 瑞北社區發展協會 林建成 s038872642@yahoo.com.tw 03-8872642 花蓮縣瑞穗鄉中正北路二段三五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288e64a7-950f-49af-84b2-bdb041d1a5ab/1/槌球場露營.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288e64a7-950f-49af-84b2-bdb041d1a5ab/1/學生課外教學.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288e64a7-950f-49af-84b2-bdb041d1a5ab/1/活動一景.JPG
花蓮縣 瑞穗鄉 舞鶴社區 舞鶴村 掃叭頂即為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舞鶴位於瑞穗鄉南端與玉里鎮交界,北與紅葉溪為鄰,東臨秀姑巒溪,西鄰中央山脈與萬榮鄉接壤,為一河階台地地形北回歸線穿過本區,花東公路、北迴鐵路南北向貫穿其中,全區之地勢中央高,而四週低,惟中央台地部份因坡度平緩為農業經營及人口聚集之精華區,本區視野廣闊隔著秀姑巒溪向東可遠眺山巒起伏的海岸山脈,向北則可清楚看到紅葉溪流,西面有雄偉的中央山脈,向南望則是肥沃富庶的縱谷平原,山光水色景觀秀麗潛力無窮。本村資源豐富,物產豐饒一年四季都是吸引遊客到舞鶴遊憩休閒、觀光。我們的地理環境風景天成,空氣清新,水質純淨,在地有極品天鶴茶、舞鶴咖啡、鳳梨、瑞穗牧場等等農產品休憩景點,尤其本茶區於2006,2007,2010年蜜香紅茶獲得世界冠軍,藉由此名氣聚成一個商圈。如果『花蓮是最後淨土,舞鶴就是東台灣淨土上的一顆明珠』。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社區發展協會 黃武雄 bear.m917@msa.hinet.net 03-8871453 03-8872989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迦納納6路160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833d097-73d9-44d2-813c-f39f44d09df9/3/admin20061023200843.JPG
花蓮縣 萬榮鄉 東光社區 馬遠村 花蓮縣萬榮鄉東光社區發展協會 馬進達 mangququ0519@yahoo.com.tw 03-8870816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9鄰198號
南投縣 中寮鄉 福盛社區 福盛村 福盛社區發展協會 蕭添賜 0937-780221 南投縣中寮鄉福盛村永樂路77號
屏東縣 九如鄉 洽興社區 洽興村 屏東縣九如鄉洽興社區發展協會 吳健成 wu969454@yahoo.com.tw 08-7753279 08-7754018 屏東縣九如鄉洽興村德安路8號
苗栗縣 南庄鄉 員林社區 員林村 糯米橋、客家文化館、挑夫古道、花田等 苗栗縣南庄鄉員林社區發展協會 邱瑞燕 k823155@yahoo.com.tw 037-823155-7 037-822107 苗栗縣南庄鄉員林村5鄰33-4號
花蓮縣 壽豐鄉 鹽寮社區 鹽寮村 民國七十六年,觀光局設立東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將花東美麗且狹長的海岸線,劃入管轄範圍,鹽寮位居於花東海岸縣最北端的一個村落,成為觀光進出口的要區。民國九十二年海洋公園正式營運,帶來大量遊客及大規模的消費,也帶動村內民宿的興起;附近又有東部最大飛彈基地之籌建,未來榮景可期。以前花蓮食鹽在此煮製,日本人就稱之為「鹽寮港」,港、坑音近,漢人習慣稱「鹽寮坑」,原隸屬於水璉村,民國五十三年七月,獨立成村。 壽豐鄉鹽寮社區發展協會 范光福 kf0910808516@yaoo.com.tw 03-8670078 壽豐鄉鹽竂村山嶺68號
