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09秒, 共找到 2952 筆資料,顯示第 101 到 200 筆)
可用欄位參考
縣市名稱 鄉鎮名稱 社區名稱 村落名稱 社區介紹 協會名稱 協會聯絡人 協會Email 協會電話 協會傳真 協會地址 圖片網址
宜蘭縣 礁溪鄉 大忠社區 大忠村 大忠社區面積131,261平方公里,社區居民共有17鄰1045戶,總人口數2944人。舊稱礁溪頂堡,因民眾敬佩關聖帝君忠義之精神,忠字取為村名,而亦自留給下堡村。村內舊有的小地名,如:楓仔腳`瓦厝底`五峰旗下‵得子口`月眉城等 宜蘭縣礁溪鄉大忠社區發展協會 陳朝璋 jackie2001520@yahoo.com.tw 03-9882065 03-9881735 宜蘭縣礁溪鄉大忠路53巷3號
宜蘭縣 礁溪鄉 白鵝社區 白鵝村 宜蘭縣礁溪鄉白鵝社區發展協會 江錦崑 0932-263089 宜蘭縣礁溪鄉柴圍路29-8號
宜蘭縣 礁溪鄉 玉田社區 玉田村 玉田社區發展協會 吳建和 linmei2001@yahoo.com.tw 03-9301424 03-9302223 宜蘭縣壯圍鄉美城村土田路10-3號
宜蘭縣 礁溪鄉 常興養殖區 時潮村 礁溪鄉「時潮村」雖然村名為時潮村,但是當地人至今仍然習慣使用日治時期的稱呼『塭底』,並繼續沿用往昔村內各聚落的名稱,例:『大塭』、『小塭』、『王通塭仔』、『澳白仔』…等地名。『塭』指低漥之地,『塭底』顧名思義,即指非常低漥的地方。因為地勢低窪,使得居民飽受潮水漲、退之苦,農田常為海水淹沒久久不退,導致農民辛勤耕耘卻難以維生。但也由於地勢低漥的現實,較少人們願意興屋進住與構建土木工程等等,使得這裡的原貌得以被良好、完整的保留下來,更因其地勢低窪而孕育許多此地的特殊農、漁文化。舉凡濕地生態、植物飛鳥、人物傳說,真可謂處處有驚喜,處處是文化。 宜蘭縣常興養殖漁業生產區管理委員會 顏玉桂 c9889797@yahoo.com.tw 03-9889797 宜蘭縣礁溪鄉時潮村大塭路50號
宜蘭縣 礁溪鄉 龍潭社區 龍潭村 宜蘭縣礁溪鄉龍潭社區,位於礁溪鄉與宜蘭巿的交接地區,有著便利的交通及豐富的社區資源。讓龍潭社區一方面可以與外界有極為密切的聯繫,同時又可以擁有山林原野的美貌。特別是社區內有著宜蘭著名的五大名湖之一,更是昔日蘭陽十二勝之一的龍潭湖。龍潭湖是宜蘭最大的天然湖泊,龍潭湖距宜蘭巿約5.5公里,位於四結、龍潭北方釉瑤山南麓。龍潭湖三面環山,環湖道旁,綠樹成蔭,垂柳倒映,景緻迷人,漫步輕歌在湖畔或垂釣、泛舟,享受山光水色的怡然自得。湖東的谷地淺草坡可作野營場地,宜蘭地區的多數居民,總是喜歡到這裡享受一份喧囂城巿中無法找尋的恬淡悠閒。 宜蘭縣礁溪鄉龍潭社區發展協會 李志文 ltsh2007@gmail.com 03-9285501 03-9286308 宜蘭縣礁溪鄉龍潭村三皇路45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b3a9f89b-80e4-47a3-827e-9e829125c823/1/IMG_1200.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b3a9f89b-80e4-47a3-827e-9e829125c823/1/P1080239.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b3a9f89b-80e4-47a3-827e-9e829125c823/1/DSC06164.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b3a9f89b-80e4-47a3-827e-9e829125c823/1/97.4.25--2 (30).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b3a9f89b-80e4-47a3-827e-9e829125c823/1/P1080096.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b3a9f89b-80e4-47a3-827e-9e829125c823/1/千人寫龍 (50).JPG
宜蘭縣 礁溪鄉 匏崙社區 白雲村 宜蘭縣礁溪鄉匏崙社區發展協會 許金壽 chad_hsu@bovndless-tech.com 03-9287833 礁溪鄉匏杓崙路1-30號
宜蘭縣 礁溪鄉 三民社區 三民村 宜蘭縣礁溪鄉三民社區發展協會 吳錫琦 0922885704
宜蘭縣 羅東鎮 新群社區 新群里 本社區地處古代交通要津,民生物資必經水路運輸至溪南地區 。本社區行政區域內,兩大宮廟每年均舉辦大型遶境祈安民俗活動。羅東鎮最大稻米量產區。 宜蘭縣新群社區發展協會 張文哲 羅東鎮新群里月眉路291巷9號
宜蘭縣 羅東鎮 樹林社區 樹林里 本社區原屬竹林里,1990年行政區劃分新編為「樹林里」。緣因國立羅東高級中學位在本里中心,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育英才之意,故名「樹林里」。 範圍包括純精路之西、公正路以北、竹林巷之南、西與羅東運動公園為鄰。面積0.5406平方公里,98年9月止人口統計:1,388戶, 4,293人(男2,018人,女2,275人)。 本社區原為一大片農田,北成圳如條龍環抱北界,其間散佈數個竹圍農莊,為典型農村社區。由於太平山木材開發,羅東鎮成為全台知名的木材產業城市。都市的繁榮延伸到本社區,擴大都市計畫涵蓋本里,1968年國立羅東高級中學設校、加上1986年羅東運動公園之開闢、以及社區內第五號公園、松林公園之建設,使社區成為文化氣息濃厚、有流水環繞、公園綠地處處欣欣向榮的新發展社區。 本社區發展委員會於2005年正式立案,歷經第一、二屆理事長林傳枝先生,第三屆林茂成先生及第四、五屆現任黃再興先生三位理事長之努力,社區硬體建設、藝文活動之推展及內部團體紛紛成立,本社區正加速成長中。 宜蘭縣羅東鎮樹林社區發展協會 廖俊斌 benny355@hotmail.com 03-9573139 03-9548795 宜蘭縣羅東鎮豐年路39巷9號
宜蘭縣 羅東鎮 北成社區 北成里 位於羅東鎮西邊曾是羅東鎮人口最多的里,後調整為二里〈北成.國華〉,轄內有羅東運動公園風景區,及荷蓮花形象景觀區,人文豐富。 楊信潮
宜蘭縣 蘇澳鎮 存仁社區 存仁里 存仁社區俗稱「功勞埔」位於蘇澳鎮新馬地區之東側,東臨太平洋,西與濱海公路為界,南接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北濱武老坑溪下游隔溪與利澤工業區相望。現有住家131戶,人口832人,居民均世居於此共同信仰中心為定安宮,供奉主神為五顯靈官華光大帝,產業以種稻為主,也有小面積種植落花生零星蔬菜,另有養雞場及養殖香魚為業,轄內水資源豐沛溼地面積廣可做生態規劃。以前有一句諺語「武荖坑大石鼓、阿兼城水查某、功勞埔好水土、大坑罟臭魚脯」由諺語即可得知功勞埔水源豐沛水質好,大坑罟海洋資源豐富,是牽罟的好所在。2、人口結構:依據蘇澳鎮戶政事務所91年7月統記資料,實際戶口數16戶,重複開戶34戶,現居戶數131戶,外流戶數34戶,外流比例率佔2﹪,戶口登記人數832人,實際居住人數781,外流人數51人,外流人口比率佔6﹪。年齡層分布情形:女性:400人 男性:432人(91年7月戶政統計) 宜蘭縣蘇澳鎮存仁社區發展協會 林光明 lin0911232681@yahoo.com.tw 03-9904925 宜蘭縣蘇澳鎮存仁里存美路2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924716a9-6459-4c43-a658-24c012d75785/1/存仁社區照片.doc
宜蘭縣 蘇澳鎮 後湖社區 聖湖里 後湖原為蘇澳鎮聖湖社區的一部份,因地方日漸繁榮,人口陸續增加。為方便推展社區發展,於2006(民國95)年成立後湖社區發展協會。住戶數共約300戶,生活型態屬傳統鄉村,土地公廟為信仰中心。地理位置於台2丙線及台9線之內,東、北、西三面為山地所包圍,南面開展似湖,因形狀似畚箕故名畚箕湖,後湖位於畚箕湖內側後方。在1921(日大正10)年間,後湖是個濕地,有三戶人家來此居住,這裡的地理位置恰似一個湖,因此取名為後湖。中間有一座小山,秋天時有群白鷺鷥過境,在山崙上歇息,從遠處遙望,恰似小山上戴了頂白帽。山腳下有一座小廟,廟的高度只有一公尺,此地的土地公很有靈性,居民口耳相傳,漸漸地帶動了後湖的生氣。 後湖社區發展協會' 黃美娥 meia_huang@yahoo.com.tw 03-9964951 蘇澳鎮聖湖里聖愛路121號
宜蘭縣 蘇澳鎮 龍德社區 龍德里 龍德社區昔日稱為『猴猴仔』,原是蘭陽平原平埔族聚落之一,位於新城溪下游北側,蘇澳鎮東北隅。東連本鎮頂寮里,西接冬山鄉三奇村,南與龍德工業區為鄰,北邊與五結鄉成興村為界。主要包括四個地段,由東向西依次為:福德東路、福德路、福德西巷、隆恩路,居民分居於道路兩側,其餘百分之八十以上面積皆為稻田。清末日本人據台,將本里稱為猴猴庄,光復後改為新華里,後來又改為龍德里。本社區面積計3344平方公尺,目前人口4,200人(統計日期九十三年五月)。龍德工業區跨蘇澳鎮龍德里及冬山大興村面積二六三公頃,於民國六十六年開發,是綜合性工業區,並設置一座污水處理場,為全縣最大工業區。當年徵收民地時,抗爭相當劇烈,尤其是大興村「水尾仔」的張氏家族,二百多人世居閩南式傳統建築,最後在政府軟硬兼施下遷離。工業區的開發帶來經濟效益,也帶來如空氣、水質污染,交通及治安的惡化,地形地貌的改變、地下水源的枯竭等負面影響。原本一條條清徹見底的小河,有魚蝦悠遊著,並且兼具灌溉稻田的使命,現在完全乾涸,農民改抽地下水灌溉農田。社區民眾抗爭並與污染製造者對立的戲碼不斷上演,究竟在經濟開發與環境生態的維護間,如何取得平衡點為重要議題。本社區地形東高西低,福德路以東屬於沙丘地形,農作以花生及地瓜為主,其餘平地水田則生產稻米。本地有一句俗諺:『猴猴油車有限豆』,相傳二百多年前,因蘭陽溪至新城溪之間的沿海沙丘生產的花生品質好,在現今龍德廟附近有人開設花生油工廠,可能是花生產量無法滿足工廠的需求,才有此說。民國八十年龍德廟重建時,也確實挖到昔日利用牛牽引磨花生用的石磨。現今工業區原本是溪埔地,湧泉水清又多,有許多淡水魚類,日據時代曾是甘蔗的主要產地,並有製糖工廠及搬運甘蔗用的小火車。光復後農民改種地瓜、豆類及一些雜糧,如今只有一些辛勤的老農在有限的空地種植一點自行食用的蔬果。龍德社區最北邊有一片終年不乾的水塘,就是本社區內唯一的濕地,平常就有一些小水鳥及平地常見的鳥類棲息,每當冬季來臨時,成群的候鳥及雁鴨在水塘內戲水覓食,因水塘內保有許多原生種魚類及植物,是一個動植物相當豐富的生態沼澤區。目前沼澤區產權因屬私人所有,區域內的生態並未加以調查及紀錄,希望未來能請政府單位及學術界協助,將整個沼澤區的生態作詳細的調查並劃為保護區,避免遭到人為破壞,以提供原生種魚類及植物繁殖的天堂,相信未來將會是留給下一代子孫最好的資產。 龍德社區發展協會 林雅雪 03-9909123 宜蘭縣蘇澳鎮福德路177巷25號
宜蘭縣 蘇澳鎮 港邊社區 港邊里 本地為傳統的農漁兼營村落,主要聚落為「嶺腳」,其他「澳仔角」「三面城」均為不到十戶人家居住的小聚落。本地聚落規模較小,除初級產業外,缺乏商業活動一般的日常生活、歲時生活、生命禮俗及休閒生活,與一般漢文化的聚落大同小異。本地居民早期以漁、農業為主,閒暇時也撿零工貼補家用,約三十年前工業興起,年輕人口一則教育程度提高,二來就業選擇增多,大都出外求生,鮮少繼承父業,導致村落人口結構老化,生活形態也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改變。本地先民應在蘭陽平原開發晚期才到此窮鄉僻壤落腳,因為大環境經濟型態的改變,步入工業社會後,居民就業型態也從一級產業轉為勞務工作及服務業等,加上長年累積土地共業分割權屬問題房屋難以改建,造成年輕人口外流,社區老化程度高,不過也因此讓社區內少有外地人遷入,親族成為人際關係中最顯著的特色,人情味濃,自家栽種之蔬果或漁獲等食物之分享與餽贈,可說是社區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部份。生活形態仍保有傳統鄉村的方式,少有商家,廟宇為地方的信仰中心,動員力強在2001年之前,社區內重要的核心組織為廟宇之管理委員會,公共建設之部分則由里長負責推動,在導入社區營造之操作方法及相關資源後,社區發展協會漸漸成為社區事務推動的核心組織,改變了原本的政治生態。港邊社區發展協會自2001年提出營造「無尾港生態社區」之願景,此「生態社區」之內涵非單指環境生態上之意義,而是追求永續發展,兼顧生態、社會及精神文化三個面向均衡發展的健康社區,追求簡單但高品質的生活。 社團法人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發展協會 林銀河 0937-454789 宜蘭縣蘇澳鎮蘇濱路一段196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09cd603-a4d6-4b87-a860-d3cfbeae7a77/1/DSCN0760.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09cd603-a4d6-4b87-a860-d3cfbeae7a77/1/0003 020.jpg
