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姓名 黃友本
人物介紹   黃友本年幼時,便對音樂戲曲有濃厚的興趣,為了達成這個願望,他憑著音感,無師自學吉他。在民國51-53年服兵役期間,擔任軍歌教唱教官,並學會電子琴鍵盤音樂。民國53年退伍後,在歌廳、舞廳、餐廳以及工地秀場間,擔任樂師,會演奏的樂器有吉他、貝斯、鍵盤、風琴和竹板。當時,表演的曲目清一色是國語和外文歌,沒有客家歌謠的存在空間,當時便暗自下定決心有機會就要傳唱客家歌曲。實際接觸客家人聚集唱山歌的場合之後,發現當時沒有人以西洋樂器來為客家歌伴奏,黃老師首開先河以電吉他、電子琴、爵士鼓與二胡、高胡來演奏客家歌,這樣的中西樂器合併伴奏的教學方式,一開始受到長輩及歌謠老師的反對,認為使用西洋樂器演奏,破壞了客家山歌中「即興」的本質,但時間證明,此種類的客家小調及流行歌曲,實為未來推廣客家音樂之趨勢,終為多數人所接受而普及。   自民國77年黃友本和胡泉雄共同開設「臺北市客家民謠班」(今名為三興歌謠班)授課至今,已有22年。期間教授的班級遍及桃竹苗地區,黃老師的教學首重「人和」以及「自律」,從不干預、不介入各班班務,各班於年節時送禮、收紅包等這類的「謝師」之舉,老師一概敬謝不領,就是希望學生能專心於歌謠班的學習上,不需要將心力消耗在學習之外的雜務上。由於這樣的教學態度,使得老師和歌謠班的學生像是一家人或朋友,在課程之餘都保有濃濃的私誼,閒暇時相約爬山、採竹筍,或者出國旅遊。   在談到藝術文化的的推動時,黃友本認為藝術文化必須不斷要有新意,除了保留傳統,在傳統中創新,更是重要。創新的作品,或許不為老一輩人所接受,但是被年輕人認可的程度卻是高的,甚至也能使外國人透過當代的作品來認識客家,知道臺灣有客家人。對於文化,他常鼓勵學員要走在眾人之前[行給人跟],與人齊步走,則是最基本的,走在前面引領潮流才是最高竿的,最差的莫過於掉車尾,還不停的窮追前者。   客家歌謠班不論是老師或者學員,首重實力,堅強的實力,是引領文化永續的動力。他表示:客家文化的推廣不可能只靠一時的活動或新聞炒作,家庭裡一定要使用客家話,讓下一代會說客家話,這是最基本的。從最早的三家電視臺清一色沒有客家節目,到現在有客家電視臺、廣播電臺、客家歌謠班和客委會,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成績,接下來,要看新一輩的人了,如果不努力不堅持,或者無法求新求變、原地踏步,那麼客家就只能走向消失。   黃友本認為:客家文化的發揚就像開墾荒島一樣,沒人開發時人人不知有此寶地,一經開發後,人人便相爭。客家歌謠班的發展又好比在荒島上種果樹一樣,除了平時勤奮的灌溉施肥之外,修整打理環境也是重要的一環,必須老師和學員教學相長、相互提升歌唱實力,學員甚至班際之間的人和,也是非常的重要,惟有人和,才能使客家文化長遠走下去。
專長 2003.5至今,臺北市佳音歌謠班老師。 2002.6-2007.2,臺北縣新店歌謠班老師。 2002.3-2002.6,桃園縣烏林歌謠班老師。 2001,臺北市建安國小義務音樂老師。 1999.5-2004.5,臺北市臺大歌謠班老師。 1998.4-2003.1,臺北市松山歌謠班老師。 1998.3-1998.6,中廣客家頻道節目主持人。 1997.6-1998.3,大同歌謠班老師。 1997.2-1998.3,宜蘭之聲節目主持人。(聯播) 1997.1至今,臺北縣新莊歌謠班老師。 1996.10-1996.2,新湖歌謠班老師。 1996.6至今,臺北縣雙和歌謠班老師。 1996.5-1997.1,花蓮希望之聲節目主持人。(聯播) 1996.3-1996.7,桃園縣陽明歌謠班老師。 1996.3-2003.4,桃園縣後庄歌謠班老師。 1996.2-1996.10,臺北電臺節目主持人。 1996.1-1996.5,桃園電臺節目主持人。 1995.9-1996.12,上田歌謠班。 1995.8-2007.10,寶島客家電臺「寶島歌聲」節目主持人。 1995.2-1995.5,臺北市內湖歌謠班老師。 1994.4至今,臺北市永建歌謠班老師。 1994.9-1996.2,臺北市中山歌謠班老師。 1994,任財團法人寶島客家廣播電臺第一屆監事。 1993.4-2002.6,臺北市文山歌謠班老師。 1991.4-1995.6,臺北市長春歌謠班老師。 1991.5-1995.1,臺北市忠義歌謠班老師。 1991.5-2008.5,臺北市北投歌謠班老師。 1988.10-1997.1,臺北市三興歌謠班老師。 1966,成立藍光綜藝樂團,擔任團主。 1991,後淡出康樂隊演奏。 1966-1986,擔任基隆市義勇消防隊資深顧問。 1964起,歌廳、舞廳大樂隊樂師。 1962-1964,軍中軍歌教唱教官。
得獎紀錄 1986獲基隆市義消「資深績優」榮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