臺南市 下營區 紅厝社區 紅厝里 紅厝里在下營區北郊,轄有紅毛厝、大宅、祖厝和十六甲尾等四地。1.紅毛厝傳因明鄭之前有紅毛番(荷蘭人)駐紮於此而得名。2.大宅因早年這裡全都是大片田園,故稱大宅(宅就是有圍籬的菜園果園之意)。3.祖厝因顏氏家廟於此而稱,祖厝北牆有傳係荷蘭人建築特色的「鐵絞刀」(鐵剪刀)。4.顏姓在紅毛厝庄北所拓墾十六甲農田的最尾端,故稱十六甲尾。  二戰後設里,取紅毛厝前後二字為里名,即「紅厝里」。台灣藝術界的耆宿人物及國寶級書壇大師顏水龍先生出生於紅厝里,他對藝術創作充分表現民族文化的色彩,所走的路專精油畫,堪稱台灣第一位廣告人,更是推動台灣工藝發展的舵手,民國八十六年病逝享年九十五歲,死後歸葬於故土紅厝里。顏氏家廟於每年冬至必齊聚家廟舉行祭祖儀式,而這座家廟從草創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歷史,歷三次修建始有現在風貌。顏氏家廟為何選在冬至祭祖?從祭文中「特切風霜之感,節稱冬至,敢忘蘋藻之恩」,似乎有一種「冬至圓,家圓人團圓」的感懷祖先之情。現在的顏氏家廟是顏永燈的祖父,顏龍讓先生擔任保正時,四處募款於日治時期昭和七年(1932年)翻修完成的,所以此座廟稱不上是百年古建築,但它卻維繫一個宗族百年多的靈魂。 臺南市下營區紅厝社區發展協會 馮榮傳 6897287 台南市下營區紅厝里8鄰57號
花蓮縣 萬榮鄉 紅葉社區 紅葉村 昔時,紅葉為阿美族住地,散居於派出所一帶山麓,因多『山貓』,而稱『高藥』也。原住的阿美族,因遇颱風,洪水暴漲,社地耕地多流失,又因布農族侵擾,仍遷居海岸山脈西側,今鶴岡地方。布農族遷來後,住於紅葉溪兩岸山腹人口不多,民國廿二年起,泰雅族來居,稱此地曰:『伊豆夫可樂南』,其地狀狹長陰翳,故譯『紅葉』,惟族人仍以『埃夫南』稱之。 紅葉村泰族屬於賽德克亞族托魯閣系統,遷來之初,族人大都住於瑞穗溫泉以西之紅葉溪左岸,虎頭山之南方山麓,被稱紅葉部落;小部住於今紅葉溫泉附近,迪佳山此麓,因在紅葉部落對岸山麓,故稱『西寶』。繼之而來者為馬浩望社之布農族,住於紅葉部落東端一角。 日據時紅葉村落分兩社,其構成之成員分述如次: 紅葉聚落:紅葉聚落為西寶、洛韶、伊波、瓦黑爾、西拉克等社人所住,其中小部份科蘭社人在內。 西寶社:結社於西寶國小稍東台地上,係於民國十七年,日警將鄰近之得給亞可、巴巴卡兩社合併之社。次年,迫令社人下山移居,一部由頭目達蘭泰莫率領移居紅葉,一部遷於巴拉瑙(今重光)。光復後,民國卅四年底,自成聚落,因係西拉克社後裔,故名『西拉克』社。 花蓮縣萬榮鄉紅葉社區發展協會 黃德誠 03-8873451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5ac4862-0b11-4acd-9669-cebc4040f1ec/1/940426聯合報.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5ac4862-0b11-4acd-9669-cebc4040f1ec/1/940426更生日報.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5ac4862-0b11-4acd-9669-cebc4040f1ec/1/940426自由時報.jpg
花蓮縣 萬榮鄉 見晴社區 見晴村 原中央山脈柏楊群,光復前後陸續向見晴村遷入。目前有天主堂,基督教長老會聖靈進修到院,國小大部分人口外流或在西北部蘑取,社區以原住民人口居多 見晴社區發展協會 高信軍 03-8771382
