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姓名 袁明瑛
人物介紹   和成八音團的創立於1979年,是民間樂團的性質,成立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保存傳統的客家音樂文化,而袁明瑛先生就是現任的和成八音團的團長。自己的兒子、媳婦除了有正職外,閒餘時間就會參與和成八音團的事務,如小媳婦就是負責團裡面的行政聯絡事宜。   對於如何保存客家音樂文化的期許,袁明瑛先生讓自己的孫子繼續學習傳統樂器,如:拉胡琴、吹嗩吶以及打鼓花等,另外聘請唱腔老師教導他們唱客家歌曲,袁先生有目前有七個孫子(2010年),在他們牙牙學語時,即教導他們用客家話念三字經,他認為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們的生活融入母語客家話,才會學得快又標準,現在一般人等到大了才在學母語,已嫌太遲,所以袁明瑛先生現在家中是三代同堂,當三個兒子、媳婦忙於工作時,他和袁師母在教導小孫子時都多用客家話交談。   對於孫子們學習音樂的興趣,他放手讓他們敲敲打打、摸索和練習。例如:大孫子在打鼓時,鼓藝雖及不上叔叔,但是就能分辨打鼓的技巧,有些時候也能打上許多漂亮的鼓花。袁明瑛先生認為傳統的客家音樂要傳承就是要代代相傳,另外和成八音團常會受邀於桃園縣文化局,參與表演,他很客氣的說:「和成八音團沒有參加什麼比賽的得獎,倒是作社區推展、在小學教學、各地方的表演上,拿到了許多的感謝狀。」 他勉勵後輩學習客家音樂的學子,現代音樂的潮流多是流行音樂,因此一般大眾喜愛觀賞客家八音、北管表演的人已經不多了,而且欣賞又樂在其中的多是上了年紀族群,所以現代年輕人若要學習八音除了是對那樣樂器的熱情之外,最好還是平時有一份正職工作養活自己,閒暇時間再接觸練習音樂及團練,這樣生活比較有保障,學習音樂起來也比較不會有生活的壓力,畢竟現在要光靠八音團演出的酬勞養活一個家是不可能的,年輕學子一定要有這樣的認知。
專長 祖父袁燐也是一位客家音樂能手,因此從小耳濡目染之下,就開始學習傳統樂器,跟著阿公拉胡琴和唱山歌等,至22歲當兵回來,期間有跟朱苟老師學習拉胡琴,朱老師提醒他:「學習音樂是要耐著性子,急不來的。」 後來就做裝潢、製椅墊的工作,利用晚上學習武場的打鼓類,想超前鼓的花式,那時教他吹嗩吶的老師馬上就制止他,因為基礎一定要打好,再學技巧,更何況每家八音團的師承都不一樣,遇到打鼓花式在音樂上的表現也不盡相同,所以一定要先做好基本功。 袁明瑛先生回憶起學習的過程,後來他在傳承給弟子時,認為傳統的打鼓法才是寶。傳承給兒子時的第一團至今,後於1994年開始開館授徒,廣羅各方好手學習八音音樂,於晚上時團練,和成八音團便作為娛樂性質的表演。
得獎紀錄 臺南縣政府文化局表演/端午節慶典 和成八音團- 參加2006年桃園客家文化節"'創意踩街"暨開幕式活動順利 參加2007年平鎮藝術季"創意踩街"暨開幕式活動順利 2007年桃園客家文化節活動熱心參與 95年11月7號蒞臨本校進行客家文化藝術教學活動 協助推展傳統曲藝,拓展學生視野,增進民俗文化知能 於"百家爭鳴,萬管齊唱--北管拼戲活動"擔任本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