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編號 84
名稱 「臺灣音樂憶像」 典藏作曲家-陳泗治、張昊、郭芝苑展覽暨音樂活動
內容 陳泗治、張昊、郭芝苑,三位作曲家出生於二十世紀上半葉,歷經了人生不同的境遇,不約而同地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灑下了美麗的音樂花朵,在他們揮別人世之後,留下了珍貴的音樂手稿、書信、文字、剪報、節目單等文物。為了讓民眾深入認識三位前輩音樂家,親炙其手稿等文物,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特別委託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顏綠芬教授,策劃「臺灣音樂憶像:典藏作曲家-陳泗治、張昊、郭芝苑展覽暨音樂活動」,自11月4日至29日止,在臺灣音樂館和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廳,將三位作曲家深刻傑出的作品,以展覽、講座、音樂會等多種形式,重現於民眾面前。活動免費參加,歡迎民眾踴躍蒞臨觀賞。 傳藝中心方芷絮主任表示,這次活動的深層含義,應是臺灣音樂館對於作曲家的重視與完整規劃的展現。本次典藏作曲家中的張昊作品手稿已捐贈予臺灣音樂館,對臺灣音樂館而言,收到作曲家的手稿並非終點,而是一個重要的起點,透過這些珍貴的手稿,將接續進行數位化及典藏、樂譜製作出版、相關推廣音樂會及講座、重要曲目錄音出版、展覽等一系列後續工作,甚至寄望未來能搭建樂譜的管理平台,落實作曲家樂譜的授權機制。儘管哲人已遠,但是透過臺灣音樂館的種種作為,將使作曲家以音符、樂譜等各種不同形式重生在眾人面前。 本次展出的三位作曲家均是臺灣具代表性的前輩音樂家。陳泗治(1911-1992)身兼鋼琴家、作曲家、教育家及牧師,曾擔任淡江中學校長二十五年,全心投入教育樹人工作,他無論創作、興學,皆以宗教精神貫徹。作品主要涵蓋宗教聖樂和鋼琴曲,宗教與臺灣是他創作的兩大主題,洋溢著強烈的情感與鄉土色彩。陳泗治最令人耳熟能詳的作品,莫過於充份流露人心歡喜鼓舞之情的《臺灣光復之歌》,這首受當時教育部委託而作的作品,被選為國小音樂教科書教材;其他代表作如鋼琴曲《臺灣素描》,將大家熟悉的臺灣景象與風俗寫入音樂標題,如淡水、龍舞、阿美族等;鋼琴曲《幻想曲─淡水》則是以淡水為主題所寫的幻想風樂曲。 張昊(1913-2003)是華人音樂家中,最早留歐學習、並且創作出豐富作品的少數作曲家之一,他同時也是知名漢學家,長年在歐洲執教。他攜家來臺時,已近67歲,晚年幾乎都在臺灣度過,並且創作不輟,完成許多作品。他的重要代表作交響詩《大理石花》曾多次在歐洲各國演出及電臺廣播,1986年獲中山文藝創作獎;居住於陽明山時期的《華岡春曉》、《東海漁帆》、銅管五重奏《梅山舞》、《寶島環遊》等,都表現出他對臺灣這個最後故鄉的深情,甚至其德籍遺孀和女兒至今都居住在臺灣,並將張昊珍貴的手稿捐贈予臺灣音樂館保存。 而今年四月甫過世的郭芝苑(1921-2013)可說是臺灣現代民族音樂的先驅,在臺灣接觸西洋古典音樂之初,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他擁有多元而廣泛的創作類型與風格,包括藝術歌曲、歌劇、合唱曲、兒童歌曲、室內樂、協奏曲、鋼琴曲流行歌曲等,作品精緻典雅、結構紮實而富有創意,並充滿鄉土色彩,處處可聽聞到熟悉而感人的音樂。代表作有《紅薔薇》、《臺灣吉慶序曲》、《狂想曲「原住民的幻想」─為鋼琴與管弦樂》、《三首臺灣民間音樂》等。 臺灣音樂館年底的重頭戲-「臺灣音樂憶像」系列活動,是以展覽為主軸,再搭配專場音樂會、專題講座、巡演等周邊活動;其中展覽設於臺灣音樂館,以陳泗治、郭芝苑、張昊三位作曲家為主題,呈現他們的生平、學習、創作成果,及展現他們從臺灣這塊土地滋養出的作品,尤其將從作品中「樂、景、文」三個層面切入,看他們如何將臺灣傳統元素,包括可聽的樂、可見的景及可讀的文,轉換成一首首動人美妙的樂曲,展示品包括手稿、演出海報、剪報、節目單、書信、收藏、繪畫、攝影、文本等一手珍貴資料,難得一見。 此外,專場音樂會11月10日假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廳獻演,將演出陳泗治、郭芝苑、張昊、蕭泰然及賴德和等臺灣重要作曲家的代表作品,演奏者都是當前重量級音樂家,如蘇顯達、劉姝嫥、葉綠娜、鄧詩屏、何婉甄、葉青青等。至於專題講座,則是邀請陳冠州、盧易之、連憲升及顏綠芬等學者專家分別主講「陳泗治的鋼琴世界」、「音樂與詩篇─張昊的音樂風格」、「臺灣民族音樂之父─郭芝苑音樂的臺灣憶象」,陸續於11月9、16、23日假臺灣音樂館展開。 「臺灣音樂憶像」展覽暨系列活動自11月4日開跑,29日結束,所有活動均免費參加,歡迎愛好者一同前來觀賞與交流,詳細活動訊息請上臺灣音樂館官網查詢。
日期 102/11/05
新聞來源單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資料網址 http://tmi.ncfta.gov.tw/TMI/Code/media_01.aspx?id=12c2b60f-04a2-4a9b-820e-dccbe52fd8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