花蓮縣 萬榮鄉 明利社區 明利村 明利村位於花蓮縣萬榮鄉,有花東公路及鐵路經過,北接鳳林南接光復。因時代變遷,部落行政區劃分為三個部落:上為大可汗部落,中為馬太鞍部落,下為馬里巴西部落。部落因著年輕人外流,僅存流沒有工作能力的婦孺與幼小。年齡層分佈:老人人口約佔17%,隔代教養家庭居多,因青壯年外移,老人照顧需求更大。部落的信仰中心是基督宗教,有二間長老教會一間天主堂,部落以太魯閣族語為主,老人有許多仍是文盲,但卻篤信基督宗教。為此,由在地的利華教會於97年4月成立社團法人花蓮縣多加全人關懷協會,希望發揮在地有限資源,整合民間團體與結合政府方案,促進部落文化復育與在地就業等,提供更在地的服務,協助部落自立自主,凝聚部落發展共識,促進產業發展與在地就業等機會,讓部落永續發展。 社團法人花蓮縣多加全人關懷協會 陳一鳳 eavvon@gmail.com 8751349 花蓮縣萬榮鄉明利村二鄰27-2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b4a12e7c-61f9-4688-b9d2-ea77b914bef5/1/2009年度傳統舞蹈傳記-表演.doc
花蓮縣 萬榮鄉 馬遠社區 馬遠村 1.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因地形狹長,分別有三個聚落,為本社區(馬遠社區(Kunuan)、大馬園(Tamayan)及東光(Tungkuang),與瑞穗鄉富民村為鄰。2.本村共有4間教堂,一間國小。而本社區分別有基督教及天主教、國小。3.本村以布農族為居多,農作物以山蘇、箭筍、玉米、小米為主。4.部落家庭大多為隔代教養,許多中生代外出求學或至外地謀生,因此留在部落大多為老弱婦孺。5.在協會理事長 馬香蘭的帶領下,致力提供在地就業機會,97年~99年為期三年的原住民部落永續工 程已在99年告一段落,過程中至少提供本村中高齡層約100人次的就業機會。6.今年本協會以老人關懷為主要的服務項目。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社區發展協會 江阿光 bununsaikin@hotmail.com 0928-868271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4鄰66號
花蓮縣 萬榮鄉 愛鄉社區 西林村 愛鄉部落永續發展協會位於花蓮縣萬榮鄉西林村下部落,是以農為主的部落,南以非常清澈的北清水溪流過,此溪水是夏季避暑之地,年平均溫度在18C以下,西倚中央山脈台地上為著名的坪林文化遺址所在,還有一處野溪溫泉二子山,幾乎是未經開發的聖女地;此社區人文素養亟嘉,不少退而不休之公教軍警人員都願意在一次的為地方付出心力,且都是社會上極為有能力的人才,成立之初多具有一翻熱忱,再一次地將所學所知的奉獻於原鄉社區,故於民國95年8月成立,本會宗旨在於非營利為目的活化部落生機、注入草根部落意識、建造健康部落及永續經營為目標,範圍為周邊之村里社區為服務的範圍。 花蓮縣愛鄉部落永續發展協會 蘇連勝 w8772422@yahoo.com.tw 03-8772422 03-8772422 花蓮縣萬榮鄉西林村11鄰190-1號
花蓮縣 鳳林鎮 大榮二村社區 大榮里 社區發展協會下設:1.長壽俱樂部(老人會)2.媽媽教室3.土風舞社4.花鼓隊5.義工隊6.大榮國小 大榮二村社區發展協會 詹國賢 benchen.fonlin@msa.hinet.net 03-8762589 03-8760761 鳳林鎮大忠路39號
花蓮縣 鳳林鎮 鳳義社區 鳳義里 鳳義社區發展協會
花蓮縣 萬榮鄉 西林社區 西林村 西林社區位於萬榮鄉知亞干溪二子山溫泉區內,隔台九線省道與新光兆豐休閒農場相鄰。日據時代日人稱此區部落為知亞干部落(Alang Ciyakang),目前人口數有1618人,太魯閣族便佔了1539人,是個典型的原住民村落。其人口是因日本政府基於管理便利之故,由花蓮各地遷居聚集而成,這些先民將過去居住於山林中的文化與古早智慧帶來了知亞干部落,其中自然不乏祭祖、豐收、歡樂、宴席、出草等重要祭儀,而不同的儀式活動,則搭配了許多傳統樂器,如一般大眾較熟悉的口簧琴,以及直笛(出草笛),以及過去文獻鮮有記載,僅見於少數太魯閣族部落的木琴、四絃琴及五管笛等,如傳統的木琴,由於太魯閣過去文化相當嚴謹,學習木琴只能根據老祖先自古相傳的樂曲,雖然僅寥寥數首,但簡樸的樂音中,卻能充分表現原住民對自然的敬畏和感謝,在音樂表現外,木琴也是族人在山上溝通訊息的重要工具,過去百年來太魯閣族的祖先們藉由木琴在山谷間互報訊息,清泠的樂音響徹山谷,可說是先民在山裡的語 花蓮縣萬榮鄉西林社區發展協會 張明賢 may.may.771206@yahoo.com.tw 03-771641 花蓮縣萬榮鄉西林村5鄰82號
