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張玉葉
Review   張玉葉女士,民國二十八年生,為苗栗人。張玉葉女士可說是出生在的戲劇世家中,爺爺和父親都是唱客家八音的、母親也在12歲就學了戲劇。從小耳濡目染之下,張女士在很小的時候就會演小旦了,說起小時候,她表示家裡沒有什麼錢,沒辦法念書也沒有技能,雖然對於唱戲沒有興趣,但還是必須學戲劇。   因為爸媽皆在玉美園戲劇團,最初學戲劇時並在玉美園學習客家改良戲;在18歲時跟妹妹兩個人來到臺北發展;19歲就在雙英歌劇團學習河洛戲;20歲演出小生但因為客家戲劇唱的不習慣就回到苗栗家鄉;於是在苗栗竹南的電臺唱2年多的小生;25歲就到閩南班唱戲劇,當時是基隆和臺北兩邊跑場;26歲時在陸光康樂隊服務,陸光康樂隊有時候還必須去屏東服務,做軍隊的車到兵營演出;27歲則以唱閩南語的外臺戲為主,在福星樂戲劇團待了18年之久;鄭榮興老師就請張玉葉去唱客家戲劇,所以又在民國91年進入榮興劇團,幫忙鄭老師打理和掌管等事宜。   張玉葉女士為前場演員,以旦、淨角見長,演出舞臺經驗豐富,身段唱腔也均佳,她從年經到現在都有在戲團裡,管理衣服和帽子等 (福星和秀枝戲劇團);目前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演員及「客家戲曲表演人才培訓」特約教師,演出經驗可說是豐富和多元。說起唱戲,張玉葉女士表示:唱戲是要靠腦袋反應的,尤其是外臺戲反應就是要快,在戲劇學校學的是理論基礎,外面演戲的實務經驗才是重要的,導演只會跟演員說大概的劇情,演出角色的快樂或傷悲都要靠自己去抓住那些菁華和主軸、必須自己去揣摩,例如:你現在正要出門會遇到甚麼遭遇、可能會遇到小偷 (要自己做出跑和害怕)、或是看到小生 (要自己演出救我的感覺)、之後面對心愛的公子 (要偷看和害羞)。將戲演得好重點就是不要怕、不要怕上臺、不要怕忘詞,就是要牢記你演出角色的菁華和主軸即可。   張玉葉女士也提到:她以人與人之間相處和氣為主,不會去想與他人爭些什麼,量力而為唱好自己的戲,會唱甚麼就唱甚麼,導演希望她演甚麼她就演甚麼,但是她還是會推掉大角色,如果辦不到的她就不演,因為唱不出來還會被笑的。對於客家文化的保存,張玉葉女士覺得還是要靠國家和客委會的培養、幫忙、支持,最後她還希冀客家人不要勾心鬥角,要同心協力團結起來,才能共同齊心的保存客家文化。
Expertise 旦、淨角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