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03秒, 共找到 740 筆資料,顯示第 701 到 740 筆)
可用欄位參考
講者姓名 服務機構 演講時間 演講題目 摘要 連結網址
夏俊雄 臺灣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副教授 2015-12-04 似曾相識燕歸來 ─ 從微分方程看週期現象 自然界中的週期性現象可約略分為幾大類:簡諧運動、彭加萊理論、週期性力量推動的週期­現象。本此演講將從以上三個層面探討生活中小至彈簧運動、引擎的故事,大至海洋、氣象­的週期性以及週期性的瓦解。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15.htm
陳文屏 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所長 2016-04-08 X行星在哪裡? — 太陽系外圍的冰冷世界 「太陽系有幾顆行星?」從答案可以判斷天文學常識,也看出您的年齡!「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幼兒即朗朗上口。千百年來人類觀察這五顆行星,困擾它們為何異於其它星星,也好奇那裡是怎樣奇妙的世界。直到有了望遠鏡,我們的知識地平不斷往外擴張,在太陽系遙遠的角落,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還有為數眾多,與冥王星一般的小型冰質天體,這個過程是科技開疆闢土的成果,也拓展了看宇宙的視野。太陽系的戶口名簿當中,是否還有未知成員?讓我們探索太陽系外圍冰冷的世界。<br /> <br /> <b>講演綱要</b><br /> <br /> 本(105)年春季的第二場展望演講,在4月8日的晚間舉辦,由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陳文屏所長擔綱,並由陳丕燊教授主持,陳所長以「X行星在哪裡? — 太陽系外圍的冰冷世界」為題,拓展了我們對太陽系了解的視野。<br /> <br /> 「怎麼知道太陽系外圍的歷史和地理?過程我們用到一些物理、化學、生物、航太等知識…天文,就是用一些自然科學的手段,回答一些問題!」陳所長在開始打趣地要以台語演講,寫下標題X行星「地兜位」。而為了能讓大家快速地掌握今日討論到的尺度,一開始他將太陽系的天體大小和距離巧妙地比喻為演講廳環境的尺寸:如果說地球是講桌上一顆鹽巴(0.3毫米),那月球就是一個指頭直徑(1公分,實際離地球約380,000公里)外的一個胡椒粒;因為太陽很遠,它大概是往演講廳出口方向4米左右網球大的番茄,木星約是20米遠在演講廳門口的木瓜籽,而曾經是太陽系中最外圍行星的冥王星,則如同是大樓外面150米遠的一顆細沙,比胡椒粒還小!<br /> <br /> 當我們跳脫太陽系,到了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的alpha星,則相當於位在菲律賓馬尼拉的另一顆番茄。陳所長表示,根據哈柏極深星場(Hubble Ultra-Deep Field),還有eXtreme Deep Field影像,科學家藉哈柏望遠鏡觀測所接收到最遠處,截至2014公布的資料,應該是來自132億光年遠的天體,而那大約是宇宙誕生後4億年左右形成的!<br /> <br /> 掌握了太陽系各大行星的「地址」後,陳所長以在南半球天空拍攝的蛇夫座照片,一張佈滿濃密太空塵埃雲氣,說明恆星形成的過程:從原來聚集成一團光線無法進入的塵埃,因為溫度低所以不斷地向內縮,當密度越來越高,拉緊到點燃核子反應時,其產生的光與熱會開始抵抗萬有引力塌陷而平衡,成為我們所見的恆星;小行星在開始是一團扁盤狀的雲氣,盤中灰塵凝集所成,若不斷地繼續凝集下去,最終就形成行星。而那些邊緣的灰塵,如果是不成形且留在原地就成為帶狀結構,如火星和木星間主小行星帶、海王星外的古柏帶;還有些在天體引力拉扯間被拋到遠方,更遠到歐特雲(球狀,以人命名,不是雲!)的天體,以及返回到太陽系範圍內,成為熱愛宇宙旅行的彗星。<br /> <br /> 目前太陽系家族的戶口名簿,成員有八大行星、五顆矮行星,與數百萬至數十億顆的小行星。為何會說太陽系外是冰冷的世界?陳所長利用清楚的物理推導,解釋了離太陽越遠接收到的能量就越低的原因,結果就是行星表面的溫度 T 與距離 d 開根號的倒數成正比(d 表示與太陽距離)。科學家藉由此公式預測行星表面的溫度:以地球為例,由距離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表面應為攝氏零下20度,但實際上地球表面均溫達攝氏15度,這冷熱的差異源自大氣層造成的溫室效應。而只要扣除有大氣層的行星,太陽系行星表面溫度與距離的關係還是符合上面公式的。<br /> <br /> 陳所長還生動地講述了一連串精彩的天體發現的歷史,包括從1781赫歇爾((Wilhelm/William Herschel)以自製望遠鏡發現天王星,他的妹妹卡洛琳•赫歇爾(Caroline Herschel) 成為首位赫赫有名的女性天文學家,在97年生涯中,發現約2,500個星雲,以及8顆彗星。另外,像1977年天文學家利用Kuiper Airborne Observatory 觀測掩星,原本為研究天王星大氣,卻意外發現天王星光環,1986年航海家二號直接取得光環影像;1846年法國 Le Verrier 由天王星不規則的軌道推算出海王星位置,並解釋為什麼天王星、海王星外觀都呈現藍綠色。還有最美麗的誤會:冥王星的發現,1930年繼續P. Lowell的志業,Tombaugh在Lowell 天文台以海王軌道擾動發現了這顆未知行星,但在2006年被投票歸類成「矮行星」。還有,新視野號(New Horizons)去年7月的大事件,終於抵達且拍攝當時2006年出發還是行星的冥王星影像,也意外地發現冥王星溫度這麼低,但地質活動如此活躍,還有製造行星剩下的小天體所在:古柏帶(Kuiper belt)的介紹!<br /> <br /> 對於未知的事物大家都喜歡賦予它神秘的代號:X,像是X光、X檔案、X戰警…,那太陽系邊緣到底有沒有X行星(Nibiru)?陳所長提到,最近科學家以電腦模擬的方式,計算太陽系外軌道群聚的現象,推測會有如海王星大小的第九顆行星存在,但由於還沒有實際的證據,所以X行星仍舊是對未知宇宙的神祕遐想!演講的最後,所長分享了愛因斯坦的名言:「宇宙最讓人無法理解之處,在於其居然可以理解!」,大自然到處都是答案,但問題是什麼,反倒是應該思考的重點,一位好的科學家,就是一名負責任的想像者,努力發掘出更多的宇宙新面貌!很高興大家當天晚上盡興地聽了一場精彩演講。<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16.htm
陳文屏 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 2011-12-17 挑戰宇宙黑社會-談暗物質與暗能量 夜空的星光點亮了認識宇宙的明燈,藉由觀測星星,我們瞭解天體也有生老病死,有些成群結伴,在不同環境各自有著生存的故事;藉由觀測遙遠星系,我們知道宇宙處於膨脹狀態,也探討百億年前宇宙何等光景。但在廣大時空中,主宰萬物怎樣分布的是重力,這股引力讓恆星發熱發光,讓星球互繞成團,聚集成星系、建構出大尺度結構。然而要是天體不發光,我們怎麼研究?如何知道這些暗物質存在?宇宙中除了熟悉的物質,以及不發光的暗物質以外,居然還有更多的暗能量,這是怎麼回事?原本追求星光的天文學家,現在卻熱衷探討宇宙社會的黑暗面,從暗物質到暗能量,且讓我們緩緩掀開無知的寶盒 ...<br /> <br /> 活動資訊:http://sci.ncu.edu.tw/archives/6753<br /> 或上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網站:http://sci.ncu.edu.tw/<br /> 本活動感謝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經費!<br /> <br /> 【假日科學廣場】是由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與物理系共同主辦的科普活動,感謝國科會及中央大學補助經費。歡迎大家每個星期六下午一同來~~親身體驗科學、創意學習無限~~!<br /> 如有任何問題,歡迎聯絡我們:ncusciedu@gmail.com(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信箱)或<br /> 計畫主持人 朱慶琪老師:<a href="mailto:ccchu@phy.ncu.edu.tw">ccchu@phy.ncu.edu.tw</a>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694.htm
