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彭金春
Review   彭金春,與其弟彭宏男為「關西袓傳隴西八音團」第三代傳人,培育出許多學生,是代代相傳的八音團成員,二人除了是兄弟外更是搭檔的好伙伴,一同演出超過60年,從談話中不難聽出,彭金春照顧家人與愛護弟弟彭宏男的心意。   民國27年生於新竹關西(西元1938年),彭金春家中有8個兄弟5個姊妹,共13人,他回憶,小時後父親(彭昌維)為了躲避戰亂,帶著一家大小到山中搭寮子居住,附近只有整山頭的茶樹沒有左鄰右舍,練習樂器也不會吵到人,有時白天他們在門口拉胡琴,會有採茶阿姨很開心的唱山歌請他們伴奏,光復後才搬回關西鎮中。幼年時父親教授大哥與二哥,但是哥哥們還沒學會,睡在隔壁房間的他卻聽著聽著就學起來了;他與弟弟學習的極快,不論傳統的客家八音、國樂甚至西樂,他們二個都能很快的學會,弟弟(彭宏男)4歲半便會自拉二胡自唱,父親帶著他與弟弟外出討生活時,外人總是嘖嘖稱奇。   父親知道身為一個音樂人要學會看字與譜是很重要的,為了栽培他們,花錢讓他們在晚上時到廟公那兒學寫字,當晚背寫的字,隔天就要會唸,而小學他只讀了四年,後二年又遇上了光復時期,日本撤走了,學校也搬來搬去,跟本就沒有唸到書。他11歲便開始與父親四處表演討生活,當時二胡、嗩吶等都難不倒他,學習心強盛的他,請父親花了700元(四個人的工錢)向叔父買來他們的第一臺揚琴,他與弟弟二個人花了二個小時的時間就學會如何彈奏了,而他的好奇心極盛,當時不了解為什麼揚琴彈起來會那麼大聲,便把揚琴給拆了,想當然爾是裝不回去了,父親只好再托人上臺北買揚琴回來。   他回憶小時後他與弟弟跟著爸爸、叔伯父們常常受邀到主人家表演,有時住1、2晚,有時一表演就是一個星期,主人家指定的曲目或樂器會表演,便可以得到賞金,而且會寫紅紙,他記得有一次他們團的紅紙貼滿了整面牆,可說是無限風光。服役的時候因為西樂、國樂都會,便擔任康樂隊,負責西樂部分,如吉他、薩克斯風等等。當兵回來後,有人介紹竹南天聲廣播電臺在招考後場,他便就寫好履歷表就去參加招考了,他表示那時還要寫3代(袓父、父、自己)的資料且要身家清白才能進入,他考一次就錄取了,剛進入時工資900元,他因要養活家人,向戲班領錢時第一個月領完薪資就要離職,老闆知道了就要他直接跟電臺領,且將薪資調到1200元,他領薪資時才發現,那裡的電臺小姐只領450元的薪資,他的薪資算是優渥的,在電臺待了六年,後來因為要照顧受傷的哥哥,而向電臺請辭,沒想到一照顧就是3年,而又遇到父親生病,他也照顧父親,那時就利用假日去錄音賺錢,單身的他身旁親友一直勸他要結婚,為了照顧家裡的他一再拖延,到了42歲才與太太相識結婚,婚後育有二個兒子,目前一位已在上班一位正在服役,他也教導二個兒子學二胡、揚琴等樂器,二兒子回家時更會與他合奏、錄音自己欣賞。 除了會彈、會唱之外,彭金春對於樂器的熟悉也讓他會自行後製—琴竹、製作喇叭絃,另樂器的調音也都難不倒他,常常會受託幫忙。現在他處於半退休的狀態,沒有特意去教學或是展演,有時去擔任道士後場,紅頭黑頭他都能配,不過認為活到老要學到老的他,還請兒子幫他買了「趙寒陽」的二胡教學片回來自學,一點都沒有把功夫放下;不過他也感嘆,現在年紀大了,體力不如從前,還是把機會給年輕人,但他還是主張傳統的最好,對於有些人把舊曲稍微改編就稱是自家的,很不以為意,他認為應該要保持原曲的美感與傳承才是對的。
Expertise 客家八音演奏、國樂演奏、西樂演奏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