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楊珍珍
Review 楊珍珍-石岡媽媽劇團團長   楊團長珍珍,祖籍廣東梅縣,在臺南新營長大,嫁到客家庄,直到參加劇團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求學時期受到許多師長的關愛,那愛像水一樣填補了成長空缺的部分,因此才能健康幸福地長大,這輩子老師已常駐內心深處,是永遠的恩人。   民國88年9月21日百年大震重創家園,重建後72水災再次把土地家產沖得無影無蹤,十數年胼手胝足的成果毀了,與先生計畫於四十歲退休的夢想也瞬間破滅了!誠如楊團長所說:「失去土地家園的那種痛……一直不敢在家面前表現出來,那種痛像是一直在身體裡面……」,短短幾年連續重創,除了無語,只能選擇堅強。   幸好無情天地有有情來補,災後同胞愛如潮水般湧入,他們要用溫暖的大手撫平驚畏無助的心。89年4月「跨界文教基金會」組成「吹鼓吹災區藝文工作隊」來到石岡埔里雙崎等地區,「差事劇團」團長鍾喬先生在石岡透過媽媽教室及家政班號召婦女成立婦女戲劇工作坊,計畫每週兩次為期一個月的活動,結果梅子村土牛村有十數位媽媽參與,楊團長是其中之一。在鍾先生的帶領下,一系列的肢體遊戲軟化媽媽們勞累的身軀,也經由分享地震經驗及震後面對生活的談話,釋放辛酸而敞開心胸,觸動前所未有的自覺,而看到感動與期望。89年12月在「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盧思岳先生及許多人的協助下「石岡媽媽劇團」成立了,團長就是楊珍珍小姐。   在基礎練習、自我啟發、相互討論及鼓勵之下,團員們學習自立編劇,第一齣戲就是「戲臺頂的媽媽」,從地震的經驗告訴大家對生命的感動,從89年5月15日第一場在石岡鄉土牛村活動中心演出,直到年底,媽媽們至各地表演接近十場,一場戲從討論編劇排演到演出,團長的心緊緊繫在每個相關的環節上:細心排練,叮嚀大家照顧身體,不要感冒不要受傷不要亂吃東西……,因為站上舞臺,每個人都無可取代,演出是無法NG的。   戲臺頂的媽媽下戲後,在現實中面對農務,遇到震後梨子豐收又滯銷,「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從媽媽們那兒知道後,發起認購活動,獲得熱烈迴響,因而銷售10%的梨子產量,成功地制衡市場價格機制,從此媽媽們認清:農民應維護自己的權益,而不是任由行口控制。因而努力奔走,參與各種討論,籌組合作社,鄉中資深男性長輩也感受到女性突破傳統為大眾努力的力量,最後在民國90年5月26日,石岡果菜合作社成立了,大家同意石岡的梨子以「月姬梨」命名,以感謝劇團媽媽們為公眾利益的付出,此後媽媽們又退居幕後,讓男性掌管合作社的運作。   心中有夢想就努力去實現,有一天一位媽媽,從親族處獲得借用的土地,五位媽媽開始一磚一瓦打造心中的咖啡屋,在東豐綠廊邊成立「來園客家風味館」,這是姐妹相約喝咖啡的夢想再一次在現實中與大家分享,踏實忙錄幾年後,終因分身乏術而不得不停止營業,雖然不捨,卻也寫下石岡媽媽夢想的實踐。   屬於民眾戲劇性質的石岡媽媽劇團,媽媽們從參與中探到了女性的自我與社會議題層面,積極地在現實中活得更有意義,因此生活中每個片段都可入戲,每部戲緊扣著生命的告白、生活的議題,除了「戲臺頂的媽媽」之外,還有「媽媽的伙房」,「心中的河流」,「梨花」的戲碼,齣齣觸動人們的心弦,從社區到全國各社團機關,都可見媽媽們努力演出的身影,其中「梨花」更於2007年應邀至香港參與「2007 IDEA香港國際戲劇/戲劇教育聯盟」演出。   身為團長,除了在團體中自我成長,也維繫著團隊的成長,目前雖未有新戲碼,但團員定期舉行讀書會,因為團員都是媽媽,身負一家安定一家和諧的重任,民眾戲劇是從生活中出發,訴說生命經驗,因此她傳遞給大家一個理念:媽媽們終究要回歸家庭,做好自己的本分,安頓好家庭,才能演好一齣戲,戲中所學要用在生活中,除了自己成長也給家人子女一個面對生活的好榜樣,以達到提升自我、關懷社會的目標。目前,各機關社團只要有需要,石岡媽媽劇團一定會將十年來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因為這是一段令人感恩及成長的可貴經驗。
Expertise 表演作品: 2001《戲臺頂的媽媽──差事劇團的另類重建》 2001媽媽的伙房 2002心中的河流 2004梨花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