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陳慶松
Review 民間音樂的影響力總是深植於平民百姓最質樸的生活中,每逢作壽嫁娶,祭神廟會,深入民心的樂聲便會響起,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寬厚的平民性。「客家八音」是一種最富有客家特色的純音樂藝術,一種以鼓吹樂為主的樂器合奏,又稱「鑼鼓班」,常以民間音樂的形式出現在客家生活的各個場合。而陳慶松則是八音界公認的一代大師。 陳慶松(1915-1985)為苗栗市人,從小就因為家庭的關係,跟隨父親學習吹奏小嗩吶、絲絃(胡琴)、打擊樂器,以及北管曲目和九腔十八調的唱腔。他五歲就會製作小嗩吶,十歲開始隨八音團工作,之後十多年吹打彈唱、深入客庄的生活更使他累積了大量的演奏經驗。二十一歲時拜入黃鼎房先生門下,學習八音音樂和佛教音樂。入贅鄭家後,與妻子「採茶美」鄭美妹一起,共組採茶戲班。日據時代「禁鼓樂」,陳慶松依然自行苦練,隨師公黃阿皇學習「洋裁」和<鳳凰鳴>曲。1945年臺灣光復後,陳慶松作為陳家班八音團的第三代傳人,開始傳授門徒,並以家班的形式在各地演出,足跡遍及新竹、雲林、苗栗、高雄、屏東、花蓮、臺東等地,是當時苗栗客家地區的金字招牌,好評如潮;陳家班八音團更多次奪取八音比賽的優勝,八音團進入鼎盛時期。 陳慶松將畢生精力都投注於八音藝術的傳承和闡發。他不僅傳承了大量客家八音的傳統曲目,並且吸收融合北管曲目和其他地域音樂如外江戲和廣東音樂,還進行部份的創作與改編。他高超的嗩吶吹奏技術更為一絕,以能同時吹奏四把鎖吶著稱。(其中兩把嗩吶需要有另一經過良好訓練的表演者幫忙手扶。)其反管技巧和寬廣的音域等特色使其演奏技術自成一格,令人難及項背。陳慶松更是一個改良者,他不斷探索樂器的表現力和樂隊編制的合理性,並進行去蕪存菁的改良。 陳慶松四十五歲後常於各地八音班傳授技藝,成為「客家八音」傳承並興盛歷程中功不可沒的重要人物。1987年,陳家班八音團榮獲教育部頒發的「民族藝術薪傳獎」。
Expertise 音樂類型: 1.客家八音 2.北管戲曲 3.九腔十八調 4.吹場音樂 樂器: 1.胡琴 2.打擊 3.嗩吶 4.可以鼻孔吹奏兩把「嗩吶」
Awards 1.1988年,陳慶松榮獲教育部頒發的「民族藝術薪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