陳建志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2010-09-05 台灣地質災害近例-還原八八風災小林埋村過程 去(2009)年八月莫拉克颱風來襲,高雄甲仙小林村四百多人慘遭活埋。究竟那一天清晨,小林村經歷了怎樣的災害過程?山崩何時發生?又如何奪走四百多條人命?埋後的小林村下方還有些什麼?本場演講將由當時的研究團隊領導人,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陳建志教授帶您重回小林村現場。<br /> <br /> <b>科月四十「科學到民間」系列講座</b><br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br /> 科月四十籌備委員會主辦<br />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執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696.htm
林孝信 世新大學教授/《科學月刊》創辦人 2010-12-16 從啟蒙運動談科學普及 從人類發展史,科學史,科學教育普及等多元面向來闡述歷史發展的關係。但隨之而來殘酷的侵略戰爭,經濟大危機,生態環境大破壞等,林教授引導大家,在探索啟蒙運動的價值時,多向度深遠的省思,才是身為現代學者科學精神的基本素養。啟蒙運動雖然會被理解為人類思想的運動,但是卻與科學革命息息相關。傳統習慣,宗教信仰自古是維繫社會安定與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力量,而啟蒙運動的主要訴求就是理性,進而開啟人類從理性思想去面對外在的世界,並發現人類的內在本來就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人們不再視既有的體系制度為當然,不再盲從於傳統習慣的規範。啟蒙的理性運動進一步將科學革命的自然理性延伸到社會、政治制度,堅持理性追求合理的社會制度,改建政治體制,解放思想成見的宗教信仰。啟蒙運動倡導教育,科學普及以及理性思考,也因此促成西方文化的大躍進,深入地影響近代人類文明發展。<br /> <br /> <b>科月四十「科學到民間」系列講座</b><br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br /> 科月四十籌備委員會主辦<br />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承辦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697.htm
柳中明 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暨大氣科學系教授 2010-01-02 人間氣候 人每日作息都會注意天氣變化,長期以來掌握季節性氣候變動,就規劃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規律。更有許多諺語警訓,告知如何掌握天氣變化以避災減禍。隨著科技進步,農耕機械化與精緻化,橋樑道路更是遇山鑽洞、遇水過橋。人定勝天的氣勢,隨著登陸月球、遠征火星,幾乎是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但是,醫療公衛的進步,全球死亡率顯著低於出生率,人口不斷增加。人人又都夢想好萊塢似的奢華享樂,結果南極上空出現臭氧破洞,全球氣溫持續上升。現代科學的研究熱點,已是人類正如何改變大氣,而影響及自身存亡安全,人類又應如何將其改變回正常狀態。而且,這樣的研究成果正在改變人類政治的運作模式。以前是一言不合就兵戎相見,現在是群體挑戰,一起在大會廳中討論如何分工合作,面對未來百年以上的挑戰。氣候影響人間,人間氣候也正在改變,關鍵是:你我是否已掌握到改變的方向?<br /> <br /> <b>科月四十「科學到民間」系列講座</b><br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br /> 科月四十籌備委員會主辦<br />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承辦<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698.htm
孫維新 台灣大學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2010-01-30 地球人的藍色憂鬱-來自「阿凡達」的啟示 針對最近相當熱門的話題—3D電影阿凡達,從天文和生命的角度談地球人追尋外星生命的努力。人類有沒有可能真的找到一顆存在生命的「潘朵拉星球」?目前天文生物學者發現,約15%的恆星有行星系統,因此「出現外星生命的機會很大」。不同的環境、溫度會產生不同的生命形態,當我們真的找到了外星生命時,又該如何面對?由台大孫維新教授以及清大李家維教授兩大領域專家主講,不只讓大家了解地球上現在、過去,或未來可能出現電影中類似的生物,也將與聽眾一起想像,未來幾萬年,甚至上億年的地球會是什麼模樣。<br /> <br /> <b>科月四十「科學到民間」系列講座</b><br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br /> 科月四十籌備委員會主辦<br />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承辦<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699.htm
王惠珀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 2010-04-26 藥的肚裡乾坤 ─ 談小心用藥 臺灣到處都是攤販。剛蓋好的大廈富麗堂皇,樓下就開始攤販聚集,住戶們由無奈到接受,反正吃喝玩樂就地解決,雖不雅但方便就好。孩子們喝牛奶懶得沖泡,就一匙奶粉一口開水,在嘴裡漱一漱吞下去,反正是吃進肚子方便就好。上班族習慣在路口拎個滷肉飯、牛肉麵或水餃回家,方便就好。如果看病吃藥像買東西一樣方便就好,代誌就大條了。<br /> <br /> 大家都知道藥吃多了會出問題,不照規矩吃藥也會出問題。但臺灣人用藥很勇敢,一窩蜂地使用減肥藥或美容秘方,口耳相傳使用來路不明的草藥或健康食品,聽信電台或蓋台電視打拳賣膏藥的廣告,比比皆是。臺灣人的自信讓自己一直過著沒有藥師專業諮詢、攤販式的自我照護生活。<br /> <br /> <b>科月四十「科學到民間」系列講座</b><br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br /> 科月四十籌備委員會主辦<br />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承辦<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03.htm
李旺龍 成功大學奈米科技暨微系統工程研究所教授 2010-05-06 人定勝天?向大自然學習-仿生學 由於上一世紀顯微鏡學的突破,人類對於肉眼看不見的區域以及微小尺度中如原子大小般的物體開始具備觀察的能力。近幾年肇因於掃瞄式穿遂電子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的發展與半導體製程(semiconductor fabrication)的日新月異,造就了當前耳熟能詳的奈米技術。<br /> <br /> 奈米科技儼然已成為人類科技文明中炙手可熱的新寵兒,人類能在微觀的尺度下作觀察、操控及製作奈米元件。而緊接其後並且讓科學家大感興趣的各種新話題裡,仿生學這門悠遠又新興的學問,無疑是最令人神往的其中之一,只要善於觀察,我們都可以在形形色色的世界中得到各種物外之趣。仿生學中有許多著名的例子,相當好的一個就是俗稱的魔鬼沾。<br /> <br /> <b>科月四十「科學到民間」系列講座</b><br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br /> 科月四十籌備委員會主辦<br />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承辦<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04.htm
