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陳永淘
Review 同麼人借來介命(這是向誰借來的命介) 落秤比風還輕 (放在秤子上竟然比風還輕) 問神明神明無聲(問神明神明沉默不語) 同麼人借來介命(這是向誰借來的命介) 風雨苦寒無時恬(風雨苦寒的日子從來沒有一刻平靜) 半夜醒來 著驚(半夜醒來 想到這種命運 心驚不已) 不管天地情無情(不管天地對我有情還是無情) 莫愁血汗潑哪位(不擔心自己的血汗潑向何方) 行絕路向天比膽(既然走上絕路 就是得跟老天比膽量) 尋 自由所在(找一個自由的天地) 想 燒暖人情(渴望有溫暖的人情) 等 大落大晴(等待大雨滂沱後的晴空) 濛煙散盡(迷霧散盡的日子) ------<天問>歌詞   他鄉作故鄉,旅人身是客,訴盡了客家人數百年滄桑,自內心問天的感慨。一首接一首地聆聽這張2003年推出、名為《水路》的專輯,創作者和演唱者陳永淘用他多變的歌聲、被認為難以入歌的海陸調,吟唱傾訴著歷史的沉積和自然與生命的合諧交響。整張碟好似從內心發出的哼唱,完全沒有技巧和製作的痕跡,自然純樸,正如腳下的泥土和大地,孕育著新生,吐著芬芳。   陳永淘生於1956年2月1日新竹縣關西鎮,幼年過著矮厝臨水、自然環境優美的農村生活。祖父母都愛唱歌,時常載歌載舞,家中氣氛歡快和諧,給他留下美好的記憶。家裡有唱盤,陳永淘自小就聆聽西洋、古典、日本民謠等各種音樂。高中時陳永淘開始玩吉他,至服兵役時期,吉他技法臻於成熟。陳永淘於是開始編寫校園歌曲,練習彈唱。退伍後陳永淘進入世界新專編導科晚班就讀,畢業後任職於聯合報系《野外雜誌》企畫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使他這段時間完全沒有接觸音樂創作。   1991年陳永淘辭掉工作,在臺北縣三芝鄉成立「金屬解放工作室」,專門創作拾荒雕塑,抒發地球的感嘆;家人也都陸續搬來共同生活。家的溫暖喚醒了他童年的美好回憶,促使他開始歌曲創作;後來爺爺重病,陳永淘更想為爺爺寫歌。陳永淘感情豐富細膩,胸懷開闊,愛好聆聽自然與生命和諧的聲音,感受親情的溫暖,故此他的創作幾乎是旋律自內心自然流出,更似早已配好了客語歌詞。歌曲在他的腦海流轉,他只要撥動吉他和弦加以伴奏,便能吟唱出來。這樣,陳永淘創作了一首又一首耐聽又感人的客語歌曲,並以他自己的方式演唱出來,題材有童年的快樂、客家人的心聲、回歸自然的路等等。1997年認識顏志文後,他的作品得以錄製製作;另由於客家主持人鍾仁嫻的大力推崇,陳永淘的歌在電臺播放,獲得廣泛的共鳴。於是他推出了第一張個人專輯「頭擺的事情」。同年陳永淘移居北埔,並於「老頭擺」客家餐廳駐唱。此外他還和顏志文的「山狗大樂團」策劃合作了一系列的演唱會,演出都很成功。各方面的努力掀起一股客家熱。但喜愛自由的陳永淘還是更喜歡用吟遊的方式唱歌,之後他常在廟坪上自在地演唱,偶爾也會唱出一些不曾發表過的新作,引起當地人潮和媒體的注意。這段時間他推出了第二張專輯「離開臺灣八百米」。   2000年陳永淘移居峨眉,推動「峨眉客家兒童合唱團」的成立,他更開始為小朋友寫歌。年底他和九名國小學生合作完成專輯《下課啦》,各種兒童生活中的自然元素化為客語發音充斥於這張專輯中,更有學者期待可以以此模式界定「新客家童謠」。2000年10月,陳永淘作為春水出版社客家創作歌手,應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邀請參加第三屆臺北藝術節,於臺北重慶圓環作大型個人專場演出,2007年夏天又客委會邀請前往舊金山聖荷西市表演,均獲好評。2007年並推出專輯「水路」,更是包括了《天問》、《花樹下》、《高山花紅》等主題不一、意韻深遠的歌曲。客腔海陸調一直被認為不入歌,因此採茶戲也多為四縣調,而陳永淘卻把大多數歌曲都用海陸調來演繹,並且成功地演繹出特殊的遊唱韻味;曲風則不拘,多結合民謠搖滾和藍調等傾向自由隨興的形式。   2008年夏天陳永淘在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開設音樂教室,並且成立「後生合唱團」。他接受四方捐贈以維持教室的運作,自己也將音樂出版收入的一半捐出,旨在讓更多客家後生學會用母語唱出好聽的歌。
Expertise 專長 創作曲風以民謠搖滾、藍調等形式為主,深具遊唱詩歌的特色。 專輯 1.《頭擺的事情》,1997年 2.《離開臺灣八百米》,2000年 3.《下課啦》,2000年 4.《水路》,2003年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