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王德循
Review   早期的客家戲班是沒有女性參加演出的。大多數南方戲曲內容都以男女情愛為主要內容,採茶戲甚至加入更多詼諧逗趣的情愛戲,眉來眼去的場景在所難免,故此傳統觀念認為女性不適合演戲。但是後來臺灣的戲文化漸漸出現一個女班現象。這個源頭就在於1920年代,當時出現兩個現象:一個是上海的海派京班大量來臺演出,這些戲班子以女性居多,所到之處,香豔誘人,看客如潮,遂引起本土劇團的競相模仿;二是當時本土戲劇包括採茶和歌仔戲幾乎都在同時經歷著從小戲至大戲的轉變,戲班子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戲班主為了保證演員的來源,開始用綁約的方式,和一些小孩的父母簽約,這樣這些孩子〈女性居多〉就規定有幾年必須在戲班學戲以及演出,另外也有直接買女兒的,這樣女演員的數量便激增,造成後來的戲班子女多男少。   「小美園」就是這樣的一個戲班,團長是苗栗獅潭人王德循先生。   王德循生於1887年,原來是漢文老師。日本人禁止臺灣人教漢文,他只好改行,於1922年創立「小美園」。作為一個漢文老師要開始帶戲班,當然很缺乏這方面的人脈,他於是想辦法用綁約的方式,「綁」了獅潭地區十幾個客家小孩,然後請了好幾個教戲師父給他們教戲。當時有一批上海京班的戲師父留在臺灣教戲,王德循就去請來知名的藝人、前「上海上天仙京班」演員趙福奎,傳授京劇和武打功夫。據一些藝人回憶,趙福奎教武十分嚴厲,對學員要求很高,也因此教出不少後來知名的武生、武旦。戲班演出時,常常在演出前加演幾十分鐘的京劇,以武戲為主,看小孩在桌上翻筋斗,鑼鼓喧天,十分熱鬧。另外他還請了採茶戲老師和歌仔戲老師,使戲班在哪裡都可以演出觀眾看得懂的戲。王德循帶著「小美園」四處演野臺,在客家庄演採茶,在河洛庄演歌仔。為了戲班的成長,王德循也想找更有經驗的演員加入。後來他聘請了「廣東宜人園」的團員徐賢福、劉石樹(阿細妹)來搭班,「小美園」開始有能力演完全本的<三國誌>和<狸貓換太子>等京劇。   王德循團長請好多位教戲師父給學童全方位的戲劇教育,不僅僅對戲班有利,對受教的藝人未來發展也有極大的幫助。王德循在這方面的安排可以說是很有遠見的。1931年,四十四歲的王德循感到兒子王裕豐已經能獨當一面,於是將「小美園」傳給他。「小美園」在王裕豐的手上一直發展,在各個時期均有輝煌的得獎和演出事蹟,這樣順利經營到1981年,方因團長老邁而解散。
Expertise 原為漢文老師,因日治時期禁止臺灣人教漢文,因而改行,在1922年創立「小美園」,為「小美園」創始人。1931年將「小美園」傳給兒子王裕豐。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