曾耀寰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助技師/科學月刊總編輯 2010-06-19 量天術-宇宙學簡介 自有人類以來,無垠的宇宙總是引人產生無限的遐想,究竟宇宙是如何誕生?怎麼演進?宇宙又有多老?人類的歷史數千年,地球的歷史也不過四十六億年左右,這和宇宙的年齡大約有一百四十億年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年代如此久遠的宇宙,又將會朝向什麼地方走去呢?邀請你一同與我們一起認識科普的力量與世界奧妙!<br /> <br /> <b>科月四十「科學到民間」系列講座</b><br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br /> 科月四十籌備委員會主辦<br />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承辦<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06.htm
蔣鎮宇 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2010-08-07 繽紛的生命-談台灣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是全球共同關注的課題。1993年生效的國際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宣示了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台灣陸地面積雖小,但物種數量卻是所有國家平均值的100倍,海洋生物是全球平均值的400倍,故說台灣是「生物多樣性之島」一點也不為過。精彩的不只如此,台灣擁有許多特有種生物,也擁有世上罕見的生物。從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到台灣生物多樣性的面貌,本講演將呈現出台灣在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地位。<br /> <br /> <b>科月四十「科學到民間」系列講座</b><br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br /> 科月四十籌備委員會主辦<br />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承辦<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07.htm
劉正千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2010-10-02 看見地球的吶喊-衛星遙測所揭露全球暖化的警訊 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對於上帝所創造並託付管理的這個世界認識其實非常有限。無視於科學家們還不能完全瞭解並掌握這個複雜的「地球動態系統」的現實,人類幾近貪婪地大量使用石化燃料,追求生活的享受,不僅只是造成環境污染,更破壞了全球環境與氣候的帄衡。究竟這個系統會如何回應人類所加諸的負荷?上帝所創造的帄衡是否終會因人類的所作所為而傾覆破壞?<br /> <br /> 衛星遙測科技正是人類監控「地球動態系統」並探討這些問題的有利工具之一。筆者有幸與國家太空中心合作,協助處理並推廣台灣自主控制的福爾摩沙二號衛星遙測影像應用,也參與了幾項關於「地球動態系統」劇烈變化和異常現象的研究。<br /> <br /> 本演講將先藉由目前衛星遙測科技從太空中所蒐集的資訊,說明這個由上帝所創造美麗又奇妙的「地球動態系統」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性。再從人類對於石化燃料的有限認識與揮霍情形,討論「地球動態系統」所受到的影響與可能的反應。最後用三個實例來報導福衛二號遙測影像所揭露全球暖化的警訊。期能震聾發聵,幫助世人「看見」這些從地球所發出的吶喊,進而採取合一有效的行動,感恩惜福,共同愛護珍惜這個上帝為世人所創造,獨一無二的「地球」。<br /> <br /> <b>科月四十「科學到民間」系列講座</b><br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br /> 科月四十籌備委員會主辦<br />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承辦<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08.htm
陳新泰 美國聯邦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退休) 2016-03-10 量子物理在生命科學發展史上不可缺席的地位 量子物理和生命科學看似兩條沒有幾乎交集的平行線,但1937年德爾布呂克(Max Delbruck)打破了此境界。他以一個量子物理學家的身分,全身投入生命科學,創立了噬菌體研究團隊(Phage Group),奠定了分子生物的基石。他不但是分子生物的拓荒者,更影響了整個世代的生命科學。他的兩位恩師玻爾(Bohr)與包立(Pauli) 在量子物理的傑出研究成果,分別於1922年與194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德爾布呂克不僅傳承恩師的成就,更將當時量子物理的前瞻知識和應用拓展到生命科學的研究中,成功地使量子物理與生命科學研究密切結合,開創了更具展望和前瞻的領域,因此在1969年獲得諾貝爾獎,且是生理醫學獎項。這是科學史上一個傳奇美麗的邂垢。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17.htm
葉錫東 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講座教授 2016-04-08 利用植物遺傳工程技術防治木瓜病毒絕症 木瓜輪點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 PRSV)為全世界木瓜生產的主要限制因子,因病毒絶症無藥可治,使得大規模商業生產木瓜變得極為困難。目前台灣以網室栽培杜絶蚜蟲傳播,可以得到良好效果,但是網室造價昂貴,又造成環保問題,其他國家尚難效法。當植物受病毒感染後,會在RNA的層次引起專一性分解作用,此稱為RNA沉寂作用(RNA silencing),為植物對入侵之病毒的免疫反應,但病毒在演化上獲得壓抑RNA沉寂的能力,可使寄主防禦作用瓦解而生病感染。因此,我們可以將病毒的特定基因片段先轉殖入寄主植物,事先刺激寄主產生RNA基因沉寂現象,就可以令寄主對該病毒產生抗性。利用此種以毒攻毒的策略,我們自1989至1993年起,將台灣PRSV YK系統的鞘蛋白基因(coat protein, CP) 轉入木瓜植株,促使其產生基因沉寂作用而對PRSV產生免疫抗性。所得的YK CP轉基因木瓜株系,經溫室及四年的田間試驗,証實對台灣PRSV有免疫之性狀,且對世界其他地區(夏威夷、泰國、墨西哥)之PRSV系統亦具抗性,極具應用價值。因抗PRSV的轉基因木瓜不會產生蛋白,沒有毒性及過敏性之顧慮,在1998年即在美國上市,2006年也獲中國大陸上市,但迄今台灣仍然未能核准上市。在漫長的田間試驗中,我們發現另外一種和PRSV不相關的木瓜畸葉嵌紋病毒(Papaya leaf-distortion mosaic virus, PLDMV),會將PRSV CP轉基因的木瓜擊垮,因此我們繼續研發出抗PRSV及PLDMV病毒的雙抗轉基因木瓜來同時對付此二病毒。但在後續的田間試驗中,又發現不論單抗或雙抗的轉基因木瓜均會被超強毒性的PRSV擊垮,此種超強PRSV係因其抑制寄主基因沉寂的基因HC-Pro產生變化,使得寄主木瓜事先被觸發的轉基因抗性失靈。因此我們再發展出攻擊PRSV HC-Pro的策略,來澈底瓦解病毒抑制寄主抗性的能力,此種HC-Pro的轉基因木瓜對超強PRSV株系具有免疫抗性而不會被感染。我們目前正將單抗、雙抗及超抗的轉基因木瓜以傳統育種方式將各個專轉基因堆疊在一起,以產生廣泛性抗病毒性狀的超強轉基因木瓜品系,將具有全球應用價值。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09.htm
