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曾桂英
Review   娘家在頭份鎮斗煥坪的曾桂英,成長於電視不普遍的年代,當時全庄只有兩臺電視,最大的娛樂是在家裡的大禾埕聽長輩唱山歌,日久也就對三大調也就耳熟能詳,14歲參加比賽初次奪冠,是由李逢香先生,他當時在衛生所上班人稱「大老伯」,由李先生擔任小提琴伴奏。年紀稍長時的比賽,則多以詩人賴江質作詞作品參賽。高商畢業之後,曾在會計師事務所從事記帳工作。工作期間,從林訪汝習鋼琴和發聲、赴新竹師範向楊兆禎學發聲、又向姚雅芳學電子琴。民國59年成為天聲廣播電臺基本歌星,為使歌唱技巧更上一層樓,於民國61年,考入臺視歌唱訓練班。民國65年1月16日結婚,婚後專心擔任家庭主婦的工作,同時輔佐先生開設藥局的生意、閒暇時的喜好是十字繡和唱歌。民國69年身懷老三時,應傳播公司邀請開始錄製唱片。自民國80年開始,當三個小孩都已就讀小學,曾桂英方才應歌謠班邀請擔任教唱的工作,至今已有19年之久。   「我們人,眼睛一閉,什麼都沒有,快樂最好,平淡就是福」是曾桂英的人生哲學,這樣的思維在她的學思歷程和個人簡經歷中充分展現,除了電影演出和唱片的出版經歷之外,曾老師謙虛得不願意批露個人豐富的教學與表演經歷,在訪談過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她「生活平淡與家庭兼顧好」的核心價值。   曾桂英授課範圍主要在苗栗縣,臺北市大安民謠班是在臺北市唯一授課班級,上課時一律要求學生購買傳播公司發行的歌本,她認為使用者應該使用正版並付費,這是學習應付出的成本,除了尊重智慧財產權之外,對經濟也會有正向的循環,傳播公司才會有財源繼續出版新的歌曲,這是對創作人最直接的支持與鼓勵,不斷有新歌曲可聆聽,人們的休閒娛樂生活也才會有不一樣的面向。   現教授的學生當中以客家人為多,其中也有閩南人和外籍配偶,教課時首重發音與咬字,客家學生發音咬字不清處多為「意」與「義」、「畫」與「劃」、「在」、「盡」、「顏」等字,而母語為閩南語的學生則多是「花」與「華」、「頭」的音較無法正確發音,另外,有時字的念音必須要隨文句有不同的念法,這是課堂中,必須花時間一一校正的部分,曾桂英強調清楚的咬字是講話與歌唱的基礎。   客家文化必須要有年輕人的加入,向下紮根是當務之急,而眼下客家歌謠的傳承場域多在歌謠班,但歌謠班的成員中少有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一輩,因此目前客家傳統山歌的傳承,不是師資短缺,而是學員斷層的問題,針對此,曾桂英認為,當今學校的音樂課裡面,應當要選入適當比例客家傳統三大調的歌謠,不能只有創新的童謠或改編歌曲,因為那樣無法拓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視野,永續除了創新之外,也要讓下一代有承接傳統的能力。   對於近年來政府為了「輔導」山歌班,每年固定舉辦「歌謠評鑑」,曾老師認為立意雖好,但學院派評審的偏好,往往會引導歌謠班的教學,致使歌謠班的成果呈現出規格化的情形,她表示歌謠班的成員多為五十歲以上,每星期上課二小時,家中有事缺席,老師也不能強制出席,學習的時間實在有限,但因為評鑑成績卻又攸關一個班的補助金,若評審一昧的將歌謠班當作是學校合唱團來看待,那麼,為了達到評審的要求,在有限的集會時間中,為充分熟練比賽歌曲,那麼一年內的學習的歌曲可能只有幾首,如此,有失客家山歌原本即興的趣味本質,也與學員的入班動機不符,致使壓力過大,反而促使學員流失。另外,在評鑑的評審方面,應當要區分演出類型,歌謠班、歌唱班、舞蹈班、國(弦)樂班、鼓陣班、讀書會...等應分開評比。其實歌唱是一種生活情趣,最好是讓各班以交流觀摩的方式呈現學習成果,展現客家歌謠生趣之所在,透過觀摩吸引更多人來傳唱客家歌。
Expertise 專長 客家歌謠演唱及教學 專輯出版 《六月酒-曾桂英精選專輯》,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新年來新年到-曾桂英精選輯》,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客家創新歌曲專輯1》,客家文經出版社。 《爺娘恩》,上發傳播公司。 《雨中情、等妳回鄉、人生路》,上發傳播公司。 《愛情六月天、月下戀情》,上發傳播公司。 《平板:結婚喜慶》,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曾桂英客家流行歌曲5》,上發傳播公司。 《硬頸精神、情絲牽兩地》,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上山採茶、繡香包》,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夜路、相思夢、思念愛人》,上發傳播公司。 《金玉良言》,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曾桂英客家小調》,吉聲影視音。 《平板、小調: 李秋霞、曾桂英專輯》,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平板、山歌仔: 曾桂英小調專輯》,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老山歌、瓜子仁: 曾桂英專輯(8)》,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採茶情歌,十二月古人,平板: 曾桂英專輯》,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歌詞創作 〈青春價〉曾桂英詞,羅榮河曲。 〈食酒上高樓〉曾桂英詞,羅榮河曲。 〈無情的心〉曾桂英詞,鑾克勇曲。 〈月夜想君郎〉曾桂英詞,鑾克勇曲。
Awards 1972,新竹縣新豐鄉全省第一屆客家民謠比賽平板組冠軍。 1968,首次參與客家歌謠比賽,獲冠軍。 1966,桃園縣第一屆山歌比賽平板組冠軍及該屆總冠軍。 兒童與少年時期參加比賽屢獲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