花蓮縣 萬榮鄉 萬榮社區 萬榮村 協會成立於86年06月11日,本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發展社區`傳承文化`發展經濟`提高原住民及各族群生活水準為宗旨。特別強調本會是依個跨五大族群的組織,將來組織發展方向將朝向精緻化`文化化`創意化,推動社區文化及社區總體營造以來,是多族群性的族群融合組織,並太魯閣為主推廣跨多族群的文化相關活動。 花蓮縣萬榮鄉萬榮社區發展協會 胡永光 v51010424@yahoo.com.tw 03-8751389 03-8751389 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1鄰8號
花蓮縣 萬榮鄉 東光丹群社區 馬遠村 【東光社區】廣闊的崇山峻谷是布農族的家鄉。這裡蘊含著優美的地理景觀及多樣化的生態資源,還有一群樂天知命的布農族人,稱得上是一處人間仙境,值得你去一探究竟。想不想到我的家鄉來做客呢?我可是很好客的呦!跟著我來,我將帶你體驗一場前所未有的心靈饗宴。丹社群的由來根據口傳巒大社(takbanuaz)的打納畢馬氏族(tanapima)有名叫法丹(Vatan)者,遷移到丹大開墾狩獵,以後遂成丹大社群人的始祖。大約三百多年以前,丹社群人居住的地方稱asang-Vatan稱本族群為takiVatan,這是丹社群的由來。1930年,日本實施理蕃政策,居住在南投縣濁水溪上游丹社溪兩岸的布農人,日本人強迫遷離,歷程三年翻山越嶺,來到花蓮縣麻子漏溪上游定居。有一部分遷至南投信義鄉地利村,目前已被其他氏族同化。當時遷至馬遠人口約三千多人,由於瘧疾和外族通婚及人口再遷移,目前馬遠村的325戶人口數減少約1651人目前以行政區域分馬遠村有兩個社區1.馬遠社區1-4鄰、新村Kunuan在富源上下車2.東光社區5-9鄰在瑞北上下車,5鄰tipang、6鄰dadalung、7鄰paunung、 8鄰taimaiian、9鄰tungkuan 花蓮縣丹群布農族文藝發展協會 江東妹 kaliling518@yahoo.com.tw 038-871392 花蓮縣瑞穗鄉瑞北村瑞北95-2號
花蓮縣 壽豐鄉 光榮社區 光榮村 ㄧ、七腳川(Cikasoang)阿美族光榮(Linahem)部落史 花蓮縣原住民族教育文化與部落發展協會(以下簡稱本會),本會為能讓評審委員深入了解七腳川阿美族光榮(Linahem)部落史,簡要敘述之,再將本會組織概況,如後簡要說明之: (一)七腳川阿美族族群譯名與早期領域七腳川人,是指七腳川社人的後裔,原居今吉安鄉福興村以西之三軍公墓下方山麓。阿美族初遷於此,見該地盛產薪柴(Cikasoyay),故稱其他為「知卡宣」,清人譯作「七腳川」或稱竹腳宣、竹腳川、直腳川諸社名稱,而「七腳川」(Cikasoang)為一通譯之社名。七腳川社後裔聚集在太昌、南華、池南、光榮、溪口、台東縣鹿野鄉瑞和等地,七腳川人對於自己祖先的淵源似乎已模糊不清,常自認是七腳川系統與豆蘭、薄薄諸社是完全不同的族群。但是,從七腳川人使用之方言與風俗習慣和二社沒有什麼差別,似乎沒有必要把他們分為不同的一個系統,因此,這裡所謂「七腳川人」應該是指七腳川社的人,與南勢阿美族同是一個族群,只是遷來的時間可能不同而己。在太魯閣族人尚未遷來木瓜溪以前,山區亦可能是七腳川人狩獵的區域。(李景崇PutarFuding,阿美族歷史,pp52) (二)七腳川事件與流布情形光緒二十二年(1896)三月,日軍在台東登陸,五月北進花蓮,佔有南勢阿美諸社,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月於七腳川社設置警察官吏派出所,藉警力統御社人,日人知道七腳川社世與太魯閣族瓜葛甚深,即每當日軍攻擊太魯閣族諸社時,七腳川社眾多傭為軍夫從征,光緒三十三年(1906),委里事變既平,日人於次年(1907)為封鎖太魯閣族突襲,即自娑婆礑,經加禮宛、北埔而至海,連為隘勇線,此線謂之北埔隘勇線,並頭目KumodCungao建議日人提高薪資以改善其生活,但不為日人接受,因此,他們誤以為頭目勾結日人,不滿頭目,懷恨日人之壓榨,遂由社中有勢力者LoohPutar召集隘勇十九人密謀行動,暗中與巴托蘭太魯閣族相互應,俟時機成熟,遂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十三日攜眷潛入山區,次日襲擊附近隘勇線及警察派出所,殺害警察,切斷電話線;花蓮港支廳長岩村聞訊,親率警察隊與駐屯花蓮的守備隊赴七腳川鎮壓,亦無功而退,而抗日之社眾不斷地擴增,聲勢亦隨之壯大,日警己無招架之力。