卓逸民 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書院長 2016-04-10 賣弄色相的線上高手:蜘蛛 台灣地區由於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之交界處,擁有相當高之蜘蛛多樣性。過去五年間我們研究團隊發現獵物之營養組成及上網後之震動訊號皆會直接引起蜘蛛在絲基因表現及絲物理性質之改變。最近也發現棲息於強風地帶之二角塵蜘會因著環境風力而調整網之形質及絲之強度及彈性,以減少因強風所造成之風阻並能保全網子。此外,蜘蛛鮮豔體色對昆蟲而言其實是一個很強烈的訊號,昆蟲可輕易偵測到位於自然光線環境中之蜘蛛鮮豔體色。研究人員在野外所進行之研究結果顯示蜘蛛體表之鮮豔斑紋構成具吸引力之視覺訊號,在蜘蛛與昆蟲之互動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僅與獵物吸引有關,同時也受到被捕食攻擊之壓力所影響。而且,某些蜘蛛會製造與自身大小相似顏色類似的醒目的分身,來誤導捕食者攻擊錯誤目標而不是本尊,而能有效保護自己。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10.htm
陳君明 臺灣大學數學學系助理教授 2015-11-06 數學與現代密碼學應用 藉由奧斯卡獲獎電影《模仿遊戲》,二次世界大戰的密碼戰與電腦科學之父 Alan Turing 的傳奇故事得以呈現在觀眾面前。由於電腦普及與網路發達,現代資訊戰無­時無刻不上演,遠比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激烈。本演講從二次大戰德軍密碼機 Enigma 的破譯談起,比較其與現代密碼攻防之差異。<br /> <br /> 除了軍事與金融,密碼系統的使用­,早已深入一般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密碼系統確保帳戶登入與傳遞電子郵件的安全性,網­路購物等電子商務所需的健全交易環境也以密碼學為基礎。自從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公開表­示「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 Next Big Thing」,台灣的物聯網發展方興未艾。國內外科技業甚至喊出「萬物聯網」(Internet of Everything, IoE)的構想,IoT 與 IoE 的時代即將來臨。但萬物皆上網,必須建構在萬物皆具備資訊安全與密碼工程的基礎上,否­則將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嚴重後果。<br /> <br /> 今日密碼系統的設計與實現,普遍以近代數學為基礎,尤­以抽象代數(Abstract Algebra)為工具。例如︰全世界廣泛使用的先進加密標準(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 AES),將每個位元組(byte)視為有限體 GF(256)的元素,加密與解密即為一連串有限體運算與矩陣乘法的操作;RSA 與橢圓曲線密碼(Elliptic Curve Cryptosystem, ECC)為兩大公鑰密碼系統,前者的演算法設計與安全性分析需數論知識,後者來自具備極豐富數­學內涵的橢圓曲線,該理論在數學界的發展已經超過一百五十年。本演講內容簡介密碼學與其所­需之數學背景,以及「比特幣(Bitcoin)」等有趣且熱門的應用。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11.htm
王振男 臺灣大學數學學系教授 2015-11-06 觀於外而知其內 ─ 反問題 反問題主要是探討,如何由可觀察到的訊息,決定未知物的資訊。在實際生活中,反問題有許多的應用,例如醫學影像、石油探勘、非破壞性檢測等等。藉由數學的模型,很多這方面的問題,可以轉換成數學的研究,這個研究方向是應用及理論兼具的跨領域學科。<br /> <br /> 大部份的人應該都有看過電腦斷層的圖片,也許自己也有做過類似的檢查,但你是否有想過背後的原理是什麼?數學又扮演了什麼樣關鍵的角色?目前許多醫學上的成像都必須倚賴複雜的機器,研究是否有較簡單的成像方法一直是大家感興趣的研究課題,其中一個就是電流阻抗掃描。人體是個導電體,在我們的體表面加上電壓差,就產生了電流,如果我們在體表面測量該電壓差所產生的電流,我們是否可判斷人體內部的導電係數為何?如果我們有足夠人體體表面電壓及相對電流的資料做比對,我們就有一個篩檢人體器官異常的簡便方法。這個應用問題可以描述成一個簡單的偏微分方程問題,經由這個數學模型,數學家得以大展身手。大部份數學家都喜歡敘述簡單但證明困難的問題,這個電流阻抗掃描的數學問題就是一個例子。我們將藉由這個演講來看看數學家如何處理這個問題,數學的結果對實際應用又提供了什麼樣的訊息。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12.htm
魏澤人 東華大學應用數學學系副教授) 2015-11-27 從生活中發現數學:選擇的智慧 我們將由林肯與小女孩撿石頭的故事談起,帶入其中的數學問題:在你不能回頭、只有一次機會的情形下,要如何盡可能撿到裡面最大顆的那一顆石頭?這個­問題在數學上叫秘書問題,也被稱為相親問題、止步問題、見好就收問題、蘇丹的嫁妝問題­、挑剔的求婚者問題。可見世界各地不同的地方的人們,不約而同對這個問題產生興趣。<br /> <br /> 我­們將用互動的方式,現場實作聽眾的想法,然後模擬並用視覺化比較各種策略的成效與差異­,接著引導出其中的數學解答,探討解答與數學基礎學科微積分、離散數學間的關聯,然後­略為修改題目的模型,探討相關的類似問題。像是如果不一定要最大石頭,只要前三大石頭­就好如何?或者允許你反悔一次又如何?或者,你可以自由選,但是有一些不確定性在裡面(比方測量­誤差),要怎麼在一定的次數內,盡可能讓選到的結果總和最好? 這就是所謂的「多臂盜匪問題(Multi-armed bandit problem)」。因為英文中吃角子老虎叫做 one-armed bandit。現在假設你有十台吃角子老虎可以選,要怎麼在一千次拉把中讓自己獲利最­大呢?再從這個問題出發,我們繼續介紹現在熱門的機器學習,包含深度學習及神經網路以­及其中所應用到的數學。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13.htm
舒宇宸 成功大學數學系助理教授 2015-11-27 e起追尋真愛吧 「曾經有一段真摯的愛情擺在我眼前,我沒有去珍惜,等到失去了才後悔莫及,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希望能對那個女孩說我愛你,如­果非要給這愛加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這是六、七年級生熟悉的電影台詞。但­人生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除了懊悔,還能做什麼呢?在人生的路上,免不了面臨做抉擇的­時候。這時候你是拿起銅板往上丟,還是拿出數學計算機呢?在這次的演講中要跟大家分享e這個數字,它不只比三小,在追尋真愛上更有它的妙用。我們會從銀行儲蓄的例子引導大­家得到e,並透過一段影片讓大家知道它怎麼應用在追尋真愛的選擇上。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14.htm
許毓仁 TEDxTaipei創辦人 2016-01-29 問對的問題走自己的路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18.htm
許偉帆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西醫結合科研究醫師 2016-04-22 現代醫學防治B型肝炎與中醫展望 B型肝炎,最早被稱為血清型肝炎,自1965年Baruch S. Blumberg發現此病毒抗原後,暫時稱為澳洲抗原,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1973年建議更名為B型肝炎抗原,1974年美國國家科學院精確地改稱B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Blumberg先生因為這項重大的發現於2000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br /> <br /> 早年台灣因為B型肝炎盛行率高,同時因為B型肝炎導致的肝硬化、肝癌患者眾多,B型肝炎被稱之為台灣的「國病」。但是經過台灣醫界的臨床觀察、研究與治療嘗試,現在台灣已經是全世界對抗B型肝炎的模範。WHO也以台灣經驗為範本,建議全球全面性施打B型肝炎疫苗。<br /> <br /> 這次演講中,許偉帆醫師以B型肝炎為例,跟大家分享臨床醫師怎樣參與醫學研究、衛生政策,以及醫療產業合作共同克服B型肝炎,並提出目前西醫治療B型肝炎的困境與中醫可能的契機。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20.htm
