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盧炎
Review   用最真摯的內心面對音樂,以作曲抒發情懷,一生淡泊名利,醉心音樂之路的東吳大學教授暨著名作曲家盧炎先生於2008年因病辭世,留下了大量現代音樂作品和異於常人的人生故事。   盧炎1930年生於南京,少年時代隨著父母躲避戰亂遷至江西。母親喜好音樂,會彈多種樂器,盧炎從小培養了對音樂的興趣。之後他在蘇州聖光學校度過了小學和中學時期,接觸到教會音樂和抗戰音樂,同時在家中自修樂理知識和作曲。1949年他考入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學習鋼琴和聲樂。畢業後他先後任教於北市的建國中學和國立藝專。當時他在藝專教授和聲和對位法,教過的學生包括日後的作曲家李泰祥、溫隆信、馬水龍、戴洪軒等。   33歲時,盧炎決心出國深造。此時臺灣的現代音樂創作正掀起一股熱潮,他的一些同學和學生已經在音樂界嶄露頭角,發表作品,他卻正要開始求學生涯。盧炎進入美國密蘇里州的東北師範學校攻讀音樂教育碩士,之後於1965年轉入紐約的曼尼斯音樂學院,從大學部念起,跟隨猶太籍老師專William Sydeman學習作曲,接觸大量現代音樂大師的作品。1967年盧炎創作了第一部以非調性、多音彩為特色的作品<七重奏>並於次年發表。1971年畢業前,還創作了《四重奏1968》、《四重奏1970》、《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等作品。1972年,盧炎又進入紐約市立大學的市立學院,選修作曲和電子音樂。老師Mario Davidovsky精簡嚴謹的作曲風格對他影響至深。在老師的鼓勵下,他開始將東方美感融入作品中,完成了作品《浪淘沙》。1976年同學許常惠邀請他回東吳大學教課,一年期滿後他又回到美國,進入賓州大學,師從George Rochberg和George Crumd兩位美國著名作曲家。老師以拼貼、機遇音樂、新浪漫主義等現代藝術流派的技巧和創作手法啟發了盧炎,並使他領悟到音樂創作必須忠於自己的理念。1979年盧炎獲碩士學位並回國定居。   時年49歲的盧炎回到東吳大學任教,教授理論作曲。他長年深居簡出躬於教職和創作,作品日增。1980年之後,他的作品風格也漸漸變化,從早期注重多線條推進而更增添了對和聲色彩氛圍和音響效果的思考。大量作品中《四首聯彈鋼琴小曲》獲得新聞局最佳音樂出版金鼎獎,《海風與歌聲》獲頒第十八屆國家文藝獎。2000之後盧炎發表了《大瓠》、《臺北協奏曲》(長笛與絃樂團)、以及《臺北組曲》(二十一人大型室內樂團)。   盧炎的求學生涯比任何人都要開始得晚,持續得久,直到年近半百方止。他不惜端盤子打工,籌措學費,長年旅居國外,也要學好音樂創作,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實在不可思議。而他的感情世界更是開花結果得晚。2006年盧炎和相戀數載的女友程思綺喜結連理,在此之前程思綺已經多年照顧他的起居,管絃樂曲「綺思曲」正是取名自她的名字。桃李滿天下的盧炎和妻子在眾多學生和親朋好友的簇擁下美滿成婚。
Expertise 專長 聲樂曲、室內樂、管弦樂等的現代音樂作曲。 籌畫演出 1968年。《七重奏》。曼尼斯音樂學院學生作曲發表會上演出
Awards 1.《四首聯彈鋼琴小曲》。新聞局最佳音樂出版金鼎獎。 2.《海風與歌聲》。第十八屆國家文藝獎。 3.1998年。國家文藝獎。 4.2003年。東元科技人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