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姓名 陳思朋
人物介紹   陳思朋,1982年生於新竹,幼時喜歡傳統戲曲表演,十歲時,受兄長影響,進入復興劇校就讀京劇科,從此踏上演藝之路,陳思朋師承多位老師,戲曲唱腔與身段師承劉玉鶯、王慶芳及黃鳳珍,在學期間被視為重點培養學生,並多次參與對外公演,復興劇校畢業後,加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並隨團巡迴公演,大學就讀文化大學戲劇系演劇組,期間主修文丑,多年來累積了扎實的戲曲基礎,目前在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研究所就讀。表演身段與唱腔口白均十分活潑逗趣,為客家戲曲界深具潛力的新生代之一。   原本學京劇的陳思朋在國中時期受到同學李文勳之請,利用假日至李文勳家中的客家劇團幫忙,參與當時的外臺戲演出,因此接觸到客家戲劇。這樣的機緣也影響陳思朋之後會進入榮興採茶劇團的選擇,陳思朋認為在劇校中與劇團的表演模式,差異最大的就是劇團中承接的野臺戲演出,客家野臺演出時常沒有劇本,是即興演出的「活戲」。所謂的「活戲」就是沒有既定劇本、沒有事前排練,僅靠前輩在表演前針對劇情、場次、對白、角色與結局做簡單說明,正式演出後,全憑演員及文武場彼此間的舞臺經驗、腹內功、臨場反應與默契,在戲臺上展現即興創作表演。相對於「活戲」,有固定劇本、唱念的,就叫做「死戲」,而陳思朋在劇校中學得也都是屬於「死戲」,需要經過反覆嚴格的練習,才得以上場演出。   內臺的丑角表演以身段、口白、唱腔、臨場反應兼重,丑角表演並無規定限制,外臺表演是建立自內臺累積的表演基礎,外臺表演場更強調「立即性效果」,劇團運作與演員皆需更敏銳地察覺觀眾的反應與需要;口白流暢度,表情的豐富、身段的靈活,沒有特殊的規定限制,但以口能說唱最為重要;而在外臺丑角必須承擔吸引過往觀眾目光的壓力,加上外臺戲採用活戲創作模式,以戲劇能接續得下去為優先考量。這樣的活戲創作模式下,表演能力強的演員,於舞臺上容易脫穎而出,演員也會磨練得越來越強。陳思朋在外臺戲演出常與國寶級客家戲前輩同臺競藝傳統戲曲,例如與資深客家戲演員曾先枝老師同臺,前輩透過活戲得演出協助發展演員的表演能力,將所遇到的舞臺經驗傳承,陳思朋於是邊演邊觀察學習如何精準揣摩丑角,,所以曾先枝老師可說是陳思朋在客家戲的啟蒙老師。   陳思朋經過多位老師的指導,表演身段與唱腔口白均十分活潑逗趣,詼諧逗趣的演出也極獲觀眾的讚賞,<大宰門>、<錯無錯>,滑稽幽默的身段與唱腔有精湛的表現,觀眾常常被逗得捧腹大笑。陳思朋也積極的傳承客家戲曲而努力,目前在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科兼任教師、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客家戲曲表演人才培訓」特約教師。陳思朋希望政府能夠積極扶植客家劇團,進而成立國家客曲劇團,以改善演藝人員的生活,讓客家劇團的演藝人員有明確的前途與未?,並由國家協助劇團擴展戲?,增加演出的機會,或至全臺灣巡迴演出,甚而赴國外交?演出或宣慰僑胞 。而客家戲曲目前也面臨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窘境,若能夠扭轉「父母無聲勢,送子去學戲。」的傳統觀?,找回年輕人的認同感,讓民眾願意將子?送到戲專或劇團學習客家戲,吸收?多的年青人才投入客家戲,這樣獨具特色的客家戲才會能繼續傳唱下去。
專長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科兼任教師、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客家戲曲表演人才培訓」特約教師。
得獎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