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黃順德
Review   臺灣客家八音的音樂技藝傳承與師承特色,不分南北,都與嗩吶演奏者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客家八音的技藝傳承,都是以擔任嗩吶手的師父為師承對象,並且嗩吶手多為團主,而且過去擔任嗩吶手的客家八音頭手,除了會嗩吶以外,其他樂器如二弦、胖胡、打擊樂器等也必須樣樣精通。   黃順德老師,原龍潭人,後搬至湖口,人稱「黃德」。他師承於黃添貴老師,黃添貴老師的兒子黃新乾、徒弟黃順德、黃新雲都是頗具影響力的八音師父。三人中,以黃順德的嗩吶功力最好,名氣最大。黃順德授徒於楊梅的葉斯油(1922~)、葉斯賞>(1920~)、新埔葉金河(1933~)芎林張鏡秋等,他也陸續在新豐、新屋、枋寮及湖口一帶教授子弟班。張鏡秋、范增宗及范松泉等人都是師承黃德。黃順德先生是葉金河先生幼年的老師,專長為嗩吶,但是像其他樂器揚琴和胡琴、鑼鼓、鈸等都會。和葉金河先生在一起的,就有許多年輕人都給黃順德老師教,老師一開始是教嗩吶,然後再把其他的八音樂器都教給這些年輕人。那時客家八音即熱門一時,每當有人生日、入新房屋、生子、在伯公廟酬神等都有人過世等都會請八音團來演出,是客家八音團盛極一時的時期。那時農村子弟憑著興趣以及對音樂的愛好,農暇之餘,一群人相互約集學習鼓吹音樂的吹打演奏,因此在不以此為業的情形下,以參與聚落共同的歲時慶典活動「社火」、「神誕」演出為主,充擔儀式進行的樂生,之後逐漸成為地方家族生命禮俗之中的喜事壽誕、滿月、婚慶活動的要角。民國五十年代之後,「迎空棺」的喪俗緣故,開始逐漸出現八音班參與喪事活動的團體,之後,北部客家的八音樂隊又成為民家喪儀之中的配合樂隊。   八音樂器中,以嗩吶最為重要,胡琴次之。八音與國樂不同,學國樂的人只要學一種樂器就可,而學八音的人至少要學三種不同的樂器,所以八音比較難學。八音樂器多,有嗩吶、胡琴、鑼、鼓、揚琴等,另外還要加上唱曲。「客家八音」的樂曲,大多是口傳心授的,曲譜只是幫助學生學習及記憶,譜的記載非常簡單,稱為「骨譜」,即骨幹的意思。而實際上演奏出來的音樂,除了「板數」與曲譜相同外,音符的表現則憑藝人本身的才華,高明的藝人會從簡單的樂譜中作變奏、加花,創出自己的風格。,回憶起學習時的黃順德老師,他說:「老師教我的時候我才9歲,一開始是聽會學著吹,後來對於音律就越來越懂。那時候的日子貧窮,沒什麼好玩的,因此學音樂變成一種娛樂了。」黃順德老師也很照顧他的門下,到各地方走唱,第一個就提到他的徒弟「葉金河」,也會特別介紹和推崇自己的學生。不過在音樂教育方面老師是很嚴格的,比如說:黃老師自己的兒子唱的不好、二胡也拉的不好,老師就會用響盞敲他兒子的頭,一點也不徇私。葉金河15<歲時便在黎屋教人八音的音樂,黃老師過世後,由於對音樂還想精益求精,於是想再拜別人為師,豈料別人一聽到他曾經是黃順德老師的徒弟之後,便不敢收他了,因為黃順德老師的教學太有名了,可見黃順德老師在當時不僅在八音音樂的表演上,還是在音樂教學上都是非常認真和有名的。參考資料:《臺灣客家音樂》鄭榮興著民晨星出版社《臺灣北部客家八音研究》鄭榮興著<民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Expertise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