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蘇秀婷
Review   蘇秀婷為臺灣省苗栗縣人,1995年自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因對於藝術的喜愛與興趣,決定投身於藝術研究的生活中,並考取了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考量自己從小就有看戲曲的經驗,研究戲劇的學術人才也較少,於是蘇秀婷決定將研究目標及方向鎖定客家改良戲與戲劇史,並找了對推動客家戲曲文化有很重要地位的鄭榮興校長做論文指導。   不是正統科班出身的他,在藝術戲曲研究的過程中,因為不需要上臺表演語練習,反而讓蘇秀婷更能在臺下做個欣賞的觀眾,了解更多戲劇發展的歷史、表演的方式、舞臺設計與唱腔文化等主題,對他的研究產生更多幫助。   在進行論文研究的同時,蘇秀婷有時會寫寫劇評,並於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的客家戲科擔任教師,陸續教授學生「藝術欣賞」、「藝術行政」、「中國戲曲史」、「臺灣戲曲史」、「臺灣戲曲概論」等課程。近年來也於政大擔任通識課程講師,教授大學生古典戲曲,在教學時,讓大學生了解戲曲發展的方向,並走進劇場看戲,實際身歷其境感受劇場的視聽感受,融入劇情是蘇秀婷覺得學習戲曲最好的方式,進入戲院欣賞戲曲的趣味性與特色,了解戲曲的文本、演出及舞臺設計的美,才能帶領更多年輕人認識與欣賞古典音樂。   客家戲特別之處在於生活化、庶民化,娛樂性較強而教化性較小。這些市井人情的人生百態,與觀眾做更多分享,從戲曲中看見人情。對於客家文化的推廣,老師認為需要從生活中著手,如:母語教育、與客家文化相關的生活經驗連結等;至於戲曲的傳承,老師則認為需要多方面做規劃,包含: 1.戲曲正規教育的傳承:從戲曲學校所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提供多樣化的表演舞臺,如目前客委會所主辦的文化展演活動等;在推廣文化同時,若能同時思考軟硬體的配合,如人才、場地、活動等,會讓藝術工作的推廣比較順利。 2.生命史的撰述:對老藝人生命史的傳承撰寫,將生命經歷、表演心得及對音樂的熱情留下,傳承給更多藝術工作者。   曲譜錄音錄影的數位化出版:將戲曲譜數位化出版,並做出資料庫,將更容易保存口傳心授的曲調,對於專業人才的教育有幫助,而利用專業的教育體系,也能讓戲曲保留在民間流傳。
Expertise 一、專書 1999,蘇秀婷,《臺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以桃竹苗三縣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蘇秀婷、鄭榮興、劉美枝合著,「臺灣音樂館,資深音樂家叢書」《陳慶松-客家八音金招牌》 2005,蘇秀婷,《臺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2007,鄭榮興監修,陳運棟總編撰,蘇秀婷、范揚坤、李毓芳、林曉英、徐亞湘、孫芝君、高嘉穗、賴靈恩、劉美枝合著,《重修苗栗縣志卷二十九.表演藝術志》 2010,鄭榮興、蘇秀婷、陳怡君合著《賴碧霞客家民歌藝術》,臺中市: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二、期刊論文 1998,<苗栗縣客家採茶戲初探--從藝人、劇團及戲劇內容探討之>《藝術論衡》,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4:140-158 1999,<臺灣客家改良戲的演出特色—以戲園為表演場域>,《茶香戲孕—海峽兩岸傳統客家戲曲學術交流研討會實錄》,南投市:省文化處,208-229 1999,<採茶戲藝人生活面面觀>,《苗栗客家戲曲發展史》,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頁117-143 2002,<採茶戲開鑼了-客家戲曲教學研究初探>,《臺灣戲專學刊》,4:55-78 2003,<客家改良大戲之形成-兼論客家戲曲與其他劇種之互動>,《客家文化研究通訊》,6(2003.12):51-83 2005,<由劇本文學及演出十件探討客家三腳採茶戲之風格形成>,《臺灣音樂研究》,1 (2005.10):99-130 2005,<媒材採借與藝術創造-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的採茶戲與八音活動之探討>,《臺灣音樂研究》,19 (2005.6):14-23 2007,採茶戲詞條,輯入《苗栗縣表演藝術志》,苗栗市:苗栗縣政府,頁522-592 2009,<《糶酒》與《扛茶》、《拋茶》—一段客家三腳茶戲變遷歷程考察>,《戲曲學報》,6期(2009.12):173-202 2010,<採茶戲金龜記劇目研究—兼論採茶戲與亂彈戲的交流、借引>,《臺灣音樂研究》,10 (2010.10):81-106
Awards 碩士論文《臺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以桃竹苗三縣為例》獲桃園縣文化局獎助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