宜蘭縣 蘇澳鎮 朝陽社區 朝陽里 朝陽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83年,由一群熱情的傻子依社區未來的藍圖,經年累月的規劃及不間斷的努力,發展出社區特有的文化(客家布馬竹轎迎親、採茶舞、古竹砲、客家文物收藏…等)、產業(咖啡、餐飲、民宿及朝陽手工綁染絲巾),推動社區企業化、財力自主化,以產業盈餘投入於社區福利及營造,使社區福利更趨健全。 宜蘭縣蘇澳鎮朝陽社區發展協會 吳玉鳳 sybal05@yahoo.com.tw 03-9981981 03-9982068 宜蘭縣蘇澳鎮朝陽里(路)40號
宜蘭縣 蘇澳鎮 永光社區 永光里 本社區位於蘇澳鎮東部,大致為鐵路線、成功路與金面山山稜線所圍成的街塊,全里面積:0.638公里,人口649人。本里範圍在清代屬於白米甕,日治初期於明治31年(1899)所劃定的行政區域,依舊。本里範圍屬於羅東街。明治33年(1901)查定區域,重新調整行政區域,又將蘇澳街及阿里史、公館圍、白米甕、永春圍、白匏林、月眉圍、南方澳、北方澳等庄合併為蘇澳街;大正9年(1920),蘇澳街改為大字,下轄蘇澳、白米甕、南方澳、北方澳等小字,光復之後,白米甕小字分為長安、永昌、永春、永樂等里,民國44年長安里再分為長安、永光二里。永光里,以境內著名的日月宮為太陽公廟,故稱之為永光,迄今。本里範圍事實上仍位於蘇澳街區,但因鐵道線劃開,而形成一獨立社區,金面山下並闢為永光公園,成為本鎮社區營造的典範。本里境內的永安宮,主祀延平郡王,為居民信仰中心。 蘭縣蘇澳鎮永光社區發展協會 洪鎮洞 fu6y7c@hotmail.com 03-9966510 03-9961780 蘇澳鎮延平路13號
宜蘭縣 蘇澳鎮 港口社區 港邊里 港口社區和港邊社區行政區域同屬於港邊里,因地理環境及宗教區域不同,後來在84年8月港口社區自行成立港口社區發展協會。港口社區位於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的週邊,保護區週邊土地大部份為港口庒居民所有,居民冇感於社會環境變遷,生態環境的重要願意利用社區的環境資源,來從事社區的營造工作。 港口社區發展協會 陳燦南 p78945654@yahoo.com.tw 039905707 039907587 宜蘭縣蘇澳鎮港邊里港口路14號
宜蘭縣 蘇澳鎮 南方澳社區 南安里,南興里,南寧里 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 胡樹松 fishing_culture@yahoo.com.tw 03-9953667 宜蘭縣蘇澳鎮南寧路47號
宜蘭縣 蘇澳鎮 白米社區 永春里 白米社區,地處蘇澳鎮西南、白米橋南側、砲台出西麓,三面環山並有白米溪貫穿社區於蘇澳港入海,橫臥社區聚落旁山腰的北迴線偶爾傳來隆隆的聲響。社區開發的年代相當早,關於舊地名「白米甕」由來的傳說之一是,光緒年間清朝登全太郎王家驥奉命派駐蘇澳今金字山一帶,初到此地的王家驥登高遠眺時,發現山谷有一溪流蜿蜒而過,而乾涸溪谷所露出的白石磊磊好似白米粒,又因這一帶三面環山,座落其間的白米勢如甕狀,故有「白米甕」之名。此外,區域內尚有清兵古墓、蘇花古道等歷史遺跡。很多來到白米的人,對於社區的第一印象或許是礦石工業區而不是木屐村,如此的巨變是蘊藏在社區產業變遷的脈絡裡。日據時期,白米地區因有豐富礦藏,日本人便極力推動石粉、石灰石等加工業,並設置了今日台灣水泥廠前身的「士敏土」水泥工廠,礦石工業興盛吸引來的人力,奠定聚落的形成。白米曾因礦石業興盛而繁榮,後來也因此項產業帶來的環境破壞而沒落。為了尋回社區的生機,居民透過耆老訪談重新認識地方,從「木屐巢」之名和「白米甕,做柴屐;偷剉材,山林捉」俚語,大家找到往昔記憶中的社區之寶「木屐」。找到寶貝、認識了寶貝,在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下,白米也啟動社區營造列車,目前也以建構一座開放式學校---社區生態博物館,作為社區永續經營的願景。 社團法人宜蘭縣蘇澳鎮白米社區發展協會 林瑞木 clogstw@yahoo.com.tw 03-9952653 03-9951273 宜蘭縣蘇澳鎮永春里永春路134巷11之1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65d45bb-d76e-4eb1-a9e5-6d504dc5ecc3/1/DSC09770.JPG
宜蘭縣 蘇澳鎮 大坑罟社區 存仁里 大坑罟社區位於宜蘭縣蘇澳鎮內,在蘭陽平原南端,西邊與存仁社區隔港口大排連接,北界武荖坑溪(新城溪),東濱太平洋,綿延數公里長的沙灘海岸線,蘊含豐富的海洋資源及海洋生態環境,是提供海洋生態環境教育的場所,南邊緊鄰無尾港廣大的沼澤溼地,由於位於秋冬季候鳥過境的必經路徑上,加上溼地特有的水生動植物資源,提供了鳥類食物來源,因此本社區週邊溼地成為台灣地區主要的雁鴨度冬區之一。大坑罟社區是一個漁村聚落,面積約5公頃,位在東太平洋海岸沙丘旁,其最大特色是其坡地地形,所形成的聚落空間,高程較高,視野展望佳,住戶房舍沿坡地地形興建,早期房舍都以七星嶺之黑頁岩板建造,隨著時代進步,傳統石板屋建築都已改建,目前尚有幾戶,零星保存,住屋以座東向西呈長條狀排列,家家戶戶有庭院,穿梭在其間,令人時有驚艷,社區聚落內尚未有都市計畫道路開闢,仍保有完整地理紋路,據「陳氏大族譜」中的記載,大坑罟的先民係住在中國褔建省漳浦縣鑑湖地區的大坑村,名末清初,為了呼應鄭成功反清復明的行動,便暗中遷移台灣,並由村中的寺廟分靈玄天上帝及關聖帝君二尊神像及二組罟網,由於不敢公開,所以隨行的人數並不多約24人、先民來到台灣船隻由頭城大坑罟地區登陸落戶,由於早期頭城大坑罟地區腹地不足,經族人商議,另覓他處發展,經沿海岸尋找,發現蘇澳大坑罟其地形地貌,與褔建大坑村相似,遂決定其中一部份(12人)留在今頭城大坑罟地區,其餘(12人)沿海岸帶著一組罟網,步行至今蘇澳大坑罟地區定居落戶,所供奉二尊神像,玄天上帝及關聖帝君,則由族人擲筊請示,玄天上帝由遷移蘇澳大坑罟族人供奉,關聖帝君留在今頭城大坑罟,但可確認是頭城大坑罟與蘇澳大坑罟祖先是一同來台,至今兩地仍舊保有互動,大玄廟是社區信仰中心,供奉玄天上帝及關聖帝君,是先祖大陸渡台時,由中國褔建省漳浦縣大坑村寺廟分靈供奉。本社區居民早年以漁業為主,多數居民靠近海漁撈及牽罟捕魚為主,雜作(稻米、花生、蕃薯)為輔,早期宜蘭有句諺語『武荖坑大石鼓、阿兼城水查某、大坑罟臭魚脯』,正描述早年社區牽罟捕魚產業的興盛,近年來沿海地區環境,受工業開發及廢水污染影響,沿海地區魚源枯竭,傳統漁業沒落,近海漁撈及牽罟產業已不復見,社區週邊土地因近海及排水不良,每逢大雨或海水倒灌即淹沒,致使耕種不易,80年代養殖業興起,社區週邊土地紛紛投入養殖草蝦,近年來養殖業受病菌影響,不易養殖而棄養,青壯人口大部份投入工廠工作或外出就業謀生,致使人口外流老化,是一個典型傳統弱勢漁村聚落。 宜蘭縣蘇澳鎮大坑罟社區發展協會 陳日方 p223319.a1174@msa.hinet.net 03-9904930 宜蘭縣蘇澳顉存仁里大成路14號
宜蘭縣 蘇澳鎮 南強社區 南強里 大南澳地區包含蘇澳鎮朝陽、南強、東澳3個里、南澳鄉7個村,位處宜蘭縣最南端,環山面海,農地面積約846公頃,有冷泉、溫泉、山產、海產,景點眾多,有如世外桃源。族群有客家、閩南、外省、原住民、新住民等。 宜蘭縣大南澳地區農村再生協會 張興仁 jen911921@hotmail.com 039984305 039982362 宜蘭縣蘇澳鎮南強里南澳路12-2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f59ed38-450f-40ed-9014-5aff4314ea92/1/CIMG2145.JPG
宜蘭縣 蘇澳鎮 永樂社區 永樂里 宜蘭縣蘇澳鎮永樂社區發展協會 高瓊玲 king750311@hotmail.com 0910145435
宜蘭縣 蘇澳鎮 新城社區 新城里 本社區位於蘇澳鎮中西部,於宜公路43線,5號高速公路蘇澳交流道附近都市與鄉村綜合型聚落 宜蘭縣蘇澳鎮新城社區發展協會 吳錦恵 N0939789928@gmail.com 0939-789928 宜蘭縣蘇澳鎮新城里慶安路9號
花蓮縣 玉里鎮 長良社區 長良里 長良里舊稱「舊庄」,在1829(道光9)年,有平埔族人從屏東移居開墾,後來因人口日多,部分族人越過秀姑巒溪到東岸新建部落,把故居地稱作舊庄。日本時代,有宜蘭連氏家族在日本政府獎勵下,前來開墾兩百餘公頃的農田,把一片荒漠草原開闢為阡陌良田,1937(昭和12)年日本人把這片良田取名為長良,沿用至今,連家古厝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後來周邊陸續出現其他住戶,例如南村,北村,尖角,長良農場...等聚落.長良里現有耕作農田面積大約1000公頃,70%以上耕種稻米,其中50公頃為有機栽培區.現有農村休閒場地包含連家古厝,長良農場慈園,長良農場有機栽培區,自然生態保育區,原住民活動廣場...等. 花蓮縣玉里鎮長良社區發展協會 黃智懷 jee561005@hotmail.com 03-8801208 03-8801289 花蓮縣玉里鎮長良里忠義9號
花蓮縣 玉里鎮 啟模社區 啟模里 啟模地理位置:玉里鎮內靠近東北方連接東平,玉水圳及堤防西方2.672平方公里。戶數:792戶。人口數:男1016人、女1009人,共2025人(平地原住民238人,山地原住民111人)。主要產業:士、農、工、商均為小型產業。學校:玉里國小(已遷移)。◎社團:(1)啟模里社區守望相助巡守隊。(2)啟模里環保志工隊。(3)社區媽媽教室。(4)土地公廟委員會。(5)社區發展協會。◎主要活動:(1)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日比賽大雞。(2)公廟定期舉辦廟會。(3)端午、中秋、重陽、母親節。(4)社區自強活動。◎亮點、特色景觀:(1)玉里國小舊址(玉里鎮民權街50號)。(2)啟模里洗衣亭(興國路燦坤後方)。(3)啟模里伯公廟(土地公廟-玉里鎮自由街6號)。(4)啟模里及河堤腳踏車步道。(5)樸石公園內有玉里石雕藝術家作品及客家文物館。(6)啟模里河堤溼地。(7)協成碾米工廠、木材工廠、豆腐工廠以上均為家庭式工廠,目前僅保留舊設備或器材。(8)多位老師傅(木工、土木、磚瓦等)及客家美食製作。(9)璞石藝術館(璞石藝術工坊、璞石印染工坊)。 花蓮縣玉里鎮啟模社區發展協會 莊健龍 03-8881927 玉里鎮自由街66號