全國日人為之震動,台東廳知討伐失利,急派警務課長田中率璞石閣(玉里)警察來花蓮,總督府亦立即派警視總長及陸參謀率兵前來。十二月十六日台灣總督付派遣步兵三中隊,砲兵二小隊,機槍一分隊,乘輪在花蓮港登陸。次日,宜蘭、深坑、桃園三廳派遣援隊九十名亦在花蓮港登陸,與台東廳警察合編討伐隊,佈置於七腳川社以東,二十一日晨,日軍開始砲擊,中午攻入七腳川社。深夜,社眾反撲未果,攜帶眷屬經七腳川山,竄向木瓜山,在銅蘭、文蘭的七腳川阿美族,埋伏於鯉魚山之山下。二十四日,日軍分三路進攻,日兵山砲隊砲擊木瓜山,步兵隊齊射銅蘭、文蘭,日砲隊獨攻池南,社眾仍奮戰不屈,潛入深山,日軍搜索行動受阻,為防備抗日者下山襲擊,於十二月二十六日構築七腳川山麓至娑婆礑(水源)與威里線銜接,全長約三十公里,次年(1909)二月十七日完工,派隘勇駐守,並派荳蘭社長老人山說服,次日,七腳川社人歸降,日在討伐隊在花崗山舉行解隊式;此一抗日行動,先後達三個月,史稱「七腳川事件」。(李景崇PutarFuding,阿美族歷史,pp53-54) (三)部落分布據七腳川社後裔的報道,原移薄薄、荳蘭等社者遷於月眉或水璉;池南一帶者部分遷於南華、太昌或壽豐山下的Cialopalang。因此,經異動後七腳川系部落,較集中的地區為池南、光榮、壽豐山下、溪口、南華、太昌及瑞和。瑞和一地,系日治時之「大埔尾」,現屬台東縣鹿野鄉內,本文不贅述其他部落,僅以光榮部落為例,如後簡述之: (李景崇PutarFuding,阿美族歷史,pp57)光榮部落,在文獻上,以「鯉魯尾」見稱,係因居鯉魚山南端,故名,阿美族或稱它為Linahem相傳此地名來自太魯族之里鬧(Linao),意即欉林。光復後成立稱呼的地名為共榮,屬壽豐鄉。約1910年後為光榮部落第二次遷移在壽豐公墓東邊,由於大颱風的侵襲,荖溪河水暴漲,將全部落沖走,約1927年第三次遷移到現在的部落,民國六十八年(1979),改稱光榮。光榮部落位於荖溪下游右岸,壽豐山東北方山麓,在今壽豐北面約一公里餘之平坦地。根據民國二十五年的人口統計,105戶553人(男280人,女273人),在壽區(今壽豐鄉)阿美族諸部落中,為人口最多的部落。目前光榮部落總人口數是924人,原住民783人,漢人141人,原住民約有84.7%,七腳川阿美族人約有80%。(取自壽豐鄉戶政事務所網站2013.5.7)壽豐鄉 村里人口統計 年度 月份 村里別 戶數 人口數 男性人數 女性人數 平地原住民 山地原住民 102 光榮村   322 924 502 422 760 23 花蓮縣原住民族教育文化與部落發展協會 布達兒‧輔定 putalfuding@yahoo.com.tw 03-8651410 花蓮縣壽豐鄉光榮村二街30號
花蓮縣 壽豐鄉 水璉社區(100) 水璉村 花蓮縣壽豐鄉吉偉帝庵部落發展協會位於壽豐鄉海濱的一個小村落,東臨太平洋,西倚海岸山脈,是一處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的葉海堂盆地,也是一個多種族群融合的社區,有漢族和阿美族、撒奇萊雅族混合居住的社區。 協會依法設立,以非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發展部落傳統文化之傳承延續為宗,關心部落老人與幼童,協助各機關之關懷部落衛生、福利服務。 花蓮縣壽豐鄉吉偉帝庵原住民部落發展協會 陳芃妤 0928-080834
