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賴炳惠
Review   賴炳惠為農家子弟出身,早期臺灣生活較苦,而鄰近的林姓人家,因生活條件較優渥,於是召集鄉里間會演奏客家八音的藝師,組成了一支客家八音子弟班,以應當時傳統民俗節慶的需求以及提供鄰里間的娛樂消遣,賴炳惠小的時候,常趁著農閒時至鄰家,觀看客家八音戲曲演出,而外公也時常帶著他們這些小孩去電影院看八音戲曲的演出,當時看到那些藝師在演奏樂器,賴炳惠便覺有趣而心生好奇,於是嘗試著學習如何演奏,學著學著,竟也學出興趣來了,也因此奠立了賴炳惠的北管基礎,竹中畢業後,進入企業工作,但賴炳惠始終就無法忘情對北管的喜愛,於是加入了幾個地方性的民俗技藝團,如:中興社區八音班,就這樣,賴炳惠過著一邊上班一邊玩樂器的生活,雖說參加八音班是休閒娛樂,但賴炳惠事事要求完美,由於北管演奏時是不能看譜的,所以必須背「排尺譜」,當別的同事,午休的時間在午睡時,賴炳惠卻是只能利用午休時間趕緊背譜,因為唯有背好譜,才能有好的演出。就是這樣認真的態度,讓他替自己的退休生涯開拓了新視野。   在某一次得演出,遇見了田文光老師,田老師一眼就看出賴炳惠的才能,於是力邀賴炳惠至田屋八音團,並且極力說服賴炳惠由彈撥樂器改為專攻嗩吶吹奏,嗩吶是客家八音的樂器中最主要的角色,也是最難學的樂器,於是賴炳惠在48歲那一年才開始學習吹奏嗩吶,一開始賴炳惠是抱著玩票的性質,起初並不是很認真的練習,直到有次在短時間內領悟到循環換氣的技巧,(在吹奏嗩吶時,需要較大的肺活量,循環換氣是學習吹奏嗩吶必定要會的換氣技巧)指導老師的讚許有加,賴炳惠也覺得自己似乎有天份,這才願意專心投入客家八音的領域。目前賴炳惠致力於社團的教材收集與錄音製作,並協助田文光老師寫譜的工作,可說是由幕前演奏轉至幕後工作。   聊及藝術推動展望時,賴炳惠表示,由於客家八音演奏時不是只有一種樂器,嗩吶若在加上鑼鼓、鈸,這些樂器所發出來的聲音,常常會有音量過大的問題,一般人是無法長期忍受的,因此在練習時,常會遭到鄰居的反感,賴炳惠為此還特地在家中增設吸音和隔音設備的練習室,但是演奏者本身也是無法長期處在高分貝的環境下練習,因此年輕人總嫌客家八音太過吵雜,而不願意投入學習客家八音,因為這些隔音及吸音設備所費不貲,一般的練習教室空間難以提供,而這些客家八音的樂手和藝師,常常會面臨找不到練習空間的難處,也許是客家八音的藝術價值一直沒有受到政府的重視與保護,所以客家八音的資源與支援是相對較貧乏的,若能營造客家八音樂團與民間社區的友好關係,由政府補助或津貼來打造優質的音樂空間,有效降低和減少客家八音的音量過大的問題,相信對客家八音的未來發展是有利的。   說到客家文化保存期許,雖然客家文化這幾年有逐漸被重視的跡象,但是仍然處於隔靴搔癢的狀態,以客家電視臺而言,論及的層面還都只是客家的表層而已,客家真正深層的文化意涵無法凸顯,客家八音並非所謂的鑼鼓陣而已,其中隱含了許多客家特有的人文、歷史與環境而轉化成的表演藝術,早期臺灣電視有國劇演出,但從未在電視臺看到客家八音的戲劇演出,這是客家八音戲仍須努力的地方,一個客家八音的藝師從練習演奏樂器到能上場表演,至少要有十年的功力,印證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句話,由此可見八音戲培養人才之不易,猶盼國家保存客家文化的腳步得以趕上客家八音人才凋零的速度。
Expertise 北管樂器 : 嗩吶
Awards 客家八音演出實在很難比評, 目前並沒有客家八音的比賽出現,大多是互相交流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