花蓮縣 玉里鎮 樂合社區 樂合里 舊稱「哈拉彎」,是平埔族語,意指叢山重疊之意,後來以近音稱作下?灣,1937年日本人改稱「落合」,戰後再改名樂合。里內包括有哈拉彎、安通、新民、藥王山四區,安通舊稱「安糟」,因當地擁有溫泉,阿美族人把含有硫礦氣味指為「安糟」(很臭之意),漢人以近音稱作「紅?」或「雍索」,日本時代改稱安通。新民聚落則是1960年代(民國50年間),東海岸山脈樂合山區發生大規模山崩,數十戶阿美族人房屋遭掩埋,死傷慘重,中國國民黨為安置災民,請求菲律賓愛國華僑「血幹團」,出資在里內山坡地,新建房屋供災民居住,起初取名為「血幹新村」,後來改稱「新民」「藥王山」則以該區原生當歸丹參等多種中藥,現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及高雄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合作研發實驗,樂合地區地理環境依山傍水,西可看雄偉玉山、東可看蔚藍太平洋,南依富里鄉、北靠東豐里、有全花蓮最有潛力發展空間,當歸、丹參、日本巨筍、箭筍有機米等農產面積27.1平方公里人口1329人以阿美族及閩南客家為主,現任安通頭目陳林發昌、樂合頭目林金芳、新民頭目林朝昇、里長陳慶安、藥王山紀進池里事長、農村發展由李建新總幹事負責 花蓮縣樂合農村再生發展協會 陳慶安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樂合1IMG_0480.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DSC06125 .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樂合社區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新民社區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樂合社區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樂合110年.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P1000180.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藥王山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安通社區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訓練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立案證書.jpg
花蓮縣 玉里鎮 安通社區 樂合里 安通溫泉位於花東縱谷間.離玉里約8公里.泉源於民國8年由日本人(出口)所發現.並於民國19年日本政府建造一棟全檜木之旅館做為招待警察之用.民國63年溫泉由民間接手後.不段整修及擴大再加政府及水保局之整治.已漸成唯一溫泉鄉.目前除了一般農業發展外還有各式溫泉飯店.SPA.民宿.餐廳.未來希望可以結合生態教育.且配合燈地居民生產之農產品.結合其他部落朔造出更多元化的溫泉鄉 安通溫泉觀光協會 連祥淵 syouen@saturn.seed.net.tw 03-8886108 03-8883108 花蓮縣玉里鎮樂合里溫泉36號
花蓮縣 玉里鎮 滿自然社區 松浦里 花東縱谷193線98k〜100k處 遙望三民、崙山、舞鶴台地秀姑巒溪東岸 ,海岸山脈西麓,南側宮前部落,北側福音部落。 花蓮縣滿仔瀾部落文化傳承經濟發展協會 王義中 bxci939672@yahoo.com.tw 0933-939672
花蓮縣 玉里鎮 督旮薾社區 觀音里 位於花蓮縣觀音里河東地區 花蓮縣玉里鎮觀音社區發展協會 張蓬源 0933-998249 花蓮縣玉里鎮觀音里16鄰9之1號
花蓮縣 玉里鎮 赤科山社區 觀音里 早在日治時期,山上長滿赤柯木,日本人將堅硬的赤柯木材砍下運往日本,做為製作槍托、及高級傢俱。八七水災後,陸續有來自宜蘭及嘉義(梅山、竹崎、瑞里)各地居民移入開墾。當時山上耆老就將地名取做「赤科山」。早期種植玉米、花生、地瓜等雜糧,後來自嘉義山區引進金針種植。經過4、50年的努力,赤柯山已從一片荒蕪的山頭轉變成以金針花海聞名的觀光勝地。 竹林山(玉里鎮東豐里14鄰),同樣來自嘉義縣(中埔鄉、梅山)八七水災居民。竹子多而得名。92年,兩山居民成立『花蓮縣赤科山永續發展協會』。協會成員除了赤柯山(觀音里14鄰)居民、高寮社區(觀音里1-13鄰)居民,也包含竹林山(玉里鎮東豐里14鄰)的居民。成立協會目的,希望能跨區串連金針農,希望在三地一起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建立一個可以資源共享,互利互惠的組織。族群分佈以閩南、客家、外省、阿美族,目前經營的金針產業或茶產業已由第二代、第三代的青壯年接手經營。年輕學子需遠到玉里鎮上或外縣市讀書。除了協會積極推動社區營造工作之外,赤柯山道路委員會主要負責道路維護工作,道路受損時,提報主管單位前來修復。20、30年來,皆由道路委員會專責人員,向外申請經費,維護產業道路的順暢通行,農產品也才能運往全省各地販售,來維持生計。其他組織尚有金針、蔬菜產銷班、台灣金針協會、觀光休閒促進會。信仰:社區的信仰以道教、佛教為主,少數幾戶信仰基督教。山上的信仰中心為土地公廟,位在赤科山入口左側。 92年10月15日成立「13彎劇團」,成員:婦女6名、男性5名、小孩9名,首演劇:『記憶流過13彎』。劇團成立原因,希望是以戲劇的形式,動態演出,呈現赤科山的故事。目前劇團仍定期聚集。2005年3~4月,利用農閒時間,安排花東4場巡迴公演後。2005年7月23日及2006年10月27,連續2年受邀參加國際戲劇年會—社區劇場個案呈現,演員演出,受到國際人士肯定,2007年也將受邀前往香港演出。這樣,有別於以往的生活經驗,成員希望有更多的農民加入,激發出更多人的潛力出來。這也使得赤科山除了有豐富的生態之外,也增添許多藝術文化的氣息,更有吸引力。豐富自然資源園區後面有完整的天然林,蘊藏豐富資源。野生動物--山豬、山羌、山羊、飛鼠活動頻繁。鳥類種類多,適合賞鳥活動。台灣藍鵲家族於住家附近活動,不論清晨或是黃昏,都能輕易見到。冬季遊客較少,候鳥過境,不會打擾到它們。青蛙,溪流沼澤帶隨時可聽見保育類樹蛙此起彼落的叫聲,目前山上蛙類已調查出19種青蛙,如:莫氏樹蛙、白頷樹蛙、斯文豪氏赤蛙、中國樹蟾、腹斑蛙…等等,非常適合做為學校戶外教學教材。蝴蝶,山上氣候及環境適合蝴蝶生存,有足夠的食材及蜜源植物供應,蝴蝶數量不斷增加。近年,居民設立蝴蝶園,開放參觀蝴蝶羽化過程。黑色巨石,其為海岸山脈的火成岩風化為紅厲土後,較硬的部分經過歲月的洗禮,成為巨石,位在地勢高低起伏的金針園區,非常顯眼。 金針:民國52年,首度由嘉義引進金針到赤科山栽種,至今約種植500公頃,目前東部三座金針山,也以赤科山的金針產量居全國之冠。每年的8月~9月是金針採收季節,一年生產一次。近年來,也引進不同品種植,有台東六號、馬來西亞(香水金針)、大憨仔,這三種金針,採收的時間在每年的五月,這又可以增加農民收入。WTO之後,金針產業受到嚴重的衝擊,這些衝擊來自於:a.市場販賣大陸劣質金針b.馬來西亞進口金針c.平地金針的出現(因為產期比高山今針提早4個月,市場供應飽和)d.改變金針加工方式—民國70年起,經教授指導,棄傳統加工方式,改成現在化學加工方式。不過,現在國人愈重視養生觀念,這樣的加工方式反而害了農民,金針銷不出去。農民叫苦連天。無法生存,才改為直接烘乾的原味金針(無毒)加工方式。山上居民才意識到「危機就是轉機」道理。現在保留一部分金針開花,讓遊客照相。成為現在金針產業重要附加價值。茶葉:1988年起,部分金針園廢去改種茶樹,茶種以烏龍茶及少數金萱茶為主,面積約60公頃。得天獨候的生長環境,生產茶葉品質優良。2005年5月20日,首度與玉溪農會一起舉辦「赤柯山比賽茶活動」,透過媒體的宣傳讓大家更知道赤柯山出產好茶。也請花蓮縣謝深山縣長來替我們特等好茶拍賣活動。讓活動達到最高潮。暑假期間,有些茶農也會提供遊客自助泡茶的服務,目前大多仍以零賣或批發為主要銷售管道。 無毒農業:2004年,居民加入花蓮無毒農業的行列,讓生產方式多角化經營。報名農產項目多樣,有:元味金針、茶葉、野菊花、孟宗竹筍、蔬菜、日本甜柿等。改變農民生產方式,上課充實農業生產知識。外來遊客日漸增多,也提升販售農產品的量。經濟改善,生活品質也提升不少。民宿:2000年開始轉型經營民宿,結合金針花季,推出套裝遊程,帶遊客採金針體驗、生態觀察、導覽解說。赤柯山四季風景皆不同。春天—繡球花、金針花、春茶。夏季—金針花、賞蛙、觀星。秋天—採日本甜柿。冬天—冬茶、孟宗筍、苦茶油、賞鳥。※景點介紹三顆石頭:1997年,TOYOYA汽車廣告拍攝現場-馬友友篇,許多攝影愛好者每年必拍作品,參加攝影比賽拿獎,無形幫赤柯山打廣告。火成岩地質,大大小小散落在金針園區,成為赤科山招牌景點。千噸石龜:兩大塊連接在一起的火成岩石塊,位在金針園斜坡上,遠觀如同一隻爬行的烏龜,園主張振浪以此為名。百年赤柯木:位在石龜後方,樹齡超過百年,板根高度超過180公分。連續2年協會舉辦「爬赤柯木活動」。杉林步道:也有人稱-小瑞士,20年前,園主配合林務局種樹造林,至今補助款沒拿到,卻幫赤科山留下杉樹步道。楓香林道:20幾年前,園主張毓焜帶著女兒,種下樹苗。夏天成綠蔭步道, 遊客在此方式有:(1)悠閒散步(2)眺望玉里縱谷景觀(3)觀看雲霧變化(4)觀星平台。13彎小路:早期山上居民通往高寮唯一的一條步道。約有一支扁旦寬。不管是農產品運送下山或是學生上學,皆走這條小路,可說是當時重要的經濟命脈。92年重新整理出來,部分路基因產業道路貫穿,遭遇破壞,需繞道而行。近年來,推的生態旅遊,將客人帶到此地,居民導覽解說小路的故事,深受好評。汪家古厝:台灣僅有的特殊景緻,在赤科山唯一能看見屋頂曬金針的地方。每年暑假早晨,太陽出來,汪家的工作人員例行工作。爬上屋頂,將前一天採收的金針,經過一晚的浸泡後,拿到屋頂曬乾,這裡不只屋頂曬金針,連屋前空地都曬滿金針。吸引愛好攝影者及遊客,前來觀賞每天約一個小時的金針秀。可以看到金針加工完整流程。古色古香的古厝,現將空出房間改為民宿,大廳成為展覽空間,展示老古物、風景照片、攝影者得獎作品。金針花海:海拔800-1000公尺區域,夏季氣候涼爽,園區開滿金針花。工 人戴斗笠的身影,來回穿梭,埋頭採收含苞待放的金針。金針花海吸引大批遊客上山賞花。現在發展出遊客可以直接體驗採金針樂趣,親身感受金針生產過程。1997年產業結構開始改變,受到政府各單位協助,使得赤柯山可以成長茁壯,這幾年,我們也同樣延伸政府政策美意,積極串連竹林山、高寮兩社區組織,一起推動社區工作,現居民社區意識抬頭,使得整個區域不只產業活絡,居民也活躍各組織之間,包括:第五班產銷班(火龍果、日本甜柿)、台灣金針協會(推動安全金針加工)、原住民協會(社區手工藝),觀光客湧進,產業結合,聯手推動套裝行程,現已成為花蓮南區重要且具特色的鄉村。 花蓮縣赤科山農村社區發展協會 陳期泓 chyhong1214@yahoo.com.tw 03-8851695 03-8852346 花蓮縣玉里鎮觀音里284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農民煮咖啡給宏達執行長卓火土品嚐.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青少年手工繪製地圖.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涼亭-在地人稱圓環.是地標.也是公眾欲集之地.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夏天的竹林湖 (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社區課程-民宿經營.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全台唯一的行動郵局.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春田櫻花道.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竹林山的土地公廟.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公工-路邊砍草.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13彎小路踏勘.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農村大掃除亮麗過新年 087.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杉木步道-小瑞士.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太麻里金針山業者參觀.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研習課-自然素材DIY.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山上新產品奇異果.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赤柯木復育.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春田步道體驗.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赤柯木-字.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95暑假金針園景 (4).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烏龍茶園.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植物染課程.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耆老講十三彎.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高寮地圖.jpg