蕭明熙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 2016-04-24 如何活得老而健康 目前國內65歲以上人口已達全國總人口數的12.1%,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加上出生率偏低,國人人口老化速率將達世界之冠。老年人面臨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失智症等退化性疾病,造成生活品質下降,家庭與社會負擔增大,且活得沒有尊嚴。本次科普講題「如何活得老而健康」討論以下三個子題。首先綜論人類文明史與人類疾病的演化,特別將以「動脈粥狀硬化導致的心血管疾病」為例。第二個子題將述及老人醫學與後基因體世代的代謝體學如何找出老年人跨入退化性疾病的徵候,及其涵義的解讀,這一項目將以代謝症候群和第二型糖尿病為例。第三子題將進而討論銀髮族應如何自我追求健康,以及年青世代如何關注長輩的健康,從而及早做好個人化的健康管理。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21.htm
張桂祥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2016-04-15 那一年,我們一起追星的日子 — 細說台灣的太空夢 三世紀前,牛頓先生發現萬有引力,提出人造衛星的構想,礙於當時並無將人造衛星置入於軌道的技術,迄今藉由火箭技術的成熟,人類終於實現人造衛星的夢想。人類因為夢想而偉大,用來形容世界各國追逐太空夢想的歷程,再貼切不過,我們相信,飛得更高飛得更遠的太空探索,將持續上演,台灣也不會缺席。<br /> <br /> 台灣於1991年投入太空科技發展,正式加入太空俱樂部,由人造衛星切入,發展出福爾摩沙系列衛星,任務兼顧科技研發與民生應用,也逐步走出自已的特色。4 月15日晚間的演講將簡述人造衛星的原理與應用,並回顧我國太空計畫發展歷程與成果。<br /> <br /> <b>講演綱要</b><br /> <br /> 本(2016)年春季展望第三場演講,由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張桂祥主任擔綱,張主任以「那一年,我們一起追星的日子 —細說台灣的太空夢」為題,和大家分享多年來見證台灣太空發展進程,並站在第一線打造國家築夢太空實力,以及帶領太空中心朝自主研發核心技術,與世界大國一起貢獻成果給全球的寶貴經驗。<br /> <br /> 國家太空中心不僅長期執行具台灣優勢與競爭力的太空計畫,也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太空科技發展體系,是台灣科研的重鎮。在演講開始時,投影幕上看到了太空中心全體穿著防塵衣物,精神抖擻的合照,張主任說以他20年的工作心得,沒有衛星專家,只有衛星團隊,並謙虛的表示很高興長期以來的耕耘終於有了具體的成績!其實,台灣近年藉由太空中心的穩定發展,收到非常豐碩的成果,包含遙測衛星等技術受到世界肯定。太空中心能在相當有限的資源下,讓台灣在世界太空發展上占有一席之地,可說非常不容易!<br /> <br /> 張主任說根據資料顯示,宇宙的浩瀚與無遠弗屆程度,估計到2050年,人類只能對太空瞭解約0.0000000000001%,說明探索無垠宇宙的代價及所需的廣博知識。而當我們聚焦至地球和太陽間,對日地關係瞭解深一點,即知道地球受到多層的保護:如大氣層、磁力線、臭氧層、電離層,幫助我們抵擋隕石、帶高能量的粒子、紫外線、X-ray等高能輻射的威脅,這些都和衛星的應用有關。從電磁波頻譜可看出,地球的大氣層開了兩道窗口,在地面可藉由接收可見光和無線電波來看宇宙,這也是通訊衛星和其他太空觀測人造衛星被普遍使用的原因道理。<br /> <br /> 人造衛星能夠在軌道中運行,和過去的大科學家非常有關,從伽利略使用望遠鏡觀察夜空,支持日心說,和說明慣性原理,接著克卜勒三大定律,一直到牛頓的地心引力,每一大步都提供實現人造衛星的重要概念,帶領人類走向理性與文明世界。他也提到自由落體運動與衛星軌道運動的本質相同,藉著播放了一段動畫讓大家思考:如果說有顆很高很高的蘋果樹,半徑大到地球半徑,蘋果掉下來時,會怎麼運動?答案是它應該會如人造衛星一般作軌道運動;若高度在35,786公里左右,且樹是生長在赤道上,則蘋果根本不會掉到地面,這就如同在地球同步衛星軌道,軌道形成所需速度約每小時3.07公里,我們知道現在常見的通訊衛星、提供雲圖的氣象衛星都是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運行。張主任也講述了太陽同步軌道,具有公轉軌道面與太陽軌道面夾角相同的特性,一般的遙測衛星,及我們的福衛二號,與未來的五號都是在這種軌道運作,還有莫尼亞軌道(Molniya orbit)的特殊性,這是早期蘇聯所發射的閃電型通訊衛星,以想像力及科學技術克服了先天高緯度地理環境所致。<br /> <br /> 接著,張主任講到國家太空中心(NSPO)篳路藍縷的過去,在1991年創立,開始推動太空計畫,除了廣為人知的衛星計畫,其實還有探空火箭計畫(探空1號到10號),目的在進行電離層研究及驗證自主衛星元件。截至2015年,全球已有超過57個國家擁有自己的衛星,台灣實際排名第38位,張主任播映了台灣在1999年成功發射當時中華衛星一號衛星(ROCSAT-1,現在稱為福衛一號)轟動一時的歷史畫面。在2006年之前,我們一共發射了8顆衛星,包含福衛二號(1顆)跟三號(6顆小衛星):福衛二號光學遙測衛星2004年在國民期待中披掛上陣,除能每天完整環繞地球15圈,還能在每一天同一時間經過台灣,從離地高891公里的軌道對台灣拍照!也因為其能登高望遠,且有不錯的敏銳度,後來就成為很厲害的救災衛星!以少數能看到極區衛星之姿,高效能的進行全球環境監控。國際上很多學術論文都引用了福衛二號的照片,連NASA也曾使用福衛二號發現四川大地震後形成堰塞湖的照片,據此大陸政府及時撤退了下游居民,避免大災難的發生!還有日本東北大地震海嘯前3小時的影像,所以福衛二號可以說是提供全球災變重要資訊的利器!福衛二號經過台灣上空一次,就可以掃描台灣前後5次,每天固定拍攝台灣遙測影像,主任因此也開了大數據的玩笑,因為國外有篇文章以衛星大數據研究,內容顯示台灣是世界上衛星照相最集中的地方(It's the most interesting place in the world.),他說,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有福衛二號,每天都在照我們自己!<br /> <br /> 即將在今年升空的福衛五號(FORMOSAT-5),是台灣第一顆百分百自製的衛星,特別的是它以台灣優勢技術CMOS感光元件,成為世界第一顆以CMOS拍照的衛星。衛星照相不像一般的拍照,非常複雜,它曝光速度要非常快,而且解析率要非常高,福衛五號的遙測取像,在離地球表面720公里的高度,可以看到2公尺的物體,張主任說了比喻,就像在101樓頂,拿望遠鏡可以看到地上螞蟻的頭!另外還有特別的非同步取像技術,如今成為台灣技術的驕傲!福衛五號搭著臺灣字樣的整流罩標誌已蓄勢待發,準備關照世界。另外具獨特性的福衛三號從2006服役到現在,已經成為太空中最準確的溫度計,並以GPS掩星原理所提供的資料,在歐洲預報中心的分析中對氣象預報誤差的改善高居排行全球前五名,而明年準備發射的福衛七號(12顆)正準備接棒,是由臺美合作的操作型氣象觀測衛星。<br /> <br /> 愛因斯坦曾經提到,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無限的,更是人類進化的泉源。張主任在演講最後說到:「太空是充滿想像的領域,希望是啟發我們下一代最重要的原動力」,自古以來,人類因為對太空天文的觀測,發展令人驚嘆且深奧的學問,他勉勵大家以太空作為發現知識的泉源,開啟未來更多的可能及可行性!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22.htm
