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林賢文
Review   林賢文苗栗頭份人,1949年生。1985年開始學習北管與八音,擅長嗩吶、揚琴演奏,並組成東興新樂軒,成員中林裕成、林賢炎、林賢文與林賢喜四人是叔姪親戚關係,偶而也組成八音團外出表演。 林賢文的父親也是從事八音演奏,但林賢文並沒有一開始就選擇客家八音作為他職志,雖然從小耳濡目染,對於樂器並不陌生,但是林賢文鑒於當時的生活條件選擇了較為穩定的工作,沒有將父執輩所組成<東興軒>接續經營,直到39歲時,苗栗縣立文化局提倡客家文化傳承,鼓勵學習傳統技藝,林賢文有感客家音樂的演奏人才漸漸凋零,若沒有人延續保存客家人的民間傳統,以後客家人會失去其最珍貴的文化資產,於是與其兄林賢喜並號召鄉里,在1985年成立<東興新樂軒>,特邀請鄭榮興教授親自指導團員北管樂,教導北管唱腔、樂器,兩年後苗栗縣政府文化局亦開班授課客家八音,林賢文跟隨鄭榮興教授前後共5至6年,期間林賢文主要學習北管的後場樂器,擅長嗩吶、揚琴、三絃,與東興新樂軒的團員並於苗栗縣文化中心禮堂及三灣國小發表演出,隨後也接受民間各地的邀約,經常和別團互搭成班演出,其演出形式及活動範圍以北臺灣的廟會為主。   客家八音是客家器樂音樂的代表,分成『鼓吹』、『絃索』兩種。一般所指的『客家吹場音樂』是民間傳統的吹打曲牌,是客家八音在開場或演奏結束時所吹奏的音樂。而『客家八音絃索』通常是指以一支嗩吶主奏,絲竹樂器的三絃、秦琴、胡琴及敲擊樂器伴奏的形式。『鼓吹』的曲目大部份是傳統曲牌,以北管曲牌居多,小部份南管及其他地方音樂的曲牌,一般曲目分引頭、慢板、緊板三部份,較著名的曲目有---福祿壽、大團圓等。『絃索』的曲目多為唱腔、民間小曲、傳統大曲等,著名的曲目有九連環、雪梅思君等。   客家八音的演奏時機,是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的。因而所具有的民俗社會功能,也就格外的意義深遠且影響久長。如歲時民俗的演出功能,從元旦開始,到初九的「天公生」,各廟裏的祝壽、元宵、清明、中秋、下元等,都有八音的出現,以增添各節令的情趣。 又如百姓在人生婚喪喜慶等大事上,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或酬神、或鬧廳、或家祭、或出殯等,八音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風俗民情不可或缺的項目之一。   林賢文擅長嗩吶與三絃,其中嗩吶發音嘹亮尖銳,氣勢雄壯,高音時嘹亮如鐘,中音時明亮剛健。而三弦音色獨特、鏗鏘有力,擅長演繹有強烈地方風格和富戲劇性的旋律,適合在熱烈歡樂的氣氛中擔當伴奏的角色。三弦在合奏中常用作充實中、低音聲部和加強節奏的效果,在演奏主旋律時亦有良好的效果。   林賢文認為要提倡客家文化八音文化與傳承客家音樂應是從小培養,不論是培養欣賞能力或是演奏樂曲都應回歸到基本教育中來持續栽培,林賢文回憶幼時,常常到聽到喧鬧的八音出現,氣氛十分熱鬧,但現在能欣賞的人越來越少,而樂團沒有表演空間,八音也就越來越沒落,若能透過國家層級舉辦大型演奏活動或是社區能多承辦一些活動,帶動傳統文化的推行,號召更多有興趣的人來學習。林賢文更希望可以進入校園推廣,培養孩童興趣,林賢文也期待能義務去教導校園的孩子,但是現今學校以課業為重,似乎對於民間傳統文化並非十分重視。
Expertise 三絃 嗩吶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