花蓮縣 玉里鎮 宮前社區 松浦里 松浦裡內有宮前部落(阿美族舊稱「馬古達」)、中央部落「滿滋蘭」、福音部落「樂哈克」,等三個群聚部落所組成,戶數6百戶,人口數為2千人左右,人口種類為閩南人、客家人、阿美族人等為主,是個種族融合的社群聚落。全長為23.5平方公里,位於樂德公路193號縣道旁,東有海岸山脈為屏障,西有中央山脈,北界至觀音裡舊田段,南界為春日裡泰林大橋以北,皆屬松浦社區範圍。社區有90%以上人口從事農業,主要農產品為稻米及西瓜及其它農作物。稻米耕作區域最廣,也因為全社區的務農人口數為最大宗,故在發展稻米的產銷管道及提升稻米質與量的提升,都是社區發展的主要課提,社區的發展皆要與民生經濟習習相關,才是永續經營之道。 花蓮縣玉里鎮松浦社區發展協會 高惠珠 tango6312@yahoo.com.tw 03-8851305
花蓮縣 玉里鎮 竹林、樂圓地區 樂合里,東豐里 竹林、樂圓簡易用水社區是以初期汲水結合之社區組織向縣府登記中。 竹林、樂圓簡易用水社區 黃文忠 03-8880659 花蓮縣玉里鎮中華路149號
花蓮縣 玉里鎮 高寮社區 觀音里 本社區地理位置在花東縱谷中心點.是通往金針故鄉赤柯山唯一入口.是國家景觀道路(花193線)最重要的油菜花田所在地.若以社區為中心.向北20分鐘車程內可達.瑞穗牧場.瑞穗溫泉區.秀姑巒溪泛舟中心.向南30分鐘車程內可達.富里羅山瀑布.鐵份瀑布.東豐休閒園區.東富公路小天祥.六十石山金針園區.池上大坡池.南橫公路.新中橫公路南安瀑布.瓦拉米步道以及最近的赤柯山農業休閒園區社區早在民國64年就成立高寮社區委員會.也曾獲內政部頒發社區發展優良獎項.但後來總總因素導致近十年來社區業務停滯不前.現在的協會是於96年度ㄧ群社區中生代共同努力重整而來.雖然採會員制以至會員人數不多.但我們都很積極.希望能為自己生活的家園盡心盡力.創造更好的社區環境與更棒的新農村經濟動力 高寮社區發展協會 劉德壽 lds104inn@yahoo.com.tw 03-8230460 03-8852089 花蓮縣玉里鎮高寮244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a159822-db85-4bfd-a440-8c1a33a6d966/1/IMGP957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a159822-db85-4bfd-a440-8c1a33a6d966/1/網頁使用相片 086.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a159822-db85-4bfd-a440-8c1a33a6d966/1/DSCF005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a159822-db85-4bfd-a440-8c1a33a6d966/1/DSCF0053.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a159822-db85-4bfd-a440-8c1a33a6d966/1/網路用相片 06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a159822-db85-4bfd-a440-8c1a33a6d966/1/IMGP9594.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a159822-db85-4bfd-a440-8c1a33a6d966/1/照片 007.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a159822-db85-4bfd-a440-8c1a33a6d966/1/網頁使用相片 165.jpg
花蓮縣 玉里鎮 觀音社區 觀音里 里內有高寮、觀音、舊田及赤科山四聚落,高寮舊稱「狗寮」,相傳因有大庄(現今富里鄉東里村)的平埔族人,在此設陷阱捕獵山鹿等野獸,但中伏的獵物卻屢遭當地人家飼養的家犬啃食,平埔族人怒而襲殺犬狗,漢人因而把當地指為「刣狗寮」,後來轉音為「大科寮」,因「刣狗寮」不雅,才改稱高寮。觀音是因當地有座小山丘,遠觀像像是臥姿的觀音佛像,取名為觀音山,從前阿美族人則稱為「特葛爾」,是因地形如階石之故。戰後一度改稱觀山,1954(民國43)年再改為觀音。舊田是因當地在東海岸山脈山麓下,在日本時代就已開墾有梯田,為區別在秀姑巒溪畔新開墾的農田,把當地原有的梯田稱為舊田。 花蓮縣玉里鎮觀音社區發展協會 陳榮福 8851-223 花蓮縣玉里鎮高寮60-3號
花蓮縣 玉里鎮 東豐社區 東豐里 1.地理位置、範圍及面積東豐社區位於花蓮縣玉里鎮東豐里。處於花東縱谷南段,西邊有秀姑巒溪貫流。秀姑巒溪西側有豐坪溪、卓溪、源城溪、樂樂溪等沖積扇,自北向南連綿;東側有苓雅溪、呂範溪、高寮溪等沖積扇相間;社區沿193線道周邊分佈。2.聚落或社區屬性及人口社區以客家人及原住民族為主,位處193沿線上旁,以產業發展及環保生態為發展重點。目前社區人口總戶數222戶,共677人。其中男人379,女人298人;屬平地原住民者有253人,而山地原住民者有31人。3.社區產業東豐休閒農業區位於花東縱谷之良田沃野,東豐所產的文旦柚、有機米系列、有機質肥料號稱東豐三寶,不但受到當地民眾的喜愛,更藉由貨運行銷送至全省各地奠定東豐品牌的基礎。東豐鄰近的193線道充滿稻田花海風情,幽靜的田園風貌是玉里鎮有機米最大產區,一望無際的稻浪,令人心曠神怡。東豐是線道上一處最經典的農村社區,以稻米、文旦農產品為主,因為種植面積大,冬季的綠肥花海令人陶醉。東豐的有機米堅持不噴灑農藥,所使用的堆肥也是當地自產的有機堆肥,堆肥從初鹿、瑞穗牧場收集畜牧廢棄物,利用天然發酵製成後,做成天然的有機堆肥,以農業循環性生產的有機堆肥所培育出的有機稻米,加上完整的產銷履歷系統,讓人吃得安心也吃得健康。4.觀光遊憩資源193線景觀廊道為本社區最主要的觀光遊憩資源。193線為縱谷地區之景觀道路,為一系列的原住民部落所組成的,具有特殊的文化景觀。社區周邊距玉里鎮十景之一的鐵份瀑布頗近,發源於海岸山脈,終年流水不斷,從約8層樓高的山壁傾洩而下,匯聚成潭,風景秀麗,水質潔淨;雖瀑布現已由鎮公所與水土保持局第6工程所開發完成,由於對外交通較為不便,導致遊憩吸引力低落。園區內的鐵份瀑布風景區設有露營區、戲水區,提供親水遊憩的最佳場地。11月還可以賞螢、蝴蝶漫天飛舞。園區內的波斯花海活動,未來將擴大舉辦,從兒童有機稻米收割季開始,紮草屋、打包帶風車DIY,最後有廣大的波斯花海迎風搖曳。園區內的文旦副產品果醬、醋、酵素、文旦柚菜等,另有家政班精巧的手工藝品、柚木杯墊等等。 東豐社區農村再生促進會 黃忠義 u120610310@yahoo.com.tw 03-8888051 花蓮縣玉鎮東豐里5鄰19號
花蓮縣 玉里鎮 泰林社區 春日里 泰林社區位於樂德公路中段,亦即193縣道95公里處,原名為「馬太林」(Matalim),泰林社區的人口結構大多是以原住民(阿美族)最多,其次為閩、客族群,加上幾戶平埔族的移入,阿美族族人由清朝末期、日治以及戰後三個時期移入,大多以太巴塱及馬太鞍兩部落族人遷入居多,其次為迦納納部落後裔。「馬太林」一詞,有二義;一說原居地在山麓稜線之窪凹,阿美族稱「窪凹」曰馬太林,遂以此名稱為社名。另一說詞有位Tailin者,善於狩獵.每次上山皆滿載而歸,死後取其名為社名。「馬太林」為原始部落名稱,現在簡稱『泰林』,泰林社區位居春日社區稍南一 公里處,現屬玉裡鎮春日裡管轄。社區結構有將近136戶,人口數大約為380人均以務農較多,除稻米之外,其他有花生與玉米為社區副產品以及盛產紅龍果與高接水梨。 花蓮縣玉里鎮泰林社區發展協會 陳昌生 cftzeng5015@yahoo.com.tw 03-8873670 花蓮縣玉里鎮春日里泰林3鄰31號
花蓮縣 玉里鎮 大禹社區 大禹里 花蓮縣玉里鎮大禹社區發展協會 呂茂林 0933-799950 花蓮縣花蓮縣玉里鎮大禹里2鄰34號
花蓮縣 玉里鎮 源城社區 源城里 源城里分兩聚落,一為水源地,二為客城。水源地主要為阿美族的聚落,另有少數客、閩人,最早遷入的阿美族人大多集中於16鄰一帶,即無尾溪中游左岸的一處小河階地,日治昭和年間,又有客人城的客家人零散遷入山腳一帶拓墾,平埔族與玉里市街內的福佬人最後遷入,三籍人現多混合居住,並在聚落稍北側的道路旁山腳設立一座土地神祠,是當地居民共同之信仰中心。客城主要為客家人的聚落。源城里是於民國43年將水源、客城兩里合併,各取一字為里名。水源因位在中央山脈山麓,湧出的山泉極為甘甜,在日本時代就引作玉里鎮自來水的水源。客人城則是在清代有客籍人家前來墾荒種植,因與原住民爭地,常受到原住民侵擾偷襲,居民就在屯墾家園四周砌築石牆,以防原住民進犯,形成城堡一樣。1954(民國43)年,本鎮行政區域重新劃分,把水源地、客人城兩聚落合併為源城里。客人城是抵擋原住民的第一道防線,既護衛璞石閣的安全,又是供應飲水的發源地。 花蓮縣玉里鎮源城社區發展協會 徐永成 03-8889333 花蓮縣玉里鎮源城里164號
花蓮縣 玉里鎮 滿自然部落 松浦里 花蓮縣玉里鎮滿仔然文化教育發展協會 王義中 bxci939672@yahoo.com.tw 03-8851247 花蓮縣玉里鎮松浦里13鄰230號
花蓮縣 玉里鎮 福音社區 松浦里 福音社區座落於193線96.5K~97K處,北鄰松浦里第九公墓,背對海岸山脈,座東朝西遙遙相對著中央山脈及秀姑巒溪。 花蓮縣玉里鎮福音社區發展協會 林誠觀 bi.yaw2000@hotmail.com 03-8851650 花蓮縣玉里鎮松浦里21鄰127之1號
花蓮縣 玉里鎮 春日社區 春日里 社區人口結構非常特殊,原住民為60%閩南族群為20%客家族群為20%,民風純樸族群融合,有95%的家庭是農家,有90%的農民是種植稻穀,其次是蕃茄/西瓜/金針/葡萄/紅龍等.原住民信奉天主教及基督長老教會,而閩客族群而是信奉佛教與道教,社區內有歷史長遠的五谷宮以及天主教堂,春日國小是在日據時期創立的,北迴歸線橫越本社區. 春日社區發展協會 陳青廉 amoschen3644@yahoo.com.tw 03-8873088 03-8875686 花蓮縣玉里鎮春日里10鄰神農64號之一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舞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觀摩研習活動(一).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2月14日光復鄉馬太鞍社區拉籃的家觀摩研習活動.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27日春日社區培根計畫進階班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2月14日鳳林鎮北林社區觀摩研習活動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鹿野社區觀摩研習活動.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舞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觀摩研習活動(二).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實際稻田觀摩研習活動.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池上萬安社區觀摩研習活動.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9月18日東河鄉都蘭社區觀摩研習活動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萬安社區觀摩研習活動.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27日春日社區培根計畫進階班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09年10月14日春日社區農村再生說明會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2月14日瑞穗鄉富興社區觀摩研習活動.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羅山有機村觀摩研習活動.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鹿野鄉鹿寮社區觀摩研習活動.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鹿野永安社區觀摩研習活動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9月18日東河鄉都蘭社區觀摩研習活動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2月14日鳳林鎮北林社區觀摩研習活動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DSC00248.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09年10月14日春日社區農村再生說明會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鹿野永安社區觀摩研習活動2.jpg
