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主要題名 台灣長史物_第18集
影片介紹 小孩是我們國家未來的主人,幼年的基礎教育,影響到小孩未來的人格發展與價值,所以幼年的基礎教育一點都不能馬虎,這對客家文化來說,幼年的母語教育也是最基本的事情,但是,客語並不是主流的語言,大環境的改變,人口的變遷,要推廣起來,難度非常的高,中壢有一個人,為客語的教學,很努力打拼,他自己寫客家人的童謠,自己出教材,也得過金曲獎,雖然在推廣教材時困難重重,但他還是努力的為客家文化,母語的教育來推動…。一九八七年《客家雜誌》所主辦的「還我母語萬人大遊行」讓客家人走上街頭爭取自我權益,不僅寫下客家文化運動的先頁,也是前桃園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李貴盛第一次參與客家活動,遊行啟發了他的母語意識,讓他開始投身為客家文化事業努力,直到今日,他仍舊不求回報地為客家事務默默奉獻。在解嚴之前,因為政治環境的關係,客語很沒地位,很多客家人都不太敢在公開場合說客家話。這種情形,從小在苗栗客家莊長大的李貴盛相當熟悉,李貴盛說,小時候常常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別人都不講客家話?「長輩們都不說原因,後來我才漸漸明白,這是因為客家文化一直處於被壓抑的狀態,使得客家人說起自己的母語居然都覺得怪怪的!」因為這樣的感慨,讓李貴盛更堅持要擁護客家文化。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中接觸台灣社會運動進而參與客家文化復興行列,那時候李貴盛參加客家風雲雜誌社主辦的「還我母語萬人遊行」,往後的20年從此與客家解下不解之緣,把個人的黃金時期都奉獻給復興客語運動中;曾擔任客家雜誌社專員、寶島客家電台創台募款、節目義工主持人、電台董事等義務職工作…等。 為了讓自己的母語可以文化承傳下去,李貴盛開始自己創作客家童謠,李貴盛說:「我們知道自己是弱勢族群,但是總不能讓自己的母語就這樣消失掉或是說客語會有怕被人家笑的感覺,我推動幼教學客語,小孩子舌根很軟,記性又很好,因此學客語是最適合的年齡,客語有七、八種音,不像國語有四種,讓小孩從小學客語,以後學英文也比較容易,在社會上更是優勢」。 在民國八十九年當上桃園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後,與桃園縣的幼稚園負責人賴宏剛、李梅貞、林禎禮、羅合春共同推動幼幼客家系列不遺餘力,目前已經出版到第六冊,民國92年時,李貴盛參加新聞局金曲獎,以創作客家童謠『ㄅㄆㄇ學客語』專輯,在眾多佼佼者中,奪得傳統藝術類最佳兒童樂曲專輯獎,不僅奠定客家傳統音樂界的地位,更奠定了客家歌曲在主流歌曲中的基礎。 在幼幼客家教材推出後,李貴盛又推出了「嘟嘟客家」幼兒客語教材,李貴盛創作的兒歌充滿了台灣鄉村特色,歌曲中的生動描繪充分的表現出客家農村生活的縮影,口語化的設計,讓小朋友輕快的學習客家童謠音樂之外,也讓小朋友從輕快的童謠節奏中產生濃厚的客家學習樂趣,進而自然學會客語。 李貴盛推動客家文化與幼稚園托兒所幼校共同合作,建立了客語教學模式,「師資教學」,「教材工具」,各園所的開班及年度的「教學成果檢驗」發表會,社區及家長參與等配套教學模式,堪稱為台灣客家史上頭一遭。
著作者 監製:陳邦畛 製作人:吳彙玲 導演:吳彙玲 攝影:陳建良
日期 2008
長度 4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