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賴少奇
Review   賴少奇,苗栗大湖人,幼時即喜歡看戲和聽廣播節目,雖對於戲曲有興趣,但是家中環境與志向的取捨之下,賴少奇選擇繼承家中世代務農之業,並習得木工裝潢之技以求改善原本的生活,只能將興趣當成平時休閒活動,直到苗栗縣大湖農會為發展農村文化,重新發掘居民祖先流傳的客家諺語、傳統戲曲歌舞,因而舉辦客家戲曲研習班,讓一般大眾得以進入戲曲廟堂,並邀請鄭榮興老師前來授課教學;賴少奇因而有機會接觸傳統北管戲曲,跟隨鄭榮興老師學習北管三年之久,期間也多次跟隨榮興客家八音團出場演奏,而國慶日也至總統府前表演吹奏嗩吶。之後,賴少奇也至大湖圖書館開設的八音團研習班學習八音演奏技法,1991年,賴少奇成立大湖農樂軒,以北管演出為主,團員約十多位,平時也接受婚喪喜慶的邀演。   臺灣亂彈戲可以分為福路與西路兩個系統,這大約是從聲腔上來分的。福路戲為亂彈腔系統(或稱「西秦腔」),主要伴奏胡琴是「提弦」(又稱殼仔弦);西路為皮黃腔系統,主要伴奏胡琴是「吊規仔」(近似京胡)。從聲腔上無法看出各種曲牌被歸類為福路或西路的原則,但可以從文場樂器與鑼鼓的打法來判斷該齣戲是福路戲抑或西路戲。賴少奇師承鄭榮興老師,前場唱腔及後場樂器均有學習,而北管中的西路與福路均有接觸。   福祿的領奏樂器是椰子殼作成的 『殼仔弦』(又叫做椰胡、提弦), 是屬於老梆子腔系統的聲腔,因傳入臺灣比較早,所以又稱『舊路』。常用的唱腔有平板、二凡、緊中慢、慢中緊等,旋律聽起來較激昂剛強。西皮的領奏樂器是以桂竹筒製成的『吊規仔』(也就是京胡),屬於皮黃腔、吹撥腔的系統,傳入臺灣較晚,又叫做『新路』。這兩個系統的最大差別,在於唱腔不同。常用的唱腔有西皮、 二黃、緊跺子、慢跺子等,旋律較福路平緩些,但是因為用吊規仔伴奏,賴少奇表示其唱腔接近京劇,許多對北管較陌生的人第一次聽到都會以為是在演唱京劇。   賴少奇對於客家戲曲與文化的傳承感到憂心,尤其是客家戲曲只有上了年紀的朋友們有興趣去觀賞或學習,想要將一身技藝傳遞下去,又苦無沒有教學空間與人才,若能配合國小教育,從小教起,培養興趣,並落實教學系統與能與每一個學制並行,甚而與大學學制接軌,才不會有浪費教學資源之遺憾,許多小朋友接觸北管樂,但因畢業後為順應國家教育的學制而放棄戲曲的學習,而戲曲的傳承於是中斷,無法持續;加上一般人對於戲曲的表演舞臺了解不多,只有非常大型的表演團體才有透過電視媒體大肆宣傳,許多鄉村之地無法感受,也許各鄉鎮也有推出民間戲曲活動,但在較為鄉下村莊卻是不知其訊息,若能透過更廣泛及強力密集的宣傳,讓更多人有機會觀賞到富有客家文化的戲曲,進而引起興趣,或能接觸學習客家戲曲。
Expertise 後場:嗩吶、胡琴、二胡、打擊 前場:大花、小生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