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陳正雄
Review   陳正雄小時候就常跟在父親陳國治身邊,看著父親在臺上表演的身影加上音樂演奏時所營造出來的氛圍,陳正雄不禁深深被這情境所吸引,國小畢業後,為了賺錢,先是去當學徒,但還是無法抹滅對戲曲的興趣,於是當時,白天替人蓋房子,晚上則是到地方性的北管子弟班學習戲曲,陳正雄表示以前北管戲曲叫作亂彈,傳到臺灣演變至今才正式稱為北管。   (編按:清中期以前,宮廷崇雅斥俗,上演的傳統戲多是用昆曲演唱,雅部即崑山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乾隆末年,亂彈已成為崑山腔以外,地方諸腔的泛稱。道光年間,戲曲按雅俗劃分為雅部和花部,雅部是指崑曲和弋陽腔,花部則為亂彈)。   以「北管」與「亂彈」兩個詞彙的關係來說,「北管」泛指早期傳入臺灣,所有以官話(正音)演唱的各種聲腔,以及非閩南、非客家語系的各種音樂,均統稱為「北管」:因此,北管戲曲的內容非常龐雜,凡是福佬、客家以外的所有樂曲,都被歸為「北管」的範疇,而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亂彈」戲曲。因此臺灣民間所稱的「北管」多專指「亂彈」,也就是說,臺灣的北管包括花部亂彈與雅部崑曲,狹義的北管專指「亂彈」;而廣義的北管,還包括崑曲、四平腔和其他非福佬、非各家系統的各種聲腔。   這些在戲班學戲的子弟被稱做憨子弟(臺語),因為鑼鼓的聲音聽起來是 空空,(有腦袋呆呆的意思),陳正雄表示一開始學戲是為了興趣,,年輕時在新竹的慶春團向許桔老師學戲,許桔老師素有:「金蓮腿」之稱,以前教戲的老師非常嚴格,只要是不認真學戲或是不專心,便會以棍棒伺候,陳正雄表示,早期學北管子弟者,以男性為主,有傳男不傳女的傳統,因為北管戲屬大戲,女性有生理不便之處,所以早期北管子弟見不到女性身影,但由於臺灣社會型態的轉變,大家都有工作,不像以前務農時尚可於農暇時從事子弟,學習北管的人漸漸變少,之後又有國民教育實施,功課學業的好壞便成了家長的第一考量,為了北管傳承,也開始招收女性加入學習。   陳正雄20多歲時正式上臺公演,也開啟了他的戲曲人生,當時隨著社團到處公演,後又被延攬至「趙大人宮」隨團四處公演,由廟宇招攬香客並出資至全臺各廟宇巡迴演出,北港,新港,埔子,臺南大天后宮,陳正雄都曾登臺演出,所到之處,無不造成轟動,陳正雄表示,由於早期沒有電視,晚上沒有娛樂可以消遣,而民俗慶典總是熱鬧非凡,加上北管樂曲多是喧囂歡樂,便能吸引許多人觀看,早期看戲還得要自己帶椅子去,因為只要是晚一點到,全場一定是座無虛席啊!   陳正雄一路從常樂軒,國樂軒,和安義軒,振樂軒(北管促進會),經過許多社團,直至11年前,由於振樂軒經費拮据,加入了由新竹城隍廟贊助支持的~竹塹北管藝團,平時則在慶典時演出扮仙戲,並積極吸收子弟以盡傳承之責,訪問陳正雄時,巧遇年青學子排演,一問之下,原來是新竹城隍廟為傳承北管藝術,在暑假期間,免費招收對北管戲有戲趣的大學或研究生學子來學習,聘請專業有教學熱忱的老師指導教學,並免費提供食宿,目的是要藉由年輕一輩的加入,為北管注入新血,讓北管戲能延續。而這些學子正為了一年一度的成果展而努力排演,聽陳正雄說每年的農曆7月19號將會在新竹城隍廟前的龍鯉廣場演出。   陳正雄希望政府能多多重視北管戲曲並給予鼓勵支持,讓北管文化能持續綿延下去,因為以新竹地區來說,社團由早期的一二十團,現今只剩下竹塹北管社團在運作,竹塹北管社團能持續至今,依靠新竹城隍廟的經費來源,一旦有不同政策的考量出現時,竹塹北管社團也會面臨傳承的危機,如果有政府從後推動振興與鼓勵補助,例如能舉辦全國性的交流,或是進入國家劇院演出,或許能激發榮譽心,讓教學能夠相長,否則以目前社團情況,老成漸凋謝,新血難加入,北管文化勢必隨著時間而凋零。   早先遇有民俗節慶時,因民間宗教信仰之由,出資者總是大方慷慨,廟宇難得有慶典,當是鼎力支持,但近年來,社會型態變遷加上經濟日漸衰退,大方出資者已不復見,連帶影響社團經營,由於演出機會越來越少,社團經費也相對縮減,導致社團支持無力,間接阻斷北管文化的延續,以目前地方性社團消失的狀況,北管戲曲正一步步沒落歷史洪流中,陳正雄說眼睜睜的目睹北管由興盛走到衰敗,實是叫人惋惜。
Expertise 北管: 前場演員_老生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