花蓮縣 玉里鎮 德武社區 德武里 德武部落在行政區屬於玉里鎮德武里,下德武部落位於秀姑巒溪右岸瑞穗大橋南端100公尺之台地,舊稱謝得武,其地有瀑布,激石濺水,阿美形容之曰「馬以得武個那諾」,遂以名社 。漢人略其音稱「馬得武」後又訛作「謝得武」。一說,建社時,有重子失足,自斷 崖墜水死,因擬墜水之聲取名。光復復改稱德武。為民國六十八年推行社區發展工作時所成立的新社區。德武里有兩個部落,一為下德武部落、一為苓仔濟部落。根據下德武社的口述,約近百年前,拔仔社族人,其祖先由水璉尾遷來拔仔。某日,來下德武狩獵,發現一片原野可安居,返社後,經家人同意遷徙,當時亦有族人跟隨遷來。初居Cilitongan溪上游緩斜地,其後發現下方臨段丘水源豐富,易取水,就下山移入,另立一設,名下德武。居民大部份為馬太鞍及拔仔社(富源)人。下德武的阿美族大都信奉基督教長老會,部落採『頭目制』現任頭目為邱正財先生。德武部落阿美族稱Ci-Ligacay (直譯苓雅仔),Ligacay是一種植物名稱月桃,早期此地長滿月桃,阿美族人稱月桃為『里葛濟』(Ligaacay),因而的名,漢人擬其音作為『苓仔濟』,苓仔濟部落位於下德武南方約一公里的樂德公路旁,大部份為拔仔社阿美族人,少數為奇美社的阿美族人。本地位於北回歸線之南,氣候終年如春。苓仔溪水質清澈,是溯溪尋幽的好地方。從產業道路盡頭直接溯溪或沿著山徑而上,大約半小時,可以抵達該溪上游左側支流瀑布。德武里的後山,海岸山脈被秀姑巒溪攔腰切斷之處,由於地層深處有許多岩床都裸露出來,把海岸山脈所蘊藏的寶藏也曝光出來。因此,沿著苓雅溪而上,一路上都有很高的機會,可以撿到各種五顏六色的玉髓。德武社區以農業為主(山蘇、金針、苓雅筍為該社區特有種),青壯年大多外出謀生。社區希望透過做中學、振興文化產業及精緻農業的操作方式,建立社區的想望與遠景,藉由這些操作模式希望可以達到從居民做起、自立自援、與心的改變等目標,目前社區主要希望建立起精神堡壘、民宿、古道作為觀光資源,與改善幼童教育問題。 花蓮縣玉里鎮德武社區發展協會 林員東 0955-201961
花蓮縣 光復鄉 大富社區 大富村 本社區位花東縱谷分水嶺,1917年9月21日,日本人於此建村稱大和,以古國名紀念,命名有其特殊意義,期待如大和王朝般富裕,日本殖民台灣最主要看待的,是台灣資源,遍植甘蔗、樟樹、花生等等,因此人工聚集,因為從事蔗園工作,從各地擁入的閩南工潮,為日本最佳人力使用,地處中央山脈下的小聚落,還真不負盛名,辛勤勞力創造當時出口外匯奇蹟,終戰後,國民政府延續日本滯台時的農工業,給予她一個新的名字,叫「大富」。大富社族群結構為閩客各半,村民賴以為生之糖廠於2002年停爐,因就業之故人口大量外移,對於一個近九十年之社區,無非是一毀村之兆,社區發展協會不甘如此,因而召集有志及文史工作團隊,為社區把脈,企圖重振風采,藉以讓遊子回鄉,共同建設家鄉。社會像萬花筒轉動般變化,時代包袱落在年輕一輩的肩上,文史工作者開始挖掘,先人努力生活的文化,思考如何讓大和風華再現,甘蔗,一個深植大和人的元素,沒有人比大和人更了解、更愛甘蔗,耆老說:「日本人走後我們都自己煉黑糖,那很簡單啦!說也奇怪現代人拿它當寶」。一席對話成了計劃源頭,文史工作者的努力,獲得公部門補助,重新整修大和舊戲院,成為大富社區,蔗工的人文、生活、產業重要展場。 花蓮縣光復鄉大富社區發展協會 陳月琴 qin0430@yahco.com.tw 8731018 8731148 花蓮縣光復鄉大富村明德路3鄰23號
花蓮縣 光復鄉 砂荖社區 南富村 砂荖部落起源於四百多年前,為太巴塱部落分支部落,部落內75 戶,總計約300 餘人,整體而言砂荖部落是一個小而美但古老的阿美族部落。在地理位置上,鄰近太巴塱部落,部落為193 縣道貫穿,從193 縣道67K 處進入部落後,沿途隨處可見簡樸自然的風景與傳統建築,在人文歷史上,砂荖部落吸引了許多阿美族族人來此開闢,尤其部落的鹽泉古道(TENEM)豐富的生態景觀,更包含著先祖開墾這片土地之人文精神。在以部落(社區)發展為宗旨之下,於民國84 年成立砂荖社區發展協會。部落內部百分之80 為老年人口(65 歲以上),歲時祭儀或年節之餘,部落仍可見許多族人們齊聚一堂,延續並傳承著砂荖部落古老的祭儀與生命智慧,尤其在砂荖部落,豐年慶典從未間斷舉行,族人們奉守著年齡階級制度,希望能代代傳承砂荖的人文歷史,以及在地生活的知識經驗。 花蓮縣光復鄉砂荖社區發展協會 吳怡萱 nimijust@msn.com 038706606 花蓮縣光復鄉中興路186號
花蓮縣 光復鄉 大全社區 大全村 光復鄉位於花蓮中部,在東部的花東縱谷上,東臨海岸山脈,西依中央山脈,地處二大山脈之間。行政區轄屬花蓮縣,地處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狹長的河谷平原之中部,北連鳳林鎮、萬榮鄉,南接瑞穗,東鄰豐濱,轄內有十四個村、二百二十五個鄰、土地面積為149.2平方公里,南北長十四公里,東西橫寬距十一公里,為一狹長平原地形。本鄉耕地面積約5072公頃(水田約1,567公頃、旱田約3,505公頃),以農為主。主要農產品為水稻、水果,蔬菜,箭竹筍、黃籐心、紅糯米、檳榔等。由於國際糖價不敷成本,台糖公司所屬各糖場已不製糖,所以農民也不再種植原料甘蔗。而由於農業所得偏低,鄉公所與有關之農政及農業推廣單位如農會等,正以輔導方式,提供農民農情資訊,舉辦觀摩會學習新知,並結合休閒觀光發展精緻農業,引導農民走出困境,希冀農民所得能因此提高。 花蓮縣光復鄉大全社區發展協會 朱進郎 0931-265898 花蓮縣光復鄉大全村大全街55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1b88f9f-e44d-44dd-8727-a1cb167f15a8/1/E04ph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1b88f9f-e44d-44dd-8727-a1cb167f15a8/1/E04ph3.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1b88f9f-e44d-44dd-8727-a1cb167f15a8/1/E04ph2.jpg
花蓮縣 光復鄉 大華社區 大華村 本村緣由大安村行政區域於民國56年10月1日奉准劃出成立大華村,並於81年2月19日成立大華社區發展協會。閩南人居多客家其次,原住民次之。大華村為傳統工商業聚落,也是光復鄉公家機關駐地,也是重要的行政來往的門戶。 花蓮縣光復鄉大華社區發展協會 曾天滄 blue701216@gmail.com 0937-175368
花蓮縣 光復鄉 大進社區 大進村 大進社區為於花蓮縣光復鄉大進村,大部份早期從事製糖及種蔗相關人員皆與本社區花蓮台糖及大進國小關係互動良好,居住於斯,民情淳樸。交通四通八達,加上本社區內有花蓮糖廠、冰店、民宿、大進國小、龍之咖啡民宿、馬太鞍驛站、台灣鴉莊等,遊客眾多,過去大進社區,花蓮糖廠是光復鄉經濟中心,文化中心,也是政治中心。 花蓮縣光復鄉大進社區發展協會 林錦清 dg.706095@hotmail.com.tw 03-8706095 花蓮縣光復鄉大進村糖廠街2號
花蓮縣 光復鄉 西富社區 西富村 太巴塱部落以阿美族為主,部落被分為東富、西富、南富、北富村,各村緊緊相鄰,以街道作為村界。西富村位於部落的西邊,過去部落內有大片的濕地,現已是民房。太巴塱土質係屬重黏土,土壤肥沃,故有些老人以Afalong(土壤肥沃之意)來形容,因此,早期陶土是太巴塱之產業,50年代至70年代是窯業的盛產期,有六家磚窯廠建廠,可見太巴塱土質在昔時適合製陶,因此隔壁村稱名為「阿多莫」(陶甕),為早期重要的製陶區。東邊海岸山脈,地質屬衝擊層,表層土壤極細質粘,遇雨容易飽和,亦易滑動,屬酸性土質適合植栽箭竹 花蓮縣光復鄉西南社區發展協會 劉雅萍 panay0213@yahoo.com.tw 0953-005663 花蓮縣光復鄉西富村中正路二段22巷1號
花蓮縣 光復鄉 大馬社區 大馬村 「香草場社區」固名思義其名稱是來自於一種「香草」。這乃是因為日據時期(民國19年) 本社區南邊山麓的土地無論在地質、地形、水質,以及氣候等因素上,都非常適合種植一種可提鍊「香油」的灌生常年植物--香茅草,於是當時的地方政府即鼓勵本部落族人在該山區大量種植此種香草植物;至民國50?58年間,本地區已成為「香茅草」種植之最大地區,同時在本部落的山區及附近田野到處可見提煉「香茅油J之簡易工廠。民國74年,本地區在光復鄉鄉公所鼓勵下將居住在此地的族人召集起來成立社區組織(即本香草場社區發展協會之由來),並將該社區取名為「香草場社區」,基此,遂有本部落名稱之產生。 光復鄉香草場社區發展協會 喇亥畲旯 rahay_sera@yahoo.com.tw 0912-093294 花蓮縣光復鄉中學路166巷20弄2號
花蓮縣 光復鄉 加里洞社區 東富村 加里洞社區是光復鄉最偏遠之農村,亦是一個未經開發且純樸的地方,社區村民百分之98為原住民,193線往返南北交通主要要道,往光復或鳳林最捷徑路線走馬太鞍溪河床,因工作環境部落年青人外流,大多為老一輩的人留下來打拚。 加里洞社區發展協會 高火旺 03-8701251 光復鄉東富路92巷2號
花蓮縣 光復鄉 豐禾社區 大豐村 大和社區為一因蔗工移民而形成之聚落,居民以糖廠蔗園零工糊口,發展出獨特聚落文化及習俗,2002年花蓮糖廠因企業轉形停爐,居民賴以為生之工作沒了,另一移民潮使社區死寂,年輕一代為生活重擔離寄他鄉,遺落社區只剩垂老長者,大和聚落年輕一代經深切思考,如何經營一個聚落的未來,在縣政府農業局、水土保持局大力宣導執行「有機無毒農業」、「農村再生計畫」,符合時宜健康消費趨勢,除了友善面對土地更在有效農業經營策略下,良心耕耘,無心插柳改變的是生態環境,有前瞻性的年輕人朝復育及養殖為著眼,大豐村成了不折不扣的生態村,村子裡的向耕休閒漁場,苦花魚養殖 、豐耕有機農場、大和生態農場蜜房羽客復育,兼具觀光和教育休閒產業,提供社區就業職場,及相關產業受益,富豐兩村朝有利於社區的生態休閒觀光產業發展,好心經營社區,同時需要公部門邑注資源推廣行銷。 花蓮縣光復鄉豐禾社區產業促進會 林緯杉 chunsam.f5168@msa.hinet.net 03-8731265 03-8731128 花蓮縣光復鄉大豐村161號
花蓮縣 光復鄉 南富社區 南富村 太巴朗指的是花蓮光復鄉靠西邊的山區,也就是光豐公路(11甲省道)旁,這裡是傳說的中阿美族發源地,與馬太鞍同為台灣東部最大的阿美族聚落,近年來,原住民新生代興起尋根活動,在這種情形下,太巴朗文化館就這樣誕生成立了。太巴朗的原意是「螃蟹」的意思,係因馬太鞍溪多螃蟹,而太巴朗部落世代以來一直依賴著這條溪水生活,更因此成為部落的命名。受外來文化的洗禮與衝擊,太巴朗的傳統文化如屋舍、編織、木雕、生活方式等,早已逐漸式微,為保存老祖先的原民精神,文化館內展示有阿美族傳統的竹製器皿、編織物、木雕等,更有族群長老、頭目的系列照片及文史資料,充分表現出阿美族原住民傳統文化的特色,很值得一般民眾參觀遊賞。 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 那麼好‧阿讓 arang.kati@msa.hinet.net 03-8703141 花蓮縣光復鄉南富村富愛街22號