胡焯淳 台東大學應用科學系副教授 2015-10-29 生活fun科學 生活Fun科學主要藉由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塑膠產品介紹塑膠產品的來源,分類與使用注意事項。由一號的塑膠PET介紹化學反應之酯化反應,聚合反應之縮合聚合。一號塑膠透明度高但不耐熱,並介紹由其回收所製成的排汗衫。二號塑膠為高密度聚乙烯,其物理性質良好但透明度不高,臺東深層海水之抽水管即由高密度聚乙烯所製,因密度小於一,因此在海水中需加入水泥塊配重才能沉入海底。三號塑膠為PVC,解釋為何在三號塑膠中需加入塑化劑,為何不肖商人在飲料中加入塑化劑,塑化劑為環境賀爾蒙的一種,解釋其危害。四號塑膠為日常常見的紅白塑膠袋為低密度聚乙烯,由化學結構之差異了解高密度與低密度聚乙烯的物理性質差異。五號塑膠為聚丙烯,目前唯一認可可放入微波爐加熱的塑膠。六號為美勞中常見的保麗龍,說明保麗龍杯無法耐受有機溶劑,因此現擠的水果飲料可能溶解保麗龍。七號塑膠為其他,介紹新發展的LPA可分解塑膠。最後並由塑膠的使用教導學生學會對塑膠產品的3R再利用。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23.htm
邵廣昭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執行長 2016-04-29 臺灣是「魚之島」或「無魚之島」? 去(2015)年初「國家地理頻道」製播了「臺灣-魚之島」的系列影片。的確台灣原本是「魚類多樣性之島」,但過去由於重經濟輕環保、重陸輕海,台灣很可能會從有魚變成無魚之島。根據一些台灣魚類長期監測資料顯示,大約每十到十五年的魚種數就會少一半。如果大家再不努力進行海洋保育,那麼不必等到2048年,海裏就可能已是無魚可吃、無魚可賞,也無魚可供研究的材料了,這就是不永續。<br /> <br /> 造成魚類多樣性消失原因不外乎是過度捕撈、棲地破壞、污染、入侵種,以及氣候變遷。但因不易釐清孰重孰輕,以致各方均相互卸責,不願去面對真相。「限漁」是改善「過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卻因怕影響漁民的生計而不易推動。此民眾海洋保育觀念的落後、守法精神不足、不當的補貼政策、以及未能確實取締違法,會使漁民對政府失去信心,也不願意配合守法,這些都是臺灣目前保育和漁業管理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劃設「海洋保護區」是最簡單、經濟、有效的方法,但卻未能有效管理,以致大多MPAs形同虛設。最後我們只好來推動「海鮮指南」,呼籲由消費者自己作起,使大家從日常生活中買對魚、吃對魚,才能年年有魚。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24.htm
張立人 台大兒童醫院醫師/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 2015-10-21 同學,你比手機更有智慧嗎?-談網路成癮與輔導策略 網路成為人們主要生活方式後,智慧型手機讓人們可以做的事情更多了,除了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外,是否滑網路變成您生活中的一個習慣、是否您已經無法判別事情的輕重緩急,網路已經悄悄的帶來了一些心理及行為上的改變;哈佛教育學者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提出『APP世代』有兩種成長結果:一是「APP增能」,健康上網,培養控制力,能讓自己變得更聰明;一是「APP依賴」,過度依賴網路,導致自我認同更加混淆、與人關係更加疏離。<br /> <br /> 網路成癮目前被定義為是一種身心健康的問題,成癮者過度投入、依賴甚至導致失控的狀況,問題性的網路使用,帶來生活上明顯的負面影響,但要避免以疾病、貼標籤視網路成癮者。張醫師透過網路成癮的行為心理表現、網路成癮檢測標準,帶我們去思考自己是否也成為問題網路使用者之一;說明華人文化、就學學生潛在的危險網路成癮因子,讓我們可以提高警覺,為我們的環境建立一個健康的網路使用習慣;對於身旁的網路成癮者,我們可以給予更多的正向傾聽、互相溝通健康的上網習慣、多體驗真實世界的成就感,更多輔導策略,讓我們看看張醫師的分享!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25.htm
蕭上農 愛料理(iCook)執行長 2015-10-02 iCook愛料理 蕭執行長過去十幾年的工作從事與遊戲程式、網路、社群經營等相關工作;INSIDE網站是蕭執行長與4個朋友經營的共同部落格,介紹科技新創網路相關的新聞與評論,從一開始零薪酬投入,一年產出兩百多篇文章,到三年後正式成為科技媒體50位員工的公司;icook愛料理網站的公司-Polydice,在2010年成立之初,以接案APP開發工作為主,進而從服務別人到創造自己的服務;蕭執行長分享到,當時擁有許多創業的idea,最後選擇icook不是因為愛料理愛食譜,而是在充分準備中的決定:1. 觀察時事,從書店不斷更新上架食譜書籍、每周超過30堂教做菜的節目;2. 網路上有許多受歡迎的食譜分享部落客,但被分散到許多平台,且分類不一(美食領域、生活領域),缺少一個共同平台清楚分類整理;3. 透過個人專業,分析『食譜』關鍵字是熱門市場。<br /> <br /> 目前icook愛料裡最大營收是透過多項廣告行銷收益,透過更多社群活動:網站、Facebook、INSTAGRAM、LINE@、實體書籍、Youtube、跨平台App等能觸及到更多使用者,蕭執行長分享到,目前24位員工多半由程式工程師與設計師組合,而在icook愛料理上有多達8萬多道食譜,如何吸引會員免費分享,社群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主因,會員透過食譜分享,能收到更多會員在同道食譜上的共同模仿經驗,形成社群空間上的良性互動,這是蕭執行長認為創業帶來另一項最大的收穫。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26.htm
劉士豪 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2015-10-15 你會跟【它】說什麼?探索物聯網的世界 物聯網的世界多麼奧妙,劉教授從4萬輛uBike服務超過600萬大台北市民、取代500萬輛腳踏車為例,徹底改變大台北市民的交通習慣;物聯網的時代,將一般的物品,置入智慧裝置後,不再是原來的物品,形成1 + 1 > 5的物品:1. 透過網路可以控制;2. 可以正確掌握狀態;3. 可以自我檢查是否正常運作;4. 可以與其他裝置整合運作;5. 可以自我改進服務等,更將不同的智慧裝置物品,透過物聯網結合在一起。最後劉教授也叮嚀,未來將會是物聯網的時代,革命性的改變我們的生活,未來是什麼樣的時代,就看我們掌握了什麼時機。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27.htm
袁賢銘 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2015-10-15 網路服務之創業正是好時機 以網路服務創業iCHEF、EZTABLE、Groupon為例,一個能夠帶來產值的網路服務,必定要達到三贏:創業者、服務對象、服務媒介等;就創業者而言,能夠減少經營成本、透過強大的數據統計,提升店務管理及分析服務對象的消費習慣、同時管理多間店務、增加異業合作機會、24小時提供不間斷服務......等;就服務對象而言,新穎式的服務、提升服務效率及服務品質、提供多樣化的消費服務......等;就服務媒介而言,持續服務帶來的獲利模式、快速增加服務用戶......等;這三贏關鍵缺一不可,才能延續性的經營成長。許多人剛開始創業遇到許多硬體上的龐大開銷,在伺服器的花費上,袁教授提出多種伺服器的選擇比較,自行架設伺服器vs.租借伺服器、實體伺服器vs.雲端伺服器,至今網路創業降低許多門檻,鼓勵有創業想法的人,可以大膽去嘗試,不管成功與否,一身能帶著走的技術經驗更為重要。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28.htm
陳志勇 易富網科技/美麗島學苑執行長 2015-10-02 創新與創業-創業風險管理 創業是夢想,如何築夢踏實,陳執行長在演講一開始提到:創業有計畫書不一定會成功,但創業沒有計畫書絕對不會成功;在陳執行長工作經歷裡,分享到1865年路透社Mr. Reuters發明Biz model,使用鴿子傳遞股票交易訊息,成功創新賺進了好幾桶金,進而延伸到現在的電子交易平台;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許多成功的創業經營者被放大報導,但在成功創業前的種種挫折則是淡淡帶過,更尤其現在學校、政府鼓勵學生民眾創業,卻沒有清楚的將創業風險告訴學生民眾!<br /> <br /> 創業最重要的是創造產值,在創業之前要思考的是失敗而不是成功,個人可以承受多久失敗然後離開創業,個人又能保持多少能力再繼續下一個階段;如果您將準備開始創業,那要清楚知道未來會遇到哪些風險,包含機會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資金風險、管理團隊風險、環境風險、自然災害風險等,決定好準備接受多少風險,清楚實際已經接受多少風險,每一項給予仔細評估,規避掉更多風險,進而將風險轉變為機會。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29.htm
