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姓名 鍾肇政
人物介紹   1951年第一篇文章『婚後』,刊登於《自由談》雜誌,燃起寫作興趣,從此勤奮筆耕,1960年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發表於《聯合報》,次年又發表《濁流三部曲》大河小說──「濁流」、「江山萬里」、「流雲」,開啟臺灣大河小說創作第一人。1964年起撰寫另一部大河小說《臺灣人三部曲》──「沉淪」「滄溟行」「插天山之歌」,歷時十年。另外還有《高山組曲》《怒濤》等大河小說,是臺灣首位完成大河小說作家,也是唯一完成三部者,連其它作品共有長篇小說23部。   鍾氏雖常被刻板印象視為「鄉土文學」作家,早期確也有不少鄉居作品,但他曾說:「我心中唯有文學、臺灣文學而已,故對『鄉土文學』四字毫無興趣。」實際上他對於情慾的描寫亦周到,也是鍾氏作品中常見的部份。其在2002年更以七旬高齡著手寫作《歌德激情書》,以描繪德國文豪歌德內心的情慾世界。 鍾氏本人為福客混血,父親為桃園龍潭客家人,母親為桃園中壢福佬人,幼年並曾在臺北度過一段福佬人生活。但年長後客家意識崛起,除寫作外並極力爭取客家族群權益,包括「還我客家母語運動」,以及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寶島客家電臺的設立皆與其大力推動有關。﹝註﹞1     1988年鍾肇政先生參與發動客家運動,組織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客協」並出任創會會長,2年後又連任一次,協會宗旨是從事客家文化運動,說客家語言、不隱藏自己是客家人的身分,保持客家人的尊嚴,。鍾肇政先生曾經擔任總統府資政,替陳水扁先生助選助講。   像中、日戰爭時代,日本排斥西洋教育,音樂也是,因此就曾被教導日本音樂「能劇」的文化,現今因身體之故不太動筆,寫些隨筆之類的作品在《文學臺灣》季刊(三個月出一次)一年發表3篇,《鹽分地帶文學》隔月刊上投稿,興趣來了即塗塗寫寫。   鍾肇政先生盼望客家音樂文化諸如山歌、戲劇、大戲能藉客家戲曲專科學校得以保存和發揚光大,客家山歌除了能在民間表演及演出外,客家電視臺莫不是背後的推手,而這客家文化需要細水流長的存續,例如現今的一些卡通、連續劇利用客語配音,除了能引起一般觀眾欣賞戲劇的興趣之外,還可以知道客家話怎麼講,這個現象是很好的。
專長 大溪小學代用教員 龍潭國小教師32年 退休後曾擔任東吳大學日文系教師 後來一直從事寫作30餘年至今
得獎紀錄 1. 1960.臺北市西區扶輪社文學獎 2. 1966.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小說創作獎 3. 1967.教育部文學創作獎 4. 1968.嘉新小說獎 5. 1979.吳三連文藝獎(第二屆) 6. 1986.臺美基金會成就獎 7. 1990.鹽分地帶文藝營文學貢獻獎(第十二屆) 8. 1992.客家臺灣文化獎(第五屆) 9. 1999.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第三屆) 10. 1999.文學臺灣基金會臺灣文學獎 11. 1999.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牛津獎 12. 2001.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文學類獎 13. 2003.總統文化獎的百合獎項(第二屆) 14. 2005.第一屆桃園奉獻獎「功在客家」 15. 1993.臺灣筆會「怒濤」 16. 1999.第三屆臺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類貢獻獎 17. 2007.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終身貢獻獎 授勛 1.2000.二等景星勳章(李登輝總統) 2.2004年二等卿雲勳章(陳水扁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