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姓名 鍾年修
人物介紹   祖父經營製材所,家裡開設有八音子弟班,叔叔伯父和父親都會鋸弦,住家裡附近常有老人聚會唱山歌,聽客家歌和音樂是鍾年修生活的一部分。就讀頭份初中第一屆時加入校內合唱團與管樂隊,學習小喇叭;南亞技術學院時,由於同學張正德(時任國中音樂老師)籌組小提琴社,而開始學習小提琴,並擔任社長。喜好音樂的雅興因為畢業就業而中斷,直到退休後,為尋求生命的第二春,在民國82年(1993年)開始加入臺北市光復歌謠班,期間參與各項客家活動,還應邀主持廣播節目。民國88年(1999年)從涂敏恆學習做詞作曲,隔年,又拜師學電子琴,其後全力投入客家歌謠班的教學工作,成功開創人生第二春。   鍾年修選擇以客家文化工作為人生第二春,是因為對音樂的熱愛。至今創作有26首詞曲中,以「勵志」與「勸善」兩大類為主,因為,長期製作及主持寶島客家電臺FM93.7「客話之美」和中廣客家頻道AM747「大鑊小鑊跑跑滾」,節目中搜集了很多客家的金言良句,給了他很多的正向啟示,他期許自己能夠「服務人群、廣結善緣」;作品中沒有「情歌」的創作,他笑說是因為自己不擅表達情感,太太曾說他的情書像公文。 任教歌謠班至今十年,對於音樂藝術的推廣,鍾年修認為新創歌曲的歌詞和曲風,應該適度與傳統結合,現在不少快節奏的曲風、跳躍式思維的歌詞,不容易被歌謠班學員接受,也就增加了傳唱的難度。客家音樂非主流且市場小,給人才更多的通路和培養人才同要樣重要,客家音樂被公認為最能代表客家文化,但是現在就連客家電視臺製播的音樂節目也不多,客家歌手的出路堪憂啊!   客家文化不是只有唱山歌和打粢粑,美食和歌謠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嚴格來說,犁、耙、碌碡也不是客家文化專有的特色,農業社會的所有人,都是依賴那樣的農具從事生產。我們要維護和傳承的客家文化應當包含禮俗、語言和客家人的生命價值觀。常言道:「母語滅、文化亡」,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母語傳承中最重要的角色應當是家庭而不是學校,家長不要怕麻煩,應當和小孩講客語,讓他能夠有足夠的母語能力來銜接客家文化。家庭、學校、政府、媒體各單位環環相扣成為一個完善的文化通路,如此客家才可綿延不絕。
專長 現任 寶島客家電臺FM93.7「放紙鷂仔」節目製作及主持,2010.4迄今。 臺北縣永和客家歌友協會歌謠班指導老師,2007迄今。 臺北縣中原客屬協會歌謠班指導老師,2006迄今。 臺灣客家文化研究發展推廣協會副理事長,2005迄今。 臺北縣新莊市客家協會歌謠班指導老師,2005迄今。 中廣客家頻道AM747「大鑊小鑊跑跑滾」節目主持人,2004迄今。 臺北市客家自強會中山歌謠班指導老師,2004迄今。 臺北市中原崇正會南門歌謠班指導老師,2004迄今。 臺北縣蘆洲市客家人文協會歌謠班指導老師,2004迄今。 臺北縣汐止市客屬協會歌謠班指導老師,2004迄今。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2003迄今。 臺北縣客家民謠發展協會歌謠班指導老師,2002迄今。 重要經歷 2003-07,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顧問。 2002-06,臺北市客家文化研究推廣協會理事長。 2002.4,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唱歌仔學客家話」課程指導人員。 2000-04,中國廣播公司AM747「廣播民謠班」節目製作及主持。 1999-04,中國廣播公司「廣播民謠班」首席顧問。 1995-03,中華民國資深人力發展協會秘書長。 1991-94,鎰榮利企業有現公司負責人。 1973-91,中華貿易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專員、科長、主任(1991退休)。 歌唱比賽評審:中廣公司歌唱比賽、竹東鎮歌唱比賽、楊梅鎮歌唱比賽、臺北縣客家民謠發展協會歌唱比賽、臺北縣中和市客族會歌唱比賽、臺北縣蘆洲市客家人文協會歌唱比賽、臺北縣中和市藝文推廣協會歌唱比賽、臺北縣文化發展協會歌唱比賽、總統盃歌唱比賽…。 客家電視臺「美味滿樓」節目顧問。 客家電視臺「鬧熱打擂臺」節目評審。 客家電視臺「臺灣情客家歌」節目演唱人。 臺北市客家義民祭典晚會節目主持人、演唱人。
得獎紀錄 1963,臺灣區音樂比賽管樂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