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林錦棠
Review 退休是追求另一個熱情人生的開始   林錦棠年生於苗栗市,在懵懂年少時一如時下年輕人並未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國中時加入學校管樂隊,是他接觸和貼近音樂的開始。聯考時以些微分數之差未進入第一志願,臺中一中,遂放棄普通高中之路。改讀中部地區高工的第一志願,臺中高工,但本科是機工科的他卻發現了自己真正熱情之所在,就是音樂。林錦棠加入了國樂社後開始學習拉胡琴,他突然有了我拉琴故我在的感覺。於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不隨著別人競相在本科再進修攻讀大學或進入職場的腳步,他很有勇氣的為自己畫出一條特立獨行的道路,接下來他靠自己努力的學習著,學習別人眼中典型不務正業的學科。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林錦棠隨後考上了國立藝專(今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樂科,林錦棠除了開始在胡琴琴藝上更加精進外,更對群聲之祖,萬樂之師的古箏產生濃厚興趣。從此林錦棠便一頭栽進了變化萬千的古箏音符世界中了。   藝專畢業後林錦棠便在國中任教,他的教學生涯中歷任了苗栗縣獅潭,濰真國中,臺北縣新埔,樹林國中。皆以音樂教學為其職志,老師擅長用管弦樂嚴謹的樂風來詮釋胡琴和古箏,訪談中面對這抽像的描述老師很熱情的捲起袖子,彈奏起一首曲子:草原雄鷹。在挑勾,托勾,撮音,刮奏的指法不斷交錯下,在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符旋律中,聽者不自覺得的融入情境,眼前似乎有了一幅栩栩的畫面,只見一隻高空滑翔的飛鷹,眼前是一片的遼闊,時而迎著風,時而拍翅急竄,時而悠閒滑翔,時而縱身俯躍,因花香而開懷,時而孤獨而冷冽。最後在漸漸消失的音符中飛出了畫面。我想,能讓對音律完全不懂的人,也能清楚的感受到表演者甚至是原創作者所要傳達的意象,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嚴謹樂風,才能精準的描繪出的!這樣的音樂也才有感染心靈的能力吧!   林老師在教學之餘,仍不甘於只是個單純的表演者,他也試圖在古老而簡單的曲目中,重新加以更精緻的譜曲,賦予古樂譜更靈活靈現的生命,他甚至自己創作。老師所著的絲竹新聲,胡琴新聲,古箏的藝術等就是胡琴古箏界傳誦而必備的教材。   林老師如今已經從國中教師退休,但他說,現在才是他熱情的開始。他將以更多心力投入中國古樂的研究和發揚。並加以把自己的所長融入客家的戲劇和音樂中。我們將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欣賞林老師的琴音了。
Expertise 專長 胡琴 古箏 演奏與創作 專書著作 臺灣的客家胡琴音樂 古箏的藝術 胡琴新聲 絲竹新聲 論文 臺灣客家山歌及平板的伴奏
Awards 1989年苗栗獅潭國小胡琴班 得苗栗市國小組第二名 1995至2004年 完成二十餘首客家民謠國樂合奏並以平板一曲得2001年中區音樂比賽社會組優等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