程筑鈺 南台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教授 2015-10-02 創。人 創,可以拆解為倉&刀,有了食物有了工具,如何創意、創新而達到創業,程教授分享南台科技大學三創課程裡的實務經驗,這門課打破系所藩籬,由幼保系、產設系、資工系三個系所大三學生共同上課,運用學生兩年多來的系所學習,已經擁有基本專業技術,學習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合作,尋找資源,小組激發製作一個屬於兒童的科技產品,結合了兒童教育領域、程式互動及能真正產出落實在幼兒生活中能夠使用的產品;程教授透過實際case講解,不管是學生的小組專題發表,或是已經開發出正在專利中的產品,最後分享在創業這條路上非常艱辛,創業者容易在團隊解散、資金募集、市場行銷……等遭遇失敗,更甚在一個岔路、或是缺少一些緣份面臨創業孤寂,程教授勉勵所有創業夢想家:創業是一種生存方式,而才能是一種生活方式。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30.htm
蔡宏斌 宜蘭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教授 2015-12-08 化學與生活 本演講介紹生活中相關的一些化學事件。首先介紹一些生活中有趣的化學現象,並由此導入學習化學所要針對的主要內容。再者,從討論溶液與混合物的概念中,介紹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相關商品。再者,討論界面活性劑的基本概念,並介紹界面活性劑的一項應用:化妝品。最後,介紹生活中的幾項化學反應與應注意事項。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31.htm
陳輝煌 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 2016-01-13 奈米科技與生活-小小奈米大不同! 在希臘文中,nano- 意為「侏儒」,所以nanometer代表非常小的長度單位。1奈米為10<sup>-9</sup>公尺,亦即十億分之一公尺。奈米等級的物質到底有多小?地球的球徑約12,756公里,假設將地球縮小為十億分之一,為1.27 cm,大約為一顆玻璃珠的大小。著名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博士(Richard P. Feynman),於西元1959年演講「寬廣的底層」(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時,提到操縱與控制微小物體是可能的,當物體被縮小後,在微小世界仍有許多的空間,因此反問大家:「為何不能把24冊大英百科全書的資料寫在大頭針大小的空間?」。這些概念引發了許多科學家投入奈米領域微細世界的研究,費曼博士也因此被尊稱為奈米之父。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33.htm
戴明鳳 清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2015-12-04 磁學與電磁學篇:隔空感應我感應妳 電生磁、磁生電,發電機與馬達有何相關聯?磁力橋、磁力盪鞦韆、磁浮、......,這些現象你看過嗎?電磁爐原理來自於渦電流,但你知道渦電流還有其它不同形式與許多非常神奇的妙用嗎?有想過多少電力才能吸起一個五公斤的鐵鑄?當磁鐵遇上鐵珠會有怎樣的情形?是被吸引,還是會像手槍中的子彈一樣噴出去呢?課本上的法拉地感應定律死板板,不如實際體驗法拉地感應定律;講述發電廠的核心主角和起源;利用一個三號電池,讓你製作4種不同形式的馬達。<br /> <br /> <b>備註</b>:本講演因講師演講過程會使用PPT,且演講過程以實際操作為主,故未以子母畫面呈現。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34.htm
侯展璞 美商西思艾科技集團技術顧問 2016-03-10 物理系的就業與發展生涯分享 本演講為美商西思艾科技集團(CSI Technology Group)技術顧問侯展璞博士分享以物理人學習物理系,畢業後就業與生涯發展的廣泛可能性。其豐富的學經歷分別提供在學中的物理人,未來在應用物理相關產業發展或轉型其它領域的各項考量與規劃,以作為未來生涯規劃得參考。<br /> <br /> 侯展璞博士:台灣成功大學土木系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應用物理學博士。擔任IEEE IUS技術委員長達十餘年,曾被推選為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大紐約區分會會長,亦曾應邀參加台灣召開的國家建設研究會科技產業組,也曾擔任四川省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侯博士服務於美國Honeywell技術總部達15年之久,在參與美國國家太空總署Flight-by-Light計劃後,返台任職上詮光纖公司,曾擔任該公司技術副總並現任技術顧問一職。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35.htm
耿朝強 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教授 2016-03-26 宇宙學與粒子物理的前瞻問題 古往今來曰宇,上下四方曰宙。百年來無數物理學家試圖釐清宇宙的組成,最後催生了粒子物理這個現代物理的重要分支。宇宙中的可見物質之交互作用大多遵從四大基本作用力-強作用力、弱作用力、電磁力、重力。科學家隨後發現,除了可見物質,宇宙中尚有27%的成份屬於不和電磁波進行交互作用,無法以傳統方式觀測之「暗物質」。為完整描繪宇宙,暗物質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重力波的證實與LIGO(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台)的使用是當代科學的一大突破。耿朝強教授於台東高中科學營的講述將介紹當前宇宙學與粒子物理學的最新發展,以通俗平易的語言揭開宇宙的神祕面紗。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36.htm
黃一農 中央研究院院士/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 2016-03-22 大數據時代的紅樓夢研究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對於文史研究者來說,確實提供了不少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但這可不是­說只要連上網,輸入幾個關鍵字,就能輕鬆得到答案。大數據對於文史研究的方法論,究竟­造成什麼樣全新的發展?黃一農老師以《紅樓夢》為例,為我們示範大數據如何為我們解決­過去極為難解的問題。<br /> <br /> 撰文|高英哲<br /> <br /> 我們舉個例子,在《紅樓夢》第四十三回中,賈寶玉要買香,從身上摸出一個荷包,裡頭「竟有兩星沉速」。這個「兩星」是什麼意思?歷來做紅學研究的人對此莫衷一是,有人主張是「兩小塊」,也有人認為「星」是一種單位。像這種還沒有定論的問題,你若上網輸入關鍵字,也很難找到確切的答案,<br /> <br /> 那麼我們要怎麼樣利用在短短不到十年內,已經上線的上百億字清代文獻「大數據」,幫助我們回答這個問題?關鍵在於:你要知道怎麼問問題。如果你認為「星」有可能是一種計量單位,那你就要用「一星」、「兩星」、「三星」、「五星」下去搜尋,因為這才是「星」做為一種計量單位時,有可能出現的詞彙。然後你就會找到諸如以下這些資料:<br /> <br />   @.