花蓮縣 光復鄉 大興社區 大興村 大興社區是從台九線254.5K右轉大興產業道路,沿途經過大興國小,社區美食館,教堂,社區集會所,原住民活動中心,沿著道路往前走可見紅色拱橋形狀的紀念碑,往西續走,就是氣勢澎湃的大興瀑布。本社區是多元民族,原住民人口居多,客家,閩南,外省,新住民,皆分佈居住於社區中,目前有成立家政班,產銷班,環保志工隊,想建立多元族群參於合作,促進社區團結,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及對社區的關愛,共同營造美麗家園。 花蓮縣光復鄉大興社區發展協會 劉益宗 03-8701589 花蓮縣光復鄉大興村民權街30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c54657a-1637-4a31-8459-7a1966e0f7e9/1/社區參訪照片 005.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c54657a-1637-4a31-8459-7a1966e0f7e9/1/社區參訪照片 009.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c54657a-1637-4a31-8459-7a1966e0f7e9/1/社區參訪照片 008.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c54657a-1637-4a31-8459-7a1966e0f7e9/1/社區參訪照片 02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c54657a-1637-4a31-8459-7a1966e0f7e9/1/社區參訪照片 00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c54657a-1637-4a31-8459-7a1966e0f7e9/1/社區參訪照片 002.jpg
花蓮縣 光復鄉 馬佛社區 西富村 『馬佛』地名由來:光緒四年(1878年),由於發生「加禮宛事件」,原居住在奇萊平原的噶瑪蘭族人一部份被迫遷徙到花東縱谷的馬佛,取名原居住馬佛社(噶瑪蘭卅六社之一)舊名為社名,即飛去之意。民國36年3月1日光復經奉准正式設鄉,劃分為光復鄉西富村。『馬佛』地理位置:馬佛位在花東緃谷光復段,台九線與193縣道間,於光復溪與大農溪匯合處南方,花蓮光復糖廠後方,東至193之海岸山脈,西為大全村,南為大農村,北為太巴塱社區,村子裡的小學是西富國小。社區由閩南、客家、阿美族原住民三族群組成,人口約各佔1/3,族群相處融洽。社區的信仰中心有基督教堂、天主教堂、西方寺、土地公廟眾多,人文特色豐富。但社區老年人口約佔社區常住人口的30%以上。「綠野香坡農村發展協會」為非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利用現代網路之便捷,推動農村社區資訊化、數位化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友之收入及老人福利,建設安和團結互助之養生農村為宗旨。 花蓮縣綠野香坡農村發展協會 張秀真 jen86@ms17.hinet.net 0912000085 花蓮縣光復鄉西富村民有街50號
花蓮縣 光復鄉 大同社區 大同村 大同社區發展協會 陳綵羚 0963-106974
花蓮縣 光復鄉 大平社區 大平村 馬太鞍部落涵括現在光復鄉大平、大馬、大同、大華四村。大平於清領時期原本稱為「馬太鞍」,於日本統治時則改稱為「上大和」,戰後則又由「上大和」改稱為「大平」。此地原本屬於阿眉族社之一,相傳附近有某一種樹豆生長繁茂,所謂「馬太鞍」即譯自其音。 花蓮縣光復鄉撒巴勒奧文化產業發展協會 林楊繼東 dilongyang@msn.com 03-8703052 花蓮縣光復鄉中山路三段116號
花蓮縣 光復鄉 北富社區 北富村 太巴塱部落在行政區分野上,部落被分為東富、西富、南富、北富村,各村緊緊相鄰,以街道作為村界。東北社區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的東側與北側位置,在傳統聚落的地理位置上,是屬於核心的位置。在人口增加後居住的範圍由北往南的趨勢發展,擴增至現在的太巴塱部落。 花蓮縣光復鄉東北社區發展協會 萬榮財 0921-864303 花蓮縣光復鄉北富村14鄰中正路2對15號號
花蓮縣 光復鄉 烏卡蓋社區 大興村 高金華
花蓮縣 光復鄉 拉索埃社區 大全村 光復鄉拉索埃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協會 吳瑟
花蓮縣 光復鄉 東富社區 東富村 太巴塱位於光復鄉東側,隔著嘉農溪與馬太鞍部落為鄰。昔日因此地多螃蟹,故以阿美族與『螃蟹(即太巴塱)』命名。地方青年為了保存部落傳統的生活文化,於近年來積極推廣織布、籐編、歌謠吟唱、野外訓練、木雕等課程,並著手整理部落史料。因此現在在太巴塱國小、太巴塱文化館以及太巴塱阿美族文物展示室中,可以看到各項傳統技藝文物重現。 花蓮縣光復鄉阿美族生活美學協會 杜文昭 0935169421 花蓮縣光復鄉東富村建國路二段144號
花蓮縣 光復鄉 大馬太鞍社區 大平村,大馬村 花蓮縣光復鄉大馬太鞍社區發展協會 王梓安 03-8705092
花蓮縣 光復鄉 馬太鞍社區 大全村 馬太鞍部落為全國最大原住民部落,屬阿美族,文化保存尚稱完整。85年開始施行社區總體營造;95年榮獲全國十大經典農漁村生態類第一名。適合發展生態文化旅遊產業。 馬太鞍部落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協會 蔡依靜 lalan.unak@msa.hinet.net 03-8700015 03-8700721 花蓮縣光復鄉大全村大全街42巷15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2657a90-e9fe-4891-91fb-8be630610d16/3/2009241630222馬太鞍蓮花.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2657a90-e9fe-4891-91fb-8be630610d16/3/2009241629562動手打造溼地生態.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2657a90-e9fe-4891-91fb-8be630610d16/3/2009241629563溼地一隅.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2657a90-e9fe-4891-91fb-8be630610d16/3/2009241630221巴拉告.jpg
花蓮縣 吉安鄉 干城社區 干城村 干城社區原為木瓜溪沖積扇的一部份,日據時期本村日人於日大正六年(1917年)設「初音番地監督所」,故舊稱該地為「初音」;另一因是火車駛入車站時,有喧囂聲而稱之。民國三十四年改稱「初英」,民國三十七年改稱今名,但火車站仍名「初英」。 光復後,干城地區原屬花蓮團管區管轄,民國四十八年脫離軍方並劃編成本鄉之一村,又民國五十年政府收編退役榮民進行大規模的屯墾,因開墾面積約為五十甲,故村民俗稱此地為「五十甲」,後併入南華村,於民國六十年分村設治,正名為干城村直至今日。 地理位置北以吉安圳鄰南華村,東鄰永興村、光華村,南以木瓜溪隔壽豐鄉,西邊一小隅以木瓜溪河床接秀林鄉。居住鄰戶現有12鄰,536戶,1459人。男性人數807人、女性人數652人、平地原住民(阿美族)224人,山地原住民(太魯閣族)228人。 族群分布閩客多由台灣西部移民過來,以大溪、苗栗、宜蘭移入居多。閩南、客家、原住民、外省各占四分之一,各族群分散四處,彼此生活融洽。 干城是聚落型態的社區,住宅、公家機構用地40-50%,農地佔30-40%。本村特產為稻米、芋頭、韭菜,村民多以務農為主,栽種芋頭、玉米、蔬菜、稻米;工業用大理石磨製及採砂。觀光休閒業有君達農場、金澤居民宿、干城小鎮等。公家機構有南華國民小學、種畜繁殖場、南華派出所、初英發電廠、林管處南華工作站、軍方車輛保養場、花蓮監獄等。村內信仰以佛教(土地公廟、西寧寺)、基督教(慈雲教會)各半。原住民阿美族則於每年八月舉辦豐年祭。 花蓮縣吉安鄉干城社區發展協會 楊豐碩 kd616126@gmail.com 0912-852075 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吉安路六段250巷13號
花蓮縣 吉安鄉 吉野社區 南華村 吉野部落健康營造協會 吳秋蘭 lannie4511@yahoo.com.tw 03-8543152 03-8543152 花蓮縣吉安鄉永興村全民街52號5樓
花蓮縣 吉安鄉 光華社區 光華村 光華社區是農業村莊,有良好生態環境,目前正積極推動社區美化工作,希望結合自行車專用道,發展休閒文化。 花蓮縣吉安鄉光華城鄉發展協會 葉光南 y0911862487@yahoo.com.tw 0911-862487 花蓮縣吉安鄉光華村光華三街212巷23號
花蓮縣 吉安鄉 福興社區 福興村 本社區位於本鄉西南端,原是日據的移民村,是典型農村聚落,近數年來,新住民逐漸增加城鄉差距不遠,社區逐漸呈現繁景,是退休居家的好所在。社區人口約3100人,主要族群為閩南、客家居多,原住民及外省籍為少數。 吉安鄉福興社區發展協會 黃朝彬 03-8526216 03-8513733
花蓮縣 吉安鄉 南華社區 南華村 本社區發展協會於81年成立至今,為一歷史悠久之協會,經歷任理事長努力發展,已成為一500人之社區發展協會,致力於推動本地舊有文化傳承及現地景觀改造等事項. 花蓮縣吉安鄉南華社區發展協會 胡茂祥 humaoshiang@gmail.com 0910-551416 花蓮縣吉安鄉南華村南華六街101號
花蓮縣 吉安鄉 初英山社區 南華村 南華社區至今仍無建商蓋屋,所以全面為原有居民居住於此,實為難得的傳統農村社區,日據時期其它鄰近村落大多為日人之移民村,而南華村則為原墾戶,今日所見家家戶戶都具備自己的曬穀場,有鑑於此,村長及許多村民都期盼社區繼續維持農村特色,也持續進行傳統文化、風俗、建築等等的維護與傳承工作,未來將著手社區產業及建立社區老、幼關懷機制。 花蓮縣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 鍾惠有 chuinsan@gmail.com 0921-937551
花蓮縣 吉安鄉 永興社區 永興村 吉安鄉永興村原為日治時期吉野村「草分」部落,是明治末年官營移民政策下最早的日人聚落,至1945年苗栗客家移民遷入後形成客家聚落,至1948年更名為永興村,目前客家人口佔全村總人數近7成,是花東縱谷北段最大的客家聚落。鄉公所為打造永興村成為更具特色的客家聚落,希望能盡量發掘出永興村的自然、人文、歷史、空間、產業、風土等資料,以便進一步有系統的整理與紀錄,將永興村營造成觀光休閒產業的重要依據。 永興社區發展協會 陳源忠 03-8533467
花蓮縣 吉安鄉 仁和社區 仁和村 社區概況社區名稱:花蓮縣吉安鄉仁和社區社區整合及參與方式﹕1.本社區仍保有傳統農業社會互助合作風氣,平日互動良好友善。2.本協會現有會員120人,定期舉行會員大會及理、監事會議,必要時也舉行不定期臨時會。社區發展協會組織運作正常健全,所有資訊公開,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踴躍,以及會議中討論熱烈(如附圖一)。社區發展協會理、監事會議表決通過向花蓮縣政府提出深耕社區發展工作專案計畫,會議紀錄詳如附件一。 3. 社區發展協會下並設有各會計、計劃、活動、環保、公關等功能小組,分別負責各項工作推動與執行。 社區位置、範圍及面積﹕ 仁和社區地理位置於吉安鄉境內北以吉豐路一段鄰仁里村,東以海岸路鄰東昌村、仁安村,南鄰光華村,西鄰永興、稻香村。 人文資源調查:(1)歷史沿革清朝時期屬於薄薄的一部分,日據初期仍歸屬薄薄,日昭和12年改稱「南埔」。光復後改為仁里村的一部分,後來從由仁里分出一村為「仁和村」。南浦機場:日治晚期,因戰爭局勢,興建在南埔加油站往空軍防校附近一帶興建機場,著名的「神風特攻隊」飛機也常在此起飛。由於今新城鄉北埔村也有另一座北埔機場,因南埔機場位於南邊,所以改稱為「南機場」。南埔綠森林公園:原名「南埔綠森林公園」現在改為「知卡宣森林公園」,原本為空軍廢棄機場用地,後來縣政府將苗圃遷移到這裡,今由網路票選更名為「知卡宣」,民國94年重新開幕。(2)社區屬性及人口分析仁和社區目前有36鄰1784戶,4935人。男性人數2600人、女性人 數2335人、平地原住民1008人、山地原住民108人。族群分布閩客多由臺灣西部移民過來,彼此生活融洽。仁和社區是聚落型態的社區,住宅、公家機構用地,農地。本村特產為稻米、青蔥、韭菜,村民多以務農為主,栽種青蔥、玉米、蔬菜、稻米,工業有大理石磨製及採砂。觀光休閒業有知卡宣森林公園、南埔公園及花蓮縣客家文物館、民宿等。公家機構有知卡宣森林公園、空軍防校、縣政府苗圃、南埔公園及花蓮縣客家文物館等。(3)民俗信仰及社區特色活動閩、客信仰除部分佛教徒外、土公廟祭祀皆以土地公為主要信仰祭祀、每年農曆二月二日土地公生日有大型祭祀,餘則初一、十五村民們會準備三牲四果到土地公廟祭拜。太魯閣族及阿美族分天主教、基督教,但以基督信仰居多。社區活動除六月捕魚祭、九月阿美族豐年祭(Ilisin)…村民亦多受邀參加。十二月捕鳥節,而射箭近年已成阿美族男人一主要活動,假日於社區籃球場邊空地一起練射、切磋,有時也辦比賽,豐年祭時更是重頭戲。 環保志工活動 在地產業研習-青蔥栽種 在地產業研習-蔥油餅 產業觀摩 土風舞活動 仁和社區發展協會 李麗幼 yoyow541010@gmail.com 03-8529796 花蓮縣吉安鄉南昌村南昌北路56-1號
