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徐亞湘
Review 1967年出生於新竹湖口的徐亞湘先生,十歲那年,隨著家人搬遷至桃園平鎮,在客家庄的成長環境薰陶下,對客家事物也就相當熟悉,因而致力於客家戲相關研究。   大學時期,就讀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主要學習西方戲劇與電影,碩士班就讀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為「臺灣地區戲神西秦王爺與田都元帥之研究」,開始對客家戲曲有初步的認識與興趣。   開始研究客家戲曲的重要契機是在民國84年(西元1995年),協助桃園縣文化中心調查「桃園縣戲曲暨音樂團體普查計畫」,此計畫乃針對全縣各戲曲劇種戲班和音樂團體進行全面性的普查,因此接觸了相當多客家戲班、音樂團體及藝人,該計畫隔年亦在洪惟助教授主持,徐亞湘協同主持下再進行了一年的資料蒐羅及錄影保存工作。   為客家戲曲文化而努力的徐亞湘先生,主要除了客家大戲的調查研究之外,亦旁及以客籍藝人為主的四平戲、本地京戲的相關研究,相關成果除張文聰、阿玉旦、黃秀滿的生命史撰述之外,亦與李國俊教授合著「桃園縣四平戲調查研究」一書及輯撰「消逝的風華----臺灣四平戲」DVD一片,另著有「客家劇藝留真:臺灣的廣東宜人園與宜人京班」一書。   隨著大環境生態的改變,客家戲曲已漸趨沒落式微,徐亞湘先生強調此乃時代演進之必然並不需過於擔慮,除了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的體制內藝術傳承之外,更重要的公部門尤指文建會、客委會該如何為客家戲曲進行保存與紀錄,不管是影音圖像資料收集、紀錄片拍攝、生命史戲班史撰述、曲本劇本數位化、文物保存...等等,皆為刻不容緩的工作,因為文化的生命是可以無限延續而傳承下去!
Expertise 專長 1. 臺灣戲曲史 2. 中國戲曲史 3. 戲曲傳播 4. 戲劇理論 期刊論文 1. 「亂彈」探析,1997年6月 2. 四平腔之歷史源流探考,1998年12月 3. 日治時期來臺上海京班研究,1998年3月 4. 論日治時期來臺演出之福建戲班 ---- 以《臺灣日日新報》為分析範圍( 1899-1936 ),2000年7月 5. 日治時期臺灣內臺戲班考,2002年4月 6. 桃園縣傳統戲曲的發展與變遷,2002年6月 7. 試解「禁鼓樂」 --- 一段戰爭期的戲曲命運,2004年8月 8. 試論臺灣早期商業劇場 ---- 以日治時期臺北市淡水戲館(新舞臺)、艋舺戲園及永樂座為例,2004年12月 9. 日治時期臺灣戲曲的現代化探討,2006年1月 10.從廣東宜人園到宜人京班:一個本地京班的歷史考察----兼論京劇在臺灣之在地化問題,2007年1月 11.管制下的復甦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的戲曲相關法規分析( 1945.11-1947.3 ),2009年9月 研討會論文 1. 日據時期來臺演出之中國戲班探析( 1899-1937 ),1999年7月 2. 臺灣劇運的奠基人 ---- 李曼瑰,2000年7月 3. 臺灣四平戲的發展與變遷 ---- 一個消失劇種的歷史回顧,2001年8月 4. 落地掃到戲園內臺的跨越 ---- 日治時期歌仔戲演出場域轉變之探討,2001年9月 5. 近代中國戲班在國外的傳播,2002年7月 6. 建構一塊臺灣戲曲研究基石 ---- 從《日治時期臺灣報刊戲曲資料彙編》談起,2003年10月 7. 知識份子眼中的歌仔戲圖像 ---- 以日治時期知識份子對歌仔戲的接受史為中心,2004年8月 8. 寬廣的論述視野----試論黃美序《戲劇欣賞》與《戲劇的味/道----從劇本到劇場 》,2005年6月 9. 戲劇表演教學中之戲曲元素運用舉隅,2005年10月 10.另類聽戲曲 ---- 從日治時期的臺灣戲曲唱片談起,2006年2月 11.三角作用:現代化、政治力與市場機制多層影響下的 20世紀臺灣戲曲,2007年1月 12.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之戲曲史料意義分析,2007年5月 13.臺灣四平戲發展的歷史考察,2009年4月 14.戲曲創作中媽祖形象的選擇分析 ----以國光劇團《媽祖》為例,2009年5月 專書 1. 臺灣地區戲神 ---- 田都元帥與西秦王爺之研究,1993年 2. 桃園縣四平戲調查研究,1996年 3. 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2000年 4. 臺灣日日新報與臺南新報戲曲資料選編,2001年 5. 長嘯 ---- 舞臺福祿,2001年 6. 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 - 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2006年 7. 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臺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2006年 8. 客家劇藝留真:臺灣的廣東宜人園與宜人京班,2007年 給自己一個感受藝術與美的機會----一齣京劇的欣賞經驗分享,2008年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