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主要題名 世紀的寶貝 第16集
影片介紹 黎蘭,1936年出生於苗栗頭份,頭份第二個女大學生。 黎蘭先後讀新竹女中初中部、新竹師範,師範畢業後在國小教書一年之後,瞞著父母親去考師大藝術系就讀,因為父母親覺得當時的環境,女生只要好好的當一個國小老師就很棒了啊,為什麼還要去讀書呢?因此,放榜後看到自己的名字後,她拿著姐姐借她的200元到台北註冊,一個月後才收到父親寄給她的信。 當年的黎蘭讀師大時,師大並未分組,所以要上的課排的滿滿滿,有時連晚上都要上課。寒暑假時,就到李石樵老師那裡學素描,李老師作畫的認真與寫實風格深深的影響她。為了感謝石樵老師免費的教導,李老師過逝後,黎蘭義務擔任李石樵美術館副館長。 就讀師大的黎蘭,曾擔任當時台北工專主任祕書孩子的畫畫老師,這位主祕是黎蘭老師就讀新竹師範時的校長,他想在工專內籌設「工業設計科」,無奈沒有師資,遂鼓勵黎蘭師大畢業後到日本讀工業設計研究所,好學成後回來設置。不過黎蘭師大畢業後一年,就步入婚姻並陸續生養孩子,日本留學一事就此擱了下來,成為心中角落裡的小小遺憾。直到十幾年後的有一天,一家人在餐桌上吃早餐,看到中央日報一則公費留學的消息,黎蘭忍不住感嘆的說:「要不是因為要照顧你們這些孩子,我應該拿了好幾個博士學位了吧!」沒想到已經讀初中的孩子跟她說:「妳去讀書啊!」、先生也說:「有本事考到公費留學,就去讀」。於是黎蘭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重拾書本,爭取僅僅一名的藝術系名額。據說當時有二十幾個人一起去報考,黎蘭考上了,日語測驗也因為小時候的學習得以通過。 踏上日本公費留學之路的這一年,黎蘭四十歲出頭,這一年的台灣,陽春麵一碗大約十二元。在日本,黎蘭主要研究方向是「藝術品的鑑賞」,並受研究所老師李霖燦教授的鼓勵,也研究了南宋畫家牧谿(牧谿在日本被稱為繪畫之神,其大部份作品均藏在日本,在台灣只有一件)寫成並出版成「牧谿繪畫研究」一書。 在日本筑波大學兩年,除了學術研究,黎蘭最大的收穫是,看見當時的日本如何從經濟大國走向他們所謂文化大國的執行方式。那時日本與世界上有名的博物館或美術館,從文藝復興到現代藝術,門票很貴,換算成台幣是一張三百元(那時大約是西元1978民國67年左右)但日本人卻很踴躍參與。日本的政府、電視與報紙三方合作推動藝術與藝術史的教育,政府在各地成立文化中心、將日本的藝術家、文學家的故居,整理起來做成紀念館...,整個國家瀰漫著這樣的氣氛,讓黎蘭深受感動。 原本在台灣黎蘭畫的是水墨畫,在日本感受到四季分明的景色變化,遂轉向繽紛的油畫。黎蘭說她自己喜歡看美好的東西,尤其是大自然所呈現的生命力無比地吸引她。在「大地之頌」這本畫集裡,黎蘭寫下了這麼一段話:「我熱衷於風景畫的創作與研究,是源自我生長在純樸寧靜的頭份客家農村,從小沐浴在自然陽光下,過著快樂的童年,初中到新竹讀省立竹女,通學過程中,一路上從頭份、竹南、崎頂、香山、新竹一帶的田野、樹林、丘陵、河川、海岸,以及日出日落,一年四季變化多樣的景觀,豐富了我視野,孕育了我對大地的戀戀深情。」 喜歡到戶外寫生,直接將感動在畫布上呈現,黎蘭認為畫畫要有想像力,不是像照像機般的把眼睛所見直接全然的放在畫布上,而是把當時當景的當下感受,轉換成自己想表達的主題,一筆一畫從無到有的如作工般在畫布上呈現。 問起黎蘭何以如此熱衷畫畫,老師提到自己的母親是個刺繡高手,她小時候看媽媽,總覺得那些刺繡好美好美。此外小時候讀頭份國小時,老師在校園內種各種植物,例如當玉米長出葉子時,老師就要求學生為玉米寫生。 曾於萬中、復興美工、師大附中、國立藝專、實踐大學、台北師範學院等校任教三十年,退休二十餘年來的黎蘭,至今仍作畫不輟,不僅常與學生們一起出外寫生,每個星期三與四,還受邀到中正紀念堂、行天宮圖書館教畫。平常日則一早就帶了便當到興隆路的工作室獨自作畫,直到黃昏才回家。 問她現在有什麼夢想嗎? 她說很想要有個美術館,也想要把自己的故事寫出來。 黎蘭的四個孩子,三男一女,長子黃心侃為軟體工程師,現在想跟媽媽一起學畫;二子黃心健雖學理工,但卻也結合藝術,現在台灣設「故事巢」工作室;三子從事金融企管工作;唯一的女兒習醫,但後來成了一名陶藝師,結合醫學做藝術治療工作。 六十年前,每天從頭份搭火車到新竹上學,看見窗外的田園四季之美而成為自己生命泉源的黎蘭,無意中也把這份美的感受,傳給自己的孩子,對她而言,這條藝術之路是歡喜也是滿足。
著作者 製作人:呂健煜 導演:鄭文力 攝影:鄭文力
日期
長度 49: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