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楊秀衡
Review   楊秀衡老師集合客家山歌、說唱、車鼓、後場、雜耍而成的綜合技藝「撮把戲」,堪稱為「客家音樂的活字典」。楊秀衡十四歲開始入戲班接觸戲曲之表演,到後來自行走江湖賣膏藥「撮把戲」,到現在已超過五十年,但由於楊秀衡夫婦為生活的考量,一直不讓外人記錄其技藝,所以有關楊秀衡撮把戲的紀錄並不多。      楊秀衡小時候家境不好,或許天生有表演細胞,一般小孩去學各種技藝,他偏偏跑去學歌仔戲。先到屏東「華美歌劇團」學歌仔戲的武生,因為有興趣本身又有表演細胞,因此,很快就學會武生、馬僮的角色,進而歌仔戲的各種角色也都學會了。「華美歌劇團」是福佬戲,楊秀衡學到各種戲劇角色的表演,心想,自己是客家人,應該要學學客家戲,當時北部桃竹苗地區有許多客家戲班,因此,他到北部桃園,加入龍潭的「勝宜園」客家戲班演出。在「勝宜園」客家戲班楊秀衡找到他的「細阿妹」-徐戊妹,「勝宜園」的當家花旦徐戊妹雖然大楊秀衡一歲,他們還是共結連理,當時楊秀衡正好二十歲。   結婚以後孩子陸續出生,退伍後,為著生活開始走江湖「撮把戲」的表演,「撮把戲」的表演,分成說唱音樂融合客家山歌、客家車鼓、客家小戲等歌舞劇的「文套」表演。以及拳術、武打、木劍斷竹功夫、魔術雜耍等技藝表演的「武套」表演。演出節目會依當時的情境、觀眾的反應,隨機機動的文武場穿插演出。 為了讓自己的武術功夫更精進,楊秀衡正式拜師學功夫,學習各種拳術、木劍斷竹等功夫,為了「撮把戲」的演出效果,變魔術等各種雜技都學習,也加強各種客家歌謠、小調、車鼓等的唱腔與動作,以順應到各地方「撮把戲」觀眾的需求。   「撮把戲」的生活看似多采多姿,卻是萬分的辛苦,養家活口還要照顧團員,到各地表演有時還要拜地頭,真是有苦難言。興盛時期,收入較好,一個地方可以連續演出好幾天,但生活不正常,連孩子都要跟著餐風露宿。 電視出來後,「撮把戲」受到極大的衝擊,看「撮把戲」的觀眾少了,生意難做,只好辭掉夥計,自己一家人繼續走江湖「撮把戲」,靠微薄的收入勉強過生活。以前拜師學藝學到的功夫,除了在「撮把戲」可以表演,現在就在自家開「楊家國術館」作為另一個維生的功夫。
Expertise 客家撮把戲 客家傳統歌謠演唱 客家傳統三腳採茶戲
Awards