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張福興
Review   已故的音樂家,張福興,是一位偉大的臺灣本土藝術家,獲得許多「第一」的音樂成就,他憑藉著對音樂的堅持與臺灣鄉土情懷,將「音樂」轉化為「生命」成為終生的志願,並加以實踐與推廣。素有「臺灣新音樂之父」的稱號。張福興一生的音樂際遇,就像是一部臺灣歷史的縮影,基於時代因素與大環境,最終使他成為集演奏、指揮、學術、作曲於一身的全方位音樂家。   張福興生於西元1888 年2月1日,父親張桂曾於清同治年間從故鄉嘉應州來臺定居頭份,其父張桂曾非常注重教育,因此張福興與四位兄長進入當地的私塾唸書,學習傳統儒家教育;1899 年頭份公學校成立後,張福興進入就讀,開始了他日語教育的基礎;頭份公學校畢業後,考取當時臺灣人所能就讀的最高學府,並於1908 年,獲得推薦而保送東京上野音樂學校,是臺灣首位官方公費的留日音樂系學生;1910 年畢業返臺後,執教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音樂科,並活躍於舞臺的演奏,致力於音樂教育的傳播與推廣與積極培養本土音樂家。   張福興生於1920 年組成與友人組成臺灣第一個音樂團體「玲瓏會」管絃樂團,不定期舉行公開演奏會,積極參與音樂活動,致力於提升臺灣社會的音樂素養。1922 年,他受臺灣教育會邀請,前往日月潭水社採集原住民傳統音樂,爾後集成第一個從原住民音樂的採集紀錄《水社化蕃杵音及歌謠》一書。1922 年後,張福興開始從事中國戲曲樂譜翻譯的工作,於1924 年《出版臺灣民間音樂工尺譜》與五線譜對照的樂譜《支那樂東西樂譜對照女告狀》。1935 年,張福興應聘於日本勝利蓄音器株式會社,負責文藝部,縱橫臺灣流行歌壇,是為當代歌曲的製作水準提升的莫大功臣。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張福興仍繼續從事音樂推廣及教育,擔任省立師範學校音樂系教授,並主編《國民小學音樂課本》。1950 年之後直至1954年辭世為止。張福興回歸田園鄉野,轉為佛曲的採集,這是他晚年投注最多心力的音樂事業。他最常去的是獅頭山的廟宇,採集的對象多為以早、晚課時之唱誦的修行者與客籍人士,內容有《佛寶讚》、《爐香讚》、《稀數皈依》、《大九尊》、《香讚》等課誦,集結成4冊,共計67首,以「外江韻」為多,其曲韻有特殊的客家風味。   張福興一生的音樂成就,憑藉著他對音樂的熱愛與執著,在那個西洋音仍處於啟蒙階段的年代,他的創作不可小覷,「音樂」對於張福興而言,不只是一項工作,是生命與教育的實踐,他不但是臺灣第一位音樂家,更是一位充滿鄉土情懷的藝術家!
Expertise 專長 從事音樂推廣及教學。 著作 1.1922 《水社化蕃杵音及歌謠》 2.1924 《臺灣民間音樂工尺譜》 3.1924 《支那樂東西樂譜對照——女告狀》 4.1945 《國民小學音樂課本》 5.1950 《佛寶讚》、《爐香讚》、《稀數皈依》、《大九尊》、《香讚》等,集結成4冊,共計67首。 其他 現存創作曲大多為校歌之類,有《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校歌》、《大同學校校歌》、《桃園縣立楊梅初級中學校歌》等。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