花蓮縣 壽豐鄉 米棧社區 米棧村 壽豐鄉東臨太平洋,北以木瓜溪與吉安鄉為鄰,南以壽豐溪及花蓮溪和鳳林鎮中興裡、萬榮鄉西林村為界,西至木瓜山與秀林鄉相接,東南之水璉村與豐濱鄉磯崎村之牛寮坑為鄰,面積達218.444平方公里,為全省平地鄉鎮中土地面積最寬之鄉鎮。在區域地理屬花蓮生活圈之一環,為一農村集散。礦產以玉石及蛇紋石為大宗;農業方面則以「精緻農業」為代表,以花卉栽植為主,因而素有花蓮縣「花園」之美稱。耕作陸田以種植粟、蕃薯、芋頭及豆類等雜作為主,亦有水田耕作。水果、蔬菜種植也佔有一定的重要性,水果以無子西瓜、哈密瓜(洋香瓜)及文旦柚最為著稱,米棧文旦柚觀光果園,面積約六百公頃,有一百七十五戶果農投入經營此觀光果園。蔬菜則以花胡瓜為大宗;漁業以生產「黃金蜆」聞名,為一鄉一特產之代表性產品;狩獵方面,農事閒暇之時,即行狩獵,主要狩獵對像為鹿、山豬、羌仔、山羊及鳥類或山雞為主。獵器以鎗、刀、弓、劍為主。 花蓮縣壽豐鄉米棧社區發展協會 江俊明 ficanfican193@yahoo.com.tw 03-8741068 03-8741402 花蓮縣壽豐鄉米棧村米棧二段99號
花蓮縣 壽豐鄉 壽農社區 壽豐村 壽豐鄉壽農社區發展協會 古欽水 03-8652301
花蓮縣 壽豐鄉 溪口社區 溪口村 本社區位於壽豐鄉南端,溪口村原與豐山、豐裡、樹湖等合稱為豐南,民國卅四年豐田村分為豐山、豐坪、豐裡及溪口,民國五十三年樹湖村又從溪口的範圍分立出去,溪口村的範圍就變得更小了。因地處知亞干溪(壽豐溪)北端的溪口,所以稱溪口村。 台灣光復初期蔗糖業非常興盛,當時因為糖價昂貴,吸引很多農民種植;溪口村當時仍大部份為河川地,土地乾旱貧脊荒石遍佈、荊棘遍野,吸引一些勤奮的先民來此開墾土地, 種植甘蔗和稻米,因為經年的辛勞有成,於是吸引了一些人口前來開墾定居。 溪口村因本地就業有限,年輕人口外流嚴重,根據統計溪口村民國五十八年全村人口有2068人,直至今日已降為1290人。 溪口村面臨農業沒落、工業不興之衝擊,將迫使農民賣土地轉業,或在政府及農會輔導下合作開發休閒農業。玉里精神療養院已在溪口村興建『復建園區』。另社區內逐漸出現民宿業者及外來人口移入,但仍需振興社區產業,方能免於社區衰退。 花蓮縣壽豐鄉溪口社區發展協會 曽春次 kiku201301@yahoo.com.tw 0937-175270 花蓮縣壽豐鄉溪口村四街33巷10號
花蓮縣 壽豐鄉 志學社區 志學村 花蓮縣壽豐鄉志學社區發展協會 吳秋燕 luckey570120@gmail.com 0935-605092
南投縣 埔里鎮 成功社區 成功里 南投縣埔里鎮成功社區發展協會 陳紹章 chen00177@yahoo.com.tw 049-2913368 049-2992144 南投縣埔里鎮成功里種瓜路105號
花蓮縣 壽豐鄉 池南社區 池南村 本部落位於鯉魚潭畔,距花蓮市僅18公里,車程約25分鐘可達,是早期花蓮縣境內,除太魯閣之外最負盛名的風景區,也是花蓮最大的內陸湖泊。鯉魚潭四周群山環抱,波光嵐影,景色優美,深具觀光發展潛力。本部落結合此獨特天然資源發展有機無毒原住民風味活力餐的銷售、部落巡禮生態旅遊模式,帶動部落產業,以新的就業型式轉換原住民下一世代命運。池南社區發展協會於93年9月3日成立,會員人數84人(其中75%是原住民);池南村(Banaw部落)位於花蓮縣鯉魚潭風景區內,村內戶數約有373戶,人口約1135人,其中原住民約為410人,大部份都是阿美族,以農業為生;漢人以農業與商業為生。最大的漢人聚落位於鯉魚潭風景區,從事小吃與租賃遊湖之小艇之業。為提振部落產業生機,開拓地方特色資源,本會有計畫、永續性的培育部落人才,藉系列的木雕、手工藝、餐飲、部落民宿、部落導覽......等各項教育訓練,活化地方產業並結合當地鯉魚潭為中心的觀光活動,發展多元性的特色產業,我們殷切的期待您的蒞臨。 花蓮縣壽豐鄉池南社區發展協會 林祖銘 tmt5757@ms3.hinet.net 0933-996777 03-8523785 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池南路2段17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56b21ccf-d82b-49e4-b8c3-97816b5f653b/1/P1010096.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56b21ccf-d82b-49e4-b8c3-97816b5f653b/1/DSCN4338.JPG
