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吳阿火
Review   吳阿火生長於龍潭鄉(註1),24歲時到平鎮市創業開設鐘錶行,26歲時和范辛妹成婚。在偶然的機緣下,應朋友之邀,到埔心學唱山歌,當時班長借用萬駿汽車駕駛訓練班借場地,聘請謝其國開班授課,吳阿火抱持好奇心前往觀看上課狀況,卻被謝老師點名上臺練唱,吳阿火回憶當時他唱的是平板,從來沒學過唱歌的他,唱的五音不全,謝其國請樂師(註2)暫停伴奏,詳細的指點其優缺點,讓他獲益匪淺,從此踏入客家音樂的行列,同行的友人卻因為不認同謝其國的教學方式,而未繼續學習。一年之後因故解散,於是尋覓新址,最後選定山仔頂伯公廟旁的長壽俱樂部,由在地的吳阿火出任班長,負責向里長租用場地並擔任招生與管理班務的工作,初次掌理班務的吳阿火並不知道成立一個山歌班的各項庶務,也不知聘請老師、樂師需要束脩,第一期就招收了大約50位學員,甚至和一同發起的學好約定說,三人輪流負擔每一期不足的經費,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學了六年多,後因學員想換老師教而宣布解散。   一手催生的的班級雖解散,但吳阿火仍繼續追尋謝其國在別處開設的班級,直到謝老師鼓勵他開班授課山歌,教了六、七年之後,他追尋新的挑戰想學胡琴,和同好三人一起數次向謝其國求教,謝老師念渠等一心向學,於是百忙中授課,第一把胡琴是向經營國樂買賣的師兄湯興財購買,教學嚴格的謝其國每星期教授一首新樂曲,在這樣的壓力下,不斷地與同好切磋交流,苦練一年之後,吳阿火開始應聘擔任樂師。   擔任樂師之後,吳阿火仍繼續向謝其國學習,此時的學習重點在於裝飾音的演奏。吳阿火的學習瓶頸出現在老山歌的自由拍與不同把位的變換上,他想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於是和太太(註3)每日在自家經營的鐘錶鋪共同練習,在鼓的搭配下,訓練準確的節奏感,一路苦練硬是克服了這個學習瓶頸。   吳阿火認為客家歌詞有許多是隨興的,只要有押韻就好聽,令人百聽不膩。從前人不懂記譜,學習多以口傳為主,現代有樂譜讓有興趣入門的人更加方便了,因此他建議客委會多出版樂譜,多採錄老藝人的唱腔與譜。另外,他也建議各地方辦客家活動時,一定要注重宣傳的廣度,透過里長或是僱宣傳車來使更多人知道活動訊息,讓有興趣的大眾可以攜家帶眷前往參加,以免大眾懷抱對客家文化的熱情,卻無處可參與活動、欣賞表演的機會。 (註1)吳阿火說自己的第一故鄉是龍潭,第二故鄉是24歲起居住的平鎮市。 (註2)當時樂師掌弦者為湯興財。 (註3)吳阿火妻子為范辛妹。范辛妹向謝其國習鼓,現為業餘鼓師。
Expertise 傳統歌謠演唱與教授、胡琴演奏及授課
Awards 1998,臺灣廣播公司客語歌唱比賽男女對唱獲優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