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何鳳美
Review   何鳳美小時家境貧苦,沒有機會接觸到與音樂相關的領域,早期,臺灣在民俗節慶時,常常在廟口搭建臨時舞臺,演出一些忠孝節義的野臺戲,何鳳美小時家中沒有電視,每當有野臺戲演出時,就是何鳳美最開心的時候,在臺下觀看臺上演員的唱腔、身段、舞蹈,配上歌仔戲音樂曲調的伴奏,就是何鳳美小時候最喜愛的娛樂活動了,當時何鳳美就深深為民間戲曲著迷,夢想有一天能在臺上演出,但因家庭環境因素,何鳳美常常為了求三餐溫飽,而到處尋求工作來貼補家用,婚後,經營小生意,幾年過後,為了不要在外奔波並能在兼顧家事之由,便轉為服飾修改之業,這時的何鳳美,才有機會,重拾小時候的夢想。   起初,何鳳美抱著對音樂的熱愛而加入了國樂社,由當時的明新工專孫寶興擔任指導老師,何鳳美在音樂的起步算是比較晚的,40歲時,何鳳美才接觸到真正的音樂,由於學習認真,加上興趣驅使,何鳳美的國樂學得非常好,很快的就能熟悉樂器的演奏技巧,深得孫寶興老師喜愛,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又或也許是命運的安排,何鳳美被推薦到田文光老師的樂團協助演出,那次之後,田文光便將何鳳美收為田屋八音樂團團員,於是在民國八十九年,何鳳美由國樂演奏到北管,何鳳美說:剛開始很不習慣,因為演奏北管是要背譜的,北管的譜稱為”工尺譜”跟國樂的簡譜完全不同,需要耗費很多心思去將譜背的滾瓜爛熟,才能上場演奏,尤其是當何鳳美接觸北管已近五十,但何鳳美卻展現出她那令人讚嘆的毅力與企圖心,在演奏客家八音表現可圈可點,至今仍跟隨田屋八音團四處演出。   談到創作理念,何鳳美說自已只是喜歡音樂,享受演奏帶來的樂趣,對於北管,和鳳美表示自己只是半路出家,沒有受過正統的訓練,樂理自然也就不是非常了解,何況,北管八音的樂理較難,學習不易,所以目前仍是由田文光老師創作,並指導團員演奏,而客家八音重視演奏時的情境,更是需要團員們互相配合團隊默契。   關於藝術推動展望,何鳳美表示目前客家八音表演方式,大多停留在民間的民俗節慶和傳統活動而主導表演的單位也大多是民間團體,如寺廟私人的北管樂團,如今,一般人對客家八音的不了解與誤解,使得越來越少人懂得如何欣賞客家八音,總以為客家八音只是廟會或喪事的音樂,所以客家八音要讓大眾接受,一定要將這舊觀念扭轉,也許可以利用各種機會,創造更多客家八音的表演舞臺,向民眾打開知名度,比如大型的北管音樂會,或是客家音樂祭,讓更多的人看見不一樣的客家八音,了解客家八音的表演藝術與歷史價值,藉由某種包裝與行銷機會,提升客家八音的藝術性,消彌客家八音給人庸俗的民間印象,讓更多的人得以欣賞到客家音樂之美,也許進一步可發掘對客家音樂有興趣的人,甚至讓想學習的人懂得利用資訊以尋求學習的管道,客家八音目前的確面臨傳承的問題,主要是年青人不願意進入,因為學習北管似乎不是能當飯吃得行業,因此如何才能拓展客家八音的表演舞臺以及延續藝師的表演生涯,若沒有策略規劃,客家八音將面臨青黃不接以致沒落的窘境。   提及客家文化保存期許,希望成立網站或資料庫,廣收客家八音的表演實況,加以系統化整理,也或許可以放於網路供民眾欣賞,何鳳美表示,有一次,她的朋友告訴她說:「你上次表演的樂曲,我有在網路上有看到耶,那首曲子你彈得真好,我很喜歡聽!」因此何鳳美便認為如果能讓這些對客家八音有興趣的人,或是不了解但想進一步認識客家八音的民眾,有一種便利而隨手可得的資訊管道,並可將每個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客家八音,做一個完整而忠實的紀錄!
Expertise 演奏樂器 國樂: 揚琴、秦琴、中阮、大阮、二胡 客家八音: 彈撥樂器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