花蓮縣 壽豐鄉 豐山社區 豐山村 位花蓮縣的豐山社區.在過去屬於豐田日本移民村的一個聚落,時稱山下部落,目前社區中以客家人居多,閩南、原住民、外省人次之,因有臺灣觀光管理學校在此設校,地區生活機能完善,設有郵局、派出所、豐山國小等,鄰近有壽豐國中、豐裡國小、東華大學等教育設施,因此地區生活文化水準高,近年地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更帶動地區整體發展,吸引不少外客向此旅遊、駐居,所以青壯年人數比其他鄉鎮來的多。與地方社團互動良好,社區營造以環境教育為主題,文化產業為輔,文化產業有香精、軟陶、竹雕、拼布、檳榔小玩偶。並設有豐山家政班,成員由社區媽媽組成,製作粿類米食手藝精湛,班員還善於歌舞、話劇的表演。 豐山社區發展協會 陳威良 abb5236@yahoo.com.tw 03-8653808 03-8650427 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魚塘路36號
花蓮縣 壽豐鄉 力拿恆社區 壽豐村 力拿恆在早期原為一片原野,到處聳立著各種樹木,例如茄苳樹、野生龍眼等,在日據時代以前,就有一部分人由七腳川社的人往壽豐開墾,在建立一小部落。力拿恆部落舊名為鯉魚尾,因位於鯉魚潭山南端,是早期到達壽豐鄉阿美族人的停留地之一。在七腳川事件後,才陸續有其他的七腳川社族人遷入至此,還包括荳蘭社、薄薄社的族人,而形成一大社。 花蓮縣力拿恆社區發展協會 鄒輔培 qu5239@gmail.com 0927-252257
花蓮縣 壽豐鄉 共和社區 共和村 花蓮縣壽豐鄉共和社區發展協會 林玉正 0937-168906 花蓮縣壽豐鄉共和村中華路一段65號
花蓮縣 壽豐鄉 壽豐社區 壽豐村 壹、壽豐地名的由來 壽豐村位於花蓮縣壽豐鄉的中間地帶,為泰耶魯族(泰雅族之一支)聚居的地方,舊名「里鬧」,泰耶魯族語指「叢林」的意思,後來漸為阿美族狩獵的地區。明永曆卅六年,始有漢人蹤跡。因位於海拔六○一公尺的鯉魚潭 之南,故又名「鯉魚尾 」。民國六年,疫癘肆虐,居民畏懼,便改名「壽村」,以圖吉利。日據時期,開闢為日籍移民專屬的移民村,後日人改稱「壽庄」。戰後時期,移民村所有日籍移民遣返回日本,政府因此地物產豐饒,便以「豐」字相連,乃有「壽豐」(人壽年豐)之名。貳、壽豐社區的地理環境一、壽豐社區的交通建設 壽豐村是壽豐鄉的鄉治所在地,主要有四條幹道。壽山路宛如「辦公街」,因為壽豐鄉的機關都集中在壽山路,路頭是火車站,然後南下依序是農會、分駐所、戶政事務所、鄉公所、鄉民代表會、壽豐國小、文康中心、圖書館。壽山路尾緊接公園路,公園路上有電力公司、民眾服務站、文化中心、原住民多功能活動中心、衛生所,之前還有自來水公司,但已遷至吉安。火車站前街即壽豐路,俗稱「壽豐老街」,有公車站、中華電信、村辦公室、國聖宮。中山路前身是沼田地,現在有消防隊、花蓮二信、郵局。二、壽豐社區的人文資源 壽豐村有707戶,男有1,027人、女有933人,共計1,960人。村民大多務農,原住民族群約佔三分之一,平地原住民有648人、山地原住民有21人,共計669人。 壽豐村的原住民以「阿美族 」人數最多,阿美族男性善於「射箭」與「雕刻」,女性則善於「編織」與「釀酒」。阿美族人不論男女老幼皆能歌善舞,尤其在每年七、八月夏收過後的豐年祭期間 ,以載歌載舞儀式慶祝小米豐收、感恩祭祖,更是阿美族人最盛大的活動,相當於漢人過農曆新年。當然每到豐年祭期間,所有在外的阿美族人不管住多遠或多忙,都會趕回來參加。壽豐村的客家人則聚居在壽豐老街上,大部分是從桃竹苗三縣移民過來的,客家人以「儉」持家,善於將吃不完的農作物用醃漬方式保存下來,賣醃漬品也成為他們經濟來源之一。「擂茶」更是客家美食中的絕品,既養生又美味!三、壽豐社區的自然資源 (一)花東縱谷 壽豐村為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入口處,南北縱走,成一凹形狹谷平原。壽豐村因位於壽豐鄉交通樞紐,不管是去鄉內何處,均會經過此地。