「每歲仲秋各捐金三星」<br />   @.「送去白紙一幅、潤筆銀三星」<br />   @.「每車不過銀三星餘」、「每車價止二星」<br />   @.「一栽之直,當銀五星」<br />   @.「每石值銀三星」<br />   @.「有人遇喜事,一友封分金一星往賀,乃密書,封內云:現五分,賒五分」<br /> <br /> 找到這些資料之後,你幾乎就可以斷定,「星」是一種重量的量測單位。這些材料散落在各種風馬牛不相及的文典中,如果不是用大數據的方式做檢索,傳統的文史研究者根本不會想到,實際上也不可能,去這些資料裡琶梳線索。<br /> <br /> 接下來你很自然會問道:一星究竟是多重?答案同樣是在大數據裡搜尋到的,藏在一般文史研究沒事絕對不會去翻閱的《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中,記載各種量器的單價:「星,每箇銀九分九釐九毫。」<br /> <br /> 一星是怎麼稱量的?用戥(讀音ㄉㄥˇ)子。想要知道戥子長什麼樣子,可以到淘寶網上,把各種戥子買下來,你就會發現每個戥子上的刻度各有不同,只有平常在用的人才知道怎麼用。這就是為什麼同樣在《紅樓夢》中,有一段麝月拿了一塊銀子,提起戥子來問寶玉:「那是一兩的星兒?」<br /> <br /> ●<b>大數據也能考證八卦</b><br /> <br /> 黃老師接著再舉一個有點八卦的例子,來說明如何利用大數據做歷史研究:福康安是不是乾隆的私生子?同樣地你要先設想一個向大數據提問的好問題——直接問「福康安是不是乾隆的私生子」是沒用的,只會查到一堆稗官野史。<br /> <br /> 黃老師想出來的問題是:福康安的子女是否有跟愛新覺羅氏婚配(因為大清律法明文禁止同族婚嫁)?結果在清代記錄皇室族譜的宗人府小玉牒中,找到福康安的獨子跟兩個女兒,都跟愛新覺羅氏婚配,而且如果福康安確實是乾隆的私生子,那麼這就是血緣上相當接近的堂姑姪與堂兄妹關係。這些婚事都發生在乾隆年間,照常理推論,乾隆絕對不會允許這種亂倫的事接二連三發生,這可以視為福康安並非乾隆私生子的強力佐證。<br /> <br /> 那麼福康安一生備受皇寵,從小被養在宮中,甚至成為皇室之外唯一封為貝子之人,這些事又作何解釋?你同樣可以透過向大數據提出好問題,來得到足以推論的答案:除了福康安以外,有多少不是皇族的小孩,被養在宮中?福康安的父親傅恆,有幾個小孩被養在宮中?結果這麼一查,發現傅恆跟曹雪芹,透過當朝權傾一時的納蘭氏,還有相當近的姻親關係。曹雪芹要聽到大觀園的種種故事,真的是蠻容易的。<br /> <br /> 只要數據夠「大」,你想要知道的答案,潛藏在其中的可能性也就愈大。現在這個資訊共享的年代,要取得這麼樣一個將公共財彙整上線的資料庫使用權限,並不是很困難的事;然而大多數的文史研究者,對於如何從大數據的資料庫中,透過精準且切中要點的問題,汲取他想要知道的資訊,這樣的提問思維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黃老師為我們示範了如何利用大數據的時代優勢,做出過去文史研究者沒有機會做出來的成果;然而若要應用到得心應手,顯然大家還要多多訓練自己,除了在搜尋引擎輸入幾個關鍵字之外,能不能真正提出有意義的問題。<br /> <br /> ●科學史沙龍官方網站:<a href="http://case.ntu.edu.tw/scisalon/">http://case.ntu.edu.tw/scisalon/</a><br /> ●科學史沙龍facebook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scisalon/<br /> ●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官方網站:<a href="http://case.ntu.edu.tw/index.php">http://case.ntu.edu.tw/index.php</a>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37.htm
林宏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主任 2016-05-06 腸胃春秋-中醫扭轉乾坤,平衡陰陽 消化系統是人體藉由攝食食物透過消化過程吸收需要的養分,提供給人體的生理與生長發育過程中所需能量。<br /> <br /> 中醫乃是藉著觀察人體與天地之間的動態變化,加入了陰陽及五行學說形成的理論體系。中醫源於《內經》整體觀念,並提出了<br /> <br />   1. 臟腑,經絡、氣血等獨特的生理系統及理論;<br />   2. 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病因病機學說;<br />   3. 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診斷方法;<br />   4. 論述治療與組方用藥的基本原則;<br />   5. 強調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預防思想。<br /> <br /> 從而形成了較系統的醫學理論,成為中醫理論發展的淵源。故中醫對疾病的治療模式是:(1) 天地人合參 (2) 調節身體陰陽平衡 (3) 觀察氣血寒熱虛實變化 (4) 調暢人體氣機 (5) 祛除身體的病理產物:如水飲、濕、痰、血瘀。<br /> <br /> 其次,中醫脾胃系約為現代醫學消化系統,而中醫的肝臟系則約為現代醫學中的神經精神系統及部分循環系統。中醫裡,胃的功能是腐熟所吃下的穀物及水分,它的胃氣功能須和降,胃喜潤而惡燥,而脾的功能是運化胃所腐熟後的穀物及水分,它其他的功能則有主統攝血液,讓身體的清氣升舉,是氣血生化的來源,脾喜燥而惡溼。<br /> <br /> 依據中醫幾千年來治療人體的經驗及特點,提倡【中醫生活化,生活中醫化】,從日常生活中依據中醫的理論及實踐,無病則幫助人體的健康,預防疾病纏身,有病則及早治療。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38.htm
陳靖騰 交通大學電機物聯網論壇及電機生醫論壇負責人 2015-11-27 以「銷售」為主,運動大數據商業實作 從「銷售」進入大數據,陳執行長運用多年在業界的銷售經驗,與大家分享:物聯網最基本的,是透過『人』將所有物連結在一起,透過商品銷售賺取更多的利潤。就運動賽事大數據來說,合法蒐集了龐大用戶者的運動亂數數據,但如何分析這些數據開發成商品進行銷售賺取金錢,提供測試平台、曝光平台、銷售平台、服務平台、研發平台等除了製造以外的功能;以運動飲料為例,透過一場路跑賽事,利用跑者做Ecohort Study,得到參加路跑者,飲用哪款運動飲料後,能夠快速舒緩運動疲勞,將這些數據回饋給飲料廠商,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利用大數據成立社會企業。陳執行長分享智慧衣研發過程,跳脫傳統衣服製造過程,不生產大量同規格商品,以個人合身化出發,製作符合每個客戶需求的智慧衣;未來更希望能夠將已擁有的資源、流量、數據,提供給想創業的學生,分析這些數據在運動文創業有更新的發展。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39.htm
蘇海永 艾思迪諾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2015-11-27 物聯網產業現況與大數據的整合應用分享 從IT科技60年來的演進,從IT硬體→雲端運算→大數據時代,時間區間越來越短,智慧型裝置取代的事物越來越多,人人手拿超級電腦的時代即將來臨。一支smart phone,取代了MP3隨身聽、相機、導航機器、黃頁電話簿……等,更激起APP市場需求;將許多智慧型裝置(感知層),透過網路(網路層)連結在一起,將數據傳遞到雲端(平台層),分析應用龐大數據(應用層),來到了物聯網的時代,將成為電子時代裡,最爆發的商機。大數據(big data)指資料量大,無法透過人工在合理時間內處理,並整理成為人類能解讀的資訊。大數據有4個特點:資料量巨大、資料多元(文字、圖片、影音、網頁)、處理速度快、真實性,全球的資料儲存量,在2007年有94%的資料儲存在數位儲存裝置中,大數據時代改變了分析資料的方式,因資料量龐大不再堅持精準、因果關係,可以找到答案的相關性,卻無法找出原因。物聯網結合大數據,可應用在消費者、智慧家庭、電子商務、智慧城市、企業……等,在演講中蘇經理分享了許多物聯網時代下誕生的應用服務,歡迎觀看影片來了解。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