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姓名 曾梅穀
人物介紹   從小就喜歡音樂,就讀苗栗縣頭份鎮斗煥國小時,課餘時間常溜進音樂教室,彈奏風琴複習音樂課所學的樂曲,在老師的鼓勵之下,奠定了學習音樂的興趣與志向,甚至為了專心音樂之路,省立新竹師範畢業後,放棄保送師大教育系的機會,而就讀省立臺北師專音樂科。   學校畢業後,又參加「臺灣省中等學校音樂科教師」檢定,檢定合格後任教於臺北市大理女中擔任音樂教師工作二十年,也負責指導校內合唱團,該合唱團曾經十二個年度獲得臺灣區合唱冠軍。期間數次率團赴美國、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巡迴演唱。為了鼓勵更多像曾老師一樣的喜愛音樂的小孩持續在音樂路上開花結果,他在民國79年退休時,將部分退休金提撥成立「曾梅穀老師音樂獎」,提供大理高中國中部音樂資賦優異的畢業生獎學金,這樣的用心,和當初鼓勵他走向音樂之路的老師如出一轍。   民國81年起擔任臺北市苗栗同鄉會總幹事,後於民國86年時創立苗栗歌謠班,參與團員多為旅居臺北的苗栗鄉親,因為具合唱團的豐厚教學經驗,有鑒於客家歌謠中適合作為合唱的曲譜並不多,因而擇客家三大調及新創歌曲,改編成教學非營利專用的合唱曲,目的是為了提升客家歌謠班的合唱水準。   在客家歌謠的合唱方面,曾梅穀認為,從前鄉下農忙期間,「掌牛郎」和「摘茶妹」常常是兩相扯嗓門拼山歌的對唱方式,但若要在音樂廳這樣精緻的空間演唱時,我們可以善用丹田的力量,以美聲的方式來演唱,一方面保護喉嚨,一方面呈現文化中的精緻優雅面向,這是曾梅穀所秉持的教學核心。他認為學習歌唱必須是循序漸進的,先學呼吸、發聲練習、咬字以及口型,這些基本功夫紮實之後,個人唱歌的品質就會提升,學員個別的聲音都穩固後,才能夠開始練習合唱中的合聲和分部,如果沒有這樣的訓練過程,一個合唱團有幾個團員就會出現幾個聲部,那就不叫合唱團了。   曾老師對客家文化保存的期許是「大家說客語」,一個文化的承續中,最重要的就是語言,唯有語言能夠使我們的文化延續下去,如果下一代不會說客語,那麼現在看似發展興盛的客家歌謠班,很快就會面臨解散的命運,所以當務之急,是向下扎根,在國小甚至幼稚園,用任何方式進行客家語言或歌謠的教學,家庭教育是更重要的,客家話無法依賴學校每星期零星的幾堂課來達成最有效的傳承,這樣的課程效果從我們國人的英文程度,可以得到印證,我們在學校學好幾年的英文,但我們仍無法有流利的英語會話能力。語言是我們的「根」,我們不能讓客家話斷在自己的這一世代。
專長 現職 臺北市苗栗歌謠班教師。 世界客屬婦女協會真善美歌謠班教師。 臺北縣永和市永樂歌唱班及美聲學苑教師。 客家電視臺「鬧熱打擂臺」歌唱比賽節目評審。 經歷 臺灣省中等學校音樂科教師檢定合格。 臺北市大理女中音樂教師二十年(民國59-79年),期間指導校內合唱團獲臺灣區合唱冠軍十二年度。 臺北市景美女高音樂教師(退休後兼課) 。 臺北市演藝人員試演審查會評審委員。 臺北市公務人員訓練中心職員康輔訓練班講座。 臺北市教師合唱團資深團員兼顧問。 臺北市苗栗同鄉會總幹事(民國81-93年)。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語言能力認證考試」94、95年度口試閱卷委員。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員工山歌班教師。
得獎紀錄 〈我們是中華兒女〉獲臺灣區愛國歌曲作曲比賽第三名。 指導臺北市大理女中合唱團獲臺灣區合唱冠軍十二年度。 指導苗栗歌謠班、真善美歌謠班屢獲臺北市客家歌謠比賽特優及優等獎。 率苗栗歌謠班代表臺北市參加2009年全國第一屆客家社團歌謠合唱比賽獲得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