壽豐公車站也是水舞(二)豐田玉 荖腦山孕有豐富的豐田玉,壽豐村的鯉魚山因為與荖腦山屬於同一座山脈,故也孕有豐富的豐田玉,但因為壽豐村無路可上山,所以採礦者皆需繞路至池南村或豐山村才有路上山。壽豐村內也有靠賣豐田玉維生的村民,壽豐路與中山路上也可以看見豐田玉的專賣店。的終點站。四、壽豐社區的生產資源 (一)白甘蔗 日據時代的壽村是以生產「砂糖」聞名,白甘蔗更是製糖主要生產原料,是台糖公司委託民間大量種植,再以官價收購,民間不可私自種植,還訂有專門罰則來處罰,但隨著壽工場遷建至光復大和糖廠後,白甘蔗園也隨著移植。 (二)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的推廣是壽豐鄉農會的農事推廣教育中最有成的典範,雖然栽種有機農業的成本較高,但是可以讓人「吃得安心、吃出健康」。壽豐鄉農會從產地輔導、生鮮處理運送與設置直營門市等一體流程,透過平衡產銷機制,創造有機農民的利潤。有機農業推廣的成功,也讓「有機農民」在台灣社會的階級地位中,大大地流動與提升。 中華民國優格文化教育推廣學會 范姜力琳 fanjohnlinmay@yahoo.com.tw 03-8650907 03-8656006 花蓮縣壽豐鄉壽豐路一段155號
花蓮縣 壽豐鄉 CiaCang社區(暫訂) 光榮村 花蓮縣原住民族傳統農業發展暨文化傳承協會 林德次 jesuslovesme76@gmail.com 038560936 038650936 花蓮縣壽豐鄉光榮村中山路128號
花蓮縣 壽豐鄉 水璉社區 水璉村 水璉社區位於東海岸國家風景區轄內,東臨太平洋,西倚海岸山脈,是一處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的葉海堂盆地,是一個多種族群融合的社區,區內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及特殊的地質景觀,動植物生態和原住民文化等珍貴資產。水璉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綿延數公里的海灘、海灘上的黑白石,多樣的地質、地形景觀;河流如南坑溪、北坑溪、水璉溪、蕃薯寮溪;水璉溪河口溼地與社區步行距離約15分鐘;村民李木村家宅旁的水塘,是水璉村內重要的白鷺絲棲息地,每到傍晚白鷺絲即由覓食的區域飛回水塘旁的樹叢中。台灣彌猴則是經常出沒於蕃薯寮溪峽谷旁的原始生森林中。水璉社區位於東海岸國家風景區轄內,東臨太平洋,西倚海岸山脈,是一處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的葉海堂盆地,是一個多種族群融合的社區,區內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及特殊的地質景觀,動植物生態和原住民文化等珍貴資產。水璉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綿延數公里的海灘、海灘上的黑白石,多樣的地質、地形景觀;河流如南坑溪、北坑溪、水璉溪、蕃薯寮溪;水璉溪河口溼地與社區步行距離約15分鐘;村民李木村家宅旁的水塘,是水璉村內重要的白鷺絲棲息地,每到傍晚白鷺絲即由覓食的區域飛回水塘旁的樹叢中。台灣彌猴則是經常出沒於蕃薯寮溪峽谷旁的原始生森林中。 水璉社區發展協會 林瑞國 花蓮縣壽豐鄉水璉村芳寮路61號
花蓮縣 壽豐鄉 豐坪社區 豐坪村 原為日據時期日本豐田移民村之「大平」聚落,臺灣光復後,始改今名。豐坪村人口約339戶,1113人,村面積8.2平方公里,對外交通非常方便,有直通豐田火車站之9公尺寬、長2公里的柏油路面。還維有偬長達3.7公里之30米寬外環道路(原39線農路拓寬)西南直接臺9線,北接臺11海岸公路。 花蓮縣壽豐鄉豐坪社區發展協會 李慶山 s610929@yahoo.com.tw 0919-289213
花蓮縣 壽豐鄉 平和吳全社區 平和村 花蓮縣壽豐鄉平和吳全社區發展協會 張裕勝 03-8661801 花蓮縣壽豐鄉平和村平和路3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