花蓮縣 吉安鄉 七腳川社區 太昌村 七腳川部落於民國三十七年設村名為”太昌”,位於花蓮市西方約四公里,吉安山東北方山麓,與花蓮市國慶里、秀林鄉水源村鄉毗鄰。日據時代屬於吉野村的北圍,為恢復原有傳統部落名稱,於民國九十三年八月,族人達成共識正式稱為「七腳川部落」。而「七腳川部落」目前之明義七街戶政單位規畫為太昌村山邊路,部落居民沿道路兩旁而居,七腳川部落並不是觀光景點,卻背負著負有歷史價值的原住民部落。有鑑於此,七腳川部落遂以「服務部落」、「傳承文化」為服務宗旨成立協會,於今年度藉部落耆老訪談以及蒐集相關文獻,重新建置七腳川部落年齡階級制度,以凝聚族人向心力及共識,重拾自信與尊嚴,進而能傳揚祖先的智慧與精神。 花蓮縣七腳川文化發展協會 向頡華 t47925d@yahoo.com.tw 0981-305845 花現吉安鄉永安村建國路二段221巷15號
花蓮縣 秀林鄉 加灣社區 景美村 加灣社區位於秀林鄉景美村,加灣社區內的居民多是太魯閣族,加灣部落舊稱「卡烏灣」,為「大竹子」之意,後譯為加灣。原屬於佳民村,民國42年與三棧部落並為一村,初名為加灣,後改為景美。 花蓮縣秀林鄉加灣社區營造協會 徐美智 03-8260268 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加灣61-6號
花蓮縣 秀林鄉 新佳民社區 佳民村 花蓮縣原住民新部落發展協會 陳怡娟 103353102@gms.tcu.edu.tw 0976-259375 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98-6號
花蓮縣 秀林鄉 重光社區 文蘭村 重光社區部落,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境內最南端的太魯閣族部落,位置座落在由部落向下而望右邊為白鮑溪、左邊為荖溪匯流處的半山腰上,四面環山,鄰近鯉魚潭與壽豐的交接處。重光部落擁有太魯閣族純樸傳統的文化、舞蹈以及智慧,更有太魯閣族的堅毅與耐力與很強悍的部落族群。然而,在一個寧靜祥和的重光部落,自然環境的優美,似如清境世外桃源之地,又與大自然的有親密接觸;這樣的天然塑成環境,塑造了部落族群良善求好的習性,最能慶幸值得驕傲祖先的努力部落培養出了很多的智慧人才,諸如醫生、老師、公務人員、警察等等,部落教育程度也漸漸的向上提升,不時也透露出對社會世俗的適應能力跟力爭上游的精神。 重光部落人口的結構,目前人數約有75戶450人,區分出兩個社群,沙卡亨社(skahing)與西寶社(mqsibaw)所形成的部落。如此的形成乃基於過去日治時期於霧社事件(西元1930)之後所安排選定的。過去部落是以務農為主,雖有漸漸的轉型改變,但務農仍為年長部落族人微薄維持生活的經濟來源,隨著教育水準的提高、社會期待的需求,大部分部落族年輕人在大台北、桃園都會區、花蓮市區謀職,協助維持家庭的生計。即使在社會的拉力與推力形成的壓力,重光部落仍舊維持傳統的農業產業,在地產業為生薑與山蘇野菜為主,果園次之。期待上級長官專業者的輔導轉型讓重光社區部落能發現會有其煥然清新美化之感。 重光社區發展協會 李國誠 tadaw517@yahoo.com.tw 03-8650477 花蓮縣秀林鄉文蘭村重光59-3號
花蓮縣 秀林鄉 景美社區 景美村 花蓮縣秀林鄉景美社區發展協會 潘曉萍 b418526@yahoo.com.tw 03-8261135 03-8261135 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加灣4鄰72之2號
花蓮縣 秀林鄉 崇德社區 崇德村 崇德舊名「得給黎Takili」,因崇德派出所西面上方高處的得其黎社而得名,部落約成立於一百六十年前。民國15年,由頭目率領族人遷移下山,最初居住崇德派出所南方約三、四百公尺的位置,後遷居於崇德派出所東面約二、三百公尺處。民國18年,石硿仔社人也移居於此,霧社事件後,從迴頭彎西方的西拉克與瓦黑爾兩社人下山遷居於得卡倫,後有部分族人與得其黎社人通婚遷來定居。 光復初期,因用水供應不足,大部分部落族人遷居於今崇德管制站附近,另立一社,亦名「得給黎Takili」。民國四十年颱風來襲,原址被毀,經政府安排至崇德派出所東面處,並沿用原「得給黎Takili」之名。 秀林鄉崇德社區發展協會 林彥德 teh4311@yahoo.com.tw 0933-799568 花蓮縣秀林鄉崇德村崇德71-1號
花蓮縣 秀林鄉 吾谷子社區 和平村 花蓮縣秀林鄉吾谷子社區發展協會 連一龍 u121999144@yahoo.com.tw 0982-219781 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13鄰和中82之1號
花蓮縣 秀林鄉 米亞丸社區 文蘭村 本米亞丸部落位於鯉魚潭西南方200公尺,屬秀林鄉文蘭村第七鄰。 米亞丸部落產業發展協會 蔡瑞光 shlin26@nt.shlin.gov.tw 03-8612270 03-8611185 秀林鄉文蘭村7鄰17號
花蓮縣 秀林鄉 水源社區 水源村 因應國內旅遊型態轉變,生態旅遊與部落探索風氣蓬勃發展。鑑於本社區極佳地理位置緊鄰花蓮市交通便利,同時擁有娑婆礑溪及娑婆礑山區豐富自然資源,遊賞群眾絡繹不絕,猶逢假日期間,魚道公園(原林務局嵐山工作站列管木瓜林區)及沿溪一帶湧入避暑、戲水人潮,在本協會有志人士共同推動下,社區民眾對於維護山林環境與既有景觀,及推廣環境生態保育發展部落產業已具相當共識。水源村(砂婆礑社區)位於花蓮市西方,三面環山砂婆礑溪流經社區東南面,自然環境美景天成。社區以太魯閣族人為主要居民,在日治時期即形成現有的社區規模。村落舊名為Pajiq(巴奇克),太魯閣語意為「野菜遍生的地方」,以「巴奇克綠色生活饗宴」為計畫命名,使計畫更具結合環保、生態復育與環境維護之重要意涵。本計畫除推展部落傳統文化,積極規畫及推動自然保育工作,並以開創部落特色產業為利基,期提供在地就業機會,活化部落經濟。 花蓮縣砂婆礑文化發展協會 余靜純 jlng0915@yahoo.com.tw 038-563008 038-563008 花蓮縣秀林鄉水源村7鄰111-2號
花蓮縣 秀林鄉 佳民社區 佳民村 本社區較知名的是種有許多山蘇及桂竹,社區內除有知名之翔盧民宿、茶仿外,更有數位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創辦之工作室。由於社區位置高,視野佳,可遠眺太平洋、七星潭海灣、清水溪斷崖及花蓮市、新城鄉、秀林鄉等地區,景觀絕佳。在此,除可推展農特產品及原住民文化外,更是民宿、茶藝坊及提供風味餐飲的好所在。為吸引顧客,除重塑鄉風貌外,更需做好完整之動線規劃,以帶動整體觀光旅遊之發展。 花蓮縣秀林鄉佳民社區發展協會 林智勇 z260225@yahoo.com.tw 03-8260225 03-8260225 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1鄰4-1號
花蓮縣 秀林鄉 秀林社區 秀林村 社區位於台九線上,鄉公所、戶政、圖書館、衛生所亦位於本村秀林部落,總戶數為654,總人口數為2075人,秀林鄉第二人口密集區,社區內老年人口數居多,以務農為主,常種植之農作物為有機山蘇,玉米、地瓜、南瓜等等,常有農民用牛棃田。 花蓮縣秀林鄉秀林社區發展協會 詹淑茹 lugia_ck@yahoo.com.tw 038612290 038612290 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12鄰秀林99號
花蓮縣 秀林鄉 三棧社區 景美村 三棧部落的太魯閣族語稱「布拉旦」太魯閣人早年遷至此地,因遍地盛產野菇而稱之「布拉旦」有毛蟹故鄉美譽的三栈溪。 花蓮縣秀林鄉布拉旦社區發展協會 林一郎 038-269916 花蓮縣秀林鄉三棧98-2號
花蓮縣 秀林鄉 銅門社區 銅門村 銅門部落位於東部花蓮縣的山區,昔日為太魯閣族群部落的領域,山區多處尚未開發,區內有特殊的地質景觀、歷史古道、文史遺蹟、水力電廠、多人工隧道及古洞,具豐富而獨樹一格的文史風情故事、人文傳統及技藝。特殊的景觀資源素有「小天祥」之稱。部落對週邊河川、森林、野生動物等都非常重視,並盡力加以保育,目前更加上文化體驗之旅,配合地區天然景緻特色,現已發展部落生態深度旅遊,活化了銅門村在文化與生態景觀資源。 花蓮縣秀林鄉銅門社區發展協會 池順盛 myis0130@yahoo.com.tw 03-8641919 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9鄰53-8號
花蓮縣 秀林鄉 文蘭社區 文蘭村 文蘭村位於鯉魚潭北端,有販售太魯閣族的山刀店及文創店2間,雜貨店2間,我們沒有7-11,也沒有ATM,只有許多的老人及小孩留在部落,這裡沒有什麼特色,只有滿山的檳榔園及休耕的農地,因此遊客都只是路過。協會的創立是希望能夠提升在地的產業文化,並留住外流的孩子,可以在部落裡或就近的地方服務(工作),文蘭村裡有很多的人才,因此協會的會員們起發,我們要把太魯閣族的文化找回來並發揚光大!因此討論著我們的傳統有什麼?我們的老人家在以前除了種植小米外,還種植了紅藜米,當時老人家只是當作發酵劑,後來被外地族群轉移且大量發展,才知道我們的紅藜米是多麼珍貴又高經濟價值的寶物;苧麻是老人家以前編織山刀手把及藤織品、衣服等重要素材,現在也因為孩子的外流,老人家也沒有在傳承這難得的技術及部落故事。現在部落的村民都希望能夠透過協會的支援,政府的輔導及支持,讓我們能夠除了留住部落的文化、更能凝聚村民的團結力,不單單能讓遊客停留在我們的文蘭欣賞,更能讓部落的村民有個像樣的聚會所作文化的傳承,還有我們的孩子「回來吧!」。 花蓮縣秀林鄉達姆蘭社區產業發展協會 鄭強俊 jillpeng1011@kimo.com 03-8642060 03-8641389 花蓮縣秀林鄉文蘭村三鄰文蘭39之1號
花蓮縣 卓溪鄉 崙山社區 崙山村 崙山村位於花蓮縣卓溪鄉最北的村落,西接中央山脈,南臨立山村,東界玉里鎮三民里,北接瑞穗鄉舞鶴村。經日人的撫蕃政策而集中至崙山村,再加上馬達眾落部份移民及太魯閣泰雅族移民,成為現今的崙山村。本村以布農族及泰雅族之原住民為主,靠務農為生,產品有玉米、水稻、苦茶、箭筍、李、梅等。 花蓮縣卓溪鄉崙山社區發展協會 全淑娟 0910-935380
花蓮縣 卓溪鄉 卓溪社區 卓溪村 布農族人來到某地後,多以當地的樹或植物來命名,而卓溪部落稱作Pa-ni-tarz亦原為樹名。在卓溪村附近的山區就有為數不少的聚落,其中有一氏族 Ta-ma-pi-ma可能較為強悍,且人口較多,整個卓溪村的山區幾乎皆成為他們的獵場,甚至有別氏族打到獵物須分一條腿給Ta-ma-pi-ma的規定。而在經過幾代的分枝散葉後,Ta-ma-pi-ma的人口更多了,所以現在卓溪村裡,姓「高」的人口佔村裡的比例非常高,若追溯其根源,會發現他們都是Ta-ma-pi-ma的子孫。本村以布農族為主,靠務農為生。 花蓮縣卓溪鄉卓溪社區發展協會 高昌妹 savi3310@yahoo.com.tw 0928-569345 花蓮縣卓溪鄉卓溪村5鄰49號
花蓮縣 卓溪鄉 崙天社區 古風村 本地區位於中央山脈東麓,東台灣最大河川─秀姑巒溪上游之聚落,自然環境資源及族群文化豐沛及多樣性,是一個民情純樸、風景優美的地方。 在其所轄區內,感於本社區在人文、自然及資源上獨厚條件及緊鄰富裡鄉羅山村的優勢地理位置下,特別於本社區新建乙處崙天遊憩區(布農園區)旅遊休憩最佳的景點,對於本社區繁榮之促進頗。 該布農園區工程進度業已完竣,整個區域內自成一個多元型態的遊憩區,在可預期的未來,將是本社區吸引遊客、帶動社區發展生機的命脈。 花蓮縣卓溪鄉崙天社區發展協會 李嬋娟 0933-799699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61ec5be-9a44-4442-a179-18d0f423372c/1/IMG_7243.jpg
