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主要題名 世紀的寶貝 第18集
影片介紹 三月初,劉安明伯伯非常罕見地打電話來,問我:「請妳幫忙寫的文字,好了沒?」真是讓我太不好意思了,從年前知道劉伯伯終於要出版海的攝影集,他就希望海岸線的單元,我可以為他寫個幾百字的序言,而我總是拖延著..... 時間,是這模樣地快速前進著...猶記2008年初次見他,八十歲的他仍在拍攝,並預計將拍了十幾年的屏東海岸線,付梓成書。然而,2009年年初,劉媽媽中風,再見他時,他說「書,可能完成不了了,因為歐巴桑(劉媽媽)生病」。 沒想到,就在我們拍攝、剪輯完成,片子即將首播的前一天接到劉伯伯催稿的電話...現在,這本專輯,已然進入排版階段...當我驚覺到光陰的挪移,如此這般不著痕跡、快速地令人不知不覺而有所失落時,卻在劉伯伯一本又一本的攝影集裡,發現日子的樣子是可以如此鮮明且厚重的定格,他用一張又一張的照片,訴說著他與台灣一起成長的故事。 關於劉安明,有篇報導是這樣寫的:「談起台灣的攝影發展史,你就不能不知道劉安明;談起屏東的紀實攝影你更不能不認識劉安明。」 劉安明1944年開始接觸攝影,當時大兄劉安乾向日本人學習照相技術後,在潮洲開設了一家「本多寫真本館」,哥哥要到他店裡學習,那是一個用木頭做成箱型的大相機、玻璃當片基、光圈、快門都必須依賴經驗判斷並手動的時代。之後,潮洲另一家由日本人成立的照相館找他去幫忙,有一次日本航空隊訓練機失事墜落,他被叫去外拍,這是他第一次負責攝影,也是第一次外拍,在雙手顫抖下,拍成了生平第一張照片。 然而就在這家日本人設立的照相館裡發生了一件事,端午節那天,劉安明的父親包了粽子及拿了一袋米到店裡好謝謝日本師傅照顧兒子,父親回家後,劉安明卻見日本老闆的兒子拿起家裡送來的粽子,拋來?去玩耍,這種不珍惜的態度讓劉安明氣的決定離去,離去前又被老闆取笑無處可去....。 離開相館的劉安明,歷經少年兵等工作,躲空襲如家常便飯外,當年台灣物資之缺乏也令今日的我們,難以想像,但他仍說他運氣很好,躲過幾次的劫難,活了下來...。光復後,命運又讓他回到照相的行業裡。 當時的專業師傅很少,練就一身紮實功夫的劉安明,從照相、修版、沖片、印樣等工作皆一手包辦,精湛的技術讓他被多家相館競爭聘用,直到婚後,1955年回屏東,開了一家「真藝攝影」照相館。1956年,因為一位日本攝影同好提到台灣攝影落後日本幾十年,他又嚥不下這口氣而投身至鄉土記錄攝影,這樣一路跟著台灣的成長記錄下來...。關於紀實攝影,他沒有老師,關於構圖,他說他是看電影學來的,總在相館沒客人上門時,他背著太太偷偷溜到戲院看上映的美國片...看光線看鏡位...。問他,「偷偷去看電影,回來沒有被罵啊?」「有啊!回來都會被唸得很慘...但一得空,我又跑出來,不是去看電影,就是去拍照片。」 記得有次他提到早年拍照,是會被監視的,因為當時的政治氛圍見不得台灣底層脫序或襤褸的畫面,但他說他心目中所謂影像的真善美不是只有眼睛所見的美才是美,舉個例子:在街上有一位衣衫襤褸撿破爛的人推著車子,因為推不動,一位年輕人幫了他一把,這才是我心中所謂的美。 直至今日,劉伯伯至今仍使用單眼相機,並沒有用現在流行的數位相機,因為他覺得「數位相機慢一拍,不夠快」。在「慢速」的等待中,「快速」地攝取畫面,他,一位八十幾歲的老人家,用照片告訴我們,台灣有今天的進步,是一位又一位辛勤的農民,奠基起來的;他也用相片揭露當年聯考制度,讓孩子失去什麼...。 關於這樣一位伯伯,我想再多文字都無法訴盡,讓我們一起透過影像來接近他吧!
著作者 製作人:呂健煜 導演:蔡靜如 攝影:蔡靜如
日期
長度 48: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