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劉鎮連
Review   劉鎮連,民國36年生,屏東縣高樹鄉人,高樹鄉隔著荖濃溪眺望著美濃,兩個客家的聚落隔著溪相望,畢業後劉鎮連到臺中發展, 當時適逢臺灣經濟起飛的時期,在人生前半段的劉鎮連,就如當時的一般人,一樣的每天為了家計而奔走著,拼經濟,他在臺日合作鐘錶零件廠上班也開早餐店。   可是這時他發現一件事,就是從小如空氣般自由而充滿的客家語言竟在他生活中消失。他看不見客家文化的表演聽不見客家歌, 他甚至發現臺中不是沒有客家人,而是就算是客家人自己在一般場合也不再講客家話了,客家 彷彿就從這地球表面蒸發了一樣,這對來自客家庄的他異常的不安,他也因此深刻體會到客家文化確實即將亡佚的危險。他體認到了若這樣下去,縱然賺再多錢,也不過是株失根的蘭花罷了。   12年前他退休,從小記憶中一直來迴繞腦海的一句諺語: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寧賣祖宗坑,莫忘祖宗聲,使他決定了,職業生涯的結束是另一個奮鬥的開始,他要確確實實時為保留客家文化盡份心。剛開始他加入大屯客家協會,在那裏他認識了許多的客家鄉親,彼此建立感情,他們經常聚會交流想法,終於他們決定開始籌組一個臺中地區第一個客家表演藝術的團體,就是大屯客家藝術團。宗旨即是以推廣本土文化、延續母語及以客語說唱表演,他們開立歌謠班 ,固定禮拜六聘請老師培訓他們,他們在經費有限的狀況下自己製作道具,自己掏腰包出交通費,往往為了要去一趟幅員遼闊的臺中縣另一頭表演。不管是東勢,大甲,大里..客家,非客家地區 只要有他們表演的空間,就一定要去演出因為他們是如此強烈的試圖透過戲劇表演,將學校教育與社會脈絡間做密切的連接,進而落實的客語生活教育,強化其社會關懷,而達到客語傳承之目地。   好比「2006年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大屯客家藝術團”即以是中部第一個業餘的表演團體,由團長劉鎮連熱心帶動與羅玉秀老師精心策劃、自編自導,還有陳廷全老師參與演出的,一齣充滿客家庄鄉村情懷與感情的『撐船姻緣』,該劇中融合了客家三大調:老山歌、山歌仔、平板和小調,每首都充滿了純樸的鄉野原音,同時也在描寫一段故事,故事高潮迭起,讓觀眾不只是在享受優美的客家原音洗禮,同時也在聆聽一段有內容的音樂故事。其逗趣、創意的表演,呈現客家文化生動活潑的一面,與會人士皆肯定其是國內極具特色的展演團體。他們不斷的創作新的劇本,排演新的戲。   為了能更有效率的傳承客家藝術,大屯客家藝術團也十分常以三腳採茶(即一丑兩旦)的戲碼或歌謠,或童謠等,以人數較少組合便能呈現一個完整演出的說唱藝術方式到各種婚宴喜慶場合或機關活動場合來進行表演,他們認為經常的讓客家文化被看見其文化普及和扎根的效用會遠大於久久的一場耗資巨大的演出。   臺中畢竟非首善之區,資源有限,大里地區也非客家人的聚落,但有一群在這樣環境條件下仍不計較付出的和回報的課和回報的客家人為了自己的文化這樣專注和努力著,應該是這地區一幅最美麗的風景吧!
Expertise 專長 專書著作 ◎低音銅管樂器教材研究及德奧交響樂團組織與運作(民國87年) 滿面春風四季紅─鄧雨賢傳(民國87年) 長號演奏技巧(民國91年) 參訪德國、匈牙利專業樂團營運管理及品牌經營報告(民國95年)
Awards ◎獲文化建設基金會學金赴德奧地區研究樂團行政(民國87年) ◎臺灣管樂協會管樂大賽連續三年第一名及最高榮譽冠軍金龍旗指揮獎 (民國90年~92年) ◎教育部彰化社教館社教有功人員(民國92年)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傑出校友(民國93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模範公務員(民國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