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莊紅如
Review   莊紅如出生於新竹縣峨眉鄉幼時隨父母居住基隆,七歲時搬回新竹縣峨眉鄉就讀國小,至國小三年級時因祖父母的教育才略懂海陸腔客家話。當時常聽祖父哼唱山歌,卻對山歌毫無好感,因熱愛山歌的祖父,總是哼唱苦情的調,讓她一度將山歌與悲情畫上等號。成長至二十多歲時,同樣喜好山歌的父親聘請山歌團和賴碧霞老師到家中為病中初癒的祖父表演,才使她見識到客家山歌優美的一面,當時賴碧霞老師一度誤認為她是男孩,莊紅如回憶道:「賴老師送我一卷卡帶,她說:『你聽聽看,如果不喜歡就都丟掉』,半信半疑的接受下來,沒想到越聽越入迷,在家自學一個月,並時常三更半夜打電話請教老師指導唱腔,之後參加民國82年全省客家歌謠比賽,得到老山歌組的冠軍」,從此踏上客家演藝之路的她視賴碧霞老師是領門及提攜的恩師。   得獎後因緣際會受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校長鄭榮興教授指導與鼓勵,鼓勵她除歌唱外應該要多元化學習與虛心學習客家音樂與戲曲的傳承,故從鄭榮興學習客家戲曲音樂及身段,更於30歲時與文化大學國樂系畢業的蔡筱婷老師學習揚琴、31歲從徐慶章,銀西平,黃逸樵,宋金龍老師學習胡琴,更拜師黃慶光老師學習山歌鼓;40歲(民國96年)時和女兒一同苦讀,雙雙考入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音樂學系就讀,並於98年6月畢業,現年43歲的莊紅如認為學習永遠不嫌晚,她強調「人只要勤學也要虛心學習就會有成長」。 除了個人的表演之外,莊紅如還成立「新竹紅如國樂團」、「臺北客藝樂團」,樂團編制12人,包含鍵盤手1人、爵士鼓1人、貝斯手1人、柳葉琴1人、琵琶2人、笛子與嗩吶2人、胡琴2人、笙1人、揚琴,主唱則為團長莊紅如本人擔任。之所以組成樂團的理念為「愛樂者能共聚一堂玩音樂,並讓年輕人有一個延伸所學的舞臺」,和傳統國樂靜態的表演相較,與觀眾的互動是新竹紅如國樂團演出時特別著重之處。   除了表演,莊紅如也應邀擔任歌謠班指導老師及到大華技術學院擔任客家山歌之美的講座講師,教學上她要求學員必須學會看簡譜並理解基本樂理,她認為學會看簡譜以及了解基礎樂理之後,才能在課餘時間練習,持續的保持正確的歌唱方法,一首傳統山歌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就是一個故事,若是沒有熟練的技巧,唱歌很容易就變成「七月半的鴨子」(趕拍子)般讓旁人受不了,不但沒有傳達文化的優美,若讓人因此對客家留下壞印象,反而得不償失。   除了賴碧霞老師之外,莊紅如也十分感謝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前省主席林光華、立法委員呂學樟,前新竹市長林政則、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校長鄭榮興教授、臺北市客家文經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憶萍…等人的支持與鼓勵,使她和紅如國樂團有機會赴各國表演,宣揚客家音樂與文化傳承的工作藉此累積能量讓團員能有機會展演一技之長與專業到各個舞臺,更希望能在競爭激烈的臺灣樂團界佔有一席之地。因此,她呼籲政府與各界在安排表演活動時,可以多考慮小樂團,小樂團往往雖無名氣但卻都是臥虎藏龍,多邀請小樂團表演,「挖到寶」之時亦為眾人之福。
Expertise 揚琴、胡琴、鼓、演唱、主持
Awards 2006~2009獲頒新竹市政府頒發最佳藝文團隊獎。 2004,臺視客家電視臺「熱鬧打擂臺」社青組二十關衛冕成功。 1994-1997,參加臺廣、中廣、苗栗、竹東、龍潭、臺北各區所舉辦之客家流行歌、小調、平板、山歌仔、老山歌、男女對唱組冠軍。 新竹縣客家音樂發展協會主辦「臺灣區第一屆客家音樂比賽」親子三代組亞軍。 1994,臺灣區八十四年客家歌謠歌唱比賽,超級組第三名。 1994,竹東鎮中秋節歌唱比賽國語個人組優勝。 1994,新埔義民廟省長盃全省客家民謠比賽超級組總冠軍及最佳臺風獎 1993,臺灣區客謠比賽老山歌組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