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主要題名 客家新聞雜誌-第118集
影片介紹 (一)活在叢林(2)彈藥庫的第二春 台北縣土城市的埤塘社區,由於以前多為沼澤埤塘而得名,早在清朝時期,便有來自桃園八德的邱姓、台中地區的廖姓兩大詔安客家族至此移墾;也由於軍方五十幾年前在此設立彈藥庫,因此被戲稱為彈藥庫社區,但也因為軍管限建,讓這個社區仍保有豐富的生態,成為台北縣難得的綠地。隨著彈藥庫撤除、土城看守所遷址及擴大都市計畫,這個封閉五十年的社區才再度受到矚目,並掀起開發與生態保護的爭議。彈藥庫的過去,曾讓居民深感憤怒,卻因此保留了豐富的自然生態,好不容易送走了彈藥庫,迎來的卻是看守所,埤塘里的第二春,會帶來幸福嗎,將是一個難解的習題。 (二)濕地守護者-潘增鑑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為了瀕臨滅絕的台灣原生水生植物努力守護的潘增鑑。 (三)植物園小學 南投縣水里鄉新興國小,這幾年師生們致力於打造與維護生態空間,並落實環保教育,同時跟當地的客家社團結合,呈現富有環境教育跟人文關懷的學習環境,去年也獲得國家永續發展獎的肯定。山中小校深耕生態與人文,去年也得到國家獎項,校長說,這是個榮譽的十字架,提醒他們要更進步,也提醒他們要一直記得,這個學校要交給下一代的是什麼。 (四)重現米棧古道 濱海公路台11線通車之前,位於海岸山脈東側的濱海部落「水璉」,一百年前唯一的聯外山路,是米棧古道,村民當時透過古道以人力運輸樟腦油、香茅、稻米等農作,翻越稜線後,暫時會堆棧在海岸山脈西側的米棧村,再搭渡船轉運到鳳林、壽豐等地交易,這樣的形式還帶動米棧挑夫行業的盛行。一直到濱海公路及193縣道陸續開通,古道才功成身退,也逐漸淹沒在荒煙蔓草中。米棧居民現在自動組成工作隊,打造出一條充滿生命力的活古道。為了找回米棧特有的文化和歷史,村民發起復活古道運動,雖然還只是初步階段,但沉寂數十年的米棧古道,未來會有什麼樣的全新面貌,很多人都非常期待。
著作者 彈藥庫的第二春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陳靖維 客家身影——潘增鑑 植物園小學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洪炎山 重現米棧古道 採訪/撰稿:謝佳凌 攝影/剪輯:黃訓湧
日期 20140416
長度 2.06597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