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吳阿梅
Review   吳阿梅本名吳招鴻又叫吳鳳財,民國25年生。自12歲起開始學習客家八音團中所需使用的各樣樂器,二十歲創立新興八音團,出團地區除了整個六堆客家地區,甚至包括閩南語區。   吳阿梅的嗩吶師父為父親吳炳魁,也是六堆地區屏東以南林阿番傳承教授過七位學徒之一,當時這七位學徒為了要得到他的真傳,紛紛委身林阿番家做長工三年,才得以出師學習作場。當時林阿番教過的七位學生分別是吳父吳炳魁、林阿田(四溝水)、陳君松(二崙)、林文石(萬金)、蕭加里(田頭),以及兩位閩南人。林阿番的八音是以一套完整的工尺譜來傳習,所有的學徒都得背誦好一曲工尺譜之後,才開始吹奏。在六堆地區是唯一而較有規則傳承客家八音的系統。這一個系統之下,目前仍擁有客家八音團的只有七位學徒中的其中兩位後代:萬金林文石的兒子林金川為首的「萬金林金川客家八音團」,以及內埔吳炳魁的兒子吳招鴻為頭手的「內埔吳阿梅客家八音團」。其中又以「內埔吳阿梅客家八音團」組成樂手最穩定,所保存的客家八音曲目,以及目前還能完整吹奏出的曲目,以六堆地區來說是最多,同時也是最完整的一個客家八音團。   吳阿梅自十二歲起開始學習八音,雖然師承自父親吳炳魁,但吳炳魁並沒有縱容他,反而是以教授學徒的態度來教育他,學習八音該有的基本練習樣樣少不得,從開始學習簡單的打擊樂器、練習吹氣、習唱工尺譜,到拉弦、吹奏嗩吶,每一樣都扎扎實實的教給了他,目前下六堆地區的客家八音藝人中,沒有人具有像他一樣完整的學習歷程,他所學到的客家八音曲目較為完整,吳阿梅在三年後十五歲即「出師」,出師前做其父親的「下手」--打鼓。十六歲時由父親手中領到第一份薪水,但在此之前,他已跟著父親出去做場多次,人們常因他年紀小就會吹嗩吶而感到很新鮮。吳炳魁除了教吳阿梅吹嗩吶以外,還教他打擊樂器、洞簫及拉二弦等八音團中所需使用的樂器,吳炳魁教吳阿梅的大多是傳統客家八音的曲目,約有五十首之多。   吳阿梅所學習的音樂種類很多,包括客家八音、布袋戲後場、北管、道士後場、西樂樂器等,他可以將這麼多的音樂種類融會貫通,在各種場合中,視各地民眾的味口隨時做不同的組合,因此他的演出頗受民眾的歡迎,做場機會不斷,最近因為中風手腳不便因而不再接場演奏了。
Expertise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