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徐先亮
Review   「金興社歌劇團」是臺灣現存的客家戲班中歷史最久的劇團。團長徐先亮先生出生於戰時的1943年,為中壢的客家人,上有三個姊姊。   「金興社」前身是「大榮鳳劇團」,最遲在1915年就已成立,目前所知是桃園縣最早的四平戲班,團長是南勢人王景永,劇團還曾包括小榮鳳大班、小榮鳳小班、大英社,具有不小的規模。徐先亮的父親徐金舉十八歲時加入「大榮鳳」,學戲三年多,後來從王老運手上買下劇團,沿用舊名,日劇時代停止營運。光復後於1960年重組戲團,改名為「金興社」,供奉田都元帥。劇團初期都接演野臺戲,後轉於戲院舞臺。電影興起後,戲院蕭條,只能於桃園先聲廣播電臺約六至七年,之後再度接演野臺戲至今。徐先亮國小畢業進入戲團擔任收票員,十多歲開始學戲。從臺步、身段開始,漸漸參加前臺演戲,從跑龍套和扮仙到揣摩不同角色,技藝越來越純熟,尤其精於丑角。18歲時,金興社到苗栗頭份的斗煥坪演出,收了一個十歲的小女孩張金蘭做學徒。張金蘭從雜物做起,努力學戲,漸漸生、旦、丑等不同角色都演得不錯,和徐先亮成為戲班裡的兩大臺柱,後來日久生情的兩人於1969年結婚。   1970年代起「金興社」與南屯萬和宮廟「字姓戲」頗有不解之緣。南屯12姓每年農曆三月開始都要進行酬媽祖神的字姓戲,為期70天,由當時的熱門劇團來競標。「金興社」總是可以得標,一來價格低,二來有同樣價格時媽祖娘娘的聖杯似乎也總是庇護著「金興社」。演字姓戲期間人潮洶湧,觀眾興致很高,甚至還有數個戲團在正棚不遠處搭設戲棚來「拼戲」的,可見那時北管的蓬勃。徐先亮夫妻認為,賺錢事小,有機會用感恩的心演戲給神明看更重要。所以他們一演就是幾十年,不管觀眾漸漸流失,熱鬧不再,他們對於演戲卻從不馬虎。   「金興社」後又轉向兼演採茶戲等客家大戲,現在於外臺戲已經屬於採茶戲班。團員約有近二十人,幾乎都是自家人。傳統庄頭漸漸瓦解,當時在農村物質貧瘠的年代,給普通人帶來娛樂的傳統戲曲也漸漸無人觀賞。戲約變少,酬金也縮水,徐先亮說請不起外面的師傅,所以一切都自己來,往往一人身兼數角。但是相較於其他戲班,「金興社」的平均年齡較低,孩子們自小生活在戲班,長大成家後帶著妻子或夫婿回到戲班,繼續過著四處演戲的游牧生活,將青春奉獻給傳統客家戲。本著內心對客家戲曲的堅持,徐先亮先生這家人努力堅持著「金興社」的傳統走下去。
Expertise 字姓戲、採茶戲等客家大戲,擅演丑角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