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姓名 陳春霖
人物介紹   陳春霖父親為世居桃園縣觀音鄉之福建漳洲閩南人,22歲時移居花蓮;母親為新竹芎林客家人,為焗腦工作移居花蓮。因母親不會說閩南語,所以陳春霖的父親為愛妻學了一口流利的四縣客語,陳春霖本人則是閩南語和四縣客語雙聲帶。出生成長於花蓮瑞穗的他,在認同的議題上有自己一套流暢的詮釋:「籍貫是隨父親,所以我是觀音人不是花蓮人;血統上,父親是閩南人,那我當然是閩南人;但在文化方面,我是客家人。」   成長於花蓮,因家境因素,未能完成初中學業,輟學後在家務農,29歲退伍完婚後,為尋更好的經濟生活,於32歲時偕妻、子移居臺北,以承攬室內油漆工程為生計,一路打拼到52歲,二子二女成人後,開始有餘力追尋個人的興趣。民國84年,偶然間聽聞謝其國老師應聘至臺北縣授課,為了得到上課資格,而加入「臺北縣中原客屬協會」(時任理事長為謝德炫),接下來七年的時間,陳春霖專心的跟隨謝其國習傳統山歌、胡琴和鑼鼓,餘暇時勤練習;民國87年時又參加呂錦明指導的合唱團。隔年,山歌班同學偷偷幫他報名參加桃園縣新屋鄉縣長盃第二屆客家歌謠歌唱比賽,他一舉拿下老山歌組第一名的佳績。其後因緣際會應聘至南投客家協會弦鼓樂班任指導老師。   從84年開始學習到演出與教學,陳春霖認為學習的心法在於「勤」,同時不論演奏或唱歌,他認為掌握「氣韻」最為重要;在教學方面,他強調的「和諧」,每位學員的學習速度不一,指導老師必須取一個折衷點,以維持課程的進度,陳春霖認同謝其國老師以全班80%學員達同一程度時即進下一單元,因此他也沿用此法來指導學員。他希望學員不論是想學成一家,或只是單純的想增添生活的娛樂,都可以在客家的音樂中,除了尋求一個心靈的寄託外,能夠提升生活品質與個人素養。   對客家藝文的推廣,陳春霖認為客委會應當然執起龍頭的角色,多多挖掘人才、開發新的題材,讓客家文化豐富多元,不論哪一種文化,一成不變就是退步。
專長 現職 臺北縣客家美聲發展協會弦鼓樂團指導老師(2006迄今)。 臺北縣中原客屬協會傳統山歌及胡琴班指導老師(2006迄今)。 臺北縣板橋文化協會胡琴班指導老師(2006迄今)。 重要經歷 應邀擔任各種活動之傳統演奏樂師。 臺北縣中和市枋寮胡琴班指導老師。 2006-2010,社團法人臺北縣中原客屬協會理事。 2005-2007,臺北縣土城桐花協會胡琴老師。 2002,南投縣客家協會客家弦樂班指導老師。 1995迄今,加入臺北縣中原客屬協會。 1972迄今,自營室內油漆粉刷工程業。
得獎紀錄 2003,臺灣區九十二年客家歌謠歌唱比賽「男女對唱組」第二名(與陳淑姬搭當)。 1999,桃園縣新屋鄉八十八年縣長盃第二屆客家歌謠歌唱比賽老山歌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