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馮新旺
Review   馮新旺,藝名馮三郎 ,自幼愛好音樂,尤其熱愛臺灣民間音樂,19歲開始接觸樂器,曾向芎林八音大師官德鋒老師學習文場樂器,主要是吹拉彈各項民間樂器的技法。「文武場」是樂隊總稱,分指「文場」、「武場」,文武場不只有樂隊功能,需要配合劇情與演員互動。客家戲班的文武場一般各有二至三人,劇團文場主司管弦樂器;武場主司敲擊樂器。   明末清初,部分廣東農村的客家人,因為抗清,以及社會動盪,地理,氣候、生活等原因,遷移到臺灣與東南亞地區。而八音逐隨著客家人進入了臺灣各客族部落,依其民俗風情的需要,繼續的流傳與發展。 日前分佈在中壢、新屋、楊梅、龍潭,富岡、關西、新埔、竹東、芎林、頭份、苖栗、東勢、內埔等地,而新竹地區客家八音最主要的根源系統包括:關西范家、龍潭黃家及芎林官家三大系統;芎林官家這支客家八音傳自官成和官青,其中官德鋒是習藝自官成,是著名的文武場樂師,官德鋒廣為受徒,馮德旺就是其中之一。   馮新旺主要以文場樂器為學習方向,嗩吶、胡琴、阮琴......皆能演奏,但熱愛音樂的心是不分東西的,對於西樂,馮新旺也顯露高度的好奇心與學習力,吉他、喇叭,他也多有涉獵,於是19歲開始馮新旺便開始搭班演出,曾經搭過錦玉已歌劇團、隆發興歌劇團,鄭榮興戲劇團、文化歌劇團...等,擔任文場樂師。其中也經歷劇院演出的內臺戲式微,廟會酬神野臺戲取而代之的時期,退伍後,深思遠著未來之路,1960時期,電視、電影興起,當時臺灣電視業發展迅速,相對地,欣賞戲曲觀眾流失,加上天災頻繁,政府提倡節約,移風易俗,戲曲演出的機會大幅減少,內臺消失,演員紛紛轉業,馮新旺有識於此,人生也出現了轉折,轉向當時逢勃發展的建築業,另謀生機。   「樂不可以偽」,音樂本身其實是源自心裡最自然的流露,對於音樂始終無法割捨的馮新旺,45歲時自組康樂樂團,帶領同好四處表演,以接演婚喪喜慶活動為主要服務項目,直至47歲,馮新旺漸感戲曲文化流失迅速,許多劇團缺乏年輕人參與學戲,演出時常有人手不足的困境,於是重操舊業,正逢龍鳳園戲劇團招募人才,便加入劇團演出。馮新旺也點出客家戲發展的隱憂,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缺乏編劇人才,既有的傳統劇目,一演再演,了無新意,自然不能吸引觀眾興趣。
Expertise 喇叭、吉他、胡琴、管弦樂器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