花蓮縣 卓溪鄉 山里社區 立山村 在花蓮縣境,如果提起「山里社區」,很多人會用懷疑的眼神這樣反問:「有這個社區嗎?在那裡?」山里,在山的裡面嘛!真的,我們就住在山的裡面。約在民國二十九年,從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梅園、竹村,輾轉從花蓮火車站乘著火車遷徙至現址--山里部落。這裡住著七百餘人的泰雅族賽德克亞族德屋達(Tuda)語群的原住民(我們始終都不肯承認我們是太魯閣族,因為我們真的不是。),早期以務農畋獵為生,社會形態轉變,完美的農村人口結構,也變的七零八落。雖然曾在經濟起飛之際,部落的房屋從茅屋變成一個一個的水泥樓房,美麗的外觀,加上電氣化的家電。但是它也摧毀了部落的倫理,族人的禁忌(waya),讓部落人的情感漸疏遠,就像一棟一棟冰冷的紅磚牆。隨著就是人口外流,部落經濟結構也丕變,早期賴以維生的農產品,現在也僅能糊糊口而已。留在部落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少部份的公務員及有理想的青年人,雖是如此,山里部落仍不斷的延續族人的生命,那樣刻苦、那樣耐勞。本鄉(卓溪鄉)為花蓮縣最南的山地鄉,西靠中央山脈山麓,東接玉里鎮、富里鄉,西依南投縣、高雄縣交界,南鄰台東縣海端鄉,北接萬榮鄉及瑞穗鄉。總面積1021.313平方公里,為一 幅員遼闊的鄉鎮,由於本地溪流,除大雨滂沱外,終年無水,所以舊名為「乾溪」,後來改為「卓溪」。本鄉行政區域劃分為六村;由北至南依序為崙山村、立山村、太平村、卓溪村、卓清村、古風村,而山里社區是位於立山村之山里社區。本會參與了九十三年度花蓮縣社區規劃師培訓--社區新風貌基本培力計畫,第一階段社區擂台賽,幸運的獲得了第一名。也因有了這經驗,山里社區的工作團隊,燃起了熊熊的希望,願意為自己的社區,盡一些心力。九十四、九十五年參與了原委會補助部落資源池的計畫,項目含人才培訓、資訊教育、部落田野調查、苧麻節活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及部落空間的規劃使用。更於九十五年十二月辦理行政院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其項目包含生態資源維護、重建與保育、生態遊憩區與社區公場所之硬體維護、傳統編織、藤製編織與童玩製作。雖辦理很多項的計劃,但本會仍抱謙卑學習的態度,將缺點改進。當所有硬體設備逐漸有時,卻看到自己軟體上的不足,所以很希望藉此機會來學習,讓部落能夠從研習中,找到新生機,或許會因為這次的經驗,會讓部落動起來,展現出都達人(Tuda)的生命力與戰鬥力。部落若要永續發展,很重要的就是要讓每個部落人能參與所有部落事,有了而且會更小心、更實在的踏出所有的步伐,再造山里部落新契機。 山里社區發展協會 詹志郎 takun.sabong@msa.hinet.net 0933-487118 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12鄰山里9-2號
花蓮縣 卓溪鄉 古風社區 古風村 本村以布農族為主,主要是以務農為生,因為農業經濟不景氣、多數人在農休時會外出打零工、目前社區擁有的資源有、卓溪數位機會中心、古風老人日間關懷站、數位科學志工等、以及不限年齡的手工藝家政班、提升村內人口的就業機會及學習機會。石平部落為卓溪鄉最南方的社區約有二十幾戶人家居住於此,其行政區域劃分在古風社區內,該區學童多伴古風國小就讀。由於該村落交通便利可直通至台東地區原住民部落,所以村內有別於其它部落。其最大的不同是村內有完整的醫療環境,一為中型醫療診所專門看內科其另為專門牙科診所。近附居民多伴會去那裡看病,醫療品質相當一般都會診所,由於來此看診病患多為鄰近的務農勞苦人及低收入戶家庭。因此診所對於來看診的居民也不會收取任何費用僅出識健保卡即可。在這偏遠地區是真的很需要,尤其對於有需求的居民而言,可以再也不用因為身上沒錢而害怕去看醫生。 花蓮縣卓溪鄉古風社區發展協會 鄧正妹 03-8846132 花蓮縣卓溪鄉古楓村13鄰22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956821b-4d00-4eb7-8386-9243c8c2f907/1/PICT1413.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956821b-4d00-4eb7-8386-9243c8c2f907/1/SDC1322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956821b-4d00-4eb7-8386-9243c8c2f907/1/SDC13220.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956821b-4d00-4eb7-8386-9243c8c2f907/1/PICT1410.JPG
花蓮縣 卓溪鄉 石平社區 古風村 石平社區 李桂英 savi570730@yahoo.com.tw 0932-654541
花蓮縣 卓溪鄉 立山社區 立山村 本社區多為太魯閣族人,因通婚及遷入,逐漸有漢族、阿美族、布農族人。社區居民大多以務農為生,所種植的經濟作物有水稻、玉米、文旦柚、苦茶油、檳榔、及紅龍果。在農忙時節,居民返鄉從事農作物整地、種植、收成。非農忙期間,則遠赴台北或都會區做模板工、鐵工等工作,以賺取足夠的薪資,貼補家用。由於居民生活水準不高,對於下一代的教育期待有著「M」形的顯著差異,好的家長會敦促小孩接受教育,透過教育的歷程,增加小孩向上流社會流動的機會;當然也有家長是從來不管教子女教育的,惡性循環結果,更加速家族的沒落與衰敗。社區居民透過宗教信仰,彼此相互撫慰與扶持,將壓力與不可知的未來交託上帝(神)。由於教育與休閒生活的缺乏,宗教的「教會活動」因而格外重要,生活作息都會因宗教活動所牽絆。本社區大多信仰基督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居民生活純樸,舉凡婚、喪、喜、慶,都以自己所信奉的教會遵循禮教,因行之多年,早已釀成風氣與習慣,只是外地的人參與時,多少都有股未受尊重的無奈。本社區有10%弱的布農族人,社區聯外道路有(1)古村→三民線→台9線、(2)古村→崙山→三民→台9線、(3)古村→山里→中平→台9線等三條;近來,鄉公所大力改善鄉道社施,陸續自三民里到古村裝設路燈,路面舖設泊油,部落主要街道的檔土牆面,都以洗石子的方式,設計成具Truku風味的街頭形象圈。大大改善了部落生活品質。 花蓮縣卓溪鄉立山社區發展協會 蘇愛志 unzi1219@yahoo.com.tw 03-8841102 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6鄰65-22號
花蓮縣 卓溪鄉 太平社區 太平村 太平村轄內有國民小學一所、衛生室一所(由鄉衛生所任務派出)、派出所一所,本村以布農族為主,靠務農為生。 布農族的祖居地為竹山斗六等地,因狩獵及耕作方便,向南投境內定居,後來遷往山地沿著濁水溪不斷地往中央山脈移動。一九三五年日據時依據布農族的分佈劃成五個大群如卓社群(Taki Tobo)、卡社群(Takibakaha)、丹社群(Takibatan)、巒社群(Takibanuad)、郡社群(Isibukun)等。 我們是屬於Takibanaud,除了部份還留在南投信義鄉外其餘攜家帶眷越過中央山脈至Masisan定居後,繼續往東移動至Tabla而後Hahabi最後到現住地太平。太平原為鳥名(Tapila)即白鷺,因為這一塊平原很多白鷺棲在此而得名,後來日人改名大平,是大平原的意思,光復後易名為太平。 花蓮縣卓溪鄉太平社區發展協會 高金福 03-8841998 花蓮縣卓溪鄉太平村1鄰10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4042da2-fd8f-4825-b03d-d762921c7486/1/IMG_0117.JPG
花蓮縣 花蓮市 花蓮縣身障弱勢及原住民關懷服務協會民 民立里 與大自然的對話-生態環保小尖兵.有鑑於孩子對於林業文化刺激貧乏,語文能力普遍低落,及對自我肯定的不足,透過有計畫的培養與欠缺的語文能力深入社區學習生態解說常識,以及野外求生技巧.並期望孩子在階段性與計畫性的養成中學會節能省碳'珍惜自然'並成為社區第一線的環保小尖兵. 花蓮縣身障弱勢及原住民關懷服務協會 呂佳瑩 s221807@yahoo.com.tw 0973616319 花蓮市富強路249號
花蓮縣 花蓮市 華東社區 民孝里 花蓮市原住民華東產經觀光文化體育協會 陳天盛 happy0257@gmail.com 03-8246824 03-8246824
花蓮縣 花蓮市 國福社區 國福里 國福社區為原、漢混居之社區,緊鄰花蓮市區,交通便捷,擁有生態資源豐富的佐倉步道及佐倉瀑布,成為花蓮市民重要的休憩景點之一。社區內具有特殊的撒奇萊雅族原住民,目前積極推展該族群的文化,並開發相關性的工藝產品及特色風味餐。此外,社區也積極改善社區環境,培育社區導覽員,期能發展成為觀光休憩的農村社區。 花蓮市國福社區發展協會 黃秀英 viola1206@yahoo.com.tw 03-8563455 花蓮市國福里沙基拉街39巷30弄121-1號
花蓮縣 花蓮市 國強社區 國強里 清朝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淡水廳人黃阿鳳在艋舺及大稻埕一帶召集十六人出資,打造船舶,添購器具,募集青壯墾佃二千餘人,東來拓墾奇萊。黃阿鳳因知後山瘴癘之氣嚴重,且盤踞奇萊的各社族群有出草(獵首)習俗,為求安定民心,先赴台南府城恭讀開台聖王鄭成功香火庇佑,恭迎延平王神像,隨從甘輝、萬禮神像以及令旗一面,鎮護墾民。 這支規模龐大的拓墾隊伍沿東北海岸,浩浩蕩蕩渡海南下,到達奇萊拔便港(即今日花蓮市之美崙溪下游,因美崙山南麓原為Bazik社之居住區域,故稱之),船隻駛入美崙溪,抵達今尚志橋以上,再以繩牽方式進到農兵地方,向西陸行到達一處靈秀的小台地,附近荒野廣闊,泥土肥沃,水源豐富,就此建立土堡,因傳說當時由十六股東出資,故本地人以「十六股」稱之。並將延平王香火供奉於聚落中心,稱為延平王廟。十六股庄是花蓮市區第一個漢人聚落,這批胼手胝足的移民,篳路藍縷開墾奇萊,奠定未來漢人拓墾花蓮的基礎。 花蓮市國強社區發展協會 呂倩萍 u30322@yahoo.com.tw 0928-487703 03-8560688 花蓮市豐村99-6號
花蓮縣 花蓮市 碧雲莊社區 國興里 一個半都會型,兼具鄉村風貌與住宅型態的新興社區,歷年來在社造方面有很好的績效,如97年獲得國家永續發展獎、全國模範社區、六星級社區、全國十大績優社區、國家環境教育獎等,近年來社區與國家均面臨大環境之變遷,我們正積極結合社區內各非營利組織、學校、社團,與國內外案例之啟發,以找到社區進一步發展的動能,尤其是在綠能及綠色消費、親子閱讀、體制外教育、社區文創產業及國際文化與經濟交流上。 花蓮縣花蓮市碧雲莊社區發展協會 劉德輔 skydance1263@gmail.com 03-8577539 花蓮市介禮街46號
花蓮縣 花蓮市 大漢社區 國強里 社團法人花蓮縣身障弱勢及原住民關懷服務協會 呂佳瑩 s221807@yahoo.com.tw 0973616319 038-262776 花蓮縣新城大漢村華陽街30街
花蓮縣 富里鄉 新興社區 新興村 本社區位於富里鄉中間帶, 北鄰萬寧村、南接竹田村、東至海岸山脈、西以秀姑巒溪與卓溪鄉為界。本社區形勢東西長、南北極狹,面積有15.4平方公里,地勢多屬丘陵與山坡,全村低於海拔三百公尺以下的平地,約僅佔五分之二,水田區多在海拔二百公尺以下的丘陵地間,面積廣達一百八十餘公頃。老人照顧關懷及有機無毒農業是目前本社區之工作重點,今年度續辦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從心生活、歡喜自在」社區照護服務計畫,已獲勞委會核准執行中。 花蓮縣富里鄉新興社區發展協會 范淳淯 siceko@msn.com 03-8821842 03-8821842 花蓮縣富里鄉新興村1鄰16號
花蓮縣 富里鄉 明里社區 明里村 花蓮縣富里鄉明里社區發展協會 陳正雄 0933-486513 花蓮縣富里鄉明里村5鄰明里7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