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彭繡靜
Review   彭繡靜幼時家貧,父親黃明亮為了家計,便舉家由大溪搬遷至苗栗大湖定居,然而父親的工作收入不多,要養活家中眾多子女實在不易,為了減輕自家的經濟負擔,彭繡靜15歲時便成為楊金水的養女,由於養父母都是「樂天社」的演員,這樣的際遇,也就讓彭繡靜和北管戲結下了不解之緣。      開始時,彭繡靜只是跟隨養父母在戲臺的後場幫忙做一些雜事,並沒有真的學做戲,因為彭繡靜是個女孩,人手不足時,戲班也就三不五時會讓彭繡靜上臺演些ㄚ環的角色,也許是因為荳蔻年華加上音色高昂,漸漸的,戲班開始有人覺得彭繡靜可以來演小旦,彭繡靜心想既然不能拒絕,那就順著大家意思,於是養父遂拜託「樂天社」的教曲先生呂木川教導彭繡靜如何扮演小旦,就這樣,在16歲那年,彭繡靜開啟了她的戲曲人生。   彭繡靜小時候喜歡看野臺戲,自然也會跟著戲曲哼上幾句,所以剛開始學戲時,彭繡靜便很快進入狀況,大家也都認為彭繡靜是有潛力,認為她天生就是吃這行飯的,其實彭繡靜對於自己學戲曲和上臺演戲這件事並沒有抱持著非常篤定的心情,起初,彭繡靜對於北管戲並沒有多大的興趣,有時會疑惑自己真否適合往亂彈戲發展,倒是旁人常說她演的小旦,稱讚她的眼神挺會勾人的,經由啟蒙老師呂木川的調教,加上自己虛心向前輩學習身段腳步,彭繡靜第一次公開演出是應國防部之邀前往勞軍,在《桃花女鬥周公》飾演桃花女一角,臺下觀眾掌聲如雷,由於有了這次成功的演出經驗,彭繡靜也愈來越有信心,也才越來越喜歡亂彈戲,從此奠定了日後的戲曲生涯。彭繡靜的演出讓臺下的觀眾看得如癡如醉,當彭繡靜聽到臺下觀眾也真切的報以熱烈的掌聲,她才更有信心的繼續往戲曲的路走下去。後因「樂天社」的演出機會越來越少,彭繡靜在十八歲那年,跟著養父母到了臺北「新全興」劇團,劇團有許多當時有名的演員,在這些前輩面前,彭繡靜更是虛心學習,謹守本分,十九歲的彭繡靜在臺北「新全興」已稍有名氣,當時有人上門說媒,但養父拒絕,旋即離開臺北。   養父母帶著彭繡靜回到新竹並加入「慶桂春」,跟著劇團到處演出,非常受到歡迎,隔年,彭繡靜回到苗栗大湖,便在祖父的媒妁下,和木匠師傅劉昭輝結婚,從此便專心扶養家計和相夫教子,直到二十六歲那年,彭繡靜為幫忙改善生活而復出戲班,正式加入「新美園」,向團長王金鳳學習正旦,一年之後,彭繡靜和潘玉嬌搭檔演出《鬧西河》,彭飾演番邦公主蕭翠英,一炮而紅。1989年新美園應文建會及兩廳院之邀,由團長王金鳳與彭繡靜等其他演員在國家劇院演出《黃金臺》,之後彭繡靜漸漸轉以教導戲曲為職志,為文化傳承默默奉獻。   由於時代變遷,電視普及,演出機會漸少,目前「新美園」已沒有演出,彭繡靜意識到傳統北管戲曲的漸漸式微,近年來,彭繡靜專心教導後輩戲曲,現在過著退而不休的生活,四處為傳承北管戲曲而努力,尤其在新竹城隍廟推動的傳習計畫成果最為顯著,就是希望將自己在北管戲曲積累的經驗和專業技巧傳承給下一帶的年青學子,現年70多歲的彭繡靜,以實際行動親自指導學生,期盼能為北管戲曲延續更長的生命。   二00八年,彭繡靜被列為新竹市百大藝術家之名,二00九年,新竹市北管戲曲更在彭繡靜女士十多年的用心付出與耐心指導下,登錄為新竹市無形文化資產,而竹塹北管藝術團也獲登錄為文化保存團體,彭繡靜女士實居功匪偉。   彭繡靜認為北管傳承的腳步要加快,否則北管戲將會隨著老一輩的亂彈師凋零而走入歷史,所屬的新美園劇團就是面臨如此困境而停止演出,彭繡靜對待學生就如同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無悔,就是害怕沒有人願意學,所以她心想,只要有人想學戲,她都願意教,因此都會固定前往新竹都城隍廟指導竹塹北管藝術團演員排演,並在大湖社區開班教授戲曲研習課程。   彭繡靜以傳承北管戲曲為己命,在她有生之年,要將傳統北管戲曲教給更多的人,她說要一直教到走不動為止,彭繡靜悲慨昔日的亂彈藝師與夥伴友人的漸日凋零,也感嘆己身心有餘而力不足,更是為北管戲曲即將面臨失傳而掛心。
Expertise 專長: 北管戲曲前場演員,小旦、正旦、花旦 代表作:《王英下山》《鬧西河》《吳漢殺妻》《雙桂園》《紫臺山》《打春桃》《光武中興》《金水橋》 《白虎堂》《霸王卸甲》《延齡關》《桃花女鬥周公》《打金枝》《送妹》 專書著作:「彭繡靜」《臺灣的聲音》臺灣有聲資料庫
Awards 1999年《吳漢殺妻》劇中飾演正旦「王月英」一角,榮獲全省地方戲曲比賽最佳旦角獎。 2008年 列為新竹市百大藝術家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