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王景永
Review   臺灣四平戲真正傳入的確切時代無法詳細掌握,然而從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就已經開始有四平戲班在各處演出的紀錄,到了日治時期更是四平戲發展的極盛期,並已達到高峰,而當時較知名的戲班分別為臺北復興鳳、中壢大榮鳳、小榮鳳、臺南新復興等。二戰爆發後到六零年代之間是四平戲發展的第二波高潮,於桃園、新竹的客家庄皆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拓展與發揚,但終究無法抵抗外臺戲環境的遽變而逐漸瓦解、消失、解散,但這些流離失所的演員們後來都轉搭客家戲劇,在武打戲、袍帶戲的發展上有一定的程度與貢獻。   王景永為南勢人,他對於傳統戲劇頗富興趣,便招募一些演員為「大榮鳳」──即為桃園縣最早成立的四平戲班,據史料顯示,最晚至大正四年(1915)即已成立──、「小榮鳳」(大班)外臺廟會登臺演出,此外,他還整小榮鳳小班、大英社,總共四個四平戲班,團員據目前所知有徐金舉、莊榮利、鄭來福等人。   景永先生到了晚期因身心皆漸老態,遂將劇團賣給徐金舉先生,他在年輕時就參加「大榮鳳」,並在其中學習戲藝三年餘月;徐金舉買下劇團之後繼續沿用劇團原名,而主要的演出形式為外臺戲,此時期劇團比較主要的演員計有阿對姨、蔡梅花、大侉真、鄭長庚等人,同時持續保有的傳統劇目則有《乾隆關》、《天貝山》等。後來,戰爭爆發前夕劇團的契約到期,演員們便轉搭「大榮鳳」、「小榮鳳」(大班)、及「永光園」;戰爭爆發後,此三戲班便受到解團的無情命運,劇團被迫停止外臺戲的演出,紛紛改行以謀生。戰爭結束以至光復以後,王景永的孫子王年枕和陳冉順、廖阿財等人共同出資合股組四平班「小榮鳳」(登記為「中興劇團公司」),另稱「雜股仔班」,可惜兩年後各股東們皆有其他發展,僅陳冉順獨資整「小榮鳳」,至民國40年前都於臺南地區行藝演出,至此,「小榮鳳」解散。同一時段,徐金舉先生再度重組戲班,將劇團更名「金興社」,由其子徐先亮接手經營,至今已成立五、六十年,並已遷移至苗栗地區。
Expertise 清朝武秀才,擅長武場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