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主旨 水稻害蟲密度逐漸升高,高雄場籲請農友注意防範。
疫情內容 瘤野螟及褐飛蝨同為長距離遷移性害蟲,在台灣可在雜草及玉米上越冬,但此時族群密度甚低,爾後,族群密度隨氣溫緩慢上升,加上可隨西南氣流自華南及呂宋島入侵,因此,二期稻作成為這些害蟲的好發期。瘤野螟以幼蟲危害水稻,第2齡幼蟲將葉片兩邊線綴成縱苞(因此又稱縱捲葉蟲),躲在其內啃食表皮及葉肉,族群密度高時幾乎所有葉片均被危害,造成滿田白葉的現象,嚴重影響水稻生長及稻穀稔實率;尤其在陰雨天,常遷離舊蟲苞另結新苞,因此天氣多陰雨時危害加重。褐飛蝨則是以成蟲及若蟲群集於稻叢基部吸食稻株養液,被害株基部常可見其分泌物所引起的煤煙病;當其密度低時,可導致稻株黃化,影響稔實率;族群密度高時,可使稻株於短期內迅速枯萎倒伏,造成所謂「蝨燒」的現象。
建議用藥 田邊溝渠的雜草是害蟲在水稻繁茂前的棲息場所,在水稻移植前清除稻田周圍雜草,可減少蟲源;另外,應避免過量施用氮肥或長期積水,以避免創造溫暖潮濕有利的害蟲生存條件;在藥劑防治方面,應特別注意孕穗末期至抽穗期的害蟲發生密度,若發現每平方公尺(20叢稻)有1隻瘤野螟成蟲,或平均每稻叢有幼蟲1隻以上時,即應施藥防治。在褐飛蝨方面,由於褐飛蝨的卵產在稻株基部組織內,藥劑對其毒性影響有限,因此施藥期應儘量選擇在若蟲發生期,以期達到最佳防治效果,當平均每叢水稻達5-10隻的蟲數時即可施藥1次,並視情況,間隔7-10天再施藥1次,即可有效抑制其族群增長。防治時,可選用能同時防治瘤野螟及褐飛蝨的藥劑,例如:19%矽護芬水基乳劑、15%布得芬諾可濕性粉劑、11.78%布芬第滅寧乳劑、50%毆殺松可濕性粉劑、22.5%陶斯松乳劑或40.64%加保扶水懸劑,或參考植保手冊其他核准用藥。
發布縣市 高雄市 ,屏東縣
植物品項 水稻
發布日期 2012/08/27
發布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